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也不是笑話。
而之所以會有如此的狀況發生,這也與印度的地貌條件有着極大的關聯。
打開印度的地圖,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那條橫貫東西、綿延數千裡的溫迪亞山脈,把整個的印度分割成爲了南、北兩全部分。千百年來,正是由於受到了這條大山脈的阻礙,使得在溫迪亞山脈的北部所建立起來的任何國家,都很難將其勢力擴張到南部。
譬如如今是英國人盤踞的、位於南部的德干高原。以及英法兩國勢力並存的半島的南端,相對於北印度幾乎自始至終就擁有着自己的獨立的政治發展史。
儘管曾經是很強大的莫臥爾帝國,也曾看似征服了德干地區,但是,它卻從未對德干高原這一地區,真正實行過任何的穩固的控制。
尤其是位於克里希納河以外的最南面的區域,它雖然與德干高原之間並沒有什麼明顯的地理分界線,但它在歷史上卻更是基本上就沒有受到過北印度或是德干地區的影響。
所以,提到所謂的南印度,其實一直指的都是那幾十個,甚至是幾百個大大小小的不同種族的、且相互獨立的土著部落以及王國,所共同生存的一個廣泛的區域。
所以,就像張三、李四、王二麻子這樣的人的代號一樣,提到泛意的印度,他也不過就是一個對外的地理上的、籠統而粗略的標識而已,從來也不曾是一個統一的國家的名號;
因爲若是作爲一個國家名號,根本就沒有印度,而只有莫臥兒帝國的印度斯坦。
當然。隨着英國人的勢力在印度次大陸的做大。這片土地也就又多了一個名號英屬印度。
這個所謂的“英屬印度”比起“印度斯坦”來,那可是大了許多。因爲,來殖民的英國人不僅通過武力將“羣雄並立”的、此前根本就在印度斯坦的版圖之外的南印度變爲了己有,還把印度斯坦這個獨立的國家,也一併收入了囊中。
也就是說,只有英國人眼中的印度,才涵蓋了整個的印度次大陸。
說到這裡,前面所提到的癥結自然也就揭開了。對於印度臨時聯合政府的頭頭腦腦們講,畢竟溫迪亞山脈南邊兒的那個世界,是相當地陌生,也從沒有掛在心上過。
也就說,對於眼下的印度臨時聯合政府來講,能借助於席捲印度次大陸這場反英的大風暴,終於使印度斯坦的勢力前所未有地翻越了溫迪亞山脈,並得到了像加爾各答港這樣的,原本就不屬於自己的風水寶地。他們就已經滿足的不得了了。至於如今還在英國人手中的哪點兒“窮山惡水”要與不要,似乎也並沒有什麼所謂。
換句說,假如那裡要是沒有那些令他們恨之入骨的英國人,印度臨時聯合政府的頭頭腦腦們,寧願幾輩子也別提到這些只會出刁民的窮工,惡水。
但印度斯坦及英國殖民者所書寫的那一段段印度次大陸的歷史,能給後人所吸允的養分,應該說是極爲豐富的?
它已經極其深刻地提醒了後人,如果你自己不去好好地經營或是爭取,縱然那再應該就是屬於你自己的一片片土地,遲早也會變成他人的囊中之物。
在這方面,那個曾經的“大清國”所曾經表現出來的那種種醜態,豈不就是已經做了一個最好的詮釋和活生生的樣板。比如庫頁島。比如,,比如,,
絮叨的話就不多說了,總之,印度臨時聯合政府在通過太平天國政府的安西邊疆區急電北京的同時,還趕緊打發了幾個能說會道之人,專程又跑去了本地治裡,拜會了英國人的死對頭一法蘭西人。
在太平天國政府的出面條停下。一八六五年二月,英印雙方簽訂了“和平共處”協議。
額爾金伯爵詹姆斯布魯斯,其實是極不願意與那些“極其醜陋的印度混蛋們”簽訂下如此不體面的協議的。
不過,他卻不能籤。
這倒不是這位由於吃了太平天國的工廠所生產出來的特效藥,才最終從鬼門關口又逃了回來的額爾金伯爵,因此就得賣給太平天國政府一些什麼面子,而是因爲那個“該死的”法蘭西人的印度艦隊,居然已經堂而皇之地把加爾各答港當成了自己的家。
在英印雙方的和談網一開始不久,印度臨時聯合政府方面就接受了太平天國政府的調停代表團的非正式建議,同意將改擴建一新的加爾各答港,暫時租借給法蘭西政府,以充當法蘭西帝國海軍的印度艦隊的母港。
因爲印度臨時聯合政府方面認爲這樣做的好處有二:
首先,毫無生財之路、又急缺錢用的印度方面,藉着這個機會,可以在法蘭西人的幫助下,積極拓展其農牧業產品的外貿渠道,改善臨時政府的窘迫財政狀況。
其次,如今有了法蘭西帝國的艦隊在加爾各答給充當屏障。印度方面從此就不用再去擔心狡詐狠毒的英國人,會不會在和平協議簽訂之後,還要再玩什麼爲人所不齒的鬼花活兒來,可以放心大膽地抓緊搞自己的建設了。
就這樣,印度地區終於迎來了和平。
在雖然感到很窩囊,但卻是很忠於職守的詹姆斯布魯斯的積極籌發,下,大英帝國政府的德干自治領,在其所佔領的地區粉墨登場。
而一八六七年的八月一日,加爾各答至德里,坎普爾至陽布的鐵路大動脈,也在毫無干擾的大好形勢下,全線正式貫通。
隨着第一列滿載着各類物資、呼嘯着駛向陽布的貨運列車由打加爾各答港開出,望着太平天國政府所開列出來的,他們所能夠得到的大量物資,印度方面也是笑開了花。
身處那格浦爾、巴羅達等一線地域,而且不論是高中低級的部屬,大部分又早已曾前赴太平天國政府的安西邊疆區,分期分批地“養病”了數個月的詹西拉克希米巴伊女王部,以及唐底亞託比部,此番更是首先受益;
六七萬只長短火槍,數以百計的各式火炮,再加上大批的彈藥,全部運抵了詹西軍及坎普爾軍中。
一八六七年十一月初,裝備整齊,又已經養精蓄銳了數年之久的詹西軍和部分的坎普爾軍,在拉克希米巴伊女王的統一指揮下,終於擂響了要從印度徹底驅逐乾淨一切英軍的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