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關係到打靶成績,大家都怕被解散,結果籃球賽打得異常精彩,爭搶得相當激烈,幾班人差點打出真火來,還是當裁判的張易和方明把他們分開。
兩個始作俑者,一點都沒有製造矛盾內疚,分開後,就放這些人,用更大的努力去爭取勝利。
最後經過四場努力角逐,是三班墊底被解散,兩個副班長一點都不客氣,把三班裡槍法最好的兩人挑走了,自己班槍法最差的,送出去重組新三班。
只有四班的副班長請求不換人,卻被方明拒絕,也只能執行。在艱難抉擇下,還是很快就指定了一個學員換到三班去。
在對方的白眼中,他也只能苦笑了,又從新三班挑出一個槍法好的,加入四班,這就沒有什麼不好意思了,只恨自己不是冠軍,無法第一個挑。
晚飯後,學員就解散了,美其名曰讓他們放鬆一下,其實是留給他們激發矛盾的時間。
新三班學員是一肚子火,尤其是被換進來的三人,他們打籃球時,同樣拼盡了全力,結果贏了比賽,卻被原來班組遺棄了,送到這個少一人的死亡班組,除了幾個人槍法出衆,其他人其實都差不多,現在這個班好槍法都被挑走了,送來的都是槍法略差的,這還怎麼打比賽,後天肯定要加料跑步。
他們三個是越想越生氣,三班副班長還不好勸,是他們班打籃球墊底了,結果連累了這些人挨罰。
其他三個班級其實也不好過,一起辛苦努力的夥伴被拋棄,只是因爲槍法差點,這擱誰身上也說不過去,可這就是規則,他們除了怨恨制定規則的方明,其他也說不出什麼了,不過副班長也不能把槍法差的留下,這就是跟全班過不去了。
班長吃完晚飯就回宿舍打牌去了,學員怎麼鬧都不會管,他們本來就是要挑事,是矛盾製造者,怎麼會來化解矛盾,就看這些學員怎麼調節心態了,反正這幫人不會打架就行了。
一夜無話,第二天張易上課,學生也很正常,不過班級後面,多了三個人來旁聽,雖然是便裝,但骨子裡都透出軍人的味道。那些學生看了一眼就不理了,這是來聽張老師課程的,和他們無關。
張易對於有人旁聽也無所謂,也沒有去管,直接開始上課。
這節課是講春秋,張易開篇就講:“平王東遷洛陽,建立東周王朝,因爲地不過六百,諸侯紛紛割據稱雄,只保留天下共主的名義,天下一片混戰。”
這又是脫開書本自己隨性講了,因爲這個班特殊,張易也沒有像其他班級那樣,講一些社會矛盾和名人小傳,而是鋪開來簡述,這虞夏曆史上的第一次全國性大分裂,又逐漸吞併融合的過程。
這時候正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各國家應對這種情況,採取各種激烈的手段,隨之涌現出不同的政治學派,謀士變成最高光的職業,其中佼佼者在政治舞臺上紛紛嶄露頭角,他們提出各種治國方略,大道正理紛呈出現,陰謀詭計更是層出不窮,各流派爭芳鬥豔,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春秋大小一百四十多國家,王及公、侯、伯、子、男、甸、採、衛、大夫各等級諸侯充斥其列,張易沒有多說春秋霸主耳熟能詳的事蹟,而是列舉了五十幾個國家的失敗經歷。
他們有的目光短淺,有的不切實際,但更多的還是未能在這弱肉強食的世界裡,把握住機會,或者錯誤的判斷當前的形勢,或者選錯了對手,或者選錯了盟友,有的是用錯了人,有的是錯失了機會,然後只能接受被消滅的命運。
其他八九十個國家,被消滅的稀裡糊塗,連史書都只交代了來歷,其他都一帶而過,張易在課上也只能順帶提了一下。
對於精彩紛呈的春秋時期,一堂課顯然很短,但是張易只抓住這些失敗者的失國經歷,互相前赴後繼,卻又交錯紛雜,關聯頗深,有的像一串葫蘆一樣,因爲一件事被連根拔起。
張易的講述就像一部長景電影,這些學員聽着,就好像站在半空中,俯視着春秋時期的芸芸衆生,觀看他們的努力和掙扎。
等張易講到:“亂戰結束,天下只有二十來個國家,各國家都開始修生養息,更加精彩的戰國,即將上演,這也標誌着春秋結束。”
這堂課也就結束了,張易宣佈下課,如夢初醒的學員才激動得鼓掌,那三個旁聽生也起立鼓掌,他們第一次上張易的課,受到的震撼顯然更大,如此講春秋的,沒有人見過。
這要看多少的書,才能對那麼多國家都熟悉,如數家珍一樣,把內容放到一起,採用全景式,往前推進着講,沒有足夠的史學造詣,是無法講出這堂課的。
而且張易講這些內容,全部是離開書本的,說起諸侯、人名和事件,都是信手拈來,詳略得當,卻讓他們明顯感到‘春秋無義戰’的內涵。
明顯是受時間限制,張易纔講得這麼快,而張易出發點也很清楚,就是點出這些諸侯國的失誤之處,是專門給這些學員聽的,因爲那些錯誤,在這些學員以後生活工作中,很可能會重演。
所有這些,張易還是在禁戒這些學員:犯錯誤的內涵很廣,除了主觀,還有客觀,應對不好,同樣是犯錯誤。他們主政一方,可能只是官聲不好,政績不佳,換掉春秋時,同樣錯誤,就是滅國滅家的危險。
學員下課後,都在思考,旁聽生卻開始呼朋引伴,二十分鐘後,還是張易的課程,他們當然要讓朋友也來,一起領略張易上課的精彩。
到了第二節課上課時,後面的旁聽生一下增加到十幾個人,都是剛纔那三人叫來的軍人,因爲時間緊,都還穿着軍裝就進來了,有的是正裝,有的是迷彩,裡面還有個女軍醫,進教室前,剛脫下白大褂,黃劍穿着正裝,也在其中。
這一課內容是戰爭史,張易講的是北洋戰爭時期,是像剛纔講春秋時一樣,也採用了廣鏡頭展示全國的戰爭事態,把當時的直系和奉系和國際在這一階段的表現,都羅列出來,開頭說得較多,就是要把全局展示出來,順便把人帶進內容去。
等後面介紹革命者時,張易說得就快了,當革命者認識到,沒有自己的獨立武裝,只能當附庸,永遠沒有話語權,就算有利用價值,也會隨時可能遭遇屠刀的鎮壓,因此革命者進行了起義,開始走向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這期間,娓娓道來的詭秘局勢分析,讓學員們瞠目結舌,當提到各方面聯手收捕,張易輕聲慢語,不帶感情的描述,讓學員身臨其境,如重劍壓肩,當最後張易用冷漠,卻越來越激昂的聲音,描述血腥的屠殺時,讓學員都汗毛聳立,卻又義憤填膺,直到渾身冒出冷汗。
張易很擅長用聲音的變化,來調動學員的情緒,先把學員帶進去,隨後就只能跟着自己的語調,被故事情節吸引,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因爲政治立場的原因,不能像研究古代戰爭,可以有過多的分析。在當時情況下,革命者確實沒有注意到敵人的陰謀,才遭受嚴重損失的,除了力量確實渺小,還有政治上幼稚的原因,不過張易只能點到爲止。
張易最後總結了這段歷史產生的後續影響,真正獲利的,卻是國際列強,他們不希望虞夏成立統一的國家,只有在紛亂的軍閥混戰中,他們才能大肆攫取虞夏的資源。
張易最後的結束語是:兄弟鬩牆,卻不能外禦其侮,只能是外人獲利,維護國家統一是國家強盛的先決條件。
下課了,張易的講課,再次獲得滿堂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