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北線艦隊相比,南線艦隊獲得成果的時間顯然更早一些。
首先,根據當地漁民的消息,加上艦隊偶然間的一個發現,先是發現了流求島,即後世的彎彎。
隨後艦隊進行了小範圍的登陸勘察,發現島上原住民數量並不多,且幾乎於原始時代一樣,於是,消息被迅速的傳向百里外的本土,之後船隊繼續向西前進,然後又向南走,一路上經過了東南亞,又抵達了印尼,途中收穫頗豐,沿途做下標記之後,打算原路返回。
但是偶然間救下了翻船的當地漁民,結果被告知,再往北走三四天的時間,是另一個地方,那裡的情況不比這裡好多少,但是自然資源卻很豐富。
於是,艦隊當即決定向北前進,然後抵達了當今的菲律賓地區,發現那裡果然有不少的自然資源,尤以橡膠居多。
橡膠如今在大唐可是緊俏貨物,很多單位都需要提前預定,即便是這樣,也不一定能分配到,本土的產量實在是太少了。
然後趁着艦隊停止之後,測繪組進行了海圖的彙總,然後驚奇的發現,如果他們的計算沒有出錯的話,再往北走大約兩天左右,就可以抵達流求,最多三天,就可以回到本土。
這個消息讓艦隊司令震驚不已,三四天的時間而已,就算計算出錯了,大不了返航就是了,可若計算沒有出錯,那可就是個全新的發現。
如果原路返回的話,以後這條航線就只能順着他們來時的路,歷經近兩萬裡,耗時一個多月的時間才能到達。
於是,在菲律賓補充了燃煤與淡水,以及食物之後,艦隊果斷北上,流求倒是沒遇見,第四天夜間,他們發現了岸邊的火光,雖然很微弱。
當天亮以後,艦隊開始靠岸,這才發現,自己到了南安縣,即泉州下面的一個縣,而根據之前的測繪,泉州東邊便是流求。
這個發現可是讓艦隊興奮不已,冒險多走了五天的時間,然後意外的發現了一條新的航線,然後節約了一個多月的時間。
接着,艦隊直接北上,回到了出發點,海城。
海城是南北兩支艦隊的出發點,倒不是其他地方不合適,而是這裡是海邊城市唯一通了鐵路的,物資運輸什麼的都很方便,不過廣州那邊的碼頭正在修建,且規模要比海城碼頭更大,只等鐵路開通以後,就會有相當一部分艦隊轉移至廣州。
南進艦隊的收穫雖然很豐富,但是相當一部分成果,在大唐本土是可以找到的,只是品種不太一樣,但本着去一趟不能空手回來的原則,凡是他們看到的,感覺有點陌生的,又能帶回來的,統統帶了回來,就算沒什麼收穫,讓科研人員研究一下也好。
當清單上傳到朝廷的時候,大臣們卻被清單上的三個名字給深深的吸引了。
分別是位於一千多裡以外的油棕,橡膠,位於五千裡外的銅礦石。
其他的資源也有很多,但唐人最在意的就是這三個。
油棕,出油率極高,在花生還沒有傳進來的年代,大唐的食用油多爲動物油脂,大豆油,但是出油率並不高,而油棕的出油率高,且產量高,這就帶來了另一個全新的變化,這完全可以改善大唐百姓的生活。
橡膠,大唐雖有,但產量也很低,據說那裡的產量很高,如果能夠運回大唐,那麼完全可以解決當下的需求。
銅礦石就不用說了,炮彈,子彈,很多東西都需要用到銅,但是大唐本土的銅礦卻並不多,有些就算髮現了,開採起來也很難,所以很多時候,銅都是限制級物資,大唐急需找到新的資源來替代,找不到的話也不要緊,就像現在,如果能在外面找到礦石資源,那麼國內的問題不就也可以解決了嗎?
最重要的是,人傻,錢多……
艦隊用了兩套精美的陶瓷餐具,跟當地的王室換了一船的油棕,用了一千斤茶葉,換了十船的橡膠,用了一百套兵器鎧甲,換了二十船的銅礦石。
大唐已經初步的嚐到了航海時代的甜頭,而這個驚喜來的有些快,有些意外。
別說什麼瓷器餐具是古董,兩套放在後世能賣多少多少錢,這玩意兒現在在大唐要多少有多少,如果可以的話,能換到菲律賓再也找不到一顆油棕。
“陛下……要不要……?”一直以穩妥著稱的房玄齡,此刻也有些忍耐不住了。
定力再好的人,在看到現在這樣的局面之後,也會瘋狂起來的。
“如果艦隊說的都是真的,我們只需要準備兩到三個軍的兵力,就可以完全控制下這一片區域。”楊師道看着眼前的地圖,有些興奮道。
地圖是簡易的,是南進艦隊的測繪組根據航線畫出來的,只能看到沿途各地是陸地還是海,但是對面到底多大,這個他們並不知道。
但是卻可以看到一個籠統的大概形狀,他們似乎可以通過暹羅南下,途徑個羅國、羅越國,然後度過一段並不寬的海峽,抵達佛逝國,也就是銅礦石的原產地,然後繼續度過一段海峽,抵達訶陵國,北上婆利國,如果可行的話,他們甚至可以將鐵路一路修到羅越國,那樣利益將會更大。
遠是遠了點,但好處也不是沒有,可以盡情的掠奪其他人的資源呀,這樣就可以把自己的資源給省下來了,等到把別人的資源挖空了自己也不怕,畢竟自家的資源都在存着呢。
有這麼一個花別人錢的機會,他們又怎麼會不心動呢?況且,據說那邊的情況,似乎連戰國時期都不如,除了資源以外,窮的不要不要的。
這不正是上去吃一口的好時機嗎?
以現在大唐的實力,需要去擔心嗎?根本不需要,能夠分出兩個艦隊一南一北同時進行開拓,且新船以每個月五艘的速度下水,一旦廣州船廠建好以後,這個速度會直接增加一倍,大唐根本不虛的好吧?
李元吉將目光看向了李承光,從安南迴來以後,李承光參與政事的頻率便越來越高,大家似乎也習慣了現在這一幕。
“父皇,兒臣覺得可以適當的推進一些,但要掌握好這個度,大唐當下的重心,應當放在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