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的德國空軍戰鬥力絕不是1944年之後能比的,大批有經驗的飛行員依然存活,而且其戰鬥機不管是數量還是質量都不比同時期的對手差太多。與之相反,1942年的紅色空軍面對的主要問題依然是飛行員的經驗不夠,以及飛機的質量不穩定。
首當其衝的就是紅軍的發動機性能不穩定,比如經典的液冷發動機vk-100系列(原m-100系列)和am-34系列都面臨實際質量和紙面性能存在差距的問題。
比如已經裝備給雅克-3使用的vk-107a發動機,紙面性能在3200米的中空擁有1650馬力的功率,在2800的高度也有1450馬力的功率。但實際使用時,大部分vk-107a在3000左右的高度僅僅有1500馬力的功率,而在2000米左右僅有1300馬力的使用功率。
也就是說,大部分紅軍的戰鬥機紙面性能很漂亮,但實際使用中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而且這些不太給力的發動機還存在壽命低的問題。好在在1942年大部分戰鬥機的使用壽命都是有限的,很可能在發動機壽命使用完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的時候就報銷了。
除了飛行員和飛機的問題之外,影響紅軍戰鬥機發揮作用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戰術問題了。按照紅軍的教條,戰鬥機肩負着掩護轟炸機和攻擊機打擊敵人的使命。爲了確保轟炸機和攻擊機的安全,紅軍傾向於全程緊密護航,也就是說戰鬥機將一刻不離的跟着轟炸機或者攻擊機編隊一起行動。
貼身保護看上去很好,但實際上效果並不是特別理想,因爲戰鬥機被轟炸機和攻擊機牢牢地束縛住了。使得飛行員只能被動挨打,當德機從各個方向和不同的高度殺入的時候,每每讓護航戰鬥機顧此失彼,最後的效果自然是很不理想。
而且以紅軍當時戰鬥機的性能也不足全程爲遠程轟炸機護航,大部分拉系列和雅克系列戰鬥機都是腿短飛機,也就是兩三百公里的作戰半徑。
而飛得遠的pe-2這種雙發重型戰鬥機又顯得過於笨重。德國飛行員一點兒都不害怕同其纏鬥。前面說過,爲了解決護航問題,阿爾克斯尼斯是絞盡腦汁想辦法,特別發展出了雅克-7dd型遠程護航戰鬥機。
問題是雅克-7dd是遠水救不了近火,面對德軍戰鬥機的威脅時,紅軍必須想辦法。最開始大家的想法十分簡單,想要飛得遠,就得多裝油,給戰鬥機多加點副油箱不就行了。
這似乎是個辦法?問題是。這個辦法並不是特別好。爲什麼呢?第一點,早期的副油箱和現代的副油箱有本質的區別,前者不可拋棄,而後者可以拋棄。也就是說,二戰時代的大部分副油箱哪怕是燃油耗盡了也是死重,而且還影響氣動性能。大部分安裝了這種不可拋棄式副油箱的戰鬥機,就變成了飛得是夠遠了,但是戰鬥力直線下降。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帝的p-47。用美帝自己的說法:“飛得遠了就要避戰,想要戰鬥就飛不遠!”
戰鬥機的推力是有限的。增加死重必然影響飛行性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蘇-27,這種通過打補丁的方式“修”出來的戰鬥機爲了滿足蘇聯國土防空軍和空軍大作戰半徑的需求,將副油箱“集成”在了機身內部,載油量是上去了,可是空重也是直線上升(16噸多)。同等檔次的f-15a/b才12.5噸,哪怕是加掛了cfts(不可拋棄保形副油箱)的f-15c/d也才14噸多一點點。用於對地攻擊的f-15e也只有17噸(帶cfts,不帶則只有14.6噸)。
這麼說吧,集成在蘇-27機體內的“副油箱”其實就是死重,嚴重的影響了其飛行性能。在蘇-27不需要執行超長作戰半徑的戰鬥任務時,這些空着的油箱一點意義都沒有。反而不如一開始載油係數比較低的f-15。更何況f-15還能裝cfts增大作戰半徑。尤其是在f-15換用更大推力的發動機之後,雙方的性能差距其實是越來越大。
言歸正傳,不可拋棄的副油箱在當年就是一個坑,裝了確實能飛得遠,但也確實不能戰鬥了,意義是大打折扣。可能有同志要說了,既然如此,咱們就研發可拋棄式副油箱不就行了,這又不是什麼高精尖的技術。
實話實說,可拋棄式副油箱確實不算高精尖,但是對於二戰前開始設計的那一批戰鬥機來說,在設計之初,就沒有考慮過使用此類的副油箱的問題。甚至大部分都沒有考慮過使用副油箱。
這就涉及到了整體設計問題,而且可拋棄式副油箱必然需要專用的掛架,這也是研發問題。此外可能在未來鋁合金爛大街時代,副油箱這種消耗品不值幾個錢。而在當年的蘇聯,航空鋁材一直是比較緊張的。讓窮怕了紅色空軍將大量寶貴的航空鋁材用在一次性消耗品上,那斷然是要罵孃的!
所以這種解決思路蘇聯人不是沒有,但是並沒有廣泛推廣,僅有部分新近出廠的雅克-3能攜帶“寶貴”的可拋棄式副油箱爲轟炸機編隊護航,通過大量掛載沉重的副油箱,小巧的雅克-3作戰半徑終於達到了600公里(高高高作戰剖面),勉強算是能伴隨轟炸機飛行了。
比如這一次空襲行動中,就有超過72架雅克-3爲轟炸機編隊護航,在飛抵普洛耶什蒂上空之前,這批雅克-3被嚴令做大範圍或者大角度機動,儘量的跟轟炸機一樣飛行(爲了節約燃油)。
馬上就有同志會問:“這樣的護航有個蛋用?”,彆着急,紅軍也沒有這麼傻,之所以命令這批雅克-3悠着點飛,主要是爲了節約燃油。以便在普洛耶什蒂上空堅持更久,也就是說他們的使命是奪取普洛耶什蒂上空的制空權,防止轟炸機編隊進入投彈航線之後被敵人守株待兔。
在此之前,紅軍派遣了更多的雅克和拉系列戰機負責路程中的護航,如果在飛向普洛耶什蒂途中遭遇了敵機攔截,那將由他們去負責驅散敵人。
這麼說吧。紅軍對護航行動進行了分工,航程短的雅克-1和雅克-2以及拉-5負責近距離護航,而能攜帶可拋棄副油箱的雅克-3則負責作戰目標上空的“護航”。
這樣的分工合作初步是解決了戰鬥機腿短的問題,也使得飛抵普洛耶什蒂開始轟炸之後,當德國戰鬥機趕來打獵時,紅軍的轟炸機不至於是隻能束手就擒。
雅克-3很快就拋棄了空空如也的副油箱投入空戰,雖然留在兩翼的副油箱掛架依然會影響飛行性能,但總歸比笨重的副油箱強多了。作爲紅軍戰鬥機序列中飛行速度最快(安裝vk-107a時,最大航速能達到69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安裝vk-105-cp-2則只有650公里每小時)。而德軍和羅馬尼亞空軍部署在羅馬尼亞的戰鬥機大部分都是早期型的bf-109,絕大部分都沒有達到600公里的飛行速度,面對靈巧性大大超出,而飛行速度近乎於變態的雅克-3時,自然只有被動挨打的份了。
少量的趕到了普洛耶什蒂上空的bf-109很快就被雅克-3生吞活剝了,而這也意味着德國人和羅馬尼亞人似乎再也沒有任何辦法阻止紅軍轟炸機將他們的煉油廠炸個底朝天了。
呃,其實德國人和羅馬尼亞人還是有點辦法的,那就是地面的防空火力。爲了保護這個重要石油產區。德國和羅馬尼亞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金錢,這使得普洛耶什蒂周邊的防空火力相當的恐怖。
當時負責普洛耶什蒂地面防空的是阿爾弗雷德.格斯滕貝格少將。此公在德國空軍中就以“精力旺盛與其年齡不成正比”而著稱。在紅空軍於1941年7月造訪普洛耶什蒂之後,他就被希特勒本人而不是德意志空軍元帥戈林欽點負責普洛耶什蒂的防空。
格斯滕貝格也確實有兩把刷子,作爲一名空軍老戰士,1916年時就加入了先後由波爾克和“紅男爵”里希特霍芬統帥的第2狩獵中隊。1938年時,格斯滕貝格重新回到了德國空軍,先後在華沙和布加勒斯特任職。1942年2月15日。其被任命爲德國空軍駐羅馬尼亞部隊的最高指揮官。從那一刻開始,他日夜不停的調動25000人的部隊和更多的苦力,在普洛耶什蒂建造出了一座防空火網。
值得一提的是,1944年羅馬尼亞宣佈倒戈之後,這位空軍少將帶着四千名拼湊而成的部隊衝進了布加勒斯特。試圖佔領市內的主要建築。結果他被羅馬尼亞人團團包圍,多虧勃蘭登堡傘兵部隊的營救才得以脫險。不過他最終還是被關進了蘇聯戰俘營,並在1955年死於肺結核。
總得來說,在將星雲集、名人衆多的德國空軍裡,格斯滕貝格並不是一個響亮的名字。不過歷史對他的評價雖然簡短,卻精煉到位:“二戰期間,他在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地區組織的對空防禦體系令人印象深刻!”
這麼說吧,普洛耶什蒂油田地區已經成了世界上高炮配置單位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這裡的高炮部隊是一支德國和羅馬尼亞共同組成的部隊,統歸德國空軍第五高炮師管轄。在師長尤里烏斯.庫德納少將的指揮下,已經在普洛耶什蒂外圍建立了一系列的防空陣地,其中最主要的兩處環形陣地集中了主要的火力,遠端距離油田十公里,近端三公里。
庫德納少將還將最精銳的的第180摩托化高炮團配置在這裡,同時將駐康斯坦察的第202高炮團的部分兵力也抽調到這裡。這樣,第180團指揮官奧斯卡.鮑爾上校手裡就有了42個高炮連,其中32個連裝備88炮,5個連裝備105和128炮,另外5個連裝備20和37炮。這些部隊總計裝備超過350門各類高炮。
羅馬尼亞軍隊的高射炮部隊來自於第4高炮旅,由第7和第9團組成。第7團直接配置在普洛耶什蒂中心區,擁有24個高炮連,主要裝備20和37炮,第9團則有16個高炮連,配置在包括普洛耶什蒂和坎皮納等在內的一個延展約80公里的區域內。羅馬尼亞軍隊高炮數量大約爲250門。有一定的88炮。此外,第7團的第3營還負責操縱阻攔氣球,氣球總數爲71個。
對於這些防空火力配置,紅軍事先掌握了一定的情報,但是並不完善,事先在地圖上被標註出的防空火炮陣地大約是真實數量的一半。
根據轟炸結束之後,德國方面的資料,上述高射炮在當天的戰鬥中一共發射了3552發88炮彈和56271發其他小口徑炮彈。換言之,平均每架紅軍的轟炸機都將承受近百發炮彈的問候。
比如紅軍的第109轟炸機團原本準備按照規定的路線進行轟炸。但是很快地面猛烈的高炮火力就讓該團不得不改變計劃,他們狼狽的試圖繞過高炮陣地羣,但是密集的彈雨還是讓他們險象環生。
根據倖存的飛行員回憶:“敵人的炮彈在空中爆炸,就像藝術家在畫布上隨意揮灑。炮擊使雲層呈現一種奇特的排列組合,最上方是藍色,中間是白色,正前方則是由高射炮火的黑煙形成的黑色,期間還夾雜着炮彈爆炸時產生的巨大、狂暴的紅色閃光。”
無奈之下。該團團長只能命令自己的小夥子“各行其便”。而該團的目標是羅美標準石油公司,不過沒有人知道到底有沒有pe-8準確地找到了目標。事實上。該團的大部分炸彈都投到了田野和溪流之間。
唯一能夠確定的是,該團副團長尼古拉耶維奇少校擊中了“紅色二號”目標,原本屬於第209轟炸機團的目標。尼古拉耶維奇少校帶着四架pe-8 從羅美標準石油公司上空高速掠過,這時他發現自己錯失了目標。他立刻選擇掉頭,並命令僚機緊緊地跟隨他一起機動。
“讓我們衝進去!跟緊我,保持隊型!”
這些pe-8向臨時選定的目標投下了全部炸彈。儲油罐和加工車間在爆炸後產生了熊熊大火和濃煙,一度煙柱騰空而起直達千米高空。
就在投彈完成之後,尼古拉耶維奇少校吃驚地看到一羣渾身綠色的圖-3轟炸機撲面而來。他不知道那是剛剛完成轟炸的第144轟炸機團正在高速脫離戰場。比尼古拉耶維奇更驚奇的是他的副駕駛康斯坦丁上尉,他在另一個方向看到不少機身斑駁和帶着黑煙的伊爾-4。就這樣,三羣不同種類的轟炸機和攻擊機殊途同歸。以800公里每小時的相對速度出現在了一個狹小的空域裡。
而這場不期而遇立刻就引發了一場大混亂,超過60架轟炸機和攻擊機用盡全力才避免了在空中相撞,端的是驚險無比。只不過這場混亂在地面上的德國人和羅馬尼亞人看來則是截然相反的不同印象。在他們看來,這些俄國飛機剛剛實施了一次“精心策劃”的連軸空襲。魯莽的伊萬們竟然把不同批次和型號的飛機對接時間把握到如此“密不透風”的程度,實在是令人欽佩!
十幾個轟炸機團和攻擊機團的六百餘架轟炸機和攻擊機依次造訪了普洛耶什蒂,投下了近千噸航彈。截止到上午10時,整個普洛耶什蒂地區已經是濃煙滾滾,此起彼伏的爆炸更是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火焰,讓冬季的普洛耶什蒂陡然感受到了夏季的炙熱。
經過兩個小時的高強度飛行和戰鬥,伊萬們也感到了疲勞,當最後一架圖-3掠過“紅色五號”目標,投下最後一顆航彈之後,轟炸告一段落。紅軍小夥子們開始走上了返鄉的路程。
而此時,許多轟炸機和攻擊機都已經被打得千瘡百孔,他們飛得不那麼快,機動也不再那麼靈活。但是這些能活着踏上返航的路程的人都是幸運的。和他們相比,相當一部分紅軍飛行員則只能永遠的沉睡在異國他鄉了。
根據戰後的統計,累計出動的450架轟炸機中有67架被擊落,另有三架因爲機械故障墜毀。僅僅是轟炸機編隊就付出了接近650名飛行員陣亡,和100餘名飛行員被俘的慘重代價,轟炸機編隊的戰損率達到了15%!
當然,這並不是沒有意義的,這些犧牲的戰士用他們的生命摧毀了羅馬尼亞的煉油廠,其60%的煉油能力被直接抹掉了。比如重點目標阿斯特拉.羅馬納煉油廠直接就被廢掉了,一直到1950年也未能恢復生產……全本小說網
ps:
鞠躬感謝胖子飛啊飛、老學生、hzwangdd、補刀王、義字當頭→光明聖堂武士和尤文圖斯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