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朝局悄變

大業四年的中元節漸漸來臨,洛水裡開始有官員在佈置陰燈,各大寺院的神座也陸續請出,裝飾幡節、龍傘,而各個權貴府邸中也一如既往地準備盂蘭寶盆,準備一較佛光鬥勝,今年中元節沒有了齊王出彩,樂平公主府前年和去年都沒有參加盂蘭佛光,沒有了這兩大強勁對手,其餘各大權貴都紛紛摩拳擦掌,準備在中元前夜一較高下。

中元節也是伊吾戰事的期限,這天上午,楊元慶的奏摺終於送到了楊廣的御案前。

‘.....啓奏吾皇陛下,將士用命,臣智取伊吾,未傷一兵一卒拿下伊吾國.....’

“幹得好!”

楊廣拍案叫好,他興奮得站起身,負手在房間裡來回踱步,拿下伊吾國,就意味着他追平了漢朝的西域功績,前朝止步於玉門關的停滯局面終於被他打破,儘管楊元慶是輕鬆拿下伊吾國,但這個突破卻意義非同小可。

楊元慶給他帶來的消息足以令他一箇中元節都心情愉快,這是他三天以來接到的第二個關於西域的好消息,前一天,他剛剛接到西平郡的消息,契苾可汗答應了裴矩的請求,率鐵勒聯軍在西部大敗吐谷渾,吐谷渾可汗伏允派人使者至西平郡,表示願意歸降大隋,懇求大隋派兵援助吐谷渾。

而今天楊元慶佔領伊吾國,切斷了西突厥的援救之路,意味着他的合圍吐谷渾戰略已經成功了一大半。

楊廣揹着手在御書房裡來回踱步,他心中生出一個疑惑,吐谷渾應該是向西突厥求救纔對,請求西突厥出兵向鐵勒施壓,他的危機自然就解除,爲什麼會向隋朝求救?

而且隋朝派兵進擊伊吾國,從時間和距離上來說,吐谷渾肯定會比自己先一步知道,那吐谷渾可汗就應該明白隋朝的戰略,他還跑來向隋朝求救,這不就是與虎謀皮嗎?

楊廣從一些常理推斷,他隱隱察覺到了吐谷渾並沒有安好心,或許這是他圍魏救趙之策,先擊敗隋軍,令隋朝的合圍策略失敗,吐谷渾的滅國危機也就隨之而解,應該是這樣。

想到這,楊廣立刻令道:“速召宇文述和楊雄來見朕!”

楊廣此時做出了一個決定,他要將計就計,一舉擊敗吐谷渾。

片刻,宇文述先一步來到了御書房,躬身施禮,“臣宇文述參見陛下!”

宇文述自從兩個兒子獲罪,他一直很低調,極少在朝廷中發言,遇到重臣也是恭敬有加,一改他從前的傲慢無禮,用通俗一點的話說,就是在夾着尾巴做人。

楊廣一直在觀察宇文述,宇文述一直對他忠心耿耿,從做晉王時便支持他,日久見人心,楊廣對宇文述一直很念舊,更重要是,宇文述是他唯一的親家,他對親家不能做得太過份了。

其實楊廣的刻薄是一爲二,他對皇室很刻薄,對關隴貴族很刻薄,對楊素後人很刻薄,但對一些舊人和南方系朝臣也很寬容,比如南方系的虞世基,在貶黜了幾年後,隨着齊王被幽禁,虞世基又重新得到了重用,再次出任內史侍郎之職,入閣爲相,這也是楊廣平衡朝廷勢力的一種手段。

關隴系的元壽取代張瑾入閣,樓煩太守李淵修汾陽宮有功,調回京升爲殿內少監,使關隴系的勢力略略得到加強,北方士族繫有雙裴坐鎮,勢力一直很牢固,而南方系隨着蕭琮去世,實力大減,按照樑、陳交替的原則,接替蕭琮之人,就應該是陳朝舊臣,楊廣找來找去,最終還是把目光鎖在了虞世基身上,這是他最信任的大臣,他因妻獲罪,本身無過,楊廣便又將虞世基召回京,官復原職。

對眼前的宇文述,楊廣也準備再用他了,楊廣微微笑道:“宇文將軍,你的兩個兒子如何?”

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現雙雙賜給宇文述爲奴,宇文述連忙稟報:“臣不敢善待他們,他們給臣看守米倉,和僕傭一起幹活,吃糙米,已比從前大爲收斂,臣不敢爲他們求情。”

楊廣取過楊元慶的奏摺,遞給宇文述,嘆息一聲道:“同是朕的老臣,楊素的孫子就比你的兩個兒子強得太多,看看楊元慶在西域所爲,爲何宇文家就不能出一個替朕分憂的年輕將軍,還要你這個老將出馬。”

宇文述跪倒在地泣道:“臣給他們從小錦衣玉食,養成了驕奢之性,臣現在悔之晚矣!”

“起來吧!”

楊廣笑了笑,“不過士及還是不錯,雖從文,但前途無量,朕會慢慢提升他,現在朕有一件重要事情交給你,做好這件事,朕會重新恢復你大將軍之職。”

宇文述激動得砰砰磕頭,“臣願爲陛下肝腦塗地,死而後已!”

“好!朕命令你爲西平道行軍總管,率軍三萬出西平郡,進擊吐谷渾,但不可太過於深入敵境,擊潰便可。”

“臣遵旨!”

這時,這時安德王楊雄也應詔而來,他深施一禮,“臣楊雄參見陛下!”

楊雄是楊廣族兄,也是大隋的開國元老,現任京兆尹,他也是一個驍勇善戰的大將,雖然六十有四,但寶刀未老。

楊廣也隨即道:“吐谷渾詐降,朕要將計就計,一舉擊潰他的主力,朕已任命宇文將軍爲西平道總管,現朕再任命你爲澆河道行軍總管,率軍兩萬從側面進擊吐谷渾,擊潰即可,不可深入。”

“臣楊雄遵旨!”

.......

楊雄和宇文述走出了宣政偏殿,楊雄拱手笑道:“恭喜許公重獲重用。”

宇文述爵封許國公,許公是他的尊稱,他微微嘆口氣,“寧可我的兒子能得再用,我們都老了,現在是年輕人的天下!”

宇文述想到楊元慶居然封爲玉門道行軍總管,已經能獨當一面,而他的兒子還在米倉爲奴,他心中就無比失落。

楊雄的兒子楊恭仁現任吏部侍郎,權勢極大,而他的其他幾個兒子都混得不錯,就連今年十九歲的小兒子楊師道也文武雙全,頗得聖上喜歡,現在宮中爲直閣長。

楊雄知道宇文述在爲兩個兒子傷感,便安慰他,“許公不必苦惱,大凡成大事者必多有挫折,楊元慶雖然現在得意,但未必能善終,他祖父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

楊雄在修東都洛陽時是楊素的副手,他和楊素的關係不好,所以楊元慶雖然不錯,但他並不認可,而且楊元慶優秀讓他同歲的兒子楊師道黯然失色,他心中也多多少少有一絲嫉妒,言語之間就有一點挑撥之意。

宇文述已經有了足夠多的教訓,他心中雖恨楊元慶,但他絕不會再出頭,只淡淡笑道:“王爺,我們商量一下對吐谷渾的用兵吧!可不要輸給了晚輩。”

他說的晚輩,就是指楊元慶,楊雄呵呵一笑,“好!到我府上去,我再把於仲文請來參謀,我們好好商量一下。”

......

楊廣對於關隴貴族一直都很忌諱,總是不遺餘力地打壓,但出於權力平衡需要,他也需要在內閣里加一名關隴貴族,最早是獨孤羅,然後是張瑾,現在又輪到了元壽。

太府卿元壽在一個月前被任命爲內史令,並且入閣爲相,使元家開始走入上行通道,而元家的另一個重要人物元弘嗣也一直就任幽州總管,位高權重,使元家在朝廷中的地位變得舉足輕重。

當然,這和齊王私通元家媳婦,楊廣對元家心懷內疚有關,元家對媳婦韋氏心中懷恨,深惡之,不料正是因爲她的出軌,卻使元家時來運轉,這讓元家始料不及。

傍晚時分,元壽已經下朝,正坐在書房裡看書,這時,門外傳來了三子元敏的聲音,“父親,李少監來訪!”

李少監就是殿內少監李淵,他已經來拜訪數次,但都被元壽婉拒,元壽一直爲侄子元尚應被殺一事對李淵耿耿於懷,元胄被處死時,留下的遺言就是請他照顧自己的兒子,但他卻沒有盡責,導致元尚應被楊元慶所殺,幾個月來一直令他心中萬分歉疚,也令他對楊元慶恨之入骨。

李淵是他認定的楊元慶同謀,這幾個月,不管李淵是寫信解釋,還是上門拜訪,他都不理睬,當時的情形很清楚,楊元慶和李淵有着共同的利益,而他們的關係又一直不錯,所以爲了保汾陽宮的工期,楊元慶和李淵必然合謀除掉元尚應。

現在侄子被殺了,李淵又上門來道歉,想和元家和好,哪有這麼便宜的事,元壽極爲不耐煩地一擺手,“告訴他,不見!”

元敏聽父親口氣強硬,無可奈何,只得轉身向府門走去,元敏是宮中侍衛,和李淵女婿柴紹關係極好,他受柴紹所託,給李淵找一個與父親和解的機會,這兩天他見心情不錯,便暗中告訴柴紹,讓李淵來訪,不料父親態度依舊強硬,讓他有點無可奈何。

元敏匆匆來到府門前,見李淵父子在引頸相望,眼中充滿期待,只得嘆一口氣,上前拱手道:“世叔,很抱歉,我父親還是不肯見,再過段時間吧!等那件事慢慢淡去,我再機會。”

李淵臉色涌起無限失望,今天他抱着期待而來,卻還是吃了個閉門羹,元家是關隴貴族首領,元壽又入閣爲相,如果他不和元家解開這個仇結,以後李家就很難在關隴貴族中立足,李淵嘆口氣,無奈道:“好吧!多謝元公子。”

這時,元敏忽然想起一人,連忙道:“家父對族叔弘嗣極爲看重,聽說他也在京中述職,不如世叔先去找他。”

李淵眉頭一皺,他和元弘嗣沒有什麼交情,怎麼去找他,這時,長子建成在後面輕輕碰了一下父親的手,李淵醒悟,便笑道:“那就不打擾,我告辭了!”

上了馬車,李淵有些埋怨地問建成:“你讓我怎麼去找元弘嗣?我與他毫無交情。”

李建成卻微微笑道:“父親雖然與他無交情,但舅父卻與他有交情。”

一句話提醒了李淵,他妻子竇氏的兄長竇抗當年任幽州總管時,元弘嗣正是他手下的長史,兩人關係極爲深厚。

李淵一拍額頭笑了起來,“我怎麼把這條路子忘了。”

他立刻吩咐車伕,“去竇府!”

第78章 攻而不克第11章 月圓之夜第45章 援軍到來第33章 猛將須陀第10章 捉兇逼宮第27章 線娘夜奔第75章 條件苛刻第51章 八百壯士第10章 師傅是誰?第16章 三股勢力第76章 裴府問策第21章 藉口送禮第36章 漏網之魚第58章 穩住李唐第18章 百戰之功第39章 巡視塞北第9章 一名小兵第34章 夜攻太原第38章 吳興沈氏第153章 隔牆有耳第1章 意外相逢第29章 太原王氏第13章 走私線索第23章 智取霍邑第10章 君廓獻計第33章 棒打貴客第19章 贖買條件第32章 雪夜離京第51章 范陽盧氏第9章 帝心生嫌第27章 京城家信第35章 計劃有變第38章 知微見着第21章 內部生變第8章 元慶抉擇第18章 隋胡大戰(下)第9章 敵後戰線第72章 請功負罪第22章 鄭家春水第47章 雨夜追擊第59章 心有不滿第22章 不甘失礦第25章 關鍵人物第28章 盛名之禍第25章 寸步不讓第85章 隋唐大戰(十五)第31章 裂痕初現第3章 情報暗戰第144章 一記警告第23章 切斷退路第74章 隋唐大戰(四)第10章 李密抉擇第57章 共飲合巹第11章 合縱遇挫第13章 世充評榜第16章 三千奇兵第60章 關鍵人物第17章 參軍之謎第46章 漸束袋口第30章 尉遲抉擇第69章 殺機四伏第16章 館驛見賢第14章 意外之箭第18章 兩肋插刀第17章 被迫決戰第31章 蠅頭小利第21章 內部生變第42章 長安科舉第131章 鄭家尋路第115章 建成機會第19章 東巡長城第16章 宇文告密第86章 最後通牒第7章 賀若之怒第27章 各有心思第11章 風險悄至第25章 分憂之臣第4章 突厥異變第35章 被俘權相第146章 連夜回鄉第5章 動之以情第16章 館驛見賢第36章 楚王親書第29章 豐都事件第35章 孤家寡人第10章 備戰高麗第35章 隔牆有耳第15章 有失有得第1章 異牀同夢第65章 緊急情報第36章 屈突良言第30章 尉遲抉擇第31章 意外挾迫第38章 拋出誘餌第25章 野心泄露第20章 奇恥大辱第37章 士子云集第46章 拖住主力第88章 爭鋒相對第123章 獨木難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