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高暢親率大軍從聊城出發,向魏縣進發。
李神通率領大軍從聊城敗退之後,一直停留在魏縣,一方面收攏殘兵,另一方面修築營寨,憑藉良好的防禦工事抵禦高暢軍的進攻,順便等待關中援軍的到來。
黎陽是一個重鎮,若是丟棄,對關中李唐來說將是一個重大的損失,喪失了黃河以北的這個基地,李唐要想進襲河北高暢,日後將變得更爲困難,所以,爲了天下大局,黎陽斷不能丟。
但是,要想保住黎陽,憑藉李神通率領的這數千關西唐軍,以及李世績據守黎陽的數千原瓦崗精銳,再加上一萬多投靠李唐的烏合之衆抵禦三萬精銳夏軍的進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況且,在李神通看來,只是保住黎陽並算不得了什麼,保住黎陽,他在和高暢交鋒的過程中依然會處在下風,他想要做的是在黎陽戰役中徹底將高暢擊敗。
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李神通決定採用了節節抵抗的戰略,利用深溝高壘,層層防禦,拖垮高暢軍的節奏,減緩其進攻的勢頭,讓夏軍的進攻銳氣得到削弱,以地盤換取時間和空間,拉長夏軍的糧道,避其鋒銳,最後乘夏軍疲憊之際,再利用生力軍一戰而下,將其擊潰,甚而全殲。
所謂的生力軍,來自於關西方向。
在聊城被高暢打了個措手不及之後。在率軍西返地途中,李神通就向關中派出了信使,希望高坐在長安廟堂之上的李淵能夠向關東派出援軍,爭取能畢其功於一役,在一次大戰之中徹底擊潰河北的高暢集團。
在李神通看來,高暢所創建的政權就和瓦崗軍差不多。幾乎全靠個人的威望在維持,政權的根基遠遠比不上像李唐這樣地世家大族所建立的政權穩固。
李密當初也被稱之爲戰神,百戰百勝,幾乎就沒有打過什麼敗仗,然而,一個大的敗仗打下來,李密所領導的瓦崗集團頓時就分崩離析,他自己的屍首也不知所蹤。高暢和李密相比,並無什麼不同,他自稱是天上的神君轉世,天上的神靈啊!自然不是凡人可以打敗的,可是,要是他真地吃了敗仗,他那些狂熱的信徒們還會相信那個所謂的靈寶神教嗎?就算是那些信徒依舊相信,河北大地那些被他大力打壓的世家豪族恐怕就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了吧?
所以,李神通決定調集重兵在黎陽給高暢重重一擊,徹底粉碎他那個戰無不勝的神話。
李家雖然進入關中也不過一年的時光。然而,李家本身就是世家豪族,在關中根深蒂固,經營了數十年,關中人心已然盡得,關中的人力物力也盡入其手。所以,對關中能否派出援軍,李神通並不擔心。
早在年初,李唐集團就有了改變兵制的打算,最新的兵制採用的是府兵制,所謂府兵制,該制度最重要地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爲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府兵參戰武器和馬匹自備,這樣,朝廷的財政負擔當得到極大的減輕,相當於。把壓力轉交到了府兵身上。
李唐的地盤內,各個道都有負責府兵選拔訓練的折衝府。
軍府所在有地團,兵士不能隨便遷徙出界;平時務農,農閒練武,有事出徵,其主要任務是番上宿衛和徵防。番上宿衛,即輪流到京師宿衛,由十二衛將軍分領。出兵徵防則由朝廷命將統率,調遣時必須持兵部所下魚符,經州刺史和折衝府將領勘合後,才得發兵。戰爭結束則兵散於府,將歸於朝。這樣,將帥就不能擁兵自重。這是李淵爲了防備擁有重兵地武將造反的一個策略。
這個制度訓練出來的士卒自然比不上夏國募軍制下的職業化軍人,但是,按照夏國的軍制,以河北諸郡那般廣博的地盤,最多也只能供養八萬人而已,而採用了府兵制的李唐,若是全國動員,就算是數十萬大軍也不難在一個月之內徵召起來。
所以,單是比拼兵力的話,關中李唐遠遠在高暢之上,只是,李神通並不知曉地是夏國還有所謂的預備役兵制,那些預備役的民兵就相當於李唐的府兵,平時在家務農,閒時在那些退伍老兵地帶領下進行軍事訓練,正規軍若是受到了損傷,他們隨時都可以補充進去。
雖然如此,李神通的盤算也不算錯,夏國的士卒一個人的消耗最起碼也相當於四五個唐軍,不止是武器,馬匹,鎧甲,還有軍餉,傷亡之後的撫卹金,免除的田賦,免費供應的種子,耕牛,這些都需要政府來付出,所以,夏國用來征戰的軍隊最多隻
在八萬人左右,若非萬不得已,高暢不會動用更多的戰,不然,夏國的經濟根本就支撐不起。
據李神通了解,在他領兵出征之時,兵制的改編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在他率軍圍攻聊城宇文化及之時,新兵制已經初見成效了!
李唐設立了十二衛,將關內各地徵集來的士卒分配到各軍之中,各軍使用的乃是天上星辰的名字,各道的徵兵府稱爲車騎府,每府設將軍一名,副將一名,由有威望的將領擔任,李神通派出使者到長安求援,並向李淵展示自己的行動計劃時,李唐的十二衛已經全部建成,最初每一衛一萬五千人,合計共有十八萬人。
收到李神通的信件後,李淵決定採納他的建議,向他派出援軍,在黎陽重創高暢,繼而北上進攻夏國,可是,這個時候定楊軍劉武周在山西的攻勢越發強盛,兵鋒已經直指河東,河東一下,關中也就像美麗的宮女一樣赤裸裸地擺在了定楊軍的面前。
晉陽,河東,關中是李唐立家的根本,不容有失,相比之下,關東的黎陽就沒有這麼重要了,畢竟,和定楊軍作戰是在李唐的腹地,和夏軍作戰,卻是在別人的地盤內,孰重孰輕,自然不言而喻。
—
因此,就在關中的大軍準備向關東進發之際,一個從皇宮飛馬奔來的信使止住了他們的行動,他們仍然要出兵,目的地卻轉爲了河東,就在不久前,定楊軍的黃子英部剛剛擊敗了姜寶誼和李仲文,河東戰事吃緊,前方的裴寂急需援軍。
最後,魏縣的李神通等來的卻只是李淵的一封信,在信中,李淵向李神通坦承了皇朝所面臨的困難,他希望李神通能發揚李家皇族特有的堅韌性情,利用不多的一點殘兵在黎陽拖住夏軍前進的步伐,保住黎陽倉,保住黃河以北的前進基地,待唐軍主力在河東擊敗定楊軍,定會在第一時間穿越太行,前來救援。
看了李淵的來信,李神通氣得滿面通紅,很不客氣地將自己這個堂兄的來信撕得粉碎。
他生氣並非因爲李淵沒有向關東派來援軍,他生氣的是,李唐尚未真正統一天下,底下的那些文武大臣們就在爲權力展開了爭鬥,而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不和睦。
這次,李淵之所以沒有派擊敗了西秦薛仁果的秦王李世民去迎戰定楊軍,而是讓裴寂帶兵迎戰,就是出於政治上的一種考量,他這樣做是爲了維護太子李建成的威權。
裴寂和劉文靜都是太原起兵的重要功臣,現在,裴寂位在劉文靜之上,一是裴寂和李淵的交情要深厚一些,然而,更重要的是,裴寂支持的是太子李建成,而劉文靜卻和秦王李世民交情甚密,爲了日後不致發生骨肉相殘的悲劇,李淵才藉着打壓劉文靜警告建立了大功勞的秦王李世民,讓其安分守己。
所以,在正該派秦王李世民出征河東迎戰定楊軍的時候,李淵沒有讓正在長春宮(今陝西大荔縣)練兵的李世民出戰,而是讓裴寂擔任了前軍統帥。
在李神通看來,這簡直就是一個昏招,裴寂常年參贊軍機,卻沒有獨自領軍作戰的經驗,讓他和驍勇善戰的定楊軍作戰,凶多吉少啊!
可是,李神通人在關東,距離關中有千里之遙,也無法當面勸說李淵,生氣雖然生氣,卻也只能徒喚奈何,也只好按照李淵的軍令行事了。
當高暢率領大軍從聊城出發,氣勢洶洶朝魏縣殺奔而來時,李神通不僅沒有主動迎敵,也沒有憑藉事先修好的防禦工事抵禦,而是採取了退縮的姿態。
他將元寶藏和他的本部人馬留在了魏縣,讓其抗擊高暢軍的進攻,務必堅守三天,減緩夏軍的行進步伐,他自己則率領主力向西退卻,與黎陽的李世績會師,在黎陽修築了第二道防線。
元寶藏並沒有能減緩夏軍的行進步伐,在夏軍抵達魏縣的當天,魏縣守軍就在夏軍大規模的投石車打擊之下士氣盡喪,沒待夏軍展開正式的攻城行動,元寶藏就已開城投降了,不管怎麼說,他對李唐的忠心還沒有達到以身殉城的地步啊!
六月中,夏軍沿永濟渠進抵內黃,同日,孟海公部進入了東平郡,而夏軍李靖部前鋒已然進入了彭城郡,兵鋒直指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