第127章 攪局

議突然中執大臣被命退出禁衛那裡到庶惠乙。無從知曉,但從官家憤怒的態度來看,事情肯定小不了。急於摸清情況,好在朝堂上有所發揮的宰執們,紛紛派人前往牟駐網,希望徐衛能多少透點口風,以免他們在朝堂上說錯了話,站錯了位。

可他們的人趕往靖綏營時,赫然發現,這裡已經被管制起來。殿前司都指揮使王太尉的人把守住各個通道,管你是宰相樞相,一概不許通過。殿帥王太尉。名宗楚。雖是個武臣,但即便身爲文官之首的宰相們見着他也是客客氣氣。因爲此人乃當今天子的親孃舅,官家一登基,他自然也跟着顯貴起來。對於官家如此神速的行動,大臣們碰了一鼻子灰,只能在東京安等消息。

靖綏營主營大寨。一處軍帳外,徐衛率王彥張慶兩位副指揮使,陪同數人正查看身停在地上的幾具屍首。一人年近五旬。穿紫色公服,表示其級別不低。尤其是腰上繫着一條繡有球形花紋的金帶,較之徐衛所束二十兩御仙花帶還厚,更彰顯此人身份的特殊。這種腰帶名爲“金籠頭帶”重二十五兩,只賜給“二府”文臣。中書省因在禁中,親近皇帝,又是宰相日常辦公之所,號爲“政府”樞密院掌全務,且有發兵之權,號爲“樞府”政樞二府對掌文武大權,互相牽制。

此人姓耿,名南仲,神宗元豐五年進士。這個人可以稱得上趙桓絕對的親信。他做過太子詹事,在東宮整整個年。趙桓即位,他自然也雞大昇天。現任門下侍郎,只因他進東宮以前,做過廣南東路提刑官,熟知刑獄之事。這才被派來調查。望着地上停放的六具屍首,身後衆官都掩面色變,而耿南仲一張插子皮似的臉上卻沒有絲毫表情。蹲下身去,仔細察看幾具屍體。有刀傷,箭傷,甚至鈍器擊中頭部而亡者,觸目驚心。

身後佐官都勸他。這玩意晦氣,相公身爲執宰之臣,理當遠避。耿南仲卻不爲所動。伸手擠壓着“週四”屍體上那道傷口。徐衛等未覺有異。王彥卻變了臉色,這回遇上行家了。

“這道傷口是何種器械所致?”半晌之後小耿南仲起身擦着手問道。這人說話很有意思,幾乎是從鼻子裡哼出來的。

王彥朝徐衛望了一眼,回答道:“或是暗器所爲。”

“暗器!”耿南仲突然提高音量,驚動身後佐官。“誰放的暗青子有這般準頭?直接打在喉頭上?”話說到這小一雙看似渾濁的眼睛緊緊盯着王彥。“除非。這人是站着讓你們打死的!”

王彥雖慌,卻不至於亂了陣腳,向週四屍身望了一眼,說道:“軍中不乏身懷絕技者,想是

“想是?你一句1想是,就能矇混過去?本相且問你,此人是誰所殺?”耿南仲步步進逼,就連隨他同來的佐官們也覺詫異,耿相這是在作甚?怎麼爲難起徐九的人來?有一官拜左司諫之人,與徐紹交厚,有心維護徐九,正想勸說耿南仲不必如此。話纔出口,便被他喝止。嚴令不得多言。

王彥感覺不妙。略一思索,無奈道:“鬥殺賊人者,乃我部第七都士卒。”話。”耿南仲將雙手背在後面。仰首向天冷哼道。

王彥眉頭微皺。瞧向徐衛時,見他點頭,遂下令道:“來人,讓幕七都李貫速速趕來。”

等了一陣,衆官都不說話,耿南仲是天子親信,寧願得罪正當權的李綱等人,也別的罪他。李貫帶着十數名士卒趕來,見現場身着官袍者不少,望着徐衛。便想行禮。後者卻搶在前頭:“這位是門下侍郎耿相。有話問你。你可要好生回答。”

耿南仲聽到這話。側首盯了徐衛一眼,再瞧向李貫,見其形容猥瑣,先就不喜,語氣極爲鄙夷地問道:“本相問你,此人是誰所殺?”

“乃卑職親手所殺。”李貫回答道。

“用的什麼兵器?”耿南仲一副審問犯人的口吻,讓靖綏營軍官們很是不快。

“袖箭。”李貫似乎也被這種審問搞得有些不知所措了。

聽到這話,耿南仲眉毛鬍子皺起一團,哼道:“這鄉勇營到底是鄉勇營,什麼三教九流的都招進來。

我且問你,你那袖箭是長了眼睛,專打咽喉?還是這人本就沒動,站着讓你打死?”徐衛聽到這裡,心中已經雪亮。這位不是來調查,純粹是來攪局的。可他這走出於什麼目的?

“自金軍南侵,凹便力辛議和,割讓二正不解時,旁邊那位井前想曰舊…話的長官小聲提醒道。原來如此!這件事情一旦被證實,那宋金之間除了開戰沒有第二條路可走。這自然違背了主和派大臣們的主張,所以,耿南仲借調查之名,行攪局之實。可他難道沒有想過,即便沒有此次事件,宋金順利達到議和,可女真人會因爲得到河間中山兩府而罷手麼?而且,如果女真人的野心僅僅是兩府之地和一些錢財,又何必派人刺探東京防務?這些人能做到執宰大臣的位置,不說才幹,見識總該有吧?這麼顯而易見的事情都看不明白?這大宋王朝都是些什麼貨色在當政?

其實,倒不是耿南仲等主和派大臣腦子裡裝了糨糊。只因爲他們首先便是畏戰,鐵了心認爲宋軍幹不過金軍,打起來必敗無疑。其次,這些人心存僥倖,認爲只要給女真人一些甜點,對方總會罷手的。再次,即便金國野心勃勃,非要置大宋於死地,那也得有個過程,大宋版圖如此遼闊,女真人一口鯨吞。怕還缺副好牙口。咱們走一步算一步,總還有些年頭可撐。萬一觸怒金國,全面開戰,安逸日子總算到頭了。最後,問題還是要歸結到政治鬥爭上來。徐處仁和李綱等主戰派大臣目前把持着朝政,他雖然是官家心腹,可宰相位置就那麼幾個,徐李二人不下來,他又怎麼上去?

基於以上集因,他就算心裡明知這事鐵證如山,也會選擇性地無視,非要把水攪渾了。

那頭,耿南仲還在百般糾纏,一會兒讓李貫演示當日戰鬥的情形,一會兒又說靖綏營藏污納垢,把此等江湖匪類也招入軍中吃上皇糧。徐衛身爲指揮使,要負責任。反正是連誆帶嚇,危人聽聞。

王彥張慶等軍官聽耿南仲喋喋不休地斥,都憤憤不平,無奈靖綏營雖有幾萬人馬,可到底是鄉兵性質,且只有一營編制,他們也不過是九品武職,人輕言微,哪敢冒犯副相?

“幾萬人馬駐紮在此,空耗國家錢糧。本相當上奏官家,撤銷…只耿南仲唾沫橫飛。可話沒說完,便聽得一個渾厚的聲音滿含怒意地吼道:“耿相!”

衆官皆驚,尋聲視之,便見一位老官人,亦着紫色公服,束金佩魚。臉頰削瘦,身形單薄,須白皆已花白。但眉宇之間自有一股正氣,令人不敢小覷,

耿南仲被他打斷,心中極爲不悅,沒好氣道:“作甚!”

“下官斗膽問一句,耿相此來。本是奉官家詔命查問此次事件。卻爲何本末倒置,糾纏於旁枝末節?耿相究竟是想查清事實,又或是替這地上六具死屍申冤?靖綏營雖爲鄉兵,但數立戰功!紫金山下,若非這部忠勇將士浴血奮戰,苦守浮橋五晝夜,金軍豈會退兵?對這等忠義報國之士,你卓爲副相,非但不善加撫慰,反而譏諷挖苦,甚至語出威脅,你究竟是何居心?”這位老大人身形本瘦弱,但說起話來中氣十足,振聾發聵。

他一說完,同行諸官心裡震撼,到底是許粒老,這把年紀了,性情一點不妾吶。這回有人遇上刺頭了。

耿南仲那張臉上的神情像是被人硬塞進了百十個饅頭不得下嚥,一陣錯愕之後,無名業火騰騰直竄。你是個甚麼東西,竟敢教起我

“許翰!”耿南仲聲色俱厲。“你要明白在跟誰說話!”

“下官自然明白!我爲御史中承,糾劾百官是我職責所在。耿相今日行事顛倒,混淆視聽,回去之後,少不得參你一本!”許翰面對皇帝親信之臣的威脅,竟然視若無睹。

徐衛心頭多少有些欣慰,不是欣慰許翰替他說話,而是大宋到底還有忠義之人。可片玄之後,這種感覺消失不見。哪朝哪代沒有忠義之士?可現在大宋朝廷裡,佔據高位,掌握實權的多是耿南仲之輩。這個國家…難!

臉色鐵青,胸膛不住起伏,耿南仲顯然氣憤已極!可御史中承爲御史臺長官,爲言官之首,沒有什麼不能說的。一時之間,也拿他沒辦法。只得將這怨恨記在心中。青山不改,綠水長流,以後還有親近的機會!一念至此,緊咬牙關,拂袖而去!一衆佐官神色複雜地瞧向許翰,尾隨而去。

許翰立在原地片玄,輕嘆一聲。不住搖頭。網想跟上前去,卻見徐衛還在旁邊,略一沉吟,領首道:“不必介意,公道自在人心,多多用心。”(未完待續)

第628章 理財好手第177章 兄弟聚首第653章 宰相救火第638章 宗弼求和第147章 暴亂第312章 鬥神不死第538章 第五位大帥第98章 面君第526章 生死激戰第392章 徐紹入陝第361章 交底第661章 無膽鼠輩第826章 選秀第79章 逼宮第51章 風將第230章 煙消雲散第702章 直撲燕雲?第501章 新政第634章 欲擒故縱第543章 發兵潼關第662章 峰迴路第四百四十五章第330章 兵臨鄜州第591章 全境收復第264章 軍閥規劃第492章 試炮第七百四十二章第八百八十一章第496章 湖上密謀第218章 虎捷威武第565章 鬥智鬥勇第317章 無事獻殷勤第726章 整個世界清靜了第110章 衝突第13章 殺人就是這樣第399章 喜事一樁第525章 有敵無我第542章 一個時代的降臨第100章 難怪第291章 大軍凱旋第八百四十七章第547章 招安收降第199章 大功告成第235章 煤老闆第495章 引蛇出洞第62章 熟人特別多第167章 遣使議和第35章 瓦罐裡捉王八第596章 再見何書瑩第530章 雙喜臨門第29章 執照到手 正式營業第686章 望風而逃第774章 識時務者爲俊傑第199章 大功告成第12章 徐家莊的二愣子們第87章 霹靂炮第721章 暗中部署第73章 小種經略第60章 榮歸第516章 強力反擊第七百八十八章第570章 如虎添翼第812章 女真陰險第17章 別高興得太早第314章 端午節吃包子第737章 遼國國喪第424章 鋼鐵雄師第711章 原來如此第79章 逼宮第451章 小徐的鬱悶第525章 有敵無我第四百一十四章第83章 驚變第61章 恩怨第804章 造反第690章 人心向背第520章 投奔西軍第八百三十八章第544章 輕取洛陽第472章 洛水盡赤第552章 東京第502章 陝西制置第154章 風起雲涌第758章 目標!大名府!第219章 高歌猛進第346章 打吧和七百五十七章還鄉團第675章 徐郡王第582章 長期圍困第192章 班師凱旋第506章 西軍總帥第224章 大帥曲端第585章 金國求和第795章 檯面下的事第55章 張叔夜第431章 調虎離山第456章 捨近求遠第256章 八方支援第446章 偶遇佳人第589章 再次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