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朝議

翌日寅時,一輪圓月懸空。

此時,京城的老百姓還在熟睡。大大小小的京官們已經從各自的府邸鑽出,或坐着大轎,或步行趕路,漸漸的匯成了一支入朝會的洪流。

錢進也是這支洪流中的一員。

前天夜裡因太后召見的事一宿沒睡,今晨又要這麼早起牀,這對於他一個每天睡到自然醒的人來說異常的艱難。寶兒又是捏鼻子又是敷冷水才把他從牀上攆下來。

當天邊第一縷晨曦照耀大地時,文武百官終於等到上朝的鐘聲,紛紛持牙牌從承天門左右掖門魚貫而入,在奉天殿前的御道兩側按照官位品級站好,文官在左,武官在右。

樂起,鳴鞭,鴻臚寺卿高聲唱“入班”。

早已習慣這些流程的內閣輔臣、各部尚書、科道官以及一些回京述職的地方大員排好隊形沿着殿前的臺階入殿。

錢進也跟在這些大員後面,惹來周邊一片豔羨。

奉天殿裡面就那麼大,而在京爲官的何止上千。因此,四品以下的官員是沒資格入奉天殿議事的。

錢進是個例外,他要記錄皇帝的言行,回答皇帝的問詢,職責所在。另外一個例外就是六科的給事中,雖然只有正七品,但可以直接面見陛下,也可以行彈劾之責。

入殿後,錢進發現年輕的仁武皇帝已端坐廊內正中的金臺上,各路大員也差不多已分成兩邊站好。

正當他猶豫着該站哪裡時,李首輔輕輕咳了一聲,朝金臺那邊努了努嘴。錢進順着首輔的目光望去,只見金臺兩側也站立了十幾名官員,大都是穿着青袍拿着笏板的,中間夾雜着幾名穿紅袍的官員。

錢進心裡不由嘀咕起來。敢情這天子侍講有這麼多人!他起先還以爲是個很稀缺的官職。

忍住襲來的失落感,錢進朝首輔拱了拱手,便沿着廊內左側的臺階爬上金臺,尋了個空處擠了進去。旁邊幾位仁兄投來不太友好的目光。錢進朝他們笑了笑,算是打過招呼。

這時,鴻臚寺卿黃文濤高聲唱道:“再鳴鞭,行一拜三叩之禮。”鳴鞭就相當於鳴禮炮,需要把一根長鞭抽的震天響,端的是個技術活兒。

待三聲鞭響過後,衆官員皆斂聲拜伏於地。錢進也跟着照做,中途他用眼角餘光掃了一眼臺下,只望見黑壓壓的一片烏紗帽。

禮畢,早朝開始。

當下便有戶部侍郎呂頌奏道:“稟陛下,如今有漕六省①的漕糧大抵已運抵京、通②二倉,此次南直隸漕糧有130萬石,河南28萬石,山東20萬石,餘下江西、湖廣、浙江三省漕糧月底便可抵京,江西今年可運漕糧50萬石,浙江40萬石,湖廣22萬石。依此推算今年北運的漕糧共有290萬石。另,太倉今年入銀有200萬兩。”

這呂頌便是陳雄的舅舅。與陳雄爭訟之時,錢進便已聽說過呂侍郎的大名,今次卻是第一次見到真人。只見他四十幾許的年紀,身量中等,麪皮白皙,蓄長鬚,也長了一對三角眼,一看便是精明之輩。

仁武皇帝今年才理政。雖然每日有首輔、國子監和翰林院的大儒教授國事和駕馭之道,可他一個十來歲的少年哪有那番耐性,再加上國庫之事本來就枯燥,他聽進去的能有一成便不錯了。

因此,聽了呂侍郎的這番奏報,皇帝也弄不明白這些糧銀是多是寡,便乾咳了一聲問道:“依呂愛卿來看,今年北運的漕糧和歲銀可還足用?”

呂頌遲疑了一下,說道:“陛下,邊軍的年例、各衛所的折糧銀、軍士的布花銀,還有京營的餉銀……一年所出大約130萬兩,若無別的開銷,這銀兩倒是夠了,只是還要給在京的官員發俸,這裡就去了三四十萬兩。大運河每年也需要疏通,所需銀錢也不是個小數目。至於歲糧,每年官軍的月糧③、九陵衛④、外衛及京營的行糧⑤需320萬石,這裡就有30萬石的虧空,差不多是所有官兵一個多月的糧耗。另外,京城裡面的官員也要發糧俸,要想法子補缺。”

聽完呂頌這番話,年輕的皇帝總算明白了自己的處境不妙,稚嫩的臉上開始陰鬱起來。他今年行了冠禮上朝議政,卻沒料到等着他接手的是這樣一副爛攤子。

殿中的諸位大員見皇帝不說話,一時也摸不準皇帝的心思,便都不作聲。

仁武皇帝的目光在諸位大員的臉上一一掃過,心中不由無名火起。自己出居庸關遊玩的時候,你們倒是追的緊;平日說教的時候,你們講的頭頭是道;現在需要你們出主意的時候就慫了。

當然,皇帝罵也只能在心裡罵,眼下他剛掌朝政,諸事繁瑣,還得仰仗這些大臣辦事。若是鬧出個君臣失和,這對於眼前的陳國無異於雪上加霜。

“梅大家,可有何應對之法?”年輕皇帝的目光在國子監祭酒梅若亭這裡停住了。

錢進在楊梅詩會上聽方仕說起過梅大家的大名,因此不免多看了老先生兩眼。

梅若亭執掌國子監,又是理學大家,年紀雖已過耳順之年,身體卻還健朗,要不怎麼能大半夜的把皇帝從居庸關給請回來?不過,他最有特色的便是發白的眉毛垂下幾寸,像極了畫裡面的老壽星。

聽得皇帝發問,梅若亭的身體微不可查的哆嗦了一下。不過,爲了當得起“梅大家”這一稱號,他還是挺了挺腰桿,挪動那極不情願的身軀向前走了一步:“稟陛下,這錢糧的事一直都是戶部在管,老朽不敢僭越。”

仁武皇帝輕哼了一聲發泄不滿,又問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孫明書道:“孫御史,你總督十二路漕運運軍,就沒啥要跟朕說的嗎?”

孫明書不到天命之年,雖然是一名文官,但身材比較魁偉。他遲疑了一下,最後還是挺了挺他那個大肚腩,上前奏道:“稟陛下,這漕運之事,微臣只管沿路押運,卻是不問收繳之事的。臣……一時也想不到應對之法。”

皇帝聽他這話也不好發作的。畢竟人家剛剛纔把今年的漕糧運到了京城,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剩下的六部尚書還有其他科道官,他已經沒有興趣再問下去了,想必都是“不敢逾制”、“尚未想到應對之法”等推諉之語,問了也白問,浪費口舌。

最後,仁武皇帝將目光投向李首輔,眼中也柔和了許多。

皇帝新登大寶的時候,難免有官員欺負新帝沒有根基,便是首輔一句話令宵小之徒偃旗息鼓。後來,首輔更是出任帝師,每日傳授治國之道,在皇帝心裡是定海神針一般的存在。

似乎感受到皇帝的目光,李首輔輕輕彈了彈衣服,輕輕擡腳往前踏了一步。

衆人見狀,都鬆了口氣。有暗自慶幸不用被皇帝點名的,也有對首輔信心滿滿的,唯獨沒有人敢看笑話。陳國的糧銀短缺也不是一年兩年了,哪一次不是被首輔輕輕化解?

衆人尚在各懷心事的時候,李首輔那邊已經奏道:“稟陛下,若是個豐年,每年北運的漕糧有不下350萬石,只是去年山東、河南,以及南直隸北部(今安徽)受冰雪災害嚴重,北運的漕糧多有掛欠,纔會導致漕糧缺額。今年是個風調雨順之年,有漕六省的秋糧收成應該不錯。”

“那依太傅來看,眼下該如何應對纔好?”皇帝急於知道應對之法,說話時身子已經有些前傾。

首輔似乎不急着講出答案。難得今日陛下對這些國事起了興趣,他若不抓住機會施教一番,那他就不是首輔了。

“陛下,這幾年我大陳可說是小災不斷,皇家體恤百姓,多有開倉施救,眼下京、通二倉的存糧不過二、三十萬石。可如今六軍官兵皆舉新漕待飲,若是不發糧餉恐生變故。”

“太傅所言極是。我高祖皇帝定鼎天下以來,便將‘天子御守國門’定爲國策。邊區苦寒,若是讓將士們連飯都吃不飽,還談什麼戍守邊關?”

首輔對皇帝的應答頗爲滿意,便說道:“陛下不忘祖訓,不愧是‘仁武’之君。依老朽看,今次北運的漕糧應優先確保官軍所需。至於京城的糧缺,那也不能小視。要知道每逢災年,便有許多百姓逃難到京城來,可知這是爲何?”

“那是因爲京城裡面有朕……”

“不錯,只要有天子在,老百姓心裡就不會慌,畢竟天子腳下總不至於餓死人。不過,若是京城也沒有糧食,那隻能眼睜睜看着悲劇發生了。因此,老朽懇請陛下發令,火速從有漕六省調運秋糧50萬石入京,以解缺糧之急。”

說罷,李首輔又返頭望了望朝中的文武百官,笑道:“至於京城官員的俸糧……我陳國遭逢災年,官員們怎能不替陛下分憂,便以胡椒粉代替半年俸祿吧。”

仁武皇帝聽得此話,連呼三個“好”字,當即便命准奏。錢進及各位侍講筆動如飛,將陛下旨意記錄在案。

寫完之後,錢進輕輕吐了一口氣。

這份差事不累,只需講皇帝和大臣講的話揀緊要的記錄便可。不過,錢進總算領教了首輔這位“超級補鍋俠”的手腕,不光三言兩語就把問題給解決了,還給陛下上了一堂課,順帶敲打了一下文武百官:不要以爲皇帝年輕就不把他當回事。

注:①有漕六省:山東、河南、南直隸、浙江、湖廣、江西六省;

②通:指通州;

③月糧:指官軍每月的基本口糧,區別於“行糧”。

④九陵衛:薊州總督管轄區域,含昌平州、懷柔縣、順義縣、長陵等九陵衛。

⑤行糧:指行軍途中或在外執行任務時加發的糧餉;

第五十五章 刺隱第五十章 靜公主第七十章 趙無極登門第二十六章 元寶的誘惑第三十四章 結復社第五十二章 未雨綢繆第七十三章 一切爲了鋼第九十章 激辯(一)第八章 倭亂根源第七十三章 一切爲了鋼第七章 初聞海戰第三十二章 楊梅詩會(二)第二十八章 兩封家書第十九章 初臨臨海府第七十五章 又現黑衣人第十三章 鬥訟(一)第十一章 他鄉遇故知第七十五章 又現黑衣人第八十八章 謀定而後動第四十章 離別第四十六章 海運之爭(一)第八十一章 首輔殯天第二十八章 算命先生第七十三章 一切爲了鋼第六十二章 分道揚鑣第十七章 除夕新年第二十章 丹桂飄香月第八章 閱兵典禮第八十九章 堪輿全圖第十章 夜出居庸關第二十七章 幾手散棋第四十六章 海運之爭(一)第十八章 議修炮樓第二章 韶州縣令第六十五章 徐寶祿升官第七十九章 人頭滾滾第十六章 少年皇帝的英雄夢第一百零四章 第一把刀具第二十六章 元寶的誘惑第七十八章 首輔的棋局第五十八章 致富之道(一)第二十八章 兩封家書第十一章 提司尋親(一)第七十五章 又現黑衣人第七十二章 好一頓板子第二十三章 再見蘇文盛第三十一章 楊梅詩會(一)第二十二章 安慶公主第七十章 趙無極登門第十七章 除夕新年第八十九章 堪輿全圖第二十五章 新貴第一百零一章 狂蜂與浪蝶第五十二章 未雨綢繆第九十一章 激辯(二)第七十六章 一地狼藉第十四章 鬥訟(二)第五章 新格物學第二章 韶州縣令第十七章 除夕新年第三十九章 旖旎第十三章 徐寶祿登門第九章 到京都第六十章 致富之道(三)第一百零一章 狂蜂與浪蝶第九十四章 你們可還好?第六十三章 襲殺第六十四章 擦屁股的事第二章 韶州縣令第五十九章 致富之道(二)第二十三章 桂榜題名時第八十四章 艾米莉尋夫第八十七章 翰林院第五十九章 致富之道(二)第四十四章 隱秘第十三章 鬥訟(一)第二十九章 北望京都第六章 遇史華德第十章 錢進獻計第十七章 結青絲第八十四章 艾米莉尋夫第七十三章 一切爲了鋼第十四章 鬥訟(二)第五十九章 致富之道(二)第五章 十里亭送十里第二十二章 安慶公主第七十三章 一切爲了鋼第八十一章 首輔殯天第五十一章 帝王家事第五章 十里亭送十里第二十一章 宴無好宴第十三章 鬥訟(一)第六十八章 應劫之說第五十二章 未雨綢繆第二十七章 幾手散棋第十三章 徐寶祿登門第二十一章 宴無好宴第十三章 徐寶祿登門第二十一章 不速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