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巡視官員,于謙自知責任重大,尤其是北疆軍務繁忙,鎮守的士卒軍將較多,稍有不慎,就會釀成營嘯甚至是叛亂,因此于謙處理事情來覺得格外棘手,可他也知道此事關係到邊疆安定,他必須謹慎處置。
然而近日他卻沒有想到自己居然接到了朝廷的文書,文書之中明確讓他即刻放下手中的事情,返回京師聽命。
對於朝廷內的情況,于謙自然也清楚,文官勢力與武勳以及太后三方儘管看似安穩平靜,但其實暗地裡都在互相競爭,想要搞垮對方,可以說朝廷內暗流涌動,絕對不是一個好去處。
但同爲文官勢力的一員,于謙想了想之後,覺得他只能聽命,因此他一邊吩咐夫人以及手下之人,收拾一下,準備返回京師,一邊則派了自己的心腹之人前往京師搶先打探情況,以免他到了京師還是一頭霧水,倉促應對。
第二日,他在一衆護衛的保護下坐着馬車帶着夫人孩子以及幾個下人急匆匆朝着京師而去。
七日之後,他總算到了京師,在此之前,他已經利用自己的幾個關係比較好的官員打探清楚了,自己這次回去並不是升官,也沒有得到重用,而是被調到瓊州府去了。
一開始,他還以爲是自己得罪了什麼人,或者是因爲三方博弈,自己無故遭殃,被貶斥到了那窮山惡水之地。
後來他才發現事情根本不是他所想象的那般,自己雖然是被調到瓊州府擔任南洋大臣這個新官職,但品級已經是從二品了,而且還擁有很大權利。
沒錯,他便是調任到漢華王國的大明使團真正的負責人!平時都坐鎮在臨高縣,而他麾下還有數十名官員與副手,是專門負責與漢華王國接觸合作的。
可以說,大明這次與漢華王國合作還是非常有誠意的,甚至比起先皇宣宗皇帝來,如今真正做主的三方勢力都明白,漢華王國已經徹底崛起了,如果不重視,還是以老眼光去對待,恐怕要吃虧。
畢竟朝廷之中的三方勢力盡管都有着自己的小九九,但對於大明的利益看得還是很重的,這點比起後世東林黨來,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
再說回此時,大明廣東承宣布政使司瓊州府臨高縣。
作爲首個對外開放的特區縣,其實臨高縣的地位並未得到提高,也就至多承擔了原本市舶司的地位。
也是,雖然朝廷之中的那些掌權者認爲設置特區,有利於與漢華王國的合作交流,但在心底裡對特區這種四不像極爲鄙視,甚至不屑。
因此,臨高縣還是那個臨高縣,而整個特區也沒有因爲特殊性而將其行政規劃從瓊州府乃至是廣東劃分出來,而是一切照舊。
哦!不準確的說!除了少許改變以外,一切照舊。
就於謙自己瞭解的,就僅僅只有這麼三條,一是原有的臨高縣縣令調往他處擔任知府,算是升官了,而臨高縣縣令一職撤銷,由於謙他這位所謂的南洋大臣兼任,二則是經濟獨立,無論是朝廷撥款還是稅收上繳都不會通過瓊州府乃至是廣東承宣布政使司,而是直接上繳戶部。
三則是他這位南洋大臣在管理臨高特區時,有權調任整個瓊州府的駐軍包括水師在內的所有軍事力量。
可以說,他的權利還是相當大的。
只不過,作爲傳統的文官,儒家子弟,他覺得自己此去,必定會經常跟那些大商人打交道,這讓他在心底有些牴觸,而且漢華王國可是大明的番屬國,儘管這個番屬國已經名存實亡了,但他還是不高興。
“哎......算了!先皇待吾不薄,吾于謙定當爲國爲民,在所不辭!這點委屈還是能夠承受的!”于謙暗自嘀咕了一句,回頭坐回了書案前,他拿起一旁的墨筆,開始寫信。
信他是寫給遠在廣東的一位知交好友的,他那位知交好友在布政司擔任一名小官,雖然官職不大,但能夠通過他了解到更多情況,他需要在離開京師前往南方前,儘可能的知曉此行的臨高縣一衆情況。
尤其是,他想要知道廣東廣西福建等地有關商人的一些情況,比如有哪些大商人,做什麼生意等等。
.........
與此同時,張懷普也帶着漢華王國李江的旨意來到了臨高縣,而遠在東陽城的李江也第一時間收到了京師蘭芳社送來的消息,言說大明左督御史,兵部侍郎將會調任到南方擔任南洋大臣,全權處理特區一事。
“于謙......沒想到居然會是他!難道真是巧合不成?還是......!”李江拿着蘭芳社送來的文書,小聲嘀咕道。
“算了!不管是巧合還是刻意......于謙此人還算是不錯了!起碼他不會跟那些酸儒一般,不知變通!”李江微微搖頭,並未深究下去。
的確,如果大明派來的人頑固不化,不僅會對雙方合作造成不小的麻煩,還會讓李江噁心鬱悶,心情不暢,如今好了,于謙此人在正史之上還算不錯,也不是一般酸儒能夠比的,有膽有識,而且爲國爲民,人也知道變通。
唯獨讓李江有些擔心的是,此人一心爲大明,會不會爲了大明而不顧一切與漢華王國作對。
..........
一晃時間便到了大明宣德七年十一月。
此時大明北方早就下雪了,而南方,尤其是廣東以南,還是溫暖如春。
此刻,瓊州府臨高縣內,原本的知縣調走之後,縣丞、主簿等一衆縣內官員皆都站在府衙外等候着。
如今的臨高縣自被設立爲特區縣之後,來這的商人急劇增加,而隨着商人到來,人氣也自然越來越旺,稅收也增加了數倍,但是縣內的幾名官員卻根本不敢做主,只能等待朝廷派來的南洋大臣到來。
“來了......!”
不知道是誰突然喊了一句,臨高縣的一衆留守官員立即整理儀容,看向了大街口不遠處,只見一隊人馬開來,鳴鑼開道,好不熱鬧,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