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應天作爲帝都,朱元璋始終有些不滿意,他的理想的都城之地是老家濠州或是古都長安、洛陽、開封建都,當然,大都(北京)也在考慮範圍內。然而,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長安、洛陽兩地,久經戰火,早已破敗不堪,要重修建都,耗費極大,而在濠州,中都的修建耗費極大,大臣們都反對,百姓也有意見,甚至因此而發生起義。不得已停止了修建,至於開封,好是好,城池堅固,在北宋、金、元時期發展很繁榮,遺憾的是不易防守,而且由於地勢低,有洪水的威脅。北京是故元之都,元朝新亡,建都於彼,君臣皆以爲不吉利。所以他才勉爲其難,定下應天爲都城。
雖說已經早昭告了天下,但心中對應天仍舊不滿意,在他看來應天做爲都城,有三處困擾着他,一是中原的局面一直在北方,建都南京有偏安性質;二是元朝殘餘勢力仍虎視中原,伺機南下,建都南京有鞭長莫及的感覺;這兩處倒也罷了,畢竟可以慢慢改變,唯獨第三個隱患,讓他心中着實不安。
應天就修建宮殿而言,的確比中都,汴梁差了許多,燕雀湖地勢低窪,又距離外城太近,戰時易受城外敵軍威脅,並非理想的地點。但軍師劉伯溫判斷此地爲“龍頭”寶地,對於劉伯溫的能耐,朱元璋深信不疑,不得不在此修建新宮,爲了修建新皇宮,他調集幾十萬民工填湖。由於湖廣勢低,填湖工程十分浩大,需要大量的土石,故南京民間有“遷三山填燕雀”的傳說。燕雀湖大部分被填平後,爲了防止地基下沉,又在殿基下打入無數密集的木樁,上蓋巨型條石,然後再在上面建造宮殿,並鋪蓋磚石結構的大型水道。爲了使內宮水源澄清,又在遺留的湖底鋪以大量雨花石,讓湖水穿城牆而入,在內宮屈曲環繞。便是這樣,朱元璋認爲這破壞了風水,對子孫後代不利。所以,他一直想遷都。遷往何處?他心目中認爲長安較好,長安有函谷關、隴蜀的沃野千里,南邊有巴蜀的富庶,北邊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面防守,並向東方牽制諸侯,只要握住渭水通運京師,當東方有變,就可以順流而下。正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是最爲理想都城,可眼下天下尚未統一,遷都之事不是小事,需要從長計議,這纔是他沒有遷都漢中的緣由。
“陛下——?”一個太監看着朱元璋緊皺的眉頭放了下來,這才小心翼翼的弓着身子走了上前,叫了聲。
朱元璋端坐在龍椅上,隨手端起茶几上的茶杯押了一口茶,眼皮擡了一下,道:“何事?”
那太監一副如臨大敵的模樣,戰戰兢兢的道:“回,回稟陛下,大元帥送上了諜報,相國大人派人送進了宮中!”
“諜報,在哪裡?”朱元璋一驚,騰了一下站了起來。
那太監嚇了一大跳,更加擔心的道:“回稟陛下,在奴才這裡?“
“拿過來!”朱元璋喝道。
шшш▪TTKдN▪co
“是!”那太監急忙送上諜報。
朱元璋沒有急着翻開諜報,而是掃了一眼那太監,從鼻腔裡冷哼了聲,道:“這諜報你從何處得到?“
那太監心頭一驚,隨即汗流如雨下,顫聲道:“奴才今早收拾陛下書房時,恰好看宮中錦衣衛送來諜報,奴才怕陛下忘記看了,才大着膽子給陛下送來——?”
“大着膽子?”朱元璋冷笑了聲道:“你果然大膽!來人拖出去!仗責五十!“
“陛下饒命啊,奴才,奴才再也不敢了?再也不敢了?“那奴才跪倒在地,大聲求饒。
朱元璋道:“昔年唐代宦官自殿中監李輔國開始掌握了軍權,“寶印符契,晨夕軍號,一以委之,日後宦官不但總領神策軍,而且還組建牙隊,最後形成專權,甚至有立廢皇儲之大權,唐文宗甚至稱自己不如周赧王和漢獻帝,宦官如此可惡,朕豈能縱容!“說道這兒,朱元璋眉頭一皺,眼裡射殺出一絲殺氣,對着門口的錦衣衛道:“傳令下去,今後我大明一朝,有太監干政者,處以斬刑!”
這一句聖旨一下,有洪武一朝,太監都不得過問政事, 洪武十七年,朱元璋特意鑄了一塊鐵牌,懸掛在宮門上。鐵牌上寫着:“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直到後來朱棣起兵“靖難”,刺探宮中事,多以建文帝左右爲耳目,許多宦官立過戰功。如狗兒、李興、鄭和、馬靖等,開始受到重用。“蓋明世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雖然宦官參與了不少政治活動,但還沒有達到專權的程度。到明英宗時,開始形成宦官專權的局面,朱元璋太監不得干政如一紙空文,明朝的太監形成了獨特的局面。這個是朱元璋無法預料的。
^^^^^^^^^^^^^^^不好意思,不是湊字數,這些都不要錢的,說兩段小故事!呵呵——
傳說南京城及皇宮建好後,朱元璋率領羣臣登上紫金山,俯視都城之氣派。南京城96裡,13個城門,宮殿雄偉,在當時世界上也是少見的。對於在自己手中創造了這樣一座宏偉的都城,太祖朱元璋很是得意,炫耀地問羣臣:“我的都城建得怎麼樣啊?”羣臣自然都是讚不絕口。唯獨14歲的四皇子朱棣說:“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擊中紫金城。”朱元璋定睛一看,不禁冒了一身冷汗。原來南京都城周圍山巒起伏,東面鐘山,南面雨花臺,北面幕府山等,一些重要制高點都在城外,這是城防的大忌。朱元璋心中惱怒,不過,當時沒有發作。回宮後,他讓太監給負責籌劃築城的劉基送去了一盤橘子。劉基知道皇帝怪罪自己籌劃失當,送橘子是恨不得將其剝皮抽筋吃肉之意,嚇得連夜逃入茅山避禍。
這當然只是傳說。不過,確實有個因書寫匾額惹怒朱元璋而被砍頭的真實故事。
皇宮中各門匾中的“門”字末筆直下至底而沒有向上的勾腳。“門”字的這種寫法,始於宋朝。據說宋偏都臨安後,玉牒殿失火,殿門燒光。宰臣奏說,宮殿匾額中的“門”字,末筆都有勾腳,帶火筆,因此招火,將這些匾額全部燒掉方能免災。從此以後,凡書寫宮殿匾額的“門”時字末筆都直下,不勾腳。朱元璋命中書詹希原書寫門匾。詹希原是明代著名的書法家,到朝中爲舍人,常爲宮殿公署榜題寫匾額,人們以得其書爲榮。詹希原寫的時候,將“門”字最後一豎向內鉤起稍高了一點。朱元璋看後便大發雷霆說:“吾方欲集賢,詹希原欲閉門塞朕賢路耶?”遂下令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