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高調姿態

蘇威從政數十載,對官場浸淫已深,加上他本身就不是一個忠直之人,精於盤算個人利益,對種種官場利益看得非常透徹,這也是楊元慶向他請教的緣故。

楊元慶的請教令蘇威心中十分得意,使他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更重要是,打擊河北系也符合他的利益,他當然願意爲楊元慶出謀劃策。

蘇威捋須笑道:“其實對付河北系官員說難也不難,殿下不妨分兩步走。”

楊元慶精神一振,問道:“蘇閣老請說,分哪兩步?”

“第一步叫內部分而化之,殿下不妨下一道楚王旨意,給大隋各地官府一個期限,限各地方官兩個月或者三個月之內將義倉賬目清理完畢,有了這道旨意打底,然後殿下開始調動河北各地官員,不用出河北,就把他們在河北各郡縣互相調換.....”

不等蘇威說完,楊元慶便忍不住讚了一聲,“果然高明!”

蘇威這招分化之計十分毒辣,他洞察人心,沒有哪個官員願爲前任擦屁股,一定會把自己和前任的責任撇清,這樣就很容易在各地官員之間製造出矛盾,從而分化他們的利益同盟。

楊元慶也興奮起來,又接着問道:“那第二步呢?”

蘇威不慌不忙道:“我大隋有一個很不好官場習慣,也是九品中正制度的遺留,那就是官員在一地任職太久,少則五六年。多則八九年,甚至還有十年以上,這樣就容易使官員和當地名望豪門勾結,形成利益一體,其實盧、崔等世家之所以能控制河地方官場,也就是這個原因,我建議大隋應該實行官員迴避制和輪換制。不準在本鄉當官,而且一任地方官三年一換,卑職意思就是等義倉糧食之事結束後。便把河北官員再調到河東,河東官員調去河北,這樣就能打破盧、崔等世家對河北地方的控制。”

這個方案給楊元慶一種醍醐灌頂的醒悟。他也曾考慮官員輪換制,但並不是從對付世家的角度上考慮,而是從預防貪瀆上考慮,而今天,蘇威的一席話驚醒了夢中之人。

楊元慶揹着手在房間裡來回踱步,心中有一種按耐不住的興奮,各大世家之所以勢力強大,很大程度上是它們的外圍勢力強大,也就是他們的親朋好友和門下子弟,或者是各種聯姻。

而實行異地輪換制。將世家的外圍勢力調去千里外,三年一換,利用異地通信不便的限制,便可以巧妙地去除各大世家的外圍勢力,然後再通過科舉。普及教育等方式,打破各大名門世家對文化教育的壟斷,十年、二十年後,世家就會開始走下坡路。

楊元慶在建立隋朝之初,急需得到山東士族支持,所以對山東士族比較容忍。以至於朝廷之上七成官員都是來自於各大名門士族,就儼如舊隋建國之初,九成以上官員都是鮮卑人一樣。

這也是一種沒有辦法的選擇,可一旦站穩腳跟,無論新隋舊隋,還是歷史上的唐朝,都不會容忍某一勢力強勢坐大。

楊元慶現在已經控制了黃河以北的大片土地,以及黃河以南的中原地區,儼如三國中的曹魏,勢力強大。

對他而言,山東士族的作用已經淡化,當然,他現在還需要利用山東士族來鞏固他對北方和中原的統治。

只是山東士族對他而言已經不像剛開始那樣重要,所以他也要適當壓制士族的強勢擴張,但絕不是打壓,這是一種度的把握,太緊不行,太鬆也不行。

此時,楊元慶心中已經有了想法,他知道自己該怎麼辦了。

一旁蘇威笑而不語,眼中笑意充滿了奸詐,他是一個極爲老奸巨猾之人,他明着幫助楊元慶對付河北系,實際上也暗中捅了裴黨一刀子,河東官員調去河北,不一樣是給裴家穿小鞋嗎?只是他並沒有說出來。

“殿下,此事須做得不露痕跡才行,老臣建議殿下不要出頭,由老臣來操作此事,不知殿下以爲如何?”蘇威按耐不住心中的興奮,又進一步提出了要求。

所以說,一個人最難做到之事就是節制,也就是把握一個度,如果蘇威不要得寸進尺,把這個官員調動的大權攬過去,僅僅是提一個建議,那麼楊元慶對他只會心存感激。

但蘇威沒有能把握住這個度,沒有節制住內心對權力的慾望,他得意忘形,把內心的真實想法泄露了出來。

楊元慶瞥了他一眼,淡淡道:“這件事我會考慮,多謝蘇閣老,聊這麼久,讓蘇閣老辛苦了,請回吧!”

蘇威其實是爲他的繼任者之事而來,趁攻擊河北系的機會,把褚亮入相之事敲定下來,不料他還沒有來得及說此事,楊元慶便不想再和他多談,這讓蘇威追悔莫及,若再談下去,恐怕效果也不會好了。

無奈,蘇威只能起身施一禮,“殿下諸事繁多,老臣就告辭了。”

他走出了官房,卻迎面見御史中丞韓壽重站在門外,蘇威不由一愣,韓壽重是他蘇黨的骨幹之一,楊元慶要見他,怎麼自己不知道?

他忽然明悟,楊元慶讓自己離去,其實並不是反感,而是韓壽重在等着接見,第一天第一人便是召見御書中丞,一定是有重大事情。

蘇威迅速向韓壽重使個眼色,讓他事後向自己彙報,韓壽重默默點頭,他明白蘇威的意思。

其實韓壽重也並不完全是蘇黨,作爲御史中丞,他必須效忠於楊元慶,他只是因爲從小受蘇家的恩情,使他稍稍偏向於蘇威。

而在原則問題上,韓壽重絕不會用職權替蘇威謀私利,最多是提前讓蘇威瞭解一些消息,楊元慶也清楚他的忠心,所以依舊重用韓壽重,並沒有因爲他被認爲是蘇黨而棄用。

這時,裴青松連忙上前對韓壽重道:“韓御史請進吧!”

韓壽重迅速整理一下衣帽,快步走進了內官房,他躬身施一禮,“參見楚王殿下!”

楊元慶正站在窗前,他沒有回頭,語氣十分平靜地說道:“韓御史,有兩件事情需要你做。”

“請殿下吩咐!”

楊元慶沉吟一下,轉過身注視着桌上的兩份奏疏,緩緩道:“第一件事,你可向紫微閣彈劾我,濫用私刑,擅殺朝官。”

韓壽重一下子愣住了,竟然是彈劾楚王本人,這怎麼可以?他一時反應不過來。

楊元慶看了他一眼,“韓御史沒聽懂我的話嗎?”

韓壽重畢竟是御史,他的吃驚只是在一瞬間,但他立刻明白了,是因爲殺房子縣縣令徐守信一事,他心中既感慨,又敬佩。

感慨是楚王竟然要彈劾自己,先帝楊廣只有在臨死時,才承認自己過錯,其餘時候都絕不認錯,而敬佩是楚王敢於承認錯誤的心胸,一般上位者是極難辦到。

他想了想便躬身道:“按照程序,應該是殿下直接向太后請罪,卑職無須彈劾殿下。”

楊元慶心裡明白,如果自己是皇帝,那沒有任何人能彈劾他,他只能下罪己詔,但楚王畢竟只是攝政王,上面還皇帝和太后,他只要向太后請罪便可。

向紫微閣彈劾他對目前而言並沒有什麼現實意義,只是楊元慶想建立一個先例,等百年後,他的子孫也同樣越權殺官,那麼就有諫臣把自己拿出來說事,‘當年先祖可是被御史向紫微閣彈劾。’

有這麼一個先例,對他的子孫就是一種警示,想到這,楊元慶便搖了搖頭,“該怎麼做,我心裡很清楚,你就照我的吩咐去做。”

“是!卑職會盡快。。。彈劾,請殿下吩咐第二件事。”

“第二件事是關於趙郡太守張冀北受賄及瀆職之罪,此人已經押到太原,他涉及到房子縣縣令和縣丞貪污義倉糧一案,我考慮這件案子事關重大,由一個部寺來審此案都不太妥,我決定由部、寺、臺三堂會審,由御史中丞爲主審,也就是你,另外由大理寺李少卿和刑部周侍郎爲副審,我給你們十天時間,把此案審理清楚。”

韓壽重暗暗心驚,竟然是大三堂會審,此案果真是非同尋常了。

。。。。。。。

次日,御史中丞韓壽重正式向紫微閣提出了彈劾案,彈劾攝政楚王楊元慶擅自越權殺死房子縣縣令和縣丞一案,並彈劾他濫用私刑,以大隋律法中所未有的酷刑剝皮填草,並擴大罪名,動用軍隊將縣令和縣丞家眷滿門抄斬,有以軍干政之嫌。

韓壽重的彈劾頓時震驚朝野,竟然敢彈劾大隋的最高掌權者,簡直聞所未聞,無數人爲韓壽重叫好的同時,更爲他捏一把冷汗,這個韓壽重闖下大禍了。

但出人意料的是,紫微閣竟然接受了彈劾,並以四票通過彈劾,向太后遞交了彈劾令,而楊元慶至始至終保持沉默。

直到這個時候,很多大臣才終於反應過來,恐怕這件彈劾案並非韓壽重勇敢,而是楊元慶本人的意思,沒有楊元慶的點頭,紫微閣怎麼可能通過彈劾令。

這時,朝野上下都生出了極大的興趣,這個彈劾令最後會是一個什麼結果?難道楊元慶真會被免去楚王之職不成?

。。。。。。。。。。。。。

第24章 河邊誤認第5章 初到幽州第57章 高調姿態第96章 舉國兵策第68章 羅藝之慮第5章 動之以情第102章 血戰沙場第46章 褚氏父子第9章 我想學武第26章 柴紹心機第45章 兵壓江陵第19章 嚴厲警告第9章 恆山之亂第92章 李靖初戰第8章 合縱抗隋第23章 隱形力量第27章 關中之變第24章 等待機會第16章 資源危機第18章 百戰之功第34章 泊舟九江第16章 重大隱憂第37章 內廷獻策(下)第19章 壯士秦瓊第114章 關內空虛第31章 宿怨爆發第45章 烈火焚城第8章 突發事件第102章 血戰沙場第24章 等待機會第14章 戰爭索賠第20章 王妃請客第9章 帝心生嫌第6章 出乎意料第5章 公主請客第7章 大利望族第12章 收官之棋第105章 虎穴奇計第17章 兩強對陣第135章 泄露天機第61章 南陽事件第16章 月夜雙殺第36章 霹靂行動第3章 烽燧血戰第75章 條件苛刻第36章 朝會危機第58章 李淵出事第19章 贖買條件第17章 隋胡大戰(上)第25章 宇文父子第35章 再戰大利第13章 投鼠忌器第19章 心理之戰第13章 世充評榜第30章 驕將爭功第138章 井陘殲敵第57章 共飲合巹第21章 危機重重第52章 人心難測第6章 秘密武器第152章 密見獨孤第31章 軍機決策第81章 隋唐大戰(十一)第4章 突厥異變第12章 先鋒玄霸第6章 小事化大第30章 蛇蠍毒心第32章 啓民提議第95章 隱患爆發第30章 蘄縣奇案第33章 棒打貴客第23章 男扮女裝第11章 興風作浪第9章 夜襲敵哨(下)第65章 緊急情報第8章 違規賣酒第55章 陰差陽錯第51章 玄感之死第18章 爾虞我詐第7章 古怪心思第16章 仁壽宮變(八)第6章 西秦霸王第149章 爭奪棋子第22章 帝王心術(下)第41章 兄弟爭功第70章 北方消息第153章 隔牆有耳第81章 老孃不幹第28章 洛陽來使第12章 兵部調令第10章 裴矩辭相第43章 無妄之災第2章 先攻內部第26章 離間之計第7章 兵壓關內第45章 烈火焚城第37章 秦王求援第14章 太守師道第47章 匪亂再起第20章 王妃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