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奇都和哈尼什來到伊爾面前。
“到處都找過了嗎?”衆神之父內心煩亂。
哈尼什含着淚,沉痛地回答:“是的,當我們從魔咒中解脫時,巴爾的氣息已經消失了。
天地間都找不到祂的蹤影,主人恐怕已經……”
伊爾的臉上陰霾籠罩:“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再想想辦法!”
恩奇都忽然開口,說:“也許可以去德伯地找一下。”
哈尼什一愣回頭:“德伯?巴爾喜歡那片原野……”
伊爾凌厲的眼神也看向他,問:“你怎麼知道?”
因爲恩奇都做過功課。
在烏加里特史詩《巴爾的循環》中,莫特是巴爾最後一個、也是最強大的敵人。
所以他知道那場死亡的宴會,知道莫特會來,巴爾會死。
於是恩奇都避開了宴會,轉而去探望伊什塔爾——他可不想遭遇死神。
史詩中說,莫特命令巴爾去死,祂便在死神的詛咒中降入了地獄。
在那之前,巴爾去了德伯的田野。
祂喜歡那裡的一頭小母牛,於是和她睡了,並使之懷上了小牛犢。(??)
這段神話雖然費解,但恩奇都想,伊爾的象徵物是公牛,巴爾的象徵物是小牛。
所以小母牛也可能是一位女神?
總之,這劇情頗有點希臘神話的味道,因爲宙斯也經常變化成白牛、天鵝之類的動物去摳妹……
不過在伊爾面前,恩奇都只能說自己第六感特別敏銳,能夠未卜先知。
伊爾半信半疑,盯着他嚴肅地問:
“聽說你缺席了巴爾的宴會,去哪裡了?”
恩奇都從容地回答說:“我去找了伊什塔爾,從她口中問出了一個重要的線索。
所以我懇請您暫時放了她,因爲現在,涅伽爾已經是神界的公敵。
我們應當爭取一切與之對抗的力量,包括伊什塔爾!”
片刻之後,恩奇都走在通往監獄的道路上。
兩名高大的守衛神攔住了他的去路。
恩奇都擡起手,向祂們展示了伊爾簽署的特赦令。
將功贖罪,這是假釋的最好理由。
不一會兒,伊什塔爾從監獄的開口處衝出來,激動地摟住了他的脖子。
接着,他們倆和哈尼什一起趕到德伯地,果然發現巴爾的屍體躺臥在示基列米的田間。
伊什塔爾和哈尼什立刻拜服在地,放聲痛哭起來。
消息傳到伊爾的耳邊,那位仁慈的上帝也從王位上下來,坐在腳凳上,沉浸在悲痛之中。
伊什塔爾趴在巴爾的屍身上哭着,哭着,忽然感到一絲疑惑。
她湊上去用耳朵聽,用鼻子聞,上下仔仔細細地查看。
“這不是巴爾。”伊什塔爾突然說。
“雖然祂和巴爾一模一樣,穿着巴爾的袍子,還帶着巴爾的氣味,但我總覺得祂不是真正的巴爾!”
哈尼什和恩奇都立刻圍了上來。
經過反覆檢查、推斷,祂們確認這具屍體是那頭小牛——巴爾和德伯的小母牛生下的小牛犢。
哈尼什欣喜地說:“這是巴爾的替身!難道祂沒死?”
伊什塔爾一臉哀傷:“沒有找到真正的巴爾之前,還不能如此斷定。
因爲祂的氣息確實從天地間消失了!”
哈尼什立刻閉嘴。因爲如果巴爾沒死,祂一定會遭到死神的追殺!
即使現在沒死,也保不住下一刻……
“有一位神可能知道……”
恩奇都只說了一半。
伊什塔爾也立刻想到了,眼中閃耀出光芒。
爲了繼續矇騙死神,祂們一起將巴爾的屍身擡回了薩潘的高處。
伊什塔爾哭着把屍體送進神的墳墓,並犧牲了水牛、公牛、小牛、鹿和山羊各70頭,對巴爾進行龐大的獻祭。
然後她來到兩條河流的源頭去找伊爾,對祂說:
“讓亞舍拉和她的兒子們高興吧,因爲死的是阿利揚·巴爾,地上的王!」
於是伊爾找來天后亞舍拉,問道:
“現在許多神都拜倒在涅伽爾的恐怖下,西土統帥者的位置一日不可空缺!
你的兒子中,誰有能力成爲王,取代哈達德?”
亞舍拉謹慎地回答說:
“我們要仔細考慮,推舉一位懂得統治的王。”
伊爾提出了祂的條件:
“軟弱者必不能與哈達德競爭,
也不能是那些與祂爲敵之人。”
亞舍拉心中暗想:看來,哈達德還是佔據了伊爾的心啊。
難道伊爾對這位幼子的“與生俱來的厭惡”,是一種旁觀者的錯覺?
談判結束後,亞舍拉夫人說:
“讓金星之神、‘恐怖的阿斯塔’成爲王者,讓祂實行可怕的統治吧!”
西閃米特人認爲,金星男神“阿斯塔”是金星女神“阿斯塔特”(伊什塔爾)的丈夫,與其同爲象徵金星的神明。
在古也門神話中,阿斯塔作爲最高神被崇拜。
他是勇武的戰神,同時也是國家的保護神,司豐饒與灌溉。
在部分學者的觀點中,阿斯塔與希臘神話中的“戰神阿瑞斯”相對應。
阿斯塔的確不曾與巴爾爲敵,實力也是衆兄弟中的佼佼者。
伊爾雖然有些疑慮,但也沒有更好的人選,只好同意了。
於是“恐怖的阿斯塔”進入薩潘的高地,坐在了阿利揚·巴爾的位子上。
祂心中嘲笑着那位前任,還沒動手,就在莫特的詛咒下降入了地獄。
然而當祂在天空之主的王位上坐穩時,四周忽然變成了遼闊的星空和大地。
阿斯塔感到自己過於渺小,於是努力生長,使自己巨人般的身軀變成更加偉岸。
然而儘管用盡了神力,祂的腳依然夠不到大地,祂的頭也頂不到天空。
這時,下方地動山搖,一股死亡之氣開始侵蝕大地。
萬物枯萎凋零,然而祂無法鎮住天地,也不能給大地帶來新的生機。
更重要的是,祂無法與強大的死神抗衡。
於是恐怖的阿斯塔倒下了,從阿利揚·巴爾的王位上下來,從薩潘之巔降落。
這證實了伊爾的懷疑,祂太虛弱,無法勝任這個職位。
在聖經中,先知以賽亞曾經嘲諷道:
“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何竟從天墜落?
你這攻敗列國的何竟被砍倒在地上?
你心裡曾說:我要升到天上;
我要高舉我的寶座在神衆星以上;
我要坐在聚會的山上,在北方的極處。
我要升到高雲之上;我要與至上者同等。
然而,你必墜落陰間,到坑中極深之處。”
以賽亞這段話,是在用“明亮之星”(即早晨的金星)來影射古巴比倫的君王尼布甲尼撒。
“明亮之星”後來被誤譯爲“路西法”,經過後世傳播,成了基督教中的墮落天使。
真正的“拂曉之星路西法”當然不僅僅是一個詞的誤譯,而是有其真實的神話背景和人物。
相關神話流傳在迦南、埃及和波斯民間,最初的根源均指向古老的迦南史詩《巴爾的循環》——
金星之神阿斯塔妄圖取代巴爾,卻因爲德不配位,被迫下降到大地的故事。
看看聖經的用詞,它的來源非常明確:
“高舉我的寶座在神衆星以上”——指的是巴爾的地位;
“我要坐在(衆神)聚會的山上,在北方的極處”——
薩潘是神權集中地,是“衆神聚會之山”;
“薩潘山”的原意是“北方的山”,它座落在雪松山以北,也是腓尼基文明的最北端。
文中“我要與至上者同等”,便是“與至高者伊爾同等”的意思。
希伯來人(猶太人)原本來自迦南,他們對本土的神話自然很熟悉。
所以先知以賽亞想借這個“晨星墮落”的故事,來諷刺猶太人的大敵巴比倫王,甚至上帝的大敵——巴比倫國神馬爾杜克。
“你妄圖坐上上帝的位置,與上帝同等,簡直是癡人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