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文預製柱只是新玉石峰用到的多種建築配件中的一種,類似的測試在未來的兩年內每三到五天就有一場,沈文劍只會在比較重要的配件測試時纔到場參觀。
看過符文預製柱的測試,他又帶着幾個“保鏢”轉去鯤鵬基地,這邊要處理的事情有兩件。
首先還是來看閃電04的進度。
“整體已經完成了,這幾天正在檢查線路,如果沒有問題,接下來就可以安裝內設,完成內設的測試後才做機頭密閉,預計六月到七月完工。”在旁邊介紹的是姚工,劉香湘陪同。
閃電04沿用了閃電系列的名字,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產品。
相比閃電03比較有航天飛機的樣子,閃電04看起來更像是橫着放的火箭,從沈文劍的角度看過去,短小的機翼外側兩臺上下排列的巨大沖壓/火箭一體化發動機把整個主體擋住三分之二,另一側還有兩臺,主體本身還有個五孔的超大型法術等離子推進器。
法術等離子噴射器在衛星和閃電系列上的應用已經十幾年,閃電04應用的是唯一一種推力超過自重的等離子推進器,推力爲1:3,這也是工程師們看到化合物儲能體巨大的能量儲備量,開腦洞開出來的,材料技術上和之前用於姿態調整的小型等離子推進器並沒有什麼變化。
1:3推力的發動機,應用在普通飛行器上就屬於廢物級別,但用在空天飛機上還是很好用的,等離子推進相比化學能,物質的消耗非常少,能大幅度提高續航力,而且在升空中也算是降低了自重。
“不錯,比我預想的快不少。”沈文劍輕拍姚工的手臂誇獎。
他說的是實話,閃電04在3044年進度很慢,而提前啓動靈月探索的新階段,等於是給小組放寬了時間,估計年底能做完就行了,沒想到能提前那麼多。
“發動機還是差點,我們預計壽命不會超過一百分鐘。”姚工還是很謙虛,指出缺點。
“夠用就行,我們原來用幾百秒的發動機不是也過來了嗎。”沈文劍倒是不在意。
當年還在造火箭發射衛星的時候,頭幾顆時發動機根本無法重複使用,隨着經驗和加工水平的提高,一樣的材料做出來的發動機也能用幾次。到閃電03時,經過鳳凰號航天飛機、閃電01(驗證機)、閃電02的數代更新,它的火箭發動機部分壽命已經超過1000分鐘,在可以用法術進行維護的情況下,這個壽命意味着幾乎就可以無限重複利用……它最後壞的時候,理由可能是燃燒室剩餘的材料厚度不足。
噴氣發動機的發展也是一樣的,最開始的實驗室產品一千分鍾都沒有,二代飛艇最終版和白天鵝發動機壽命能有數百小時,再進化到衝壓/超燃衝壓發動機,又縮短回分鐘,再進化到一體化發動機,還能維持一百分鐘的壽命,說實話已經超出預期了。
按沈文劍的鐵匠理論,要不是上天非要幾百秒的加速,中原星到靈月的轉軌還需要加速,真的用鐵匠敲出個只能燒幾十秒的發動機也不是不可能,比如“手槍”火箭筒的火箭部,交給九雲城造了二十年,現在壽命連20秒都沒有,還不是挺好用。
所以夠用是第一重要的,耐用都可以往後面排,省錢最後考慮。
跟姚工聊了一會,拿了一本現場參數,看看哪裡有變動。
閃電04算是玄學工業體系的集成者,但它本身算不上工業產品,裡面沒有幾個東西是量產的,因此尺寸和預計的出現差距都是有可能的,沈文劍手裡的資料還是兩年前的,他剛纔看到的現場樣子就跟之前的有些差別。
閃電04最重要的一項數據,是機艙容積。
非常大!
閃電04的長度是76米,比白天鵝略長一丁點,但是它的機艙容量卻很大,能放下單體長度28米,寬度高度都達到4.2米的大號貨物,該體積已經超過兩個202立方的箱子,更適合空間站部件的整體運輸。
但這還不是它的最強狀態,它可以拆卸掉機械臂和同步觀測機器人,通過和閃電02或03的協同工作,運輸長度28米,寬度6米,高度4.5米的貨物,這個狀態下的機艙利用率達到96%。
和造船差不多,在太空裡也是一樣的,大就是美。大帶來更便利的生活、工作空間,也能讓人的心情更輕鬆一些,甚至安全方面也更容易管理。
用202立方的空間箱子運載功能艙,其實是很吃虧的,之前第一期的仙宮一號使用的12米×3.8米×3.8米的核心艙,實際只有170立方不到(截面爲有四條短邊的八邊形),計算重量甚至不到40噸,這是非常浪費的。
這個世界的規則應用在空間箱子上,運密度越高的越划算,閃電的箱子更適合運輸補給和小設備,而不是中空的艙體。
閃電04將爲空間站的第二期工程帶來全新的運輸方式,到時候會進行組合式運輸,大艙體連外殼都不要直接丟到天上,再由人員或機器用空間箱子運輸的材料慢慢折騰。
爲留出這麼大的貨運空間,閃電04也做出了犧牲,雖然採用了更節省燃料的一體化發動機,它本身的燃料攜帶量,不足以支持滿載進入大氣層執行一千公里行動任務後返回太空。
對了,它的滿載貨物重量是八十噸,非常大的數字,好像也算不上特別的缺點,畢竟還有空間箱子頂着,不需要它運輸那麼重的艙載貨物,而且空間箱子也能提供燃料補給,除非箱子本身在哪個地方不能用了。
翻閱過閃電04的現場手冊,另一邊已經做好準備,接下來是密磁靈能數據鏈的應用報告會。
密磁靈能數據鏈是3035年發現的點對點通訊機制,當初因爲小型化存在困難,到處丟了一些樣機做前期工作,主要由機動組裡的一個子項目組斷斷續續的弄。
最近這個項目有重大突破,但是很離譜,這個突破並不是該項目的本職部分,而是全新的三維空間定位算法。
一個算法能帶來什麼應用層的變化?
還真有變化,配合十年來計算機方面的積累,他們已經在超算上驗證了小型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