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生育?
這是什麼鬼?
史可法眼睛一眯,饒有興趣地問道:“噢,楚才子,你倒是說說,何爲計劃生育?”
楚江秋侃侃而談道:“史大人,學生可以先打一個比方。比方說池塘裡蝌蚪,如果蝌蚪數量太多太多,等蝌蚪慢慢長大之後,食物勢必就不夠用。”
“爲了避免全部都死亡的下場,這些蝌蚪就會釋放毒素,然後會有大批大批的蝌蚪死去。”
“但是剩下來的蝌蚪,則能夠保證順利成長!這就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
聽到適者生存優勝劣汰這個新鮮詞語,史可法眼睛不由一動,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
不過史可法畢竟不是現代的自然學者,對楚江秋的這句話只是所有觸動,但是並沒有深究的意思,而是仔細聽楚江秋接下來的話。
就聽楚江秋接着說道:“這樣的確是一種能夠生存下去的方法,但是這種方法太過殘酷無情,並且不可控制。因爲整整一個池塘的蝌蚪,有相當大的可能會全軍覆沒。”
“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是能夠人爲控制呢?學生認爲是完全可以的,實施性最強的無非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就是擴充池塘,池塘大了,食物多了,自然就能夠養活更多的蝌蚪。”
“但是這種方法有侷限性,因爲很多池塘,不是你想擴充就能夠擴充的。”
池塘裡的蝌蚪這個故事,上次太子就聽過了。
太子不但聽過,並且在奏摺裡也有所描述,因此在場的史可法還是洪承疇,其實都聽過這個故事。
但是這一次,楚江秋又把這個故事給擴展了一下。
池塘其實就是在比喻一個國家,擴展池塘,就是一個向外擴張的動作。
一個國家人口多了,養不起了,沒關係,咱們多開疆擴土,自然能夠養活更多的人。
但是開疆擴土並不是你想做就能做到的,尤其是現在的大明,現在只想着如何自保,根本就沒有開疆擴土的勇氣和實力。
楚江秋接着說道:“其實還有第二個辦法,那就是計劃生育。也就是控制青蛙產卵的數量,也就相當於控制了蝌蚪的數量,但是又沒有殺死蝌蚪,學生以爲,這個是最爲簡單可行的辦法了。”
斟酌了一番,史可法不由問道:“可是你這畢竟只是一個比喻罷了,如果換成人的話,又如何實行計劃生育呢?”
有句話史可法差點沒問出來,控制青蛙產卵當然能夠做得到。但是控制活生生的人晚上xxoo,你做的到嗎?
楚江秋淡淡地說道:“其實,辦法還是有的。比方說,如果實施變法,將土地收歸國家所有。然後再將土地按人口發放下去,並且嚴令不準私人買賣。”
“這樣一來,計劃生育就有很大的可操作性了。可以暫定爲,每一對夫妻只准生兩胎,凡是兩胎之內的,一律發放土地。兩胎之外的,不發放土地,甚至不給辦理戶口,如此一來,當可遏制人口增長勢頭,將人口控制在可控範圍之內。”
反觀現代的計劃生育,剛開始實施的時候,有些地方的口號甚至喊出了‘寧添十座墳,不添一口人’的極端口號。
其實當時計劃生育之所以這麼嚴格,也是由其歷史背景的。
因爲當時的人口基數太大了,如果不採取嚴厲措施的話,相信用不多長時間,人口問題就能把當時的中國給拖垮,就像現在的印度一樣。
而如果計劃生育施行的早的話,在人口基數不算太大的時候開始實施,就可以慢慢進行,不會引起太大的反彈。
聽到楚江秋所說的變革,史可法和洪承疇臉色不由得都變了。
太子也是差異地問道:“楚大哥,記得上次你說過,變革不可輕易施爲,爲何現在你又提起變革了呢?這變革真的能夠成功嗎?”
楚江秋提出的將所有土地全部收回爲國有,然後按照人口發放。
如果真的能夠如此的話,這裡面的好處實在是太大太大了。
首先就是土地可以重新丈量,然後全國的人口統計能得出一個準確的數字。
以前都是隱報瞞抱,現在肯定是有的要報,沒有的估計也想往上報。
再說土地國有,不準私人買賣,這樣一來,就杜絕了大地主大財閥的出現,百姓能夠安居樂意。
當然了,以上的種種,其實都不是重點。
重點中的重點就是,如果真的能夠實施這種變革的話,大明的稅收不說增長十倍,五倍絕對是會有的。
如果大明的稅收能夠增長五倍的話,那就能夠做太多太多事情了!真是光是想想就讓人興奮的睡不着覺啊!
但是這種變革,真的能夠實施嗎?
洪承疇意味深長地看了楚江秋一眼,不由問道:“鴻飛,你說的是王莽改制吧?”
不錯,當初王莽就進行過這樣的改制,不過最終他失敗了。
楚江秋微笑着點頭說道:“不錯,這也算是當初王莽改制的一部分。雖然王莽的新政失敗了,但是不得不說,王莽新政的出發點是好的。”
洪承疇忍不住再次問道:“鴻飛,那你覺得,如果我大明實施新政的話,有多少成功的把握?”
楚江秋淡淡地說道:“如果在地瓜、花生和玉米沒有大面積推廣之前,可以說毫無把握。如果有人敢提出此等變革,學生必然會說一句:此人該殺!”
史可法和洪承疇不由得對視了一眼,都從彼此眼睛裡面看到了震驚之色。
太子忍不住問道:“楚大哥,爲什麼在這三種農作物沒有大面積推廣之前,就不能進行改制呢?”
楚江秋言道:“在這三種農作物沒有大面積推廣之前,民不聊生,食不果腹,絕對不宜發生任何形式的動盪。一旦引發民怨,後果不堪設想。”
“但是在三種農作物大面積推廣之後,局面就完全不同了。”
楚江秋的想法極爲積極,在他看來,只要三種農作物全面推廣開來,方法得當,改革是肯定能夠成功的。
因爲這種改革,後人已經經歷了多次,所以這一次連摸着石頭過河都算不上,都是有先例可循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