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基調

“相公,德州諸事,便是如此。如今各州縣皆已嚴防,以待不測。只是,這個關永河不可等閒視之,若論行伍經驗,較之本地府兵,還要強上許多。德州諸地刀客,上溯二代,多有悍卒,如今當打之年者,漠南漠北,遼東遼西,口內口外,皆有留過聲名。”

整個大唐口碑最好的兩種無組織但有活力的社會團體,一種就是河北刀客,另外一種,就是江南劍客。兩者誕生的原因也很簡單,最開始肯定都是失地,或者家族破敗,但又有一定的積蓄,加上曾經也有一些祖輩人脈,就能夠通過販賣自己的武力來換取生存資源。

在動盪的年代中,這種羣體的誕生是自然而然的,人們有這個需求,於是就誕生了這樣的羣體。只是他們又畢竟是“弱勢羣體”,無法形成組織,即便形成了,也會先被軍閥後被中央政府鎮壓。

“俠以武犯禁”,這是鐵律。

一般正常來說,到了大唐這種大一統的時代,這種“弱勢羣體”就會失去活力,逐漸消磨在了社會的勞動生產中。耕地都來不及,哪有時間去砍人?

只是貞觀朝的變化實在是超出了想象,它的社會的確是趨於穩定的,但是經濟活動卻是相當的“動盪”。

經濟交流的地域範圍幾乎是拓展了數倍,哪怕是絲路,也不再是一小撮權貴或者冒險者的遊戲,它是可以下放到一般州縣商幫、行會、家族的。經濟活動,以及長距離的商品貿易,延續了“俠”的生命力。

於是河北刀客,江南劍客,都以“遊俠”的形式留存了下來。他們並非是固定地在一個地方生存,而是幾個地方,乃至幾個國家週轉。

人生觀價值觀,毫無疑問已經衝破了曾經的“地方限制”,原本的地方“傳統”,是無法再繼續約束這種人。

王祖賢籌辦鏢局時候,原本想的也還是簡單,給老弟兄留一條後路。永業田不夠開銷,還能繼續賣點武力給願意掏錢的不是?

而他們這些見多識廣,又屢次參與大戰的“民間武裝”,又不可能隨隨便便就賣身給哪家商賈,哪怕是賣身爲奴給權貴,也得挑挑這個權貴的成色。

同樣是國公,柴紹和張公謹能是一回事嗎?

同樣是男爵,陸德明一個糟老頭,和張德這個“青蔥少年”能是一回事嗎?

開拓眼界之後的“遊俠”,他們個人的主觀意志越來越受自我意識的操控,情不自禁地會藐視“權威”。而和他們歷朝歷代的前輩們不同,歷朝歷代的前輩們,最高理想,也就是“貨賣帝王家”,到他們這裡,自己賣不賣不重要,重要的是攢下本錢,培養一代兩代人,自然而然能夠跟着某些自己依附的權貴整體上升。

只是這個過程,毫無疑問變數無窮,並不會因爲自己的堅強意志就會形成堅定不移的一條坦途。

“上呈而來的河北官報,說此人也算是忠義之家?”

“關永河行五,早年人稱將陵關五郎,有四個兄長,跟契丹人爭奪幽州田畝而亡。”

只說爭奪,薛大鼎也是拿捏很到位的,因爲早年官方從來沒有說要消滅契丹人,但是鼓勵民間擠壓契丹諸部的生存空間,是顯而易見的。

契丹人真正從滄州北部地區消失身影,都要到李客師從幽州都督位子上下來。再到後來朝廷財政寬裕,纔有了契丹十部滅亡八個的軍事行動。

按照朝廷的估計,一代人之內,就能徹底清除契丹在遼河流域的存在,兩代人之後,契丹就只是史書上的兩個字。

只是毫無疑問的,想要讓一個民族成爲歷史,並沒有那麼容易。

即便是現在,漠南漠北,依然有着突厥的遺存影響力。若非安北都護府大都護是個相當暴躁的悍將,僅僅是梳理漠北意識,就要填進去三五年的稅賦。漠北這種地界,張公謹遠沒有尉遲恭來得好用,而且尉遲恭威名在外,較之張公謹這種“蹭經驗”達人,是全然不同的。

“難怪能在德州有恁多田畝種棉。”

馬周微微點頭,但又問了一句薛大鼎,“此人在河北江湖中,頗有名聲?”

“算是比較考前的,德州的鏢客出去,多有報‘德州關老五’的名頭。在江湖中,還算好用。便是到范陽,也是認的。”

“噢?”

有些訝異的馬周眉頭微皺,原本按照歷朝歷代的慣例經驗,河北刀客的存在感應該在大唐開國二十年之後就會趨於消亡。只是毫無疑問的,社會的經濟活動,需要他們這些民間武裝力量。

便是現在的遼東,隨處可見抱劍持刀操持奇怪口音的外鄉人。這些人,大多都來自河北、山東、江淮等地。收入比一般人高得多,武力值也是如此。可朝廷在遼東,有時候還會招募一些“勇士”“民壯”,用以維持治安。

對付高句麗餘孽,總不能一直用牛刀狂捅,正規軍跟菜雞打久了,也會廢。

馬周思量了一會兒,用詢問的語氣問薛大鼎:“對關老五,是招是撫?”

“各有利弊啊。”

一聲感慨,道出了薛大鼎的複雜心態。

滄州是在他手上興旺發達的,固然背地裡的勾當多不勝數,但外人看來,他薛大鼎就是有“經濟之才”,否則怎麼會調他去中央?

想鄭穗本,不也是在馬周麾下混飯?當然鄭穗本現在境界高了,暫時不出仕,“以待天下有變”時候,再跳出來,當然什麼時候“變”,鄭穗本也沒譜。不過他和薛大鼎不同,他鄭氏有女郎在狗窩裡,就算不做官,日子也不會比朝廷大員差多少。

“陛下在側,還是鎮殺了好。”

在馬周下首的諸多幕僚,有人開口如此說道。

道理是對的,但馬周不可能現在就做出決斷,畢竟德州的事情,不是殺一通就了賬拉倒。到時候繼續按照現在的政策方針,去抽棉賦,去強行用官方定價“掠奪”棉花利潤,沒有關老五,也會有馬老五。

“殺肯定是要殺的,但……只誅首惡。”

薛大鼎小心地提了個意見,馬周依然是思索的模樣,但微微點頭,顯然認可了一個觀點。

那就是殺。

不殺人就去安撫,毫無意義,只會讓人“得寸進尺”。

但馬周也很清楚,安撫靠嘴炮是無用的,得有實利。讓渡一部分“利潤”出去,河北那些個觀望的“刀客”棉農,纔會繼續老老實實地種地,而不是釘耙換了槍棒,鋤頭換了橫刀。

“羽林軍已經到了河南?”

“到了,就在河南,隨時都可以奉命進入德州。”

薛大鼎看着馬週迴話,心中卻是凜然,毫無疑問,宰相可以“憐憫”關永河之流的“怨忿”,但不會容忍他們起來跟朝廷對抗。

“擬個條陳,某面呈皇帝之後,即可執行。不過弘文閣先行籌備,恩威並舉的事體,都是熟絡的業務。”

“是。”

事情既然基調定了下來,那麼感性上的偏幫也就沒什麼卵用,而是要從這個基調上,去謀求自己的好處。

薛大鼎的好處,就是“擬個條陳”,畢竟他“熟絡河北”,曾經又是滄州刺史,現在更是主持“環渤海高速公路”修建,“地頭蛇”嘛。儘管“地頭蛇”很多,偏偏選了他,那當然是老天保佑了。

散會之後,鄭穗本找上了薛大鼎:“德州鬧事的,怕不止關老五之輩吧。薛公,這次和歷朝歷代不同,稍有不慎,興許就是猶如泥沼。”

“老夫如何不知?”

和鄭穗本說話時,薛大鼎神情相當的嚴肅,“但是馬相麾下,有人已經提了要鎮殺,老夫便不能再開口多言。說到底,鎮殺關老五,是永遠正確的,誰敢反對?”

官僚是不可能支持暴力對抗自己所在組織機構的民間力量的,哪怕內心是同情的,是憐憫的,但也不能支持。

你支持,就代表你不忠君。

“開口的那個,是誰?”

“看他面善,一時想不起,你剛來,老夫就想起來他是誰了。定州張德立。”

“張行本?”

聽到薛大鼎所說,鄭穗本愣了一下,便道:“沒安好心。”

“河東河北世族出身,不會有人好心好意的。再者,皇帝就算知曉,也不可能真個就去招撫關永河。說到底,誰去鬧一鬧,朝廷就安撫,長此以往,豈不是誰鬧誰吃肉?天下大亂指日可待。”

聽了薛大鼎的話,鄭穗本也是一時無語,嘆了口氣,看着薛大鼎也是眼神複雜:“舊年在河北爲官,哪裡能想到國朝變化竟然如此劇烈。如今做事,都是如履薄冰,唯恐鬧出事端。”

“以老夫之見,怕是往後事端會越來越多啊。”

驀然回首,薛書記很想掐死當年的自己,老老實實做個滄州刺史然後回家含飴弄孫不好嗎?偏偏爲了做官做大官,勾搭上了某條江南土狗,這下好了,將來要是遇上個厲害的君王,翻出黑歷史翻舊帳,怕不是薛家都要被送到西域去吃沙子。

“那……事到如今,薛公以爲,德州局面,可會越趨惡劣?”

“會。”

薛大鼎點點頭,十分肯定這一點。他來馬周這裡,從來不是說解決德州問題的,這個不是他能左右的,是皇帝一言而決之。

皇帝只要說朕以後只穿絲綢不穿棉綢,保證河北百姓交口稱讚。可惜啊,誰叫“白疊布”能賣出價錢呢?而且相較生絲、麻絲,自從某個地方誕生了好些個品類的棉紡機械之後,棉花加工實在是簡單的很。

而且海外利潤相當的高,像李道興所在的交州,原本是沒什麼消費能力的。然而伴隨着交州金銀礦、寶石礦、林木資源的開發,棉布在交州,立刻就能交換大量的硬通貨。

底層的人用不起絲綢,但麻布防潮、耐存儲能力又不如棉布,自然而然的,棉布就成了交州乃至整個南海地區的最大織物消費品。

朝廷在棉花上的利潤,首先是官方價強行採購之後,二次發賣之後的利差,其次就是關洛地區也有棉花加工單位,加上“王下七武海”的培養,皇帝也是有自己的船隊,隨時可以從海盜轉型爲物流商。

又因爲交州廣州的興起,導致官僚團隊增加,以及地方“望族”的擴大,這就使得官方生產,確切地說皇家生產的棉布,銷路是不愁的。

哪怕質量再差,政府採購從來就只說是達線,而不是說如何優質。

這其中的利潤之高,外人根本無法想象。

皇帝怎麼可能放棄?內府局怎麼可能鬆手?外朝同樣跟着吃肉喝湯,會願意減免這些棉花補貼,地方的棉布孝敬?

想想也不可能。

就算現在皇帝說朕決定免徵棉賦,你們隨便种放心種,頭一個內心不痛快的,就是外朝官僚,接着就是給皇帝做事的一干公務員,最後說不定連皇帝家奴也要內心不爽。

這一系列的牽扯,不是一個兩個人,而是幾萬人幾十萬人,所以薛大鼎可以可定德州局面會越趨惡劣,至少最近一兩年,肯定是這樣的。

他能肯定這個,是因爲他能肯定朝廷內部不會鬆口吐肉。

那末,就算不變本加厲,一通鎮殺,再拿政策說要如何削減稅賦,也是無用。削減多了,朝廷內部不願意,削減少了,說不定反而更加刺激河北本地刀客。

因爲稍作削減,對這些見過世面的領頭人物來說,無異於“人格侮辱”。這就好比賠償金就給個開元通寶,還說這是誠意。怕不是直接砍的對方半身不遂,下半生生活不能自理。

“若如此,怕是將來滄州,也要破敗?”

“破又能破到哪裡去?眼下既然朝鮮道成立,東海金銀盡數落入朝廷手中。區區河北棉農,一進一出,還是賺的。”

總攬全局來看,乾死河北刀客的投入雖大,但整個渤海地區的威權只要還在,什麼利潤找不回來?

第八十四章 家業(一更求票)第三十二章 如魚得水第一章 共識第三十八章 編排第七十二章 富礦(推薦票!)第八十二章 學業霸業第五十五章 蘇將軍在草原(第三更)第四十六章 風物第五十四章 決心第三十六章 有活力社會團體第八十九章 殘暴第九章 方向第九十一章 夜行第七十三章 治世以大德第十八章 拆分江南第七十八章 復出第七十章 分析第五十九章 當年心情第三十七章 五步殺一人第三十章 迷途羔羊第八十六章 拘留所第十二章 振作家門第四十二章 大明宮第六十幾章 化鬱悶爲食慾第五十八章 年獸第七十七章 無窮無盡第四十九章 行動第五十四章 慚愧第九十七章 疲憊不堪第八十二章 衍生需求第九十一章 馬車問答(二更)第六十九章 人和第二十七章 孔曰成仁(第三更)第十九章 採風第十章 禍害鄉里第四十幾章 工科狗的煩惱第二十八章 人心思變第四章 太年輕第三十一章 烘爐第五十三章 知識就是力量第六十二章 不請自來(請票上身)第三十章 奧杜之杖第八十八章 再來一罐第九十二章 良心第八章 會做事第二章 讀書識字第六十四章 差距第二十四章 又是坑第七十七章 良心少年(二更)第十九章 需求第十四章 雞湯有毒第六十五章 套套決定地位第九十二章 馬相公求援第三十六章 震驚第五十九章 溫家堡的人(求票)第六十一章 隨意第二十六章 提攜第九十五章 大無畏第七十八章 一陣風第十九章 數學第二十章 伊予銅山第六十七章 繼續修路第四十三章 胃口都不小第七十二章 留沔州第十七章 少年立論第三十八章 錢老闆故智第五十一章 很好第九十八章 冒進第八十二章 成就第六十五章 從未見過第四十一章 政策空子第四章 忠心耿耿老太監第八十三章 老馬識途第八十五章 虎豹豺狼第七十六章 馬蹄聲來第七十一章 靠山吃山第四章 太年輕第四十二章 大明宮第三十八章 暢想第九十章 幽州之事第三十一章 物理、地理、生物第九章 老李有章程第三十三章 靈車漂移第六十三章 機遇第五章 有所預見第二十章 虎威第八十章 幫閒第三十二章 誘惑力第九十四章 二次問對第二十五章 無言第三十章 “作死”的未來第十三章 張公謹成婚(二更)第七十五章 浴血奮戰第十一章 天氣太熱第九十六章 產業興盛第八十一章 教育工作者第六十八章 熱鬧非凡第九十八章 垂涎第六十一章 可憐第三十六章 比帥勝出張叔叔(一更求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