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一章 日出之國的國書

ps:新的一個月,希望各位忠實書友的繼續支持。複製網址訪問☆→,感謝上個月末書友夕樹楓,秋葉落飄零,袁博仁,塗成偉等朋友的月票支持。起點的保底月票和推薦票功能在今天開始升級,希望訂閱本書的朋友能慷慨解囊,在多餘的票支持一下天道,這對天道寫書很重要,謝謝。

大業四年的東都,早春二月,一片舊貌換新顏,初春的冰雪已經開始融化,城市中一片勃勃的盎然生機,這座在這個時代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超級大都市,因爲其超過百萬的人口而聞名於世,自從四年前這裡作爲大隋帝國的新首都以來,東都又恢復了東漢和北魏時期作爲首都的繁華與氣派,而那座新建的紫微宮城,在楊廣的這一輪巡遊中,又得到了進一步的修繕,看起來更加華麗和氣派,顯示着帝國天子無可爭議的權威與奢華。

可是現在的楊廣,心情卻是一點也好不起來,他的面沉如水,穿着華貴的水貂皮製皇袍,正在兩儀殿的那座翡翠大案前走來走去,而他背後手裡拿着的一張絹帛,正給他緊緊地捏在手裡,幾乎要揉成了一團。

一身紫袍的吏部侍郎裴世矩,小心翼翼地站在一邊,而鴻臚卿元文都,則滿臉是汗,汗水順着他的鬚髮一道道地滴下來,他卻不敢伸手去擦,大殿裡連衛士們都屏住了呼息,只有楊廣轉來轉去的腳步聲一聲聲地刺激着大家的耳膜。

終於,楊廣停住了腳步,再次把手中的絹帛拿到了面前。展開迅速地看了兩遍。本來就鎖着的眉頭幾乎又擰到了一起。他的眼中突然寒芒一閃,重重地把這張絹帛扔到了地上,還不解氣,上去狠狠地踩了兩腳,吼道:“撮爾小國,竟然如此目中無人,朕定要發百萬天兵,將之剿滅。以泄朕的心頭之恨!”

楊廣的怒火感染了殿中的每一個人,不光是裴矩和元文都,就連那三個聾啞衛士也全都跪了下來,所有能說話的人都齊聲道:“請陛下保重龍體,息雷霆之怒!”

楊廣恨恨地一掌拍在案上,吼道:“這個什麼倭國,究竟是個什麼東西,竟然敢自稱什麼日出處天子,還敢說朕是什麼日落處天子?不僅是想跟我們大隋平起平坐了,還要壓朕一頭。就是當年突厥極盛之時,也不敢這樣跟我們大隋的天子說話。裴愛卿。你來說說,這個倭國究竟是什麼玩意,敢給朕上這樣的國書!”

裴世矩小心翼翼地站起了身,彎着腰走到楊廣面前,把他腳下的那張國書給撿了起來,輕輕地拍了拍上面的塵土和腳印,映入他眼簾的,正是國書上的第一行字:日出處天子致日落處天子書。而楊廣的大腳印正踩在這句話上面,他嘆了口氣,把國書收入了袖中,說道:“陛下息怒,爲了這倭國的狂妄無禮,生這麼大的氣,實在有些不值得。”

楊廣咬牙切齒地說道:“朕只在後漢書裡見過這倭國,也就幾句話的描述,聽說他們離我們大隋有上萬裡,又隔着海,怎麼會派出使臣過來?而且還下了這樣無禮狂妄的國書,意欲何爲?”

裴世矩恭聲道:“微臣並不太清楚這倭國進使獻國書之事,是陛下剛纔傳了旨意,微臣纔過來的,還請陛下賜教此事的原委。”

楊廣恨恨地說道:“鴻臚卿(隋朝掌管四夷朝貢,接待禮儀事物的官職,相當於後世的外交部長),你來說說這是怎麼回事。”

元文都擦了擦滿臉的汗水,恭聲道:“裴侍郎,是這樣的,這個倭國確實離國萬里,極少來中原朝貢,但去年七月的時候,有個叫小野妹子的使臣,帶了幾十人的使節團,從東萊那裡登陸,聲稱要面見陛下,當時東萊的官員不敢怠慢,一路派兵護送至東都,因爲陛下那時候正在塞外巡遊,所以這小野妹子就一直住了下來,直到前幾天陛下的車駕回到東都,他才正式獻上國書。”

“我國通曉倭語的人極少,聽說倭國與百濟語言可以互譯,所以還是找了幾個百濟(國名,在今天的朝鮮半島西南部)出身的吏員,先跟這些倭人把國書翻譯成了百濟語,然後才翻譯成漢語,今天呈給了陛下,沒想到竟然如此無禮。”

裴世矩點了點頭:“原來如此。陛下,您找微臣過來,就是想了解一下這個倭國的情狀嗎?”

楊廣仍然沒有消氣,氣哼哼地說道:“誰讓朕的這個鴻臚卿,學識不如你裴侍郎廣博呢,倭國使者來了半年多了,他連這個倭國在哪裡都不知道,一問三不知,裴愛卿,你博學多才,尤其是對各個異邦的見聞有獨到見解,可知這倭國內情?朕有意出兵攻打,以消心頭之恨,你看如何?”

裴世矩馬上說道:“陛下,萬萬不可!”

楊廣睜大了雙眼:“難不成這倭國有雄兵百萬,實力比突厥,比高句麗還強?”

裴世矩搖了搖頭:“非也非也,微臣對倭國的情況知道得也不是太多,不過微臣知道有一人熟知倭國內情,只要他來,一定可以詳細說明倭國的情況。”

楊廣的眼中閃過一絲失望:“什麼人?居然比你裴侍郎知道得還多?”

裴世矩微微一笑:“刑部侍郎,檢校大理寺少卿王世充。”

一個時辰之後,王世充站在了兩儀殿上,手裡拿着這封黃絹國書,目不轉睛地看着,他的眉頭漸漸地鎖了起來,看完之後,輕輕地搖了搖頭,把國書還給了身邊的一個近侍,向楊廣行了個禮:“倭人實在大膽狂妄,該死,該死!”

楊廣的心情比起剛看到這國書時已經平靜了許多,他靜靜地坐在御案之後,輕輕地“哦”了一聲:“既然王愛卿說該死了。是不是也同意出大軍討伐倭國?”

王世充堅定地搖了搖頭:“陛下。萬萬不可。”

楊廣的眉頭一皺:“王愛卿。我聽裴侍郎說,你的生意遍及全國,即使和倭人商人,也有往來,所以可謂大隋對倭國情況最瞭解的一個人,既然你剛纔也說倭國該死,那爲何又說不可討伐呢?”

王世充嘆了口氣,正色道:“這倭國跟我中原有交往的時間。可以上溯到漢朝了,傳說倭國的祖先是徐福帶去海外求仙丹的那三千童男童女,又有傳說倭國人是當年吳國或者越國滅亡之後的遺民不甘當亡國奴,所以泛舟出海,到了海外的倭國,從此建立的國家。”

“在漢朝的時候,這個倭國在百濟和新羅,也就是高句麗以南的三韓地區再往東南的大海之中,依山島而居,有上百個小國家。互相攻伐不斷,他們的國家分成了四個大島。其中最西邊的一個大島名叫九州,最北邊的叫蝦夷,中間最大的一個叫本州,而本州南邊的一個叫四國,國境大約東西五六千里,南北兩三千里,位置差不多在東海郡(今江蘇連雲港)的東邊,氣候與朱崖,儋耳郡(今海南島)相當。”

楊廣點了點頭:“地方聽起來倒是不小,可跟我們大隋相比還是個小國,他們的人很多嗎,兵很能打嗎?”

王世充正色道:“他們的人,就跟以前吳國越國沒開化時的那種野人一樣,斷髮紋身,鳧首(剃光腦門),其人多個子矮小,不足六尺,但兇悍善戰,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弓箭,竹矛,刀劍等,不習陣戰,總體來說,現在的倭國如果全部統一的話,人口應該在百萬戶左右,有兵力二十萬,但跟我們大隋相比,軍力還是差得很遠的。”

楊廣的眉頭舒展了開來:“既然如此,這倭國聽起來也沒強到哪裡去嘛,朕若是發個三十萬大軍,應該就足以把他們蕩平了吧。”

王世充搖了搖頭:“倭國與我國隔着幾千裡的大海,想要到達,極爲不易,而且倭國從最西邊的九州島出發,直接來我大隋的話,往往中途會遇到風暴,船毀人亡,很難直接往來。”

楊廣奇道:“竟然有這樣的事情?那跟你做生意的倭人,還有這次來的那個使節團,又是如何能來我大隋的?”

王世充微微一笑:“九州島那裡雖然來我們大隋不易,但向西北方向到百濟,只要走幾百裡的水路就可以到了,所以自古以來,倭人多是向西北方向,去到那百濟或者新羅國,然後再向北進入高句麗地界,從平壤那裡向西到海港,坐船正好到東萊郡。”

楊廣點了點頭:“原來如此,也就是說倭國來我大隋,得經過那百濟和新羅國是嗎?跟他們自古以來關係密切的,也是這兩個國家吧。”

王世充正色道:“不錯,那百濟和新羅所在的三韓地區,本來是萁子朝鮮被衛滿所滅之後,末代國王萁準逃過去建立的國家,後來**建立高句麗之後,他在夫餘國與前妻所生的兩個兒子與到高句麗地區後與當地女子所生的另一個兒子不和,這兩個兒子有一個名叫溫祚,他逃到南方的三韓之地,滅掉了萁子朝鮮的殘餘勢力,建立起了百濟和新羅,所以說高句麗,百濟和新羅這三個國家,算起來源自高句麗的首任國王**,算得上是三國同源。”

楊廣點了點頭:“這三國的起源,朕也略知一二,哼,都是些彈丸之國,不服王化,尤其是高句麗,幾次三番地挑戰我大隋,實在可惡,王愛卿,你說這倭國如此無禮,不會是高句麗挑唆的吧。他們會不會聯起手來,共同進犯我大隋?”

王世充搖了搖頭:“陛下,微臣以爲這樣的事情絕對不會發生,因爲百濟和新羅現在跟高句麗,乃是死敵,百濟新羅現在結成同盟,共同對付咄咄逼人的高句麗,這雙方在朝鮮半島中部的漢江平原一帶,已經打了一兩百年了,雙方都有國王戰死沙場。所以他們絕不可能結爲同盟的。”

楊廣的心裡鬆了一口氣,儘管他嘴上一直在吹大氣,說這些都是彈丸小國,但心裡也清楚,這些“彈丸小國”也都有十幾萬乃至幾十萬的兵力,而且民風尚武,幾乎是無年不戰,真要是抱團跟自己作對,實在是件頭疼的事情。

楊廣面不改色,繼續問道:“這倭國與百濟和新羅算是盟國嗎?是不是站在他們一邊跟高句麗作戰?”

王世充正色道:“倭國原來是小國林立,如後漢書上所說的那樣,有百餘國,每國都有國王,征戰不休,到三國時期,有一個名叫邪馬臺國的女王卑彌呼,自稱倭國女王,派遣使者到當時的曹魏,那也是我中原地區第一次知道有這個倭國的存在。”

“當時在中原王朝看來,倭國只不過是如同南邊的那些蠻夷部落那樣的小國,根本沒有放在眼裡,可是臣後來查過一些百濟和新羅的史書,卻發現這倭國在三國時期就已經有很強的實力了,那個卑彌呼女王,在他們國內被稱爲神功皇后,曾經以女子身份,征戰沙場,打下了大片的疆土,又曾經三次渡海遠征,打敗過當時剛剛立國不久的百濟國和新羅國,甚至連新羅國王也成爲了她的俘虜,後來不得已向倭國稱臣納貢,才保全了性命。”

楊廣倒吸一口冷氣:“倭國有這麼厲害?新羅和百濟朕聽說過,實力並不弱啊,都有十幾萬軍隊,即使碰上了善戰的高句麗,也能打得有來有回,怎麼碰上這倭國,就不堪一擊了呢?”

王世充嘆道:“百濟和新羅在建國之初,主要居民還是三韓地區的原始人,生產水平和戰爭水平極爲落後,打仗還是用石制兵器,也無任何兵法軍制可言,所以萁準和溫祚才能這麼輕易地在當地建國,那倭國人無論是徐福帶去的秦人還是吳越遺民,都在中原久經戰陣,比這些原始人要厲害得多,而且其人作戰不畏生死,兇悍異常,遠非三韓之人所能敵。”

“新羅臣服於倭國之後,倭國還在百濟的西南方建立了一塊殖民地,名叫任那,移民派兵駐守,隨着歲月的流逝,百濟和新羅的實力開始慢慢增長,逐漸地擺脫了倭國的控制,而百濟也是經歷了上百年的戰爭,才把倭人的任那殖民地慢慢蠶食收回,倭國畢竟離百濟太遠,不可能從本土一次次地調兵作戰,最後也只能默認了這個事實,但還是通過結盟的方式與百濟交好,所以現在倭國也能以百濟爲跳板,派商人和使節來我大隋。”

***************************************

新的一個月,希望各位忠實書友的繼續支持。感謝上個月末書友夕樹楓,秋葉落飄零,袁博仁,塗成偉等朋友的月票支持。起點的保底月票和推薦票功能在今天開始升級,希望訂閱本書的朋友能慷慨解囊,在多餘的票支持一下天道,這對天道寫書很重要,謝謝。

第十九章 巧舌如簧第一千六百三十章 少年英雄杜伏威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 李密的親家(八更)第四百零五章 進退兩難(二)第一千六百一十九章 鼓行入江都第二千五百一十七章 閃電戰與心理戰(3更)第五百六十八章 過關斬將第五百零一章 尉遲女事件第八百八十七章 與吐蕃的交易第二千零八十四章 地穴與投石車第一千七百五十八章 李密悲劇了第八百一十四章 敵騎來襲!第一千五百八十八章 前軍覆沒第一千六百六十八章 按兵不動第一千二百三十七章 弄巧成拙第二千零五十三章 倉城遇伏第六十八章 陳國公主第一千六百八十八章 雙猛衝營第一千八百九十七章 知易行難第一千七百一十三章 多年盟友第一千六百八十五章 敢死出擊第九百九十五章 矢石如雨第六百零三章 閃擊蒲州第二千六百一十八章 歸心似箭第五百一十七章 楊武通的悲劇第八百一十八章 幽雲鐵騎,天下無敵!第一千九百二十一章 輕騎馳射第二千六百三十二章 各個擊破第九章 府兵制度第一百六十二章 自以爲是的笨女人第八百七十二章 李靖西行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戰後的盤算第六百九十一回 蕭銑自首第九百四十一章 開門見山第一千六百零三章 古剎釋俘第一百八十章 約定 (三更求月票)第一千六百二十五章 風緊!扯呼!第二百一十七章 閩越攻略第二千零七十九章 守城的佈置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遺棄軍糧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殺官造反第一千九百三十五章 蘭陵王入陣曲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史詩大敗第二千二百三十三章 秦瓊泄密第二百五十二章 火攻,三千破四萬(一)(二更)第二千一百一十七章 瓦崗軍的佈置第二千五百四十章 三個希望第二千五百七十六章 血本無歸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十一抽殺令(二)第一千三百二十章 蕭皇后的定心丸第三百四十八章 一觸即發第一千八百三十四章 乘勝追擊(47更)第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狗咬狗(十六更)第五百八十七章 步步驚心第二千二百零四章 玄感現世(六更)第一千四百一十七章 兩翼接戰(42更)第九百六十六章 東部褥薩第二百九十五章 兇殘悍婦第二千四百一十二章 安邑伏擊戰第二千六百零七章 滾石殺陣第二千一百一十四章 防敵軍更防我軍第一千二百五十九章 元方,你怎麼看?第一千八百三十一章 前軍潰敗(44更)第二千一百二十三章 交換俘虜第一千零六章 鐵騎狂飈第二百一十八章 陰影中的腹黑男第四百五十章 手刃仇敵(一)第二千四百四十一章 李靖自立?(5更)第一千八百三十章 硬頂戰車(43更)第二千四百三十八章 詐敗回城(2更)第二千二百四十三章 三路合擊第二千二百八十三章 勇敢者的測試(一)第九百九十三章 架橋突擊第一千八百二十五章 十隊精兵(38更)第九百零六章 勾心鬥角第六百一十二章 援軍入城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 跋扈將軍第一千五百一十三章 城頭死鬥(68更)第一千六百二十七回 綵鳳現身第二百一十二章 分析利害(二)(二更)第一千七百八十五章 近戰騎兵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 全線反擊第九百九十五章 矢石如雨第二千六百三十八章 多線出戰特別感謝網友千里馬0208的厚愛第四百七十九章 陣中血戰(二)第五十一章 違令決戰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受降使者第三百一十六章 煎茶論道(一)第一百七十一章 江南劇變第二千六百一十章 地穴戰法第一千六百零九章 山谷殺陣第二千二百五十二章 霸王突陣殺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入城!入城!第一千七百三十四章 反踩蕭氏第七百一十八章 陰雄升堂第五十六章 魯廣達的逆襲第八百六十一章 協議終成第五百九十章 懸崖勒馬第二百一十七章 閩越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