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3章 新君出爐

徐良這幾天睡眠一直不好,晚上一般睡得很晚。今天也不例外,散值以後回到府中,到堂上拜了母親,吃了晚飯,又去書房看了一陣書,忙活到深夜才***歇息。但又翻來覆去睡不着,想起牀去吧天又太冷,就這麼在牀上輾轉反側,惹得妻子嘀咕個不停。

快到三更天時他纔有了些睏意,迷迷糊糊地剛要入睡,就聽到細微的敲門聲。真實他以爲聽錯了沒有理會,但隨着聲音越來越響,他在牀上坐起身來問道:“何事?”

“相公,宮中來人,說是奉詔宣相公火速入宮。”侍女在聲音在外頭響起。

徐良心頭“咚”地一跳,深夜召見,難道是聖上……一念至此,慌得他掀被子就跳下牀去,連鞋子也沒有穿,就摸黑點上燈,心急火燎地抓過衣服胡亂穿起來。娘子一見,只能眯着眼睛披衣起來,替他幫忙。官袍烏紗穿戴完畢,又套上靴子,就風風火火地往外攆,妻子還在後頭喊道:“外頭冷,多穿……”話沒說完,徐六已經跑得影都沒了。

內侍就等在正廳的屋檐下,甚至沒有到廳上坐坐,見徐良出來以後,一人上前道:“奉詔,請徐相火速入宮,請。”

“奉誰的詔?”徐良一邊整理着衣冠,一邊問道。

“徐相,請。”對方並不打算回答。

徐良以次相之尊,豈容你打馬虎眼?提高音量道:“你沒聽到我的話?”他當然知道來的是皇帝寵信的宦官之一,沈擇的下屬。但他是宰相,根本不會把內侍放在眼裡。

對方僵持片刻,也只能如實回答道:“奉太上皇詔命。”

“出了什麼事?”徐良這纔開始往外走。那內侍跟在後頭,只道:“徐相進宮便知。”既然是奉太上皇的詔命,深夜緊急召見,徐六心裡已經猜到了。出了家門,只見外頭停着一頂轎子,那內侍快步超過,上前掀起轎簾。

徐良立在屋檐下,只猶豫了眨眼的工夫,就舉步下階,鑽了進去。就在他動身的前後,朝中多名重臣也和他一樣,被內侍接往皇宮。到皇宮正門宣德門的時候,他碰到了籤書樞密院事,過御河橋的時候,御史中丞又攆了上來。

幾名重臣互相之間並沒有交談,大家心裡都清楚,只踩着積雪,匆匆往永華宮趕。離皇帝寢宮尚有距離,他們就隱約聽到了哭聲,心知不好,不由地加快了腳步!到宮門前,只見內侍、宮女、衛士,無分尊卑男女皆哭。

“聖上……”徐良暗呼一聲,腳步變得遲緩起來。

內侍入宮中稟報,不多時徐良等大臣被宣入,只見燈光映照之下,太上皇趙桓仍頻頻拭淚,面容悲慼。見此情形,以徐良以下,幾名大臣跪倒在地。

趙桓目視大臣,哽咽宣佈道:“皇帝,駕崩了。”

儘管早已料到,但當這句話真真切切傳入耳朵時,大臣們還是震驚不已!徐良俯下頭,閉上了眼睛,身後,傳來同僚的哭聲……

沒過多久,趙鼎、朱倬、李若冰等先後趕到,聞聽噩耗,無不悲啼。皇帝英年早逝,對大宋來說自然是一個損失,國家失去了一個上進勤奮的領袖,大宋失去了一位本來大有可爲之君。而對於徐良等大臣來說,這不僅僅是失去了一個皇帝,一個象徵。如果沒有趙諶,如果不是趙諶銳意進取,以恢復舊疆,驅逐北夷,洗雪國恥爲己任,可能就沒有他們的今天。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更失去一位知己,發自內心的悲傷,或多或少,再所難免。

但這畢竟不是尋常百姓家,所謂情感云云,只能是曇花一般的綻放,隨之而來的,就是殘酷的現實。

趙桓止住哭聲,沉痛道:“天不假年,皇帝英年早逝,這身後之事還需諸大臣勉力維持。當務之急,是安排皇帝喪事。現在北方使者還在行在,如果妥善處理,也要卿等費心。最最緊要的,民不可一日無主,國不可一日無君,這事如何處理,我也要和諸卿商議。”

趙鼎老淚縱橫,伏地道:“聖上奮發有爲,已呈中興之象,不想蒼天無眼,中道崩殂,此非臣等私痛,亦是四海臣民同聲悲泣者。然如太上所言,民不可一日無主,國不可一日無君,臣認爲,當儘快議定繼任人選,一來可以主持大行皇帝的喪禮,二來也可避免混亂,震懾北夷。”

老實說,徐良都還在考慮在此時是不是應該把這話說出來,但沒想到趙鼎直接挑開。心中佩服之餘,也等待着太上皇的表態。

而趙桓一聽到這話,就默然無語,因爲趙鼎說得很明確,“繼任”,如果太上皇復位,就不會叫“繼任”。沈擇在旁邊聽得心急,因爲他之前在趙諶跟前極受寵信,很多事情都參與處理,因此成了習慣,此時聽趙鼎如此說,就開口道:“官家殯天,然……”

不料,他剛起個頭,御史中丞就厲聲道:“太上皇與大臣議國事,豈有中官說話的份!”

沈擇張開的嘴巴一時合不上,他怎麼也不會想到,一個臺諫長官,此時竟,竟敢如此對他!短暫的驚愕之後,他一張臉漲得通紅,怒火中燒!但對方的話他根本無從反駁,只得恨恨閉嘴。

趙桓見狀,嘶聲道:“大行皇帝沒有子嗣,以卿等之見,該當如何?”

趙鼎聞言起身上半身,朗聲道:“臣認爲,自古父死子替,兄終弟及,大行皇帝既無太子,按理,當擇親王繼承大統。”

趙桓臉色突然變得很難看,因爲趙鼎此言,直接就排除了他復辟的可能。心裡雖然不快,但此時此地都不好表露,遂道:“理是這個理,然我育三子,今喪其一,還有嘉王趙謹,延安郡王趙訓。嘉王年十八,延安王年十五。這,國賴長君,又尤其是眼下的局勢,恐非嘉王和延安王能夠承擔的。”

所謂“國賴長君”,就是說國家要靠成年的,有經驗的君主來治理。但嚴格說起來,嘉王趙謹十八歲,延安郡王趙訓十五歲,都不是小孩子了,按古禮,如果作皇帝,趙謹已經到可以親政的年齡,而趙訓也相差不遠。國賴長君這一說,有些道理,但恐怕理由不夠充分。

趙桓說出這段話,其用意已經昭然若揭!

大臣們心裡自然明白這一點,徐良立馬就道:“回太上皇,嘉王和延安郡王雖然年淺,但大行皇帝只此兩位皇弟。”言下之意,別無選擇。我就不信你太上皇會親口說,不如我來複闢。

果然,趙桓這些大臣頂得不知該如何開口。若是從前,他在朝中還有些追隨者,不好說的話可以有人代勞,可現在,除了身旁的沈擇以外,根本沒人可以替他發聲。而沈擇,又被御史中丞一句話訓得有口難言。

一時間,永華宮裡的場景令人唏噓。裡頭,皇帝趙諶屍骨未寒,孤兒寡母呼天搶地,悲痛欲絕,外頭已經開始就皇位繼承問題開始了爭執。

趙桓沉默了,其實按說皇帝去世,他由太上皇再出山復位,也確實是一個選擇。但問題是,得有人支持,最少,得有人替你把這話說出來。而他現在的窘境是,連個傳聲筒都沒有,他本人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親口說的。

場面僵持住了,大臣們雖然跪着,但強硬的立場明顯,趙桓雖然坐着,卻顯然處在劣勢。太上皇想起隔壁的兒子,又看看眼前的處境,一時不禁有些灰心,長嘆一聲,直想說一句由你們去吧,但話到嘴邊卻變成了:“此事,待召集朝中文武百官,再從長計議吧。”

他這麼說,雖然冠冕,但自古以來這皇位繼承問題,從來都不可能到朝廷百官議論的地步。只能是少數重臣和皇室商量。因此趙鼎反對道:“此事如何能放之朝議?”

太上皇聽了這話,有些光火,怒聲威脅道:“那依卿之見,你們幾個就決定了吧!”

這句倒着實把大臣們震住了,從徐良趙鼎到參知政事,中丞府尹,樞府長官,統統伏地請罪道:“臣不敢!”

當夜,幾名大臣一直在永華宮守着,太上皇趙桓因爲悲傷過度,被送回德壽宮。徐良等商議,照此情形,朝議無法避免,但在京升朝官百十來位,人一多,嘴就雜,而且儘管宰相是政府首腦,你也不可能作到一手遮天。

太上皇的舊臣雖然被清洗,但朝中仍舊不乏主和之人,而偏偏現在女真人又主動地求和,倘若他們認爲迎還太上皇復位對議和有利,這怎麼整?徐良等人在煎熬着等到了天明,這一夜實在不好過……

天剛亮,從德壽宮傳來話,太上皇詔命,讓宰相召集文武百官,到德壽宮議事。

“怎麼辦?照此下去,事情就麻煩了,兩位相公倒是拿個主意啊!”朱倬冷得直打哆嗦。

趙鼎一時束手,搖頭道:“沒奈何,只能朝議了。相信,朝臣們大多都不會偏向德壽宮。”

“話是這麼說,但這事哪經得起折騰?萬一有個閃失,萬事皆休!”李若冰也察覺到事情的緊迫性。

“要不然,我們召集大臣,直接擁立嘉王即位!”御史中丞道。

趙鼎連連擺手:“不成不成,若是太子,此議尚可。然兄終弟及,就繞不過太上皇。”

“罷了,朝議吧,只要我們宰執大臣不鬆口,此事太上皇就難以如願。”徐良堅定道。

當下,自召集百官往德壽宮。朝臣們聽說往德壽宮議事,盡皆愕然,但轉念一想,不少人都猜到發生了什麼事情,遂緊急趕往。沒用多久,朝臣們大多抵達,內侍攙扶了太上皇趙桓出來,宣佈皇帝駕崩。噩耗傳來,百官痛哭!

趙諶在位時間雖然不長,但其確實有所作爲,儘管發生過一些不快的事,但他的功勞還是主要的。百官哭悼他的英年早逝,同時也爲“後事”而揪心,畢竟大行皇帝沒有留下子嗣。

百官哭號,響徹德壽宮,趙桓本已止住,此時勾動傷心,也當衆流淚。好不容易一百多人收住聲,趙桓拭淚道:“今皇帝中道崩殂,國不可一日無君,衆卿且忍悲痛,以國事爲重。”

趙鼎再一次充當了急先鋒,出列奏道:“臣以爲,大行皇帝沒有遺下子嗣,兄終弟及,當於嘉王,延安郡王中擇賢而立!”

一語既出,大臣們竊竊私語,大多數人均認爲,趙相此言合乎道統。大行皇帝沒有子嗣,自然應該擁立他的兄弟即位,從嘉王和延安郡王之中挑選一位繼承大統。

而太上皇也將他昨晚的意見再說了一次,國賴長君,嘉王和延安郡王年淺,恐不足當此重任。說罷,他盼望着有朝臣出來附和他的意見,果然,一人應聲出列,奏道:“臣以爲,嘉王和延安郡王年淺,若繼承大統,恐四夷輕朝廷。古言,主少則國疑,國賴長君,臣建議,迎太上皇復位!”

聽到這個話,徐良等人的神情都變得極不自然,這正是他們最擔心的。

徐六將心一橫,出列道:“臣以爲,不可。太上皇患風疾多年,行走且不便,如何忍心再由上皇操勞國事?當立嘉王延安郡王之一。”

徐六在朝中是標誌性人物,又尤其是引軍勤王以後,朝野聲望水漲船高。再加上他是故清河郡王徐紹的兒子,自然受到原來主戰派大臣們的擁戴。他和趙鼎先後表態,已經向朝中的支持者傳達了明確的信息。

“臣附議!”“臣附議!”三省官紛紛出列,旗幟鮮明地表達支持的態度。

“臣附議!”“臣附議!”隨後,樞密院從“同知樞密院事”以下,一個不漏地出列贊同。再後,三衙,諸寺監,御營司,各司各衙的大臣們全都表明了態度。

趙桓看在眼裡,儘管早有心理準備,可仍舊不免吃驚。他竟然在朝中失勢至此!根本不用數也知道,佔絕大多數的朝臣都支持徐良趙鼎的意見!

這裡面的原因很複雜。趙桓在位的後期,任用耿南仲等人,敗朝朝綱,惹得天怒人怨。否則,徐紹等人發動的政變不會成功。及至前些年,太上皇在黃潛善王宗濋等人支持下,趁大行皇帝到葛嶺迎道君遺體時再次發動政變,復辟奪位,使得他人心盡喪。

現在朝中百官,大多都是當初他復辟之時,堅決反對者。如果他再次復位,這些人難免有擔憂。雖說推舉繼承人是國家公事,但私心,也再所難免。

眼見此情形,趙桓心知復辟無望,而且他也沒有本錢跟朝臣們對着幹,好一陣沉默之後,他無力道:“既然卿等都持此議,那嘉王和延安郡王,當立哪一位?”這句話,等於表明了他放棄角逐皇位。

這個議題一拋出來,朝臣的意見可就沒有那麼統一了。

嘉王趙謹,是慎德妃所生,年十八歲;延安郡王趙訓,是由國夫人所生,年十五歲。他們都不是朱太后的嫡出,所發嫡庶之分不適用這兩位親王。嫡庶一旦不適用了,長幼之分也就不適用。

十八歲的趙謹年長,出生之時,國家已在禍亂之中。但這位親王的表現,只能用乏善可陳來形容,他既沒有什麼出衆的才華,也沒有什麼值得稱讚的品行,反正就是規規矩矩,沒有任何冒尖的地方。另外一位延安郡王趙訓,年紀只有十五歲,這個人呢有一個優點,他性格很開朗,喜歡讀書,學問嘛,一個十五歲的少年,你不能指望他學富五車吧?但趙訓有一個缺點,就是輕桃。除了喜歡讀書以外,也喜歡丹青書法,頗似他的祖父道君趙佶。

徐良等人商量過,嘉王年紀大些,也沒有什麼明顯的缺點,應當擁立嘉王。但仍有相當部分大臣認爲,延安郡王趙訓聰慧,很有潛力,只要加以培養,將來會成長爲一位好皇帝。

這個情況,太上皇趙桓似乎預料到過。在他看來,比較傾向於次子趙謹,一來年歲大些,二來性格上跟他有些相似,三子趙訓頗有祖父道君之風,爲他所不喜。

有了這個態度,見羣臣爭執不下,他道:“嘉王年長,當立嘉王爲帝。”

他如果說要自己復辟稱制,說的話肯定不能作數,但這時候就完全不一樣了,幾乎擁有一錘定音的效果。滿朝大臣見太上皇明確表態支持嘉王,再加上徐良趙鼎等宰執也持此議,遂不再堅持。當下議定,擁立嘉王趙謹爲新君。

太上皇趙桓遂命內侍沈擇去請嘉王到德壽宮,衆臣就等着向新君朝賀。繼承問題塵埃落定,趙鼎徐良等人都鬆了口氣。兩位宰相對視一眼,頗感欣慰。原以爲這事少不得要大費周章,甚至有可能出現“武力脅迫”這之類,但想到,卻是有驚無險。大行皇帝英年早逝,可謂不幸,但能順利擁立新君,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強烈推薦:

第689章 摧枯拉朽第437章 大刀闊斧第541章 徐大病危第126章 闖宮第178章 德高望重第八百三十八章第167章 遣使議和第75章 阻擊第589章 再次議和第251章 楊彥疑兵第11章 什麼叫畜生第674章 平夏鐵鷂子第300章 鐵管火器第581章 張俊伏誅第45章 遇襲第769章 朱仙鎮第443章 狼煙再起第72章 開戰第443章 狼煙再起第711章 原來如此第392章 徐紹入陝第646章 首倡分割第515章 西軍團結第七百四十九章第345章 東京來人第706章 城破在即第424章 鋼鐵雄師第295章 馬擴獻鄜延第175章 老將出馬第464章 突火槍第560章 氣吞萬里第478章 炮彈橫飛第131章 人氣第555章 鎩羽而還第192章 班師凱旋第734章 西夏完了第七百四十七章第143章 當頭一棒第198章 情比金堅第八百五十三章第392章 徐紹入陝第672章 新的篇章第25章 酒後好辦事第429章 兄弟聯手第272章 逼近關中第147章 暴亂第532章 最年輕的節度使第279章 耀州告捷第3章 千王之王第四百一十七章第708章 絕處逢生第145章 力挽狂瀾第八百五十四章第683章 河東!河東!第62章 熟人特別多第777章 馬泰之子第435章 整合西軍第115章 攀親第645章 大胖小子第88章 漢奸第444章 皇帝召見第730章 謎一樣的男人第768章 絕路第387章 故人來訪第296章 最年輕的帥臣第207章 初到長安第八百六十一章第703章 巨炮轟城第276章 難兄難弟第67章 佈局第508章 我來助剿第777章 馬泰之子第94章 退兵第294章 新配方新火藥第308章 仁至義盡第598章 姐妹較勁第119章 誘敵深入第181章 耗子鑽風箱第660章 公道在人心第22章 驚動皇帝第165章 捷報飛傳第八百七十三章第488章 復出?第162章 慘烈搏殺第230章 煙消雲散第717章 包藏禍心第48章 戰果第437章 大刀闊斧第423章 火器失效?第163章 勝利在望第54章 兩軍對陣第250章 齊集定戎第136章 失控第15章 搶錢搶糧搶娘們第八百六十五章第186章 滑州事變第452章 吉凶未卜第443章 狼煙再起第477章 天授之地第429章 兄弟聯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