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9 各抒己見(中)
前一兩年天啓曾經見過周延儒和溫體仁一面,對他們的印象說不上多好也說不上多壞,畢竟他現在把政務全部交給信王在處理,犯不上爲了兩個小官上心。只是因爲這兩人居然被議政處衆人破格使用,纔派人去稍微打聽了一番,一打聽才知道兩人中周延儒居然是萬曆四十一年的狀元,溫體仁當了幾十年官居然家無餘財,這纔對他們有了點好感。
天啓印象中狀元都是思想被教育得定了型的人,浮跳不安分的人是當不了狀元的,當然弄虛作假買來的狀元例外。像周延儒這樣既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又知變通能得到衆多前輩的擡愛的人,那就殊爲不易屬於理論與實踐都厲害的全能型人才,對這樣全能之人天啓打心眼裡是佩服的。周延儒不容易溫體仁就更不容易,宦海沉浮幾十年都五十好幾了還沒撈取多少家產,這就是實實在在的清官了,一個官員一時不貪很容易難的是一輩子不貪財,這在當今大明是個異類。
要說天啓以前對周、溫兩人只是有點好感,那麼現在看了兩人的稿子後對他們的好感就大爲增加,因爲兩人稿子裡的中心思想是維護皇權,要求在皇權神聖不可侵犯的前提下進行改革。溫體仁寫的題目叫民爲貴之民論,把稱爲民的百姓分了很多種類,從分類中闡述了維護現有秩序和遵從孟子的話兩者之關係。
這次民選官的起始就是有人拿孟子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這話說事,據說當年太祖朱元璋就是看了這話因此惡了孟聖人只喜歡孔聖人,如果不是顧忌犯了衆怒都想掀起一場批判孟子的運動。孔子君君臣臣的話很受歷代帝王青眼相看,因爲他們知道只要大家都遵從孔子這一套就沒有人動搖自己的統治。對這種死了都能號召所有人忠君愛國的人,歷代帝王對其的好感無以復加,當然如果孔子活過來又是另外一說,沒有帝王喜歡一個有巨大號召力的活偶像現實存在。
溫體仁不避諱孟子重民輕君的思想正面詳述,他說孟子說的民爲貴這話沒有錯,但是這裡的民不是指任何一個百姓,而是另有所指是有條件的。在一個國家中所有百姓都可以稱爲公民,遵從國家法律制度納稅服役都不拖拉的人可謂是順民良民,爲國家的繁榮富強和社稷的安危不遺餘力去維護的人可以算是仁義之民。
以上這些都是好的可以算在孟聖人話中民的範疇,當然反過來也有不好的,就是那些對現有制度天生不滿,不管官府做得怎麼樣都會爲了反對而反對,這樣的人可以稱爲刁民。那些對大明制度心懷仇視惟恐天下不『亂』的人可以稱其爲『亂』民,挺而走險殺官造反的可以稱其爲暴民,這些人不但不貴反而很賤不屬於孟聖人話中民的範疇。
本來孟子民爲貴的這番話在大明是個不是禁忌的禁忌,兩百多年來很少有人敢公開喊出來,現在溫體仁迎頭而上正面開刀,大有三國中趙子龍單槍匹馬獨闖曹營的勇氣,讓天啓看得是連連點頭大爲讚賞。天下人都知道孔孟二聖是一家,但是就因爲孟子的話偏重於爲民所以令君主不喜,但是又拿不出什麼好辦法去反對。歷代再殘暴的君主都需要愛民這塊遮羞布,他們知道自己有軟肋但沒有辦法,現在有人在軟肋處補了一塊堅固補丁頓時就讓人有了底氣。
溫體仁的稿子開篇就給了天啓一大驚喜,接着往下一看更讓天啓心中大慰,因爲溫體仁在下面更將天啓說過的天下三分論發揚光大。他說以前都說天子行事是順應天地之德這話不全面,應該是順天應民,當然這個民不是專指現在活着的百姓,還應該包括現在人的前輩和後代。一個人會繼承前輩傳下來的家產並將家產傳給子孫後代,而不是心血來『潮』散發給路人,說明他想將家族的財產作一個延續傳承,財產要傳承思想也應該傳承。
思想的傳承就是不能只顧現在的生活過得滿意,還要考慮到先輩們的遺志,比如說先輩們爲了抵抗異族入侵拋頭顱灑熱血不惜以死相拼,其子孫後代需要繼承先輩的遺志不得爲了私念苟且偷生。那些賣身投靠異族之人儘管可以好吃好喝活在世上,也屬於背叛祖宗的牲畜不如之人不值得誇耀。這樣的人就像在女真人處搖尾乞憐的范文程、寧完我之輩,必將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爲後人唾棄。
繼承先輩的遺志只是一個方面,爲了子孫後代考慮是另外一個方面,現在的人不能爲了眼前的利益失去長久的考慮,沒有長久考慮的人就是不顧子孫後代的人也不值得學習。比如一個賣了祖輩留下的房屋田地可以吃喝到老死的人,子孫後代提起他都不會有什麼好評價,歷史上出賣幽雲十六州自稱兒皇帝的石敬塘就是例子,後世人提起他沒幾個會誇耀他的,當然別有用心的人除外。
溫體仁最後說道現在人做事既要考慮先輩又要考慮子孫後代,但是先輩和子孫後代不能說話需要有人代表他們,那麼誰有資格代表先輩和子孫後代呢?當然是當今天子了。現在民間要求民選官,皇帝和百官也都同意這樣做,當今天子甚至說條件成熟後可以選政務院總理大臣,真這樣做了正是天子代表先輩和後世子孫監督總理大臣做事的格局。總理大臣和其他各級民選的官員做事代表了民意,有了天子的監督就能保證在做事時承前啓後繼往開來。
溫體仁的這番話說得天啓大爲開懷,想到溫體仁今年五十七歲正當年,假如他在接下來的三年裡做得跟他說得那麼好,可以直接任命他入議政處爲協理大臣。當然將來是將來的事現在就應該給個說法,及時的認可還是需要的否則就沒有人掙表現,很多上級喜歡在提拔某個人之前有意冷遇考驗一番,結果冷了人的心錯失了人才也錯過了緣分殊爲可惜,既然滿意就要立即表明就算要考察也不應該通過打壓冷遇。
天啓想起刑部尚書曹於汴去年就滿七十退休去了聖學院,都察院一時還沒有合適的人選報來,其事務一直由侍郎兼任處理。天啓決定催促一下高攀龍他們,讓他們儘快給個意見到底是直接在刑部內部升任還是另調他人,同時建議禮部尚書顧大章入議政處,把溫體仁派到禮部任尚書。當然天啓沒有直接下旨要求這麼做,只說這是一個想法讓政務院和都察院考慮,實在不行可以公開選舉,溫體仁選不選得上都能知道天啓對他的肯定。
稍微調整了一下自己的心情,天啓又翻開了周延儒的稿子,周延儒沒有像溫體仁那樣從具體某句話入手,而是站在一個整體的高度看問題,說明周延儒這狀元比溫體仁這不是狀元的人稍微大氣些。周延儒說大明就是一艘大船,當今天子就是船上的船長,管着大船的安危和決定行駛的目的地。爲了大船行駛得更快速穩妥,可以選擇人去划船也可以選安全無風險的路線,但是船長的權威不容置疑因爲這條船本來是船長的。
周延儒舉的船長的例子是本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話來的,天下都是皇帝的所以誰也不能對皇權有藐視之意,否則就是有不臣之心。周延儒說大明這條大船上肯定有很多位置,爲了航行得最安全穩妥可以通過選舉來選出最合適的人到最合適的位置上去,但是無論怎麼折騰其前提就是不能把船鑿沉了,就算有任何傷害船體的想法和做法都不行。因爲皇帝就是大明這條大船的船長,只有忠於皇帝維護皇權才能進而維護好大明這條大船。
周延儒最後說也許有人感覺到不公平,或者說你發現現在的制度有問題,那麼你最該做的不是仇視現有制度,更不該有妄圖推翻現有制度的想法,而是應該想着怎麼維護和完善彌補現有制度,有什麼話可以說出來不能背後使壞。大明的所有人只有緊密團結在皇帝的周圍,才能萬衆一心衆志成城,讓大明安如泰山繁榮富強。
天啓看完周延儒的稿子後突然想起一事,就是這次高攀龍推薦的稿子除了文震孟和袁化中是東林黨人外,其他人如徐光啓、溫體仁、周延儒都不是東林黨人,看來東林黨現在真有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胸懷。既然高攀龍他們有如此胸懷自己也應該作一些示意,想了想讓談敬去政務院傳話,就說皇帝賜墨讓前狀元周延儒代筆題字,爲東林報社寫幾個字。
天啓認爲當狀元的人雖然不是書法家但他的字肯定差不了,文章寫得再好如果是一筆爛字也當不了狀元。天啓讓周延儒先寫上“東林報社”四個字算是爲報社命名,然後寫上“東林月報”四個字作爲報紙的題頭,最後對高攀龍請求的辦報準則,天啓想了想傳話讓周延儒寫上“要團結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陰謀詭計。”幾個字。
讓周延儒代自己題字表示了對他的看重,直接把報紙題成東林報社和東林月報算是對東林黨人的公開肯定,“要團結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陰謀詭計。”這幾個字既是自己的態度也有對羣臣的警告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