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 中庸之道(下)
劉宗周看起來是個認死理的人,但那是指他在學術研究上的態度,在治理國家方面他也是知道變通的.只見他想了一會兒,突然笑道:“臣明白了,中庸之道之道如果真如皇上這樣具體解釋,確實可算得上是治國之道。不走極端就能讓政策始終照顧大多數人的利益,與時俱進就能使大明的各方面都處於前列從而減少威脅。臣想就算子思所作的中庸原本不是這意思,皇上這樣解釋也是合理的,因爲這樣做本身就符合中庸之道。”
天啓也笑道:“假如子思復活了說朕的話不符合他的本意,朕就把他抓起來說他是假的子思。有用的纔是好的,別說他只是聖人之後,就算孔、孟等聖人復活,其言論也得符合大明的國家需要。”
見天啓對聖人不敬,劉宗周咳嗽了一聲岔開話題問:“皇上的解釋讓臣受教了,不過最開始我們好像商討的是在全國辦學的事。皇上執意要先讓泰西知識與大明知識相結合,話中的意思是分開學習容易讓學生成爲泰西門徒,這又是從哪裡考慮的呢?”
天啓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種思想形成一種行爲習慣。朕前一陣看過鄧玉函翻譯的一本介紹泰西曆史的書,在他的書中朕知道在孔子辦學的同時,泰西也有個辦學的人叫柏拉圖,不過這個泰西人跟孔子的辦學思想不一樣。孔子的辦學理念是思想的傳承,這個思想專指某一個人的思想,後人只有把這種思想不斷完善的權利,否則就是欺師滅祖離經叛道。泰西人好像不反對學生懷疑老師,他們也認爲一種思想在一開始是不完備的,不斷懷疑才能不斷完善。”
徐光啓也點頭說:“大家都承認一種思想在一開始是不完善的,大明的人是在肯定中完善,泰西人是在懷疑中完善,這兩種不同方式確實會引起不同的治學思想和習慣。”
天啓說:“這一陣朕經過仔細分析,發現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有原因的。說出來也許你們這些聖人門徒不喜歡聽,真相就是孔子的教學是排他的,他利用手中的權力殺了跟他競爭講學的少正卯。在誅殺了少正卯以後,全國就只剩下一個聲音了,他爲了樹立他的一貫正確形象,巧妙地把儒家思想轉到修身上,以人爲標準但沒有唯一標準。”
高攀龍等人聽了略顯尷尬,他們比天啓更清楚這件事,正史記載說的是少正卯妖言惑衆毒害青年,孔子殺他是替天行道。但是現在天啓的意思是孔子因爲講學競爭不過少正卯才下黑手的,跟孔子高大光輝的形象不符合。劉宗周想了想問道:“臣不評論皇上這麼說對不對,只想問一下泰西的那個柏拉圖就不排斥異己嗎?”
天啓說:“柏拉圖有很多師兄弟,也許他覺得人太多一時殺不完所以沒有排斥異己,正是因爲如此所以泰西人講學不以某人爲標準,而是追求一種叫真理的東西。朕在想這個真理應該是大家都承認或者是經驗證很有用的道理,這個道理不存在於某個人身上,而存在於天地萬物之間。大家都用一個理來區分對錯,而不是以某個人或某個人的話爲標準區分對錯,比較起來泰西人的這種做法好像要好一些,他們的結論往往有唯一性讓人信服。”
劉宗周想了想問:“皇上既然這麼推崇泰西人的教育方法,爲什麼不按臣的設想用兩種不同方式辦不同的學校呢?兩者都有所長就應該比較一下結果看一看。”
天啓搖頭說:“如果是種田當然可以試一試看一看,但是教育百姓就不能這樣,因爲朕說過兩種教育方法各有所長。泰西人的教育其優點就是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能力,對於尋求他們說的那個真理有很大的幫助,因爲真理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而不僅僅在人身上,人只是天地萬物中的一類。但是也要看到,泰西人的教育方法也有個最大的缺點,就是他們喜歡懷疑除了他們信奉的那個上帝外的一切權威,這樣容易使國家分裂。”
徐光啓問:“皇上說懷疑一切就容易使國家分裂,這其中有必然聯繫嗎?”
天啓點頭說:“有,儒家的思想講的是師承,就是學生要無條件服從老師的思想,就算有異議也只能對老師的思想進行完善和補充,任何全盤否定老師的人都不得人心,這就保證了大明的人對老師、對君主都有着絕對的忠誠而少背叛。泰西人敢於懷疑老師也肯定敢於懷疑君主,這樣的教育思想教育出來的學生忠誠度肯定不高。去年山東出了個徐鴻儒,他在山東蠱惑人心造反稱帝就是對朝廷沒有忠誠度,難道我們還要自己去教育一些反賊出來跟我們作對嗎?”
徐光啓低頭想了想問天啓:“既然這些泰西人的學說這麼危險,皇上是不是要趕走他們或者把他們都殺了?”
天啓說:“這沒有必要,朕需要利用他們教育方法的優點,只是要避免他們的缺點在大明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儒家的教育方法對把人團結在朝廷周圍是很有效果的,但對尋求存在於天地萬物中的真理幫助甚少。現在內部缺衣少吃外部強敵環視,如果講道理能夠講出糧食衣物來,或者說講道理能夠把蒙古人和女真人講得俯首稱臣,朕就沒必要想那麼多。問題是殺敵人需要先進的武器,滿足百姓的要求也需要先進的技術,所以還得跟泰西人搞好關係。”
徐光啓點頭說:“臣明白了,皇上要以儒家的思想爲主,目的是確保大明的穩定。同時要用好泰西的先進知識,還要學習泰西的先進教育方法,這樣一來就能讓大明也擁有各種新技術。”
天啓點頭說:“正是這樣,這也是朕堅持要把儒家學說和泰西知識結合起來教育百姓的用意,只學一樣是不行的,就像人吃飯時要吃些菜,兩樣都吃一點比專門吃一樣要均衡些。”說完看着劉宗周問道:“劉大人想明白了沒有?”
劉宗周點頭說:“臣明白了,不但明白了皇上要把儒家學說和泰西知識結合起來教育百姓的原因,臣還明白了一件事,就是皇上想把全局謀劃這一攤子丟出來,只是不知道皇上丟出來以後準備做什麼,皇上能不能說說?”
天啓點頭說:“劉大人不愧是劉大人,能夠知道朕的打算。朕確實早就想脫開身去做別的事,但不把人手安排好這體系就不能正常運轉。原來的內閣、吏部等是朕一手取消了的,朕又沒有太祖那樣的能力和精力,必須要找一些可用的人來幫忙。說實在話,你劉大人的性格並不適合謀劃全局,謀劃全局者必須要不拘小節懂得取捨,你在細枝末節上投入的精力太多。但是你的優點是忠誠與謹慎,這也是不得已而爲之的事。”
劉宗周點頭說:“臣讓皇上失望了,既然皇上這麼說臣就先做着,有了合適的人選臣再讓賢就是。”
天啓搖頭說:“有合適的人也不必讓賢,好好用他讓他發揮作用就是了。想三國時蜀國最合適的用人是讓諸葛亮主管內政,讓龐統主管軍務,但龐統意外身死後諸葛亮主持全局也沒有什麼不好。只是劉大人要記住不要有諸葛亮事必躬親的習慣,用人用得好比自己親自幹成果大。”
高攀龍見天啓有託付責任的意思,大惑不解地問:“皇上準備把什麼事務丟出來?臣怎麼聽不明白?”
天啓說:“這國家就像是一條船,朕就是這條船的船主,一個船主不可能親自去划船,得管理好手下的水手讓他們劃。在國家事務上朕讓孫承宗孫先生主管軍務,保證沒有外來勢力侵害大明這條船,確保大明的外部穩固。在政務方面朕讓信王主持,加上衆多有經驗的能臣幫持,就能將大明管理得井井有條。治國首先要治吏,朕讓高大人及衆多的東林黨人管理都察院,保證官吏們不會以權謀私,這些就是在舊秩序打破後新秩序的形成。”
高攀龍說:“皇上此舉開始臣不理解,現在看來比以往的制度要好。”
天啓說:“朕的意思也是讓制度越來越好,爲了政務院、軍務院、都察院不走錯路,朕成立了博學院和聖學院,博學院管具體事務上的輔助,聖學院管全局方向上的把握,如此一來就能正常運轉了。但是這還不夠,現在的制度運行起來只能保證大多數人的利益,朕還要想辦法保證儘量多的人之利益,雖然這事很難但這是朕的責任朕別無選擇。”
見劉宗周等三人都看着自己不說話,天啓對劉宗周說:“過兩天朕會把聖學院和博學院中的一些職能組合起來,方便朝廷及時獲得幫助,劉大人在想問題是要記住運用中庸之道,以儒家的團結凝聚精神爲主體,不走極端與時俱進,如此大明才能長久強盛。”
196 中庸之道(下)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目錄
如果您喜歡,請,方便以後閱讀
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
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發表。
本站提供玄幻小說,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網遊小說,網絡小說,小說下載,小說導航,如本站無意侵犯到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本站所有小說的版權爲原作者所有!僅代表發佈者個人行爲,與本站立場無關!
歡迎您訪問8810讀書吧,7×24小時不間斷超速小說更新,首發站!
《天啓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