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129

這十來人是帶着字據來的,怕路上損壞, 跑出來之前他們還削了竹筒, 曬乾之後將字據裹起來放竹筒裡。將情況說明白之後, 他們小心翼翼呈上字據,衛成看過答覆說通政司只聽民間訴說冤屈, 不管斷案,他跟着會向皇上奏明, 讓前來申冤的把字據收好, 找地方安置下來, 耐心等等。

這會兒天色已經不早,跟着都到下衙的時間, 衛成沒有匆匆進宮,他琢磨着回府之後寫本摺子,訴明案情,趕明兒送進宮去皇上一看便知。

當天晚上,一家人圍坐用飯時, 衛成提起這事, 說白日裡有一羣從外地偷跑上京來的,說他們在地方上蒙受了巨大冤屈, 衙門清閒了幾日, 有事做了。

衛成一開口, 家裡人都停下動作朝他看去。

姜蜜問他方便說嗎?

“倒是沒什麼不方便的, 他們鬧得很開, 該有不少人聽說了。”

“相公你一貫分得清楚, 回來都是閒話家常,很少提到衙門裡的事情。還是說這回案子很大?給我們提醒兒來的?”

衛成喝了幾口湯,說後面可能會鬧出些動靜,問題不大。會說起來倒不是讓家人防備什麼,而是這事兒吧,自家曾遭遇過。

吳氏瞅他一眼“說就好好說,別道一半留一半吊人胃口。”

“就是掛田的事,規矩是士族免稅,除士族之外舉人免稅。士族大多瞧不上掛田這點好處,幾乎不沾。舉人很多出身貧寒,發達之後難免會有親朋求上門來。本朝商稅略高一些,地稅並不過分,正常來說該交得起。哪怕交得起,他們也不想交,就把自家田地掛到舉人名下,同時請舉人立個憑證給他。早幾年我就說過,這是鑽了朝廷的空子,遲早會出事,這不就出事了?”

眼見二老想起當日那出,衛成倒也沒說好壞,他接着給家裡人說案情。

說完才道“地契就是土地憑證,那上頭落的舉人的名,衙門認契書不認字據。畢竟契書是衙門發的,字據是可以僞造的。”

衛家到底是鄉下出身,知道田地是農戶的命根,說“各地不是都有掛田避稅的,父母官不考慮這個情況?田地的確是老百姓的,就要不回來了?”

“爹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這案子裡面字據是已故的老舉人立下,往上要追溯到二十年前,二十年前縣官恐怕都還在讀書考科舉。不光如此,朝廷還有規定,就比如翰林官不允許去老家任鄉試主考,縣官也是一樣,爲了儘可能避免出現以權謀私的情況,縣官都得是外地的。等於說如今的縣太爺根本不清楚當年的事,哪怕他能想到有掛田這個情況,也可能懶得去逐一查證,直接認了契書。掛田本來就是鑽空子的事情,你要鬧,朝廷還能問你過失,縣太爺根本不怕他們。”

衛老頭讓三兒子說得一愣一愣的,訥然道“那這些人平白失了土地,咋活啊?”

倒是吳婆子想起來說跟着會有大動靜,不就是說朝廷會管?她纔不着急,撇嘴說“掛田的事這麼普遍,現在捅破了朝廷總不能真的任由舉人佔了老百姓的土地。雖然是老百姓自己辦出來的蠢事,屁股該擦還是得擦。你擔心他們幹啥?要我說幸好老三想得遠,當初就看到壞處沒給親友掛田,否則這會兒豈不尷尬?”

姜蜜也想到這裡。

想想看,要是人家申冤的來了,說出這個情況,結果發現聽他們說明冤情的大人也在幹這個事情。

他們如何看待相公?

當官的本身就佔了立場,老百姓憑啥信他?

щщщ ●тt kan ●c ○

姜蜜想起他曾經說過,說這個地稅只怕不改,改起來各地動靜不知道會有多大,那真是捅破天的事情“他們找到相公你跟前,要你出面,會不會有什麼麻煩?”

“平白無故提起興許會有麻煩,這次是底下鬧上來,只不過從我這裡走個流程,後面怎麼辦還要商量,不是哪一個人說了算。”衛成對皇帝有些瞭解的,他是個能忍的人,凡事好做鋪墊,除非情況十分緊急平時不會貿然大動干戈。這次估摸就是解決掛田的事,談不上改革。

道理很簡單,各朝各代士族都是特權階級,一直以來都免稅,掛田的事和他們全無相干,既然觸及不到士族利益,要解決起來就簡單一半。

任何大的改革都需要很長時間的醞釀,不可能說地方上出了事現在立刻就改地稅。

要解決這次的問題極有可能是逼迫舉人將名下土地還給百姓。其實也簡單,朝廷只需要下個告示,通知全國各地以後出現田地糾紛衙門只認契書不認字據,執行時間可以立在一年後,過去掛了田的現在還能帶上人證物證去把田地要回來,現在不去索要,以後契書上落誰的名字地就是誰的。

舉人本身置辦的田地還是少數,掛他們頭上的纔是絕大多數。

哪怕士族會置辦祭田學田,也不是說有錢就置地,他們更多的是讓家裡出了好幾服的窮親戚出面去開鋪子,商鋪收入高,哪怕商稅不低,交完也有賺頭。

別提貧寒出身的舉人老爺,屬於他們自己的地有上百畝都算多,只要把掛在頭上的吐出去了,地稅自然收得上來。

現在是掛田引出來的問題,解決的肯定也是掛田這出,至於說還有沒有別的問題,那都是以後的事,路得一步步走,哪有一步到位的?

如此想來,這次公告要下發不難,他說跟着會有大動靜是說各地要鬧起來了,不過鬧也是這樣,左右誰鬧誰倒黴。

衛成心裡這麼琢磨,倒是沒把話說得太明,吃過飯之後,他跟硯臺打了聲招呼,說今兒個有事不帶他讀書了。說完匆匆進了書房,寫奏摺去。

第二日,這本由右通政代寫的奏摺就呈到了御案上,皇帝看完開了眼界,這時候他還不清楚情況有多嚴重,他從戶部查了最近這些年的地稅,查完動了肝火。

冤情還沒解決,戶部尚書先倒了黴,皇帝要拿他問過失,問他情況已經如此嚴重,爲什麼沒遞摺子上來?

發落了一批失職官員之後,一衆大員緊急商議對策,說是商議對策,其實就是你看我我看你,誰也不願意搶先開口,生怕自個兒擔責。

皇帝讓他們給氣壞了,跟着又同幾位心腹談過,其中就包括衛成。

早幾年殿試的時候衛成就寫了篇說賦稅的文章,他當時比現在激進,不過有些想法還是不錯,尤其提早幾年就看到制度之下的深埋的隱患,眼光比許多人都要長遠。

這其實得益於貧寒出身,在鄉間那些年衛成見過的人事物多了,對這世道的瞭解比士族出身的官員要透徹。

他見過千方百計找舉人掛田的,皇上問起來,他就把自己知道的情況說了。

“微臣以爲要填補漏洞也不能一次觸犯幾批人的利益,前面一些朝代留下過血的教訓,一次動作太大,可能付出不小的代價最後還是失敗告終,凡事得要一步步來。”

“現如今地稅徵不上來,要解決這個問題只需要逼迫舉人把地退給百姓,舉人免稅,不是舉人自然應該交稅。要達到這個目的正好拿這次的案子做文章,朝廷只需要在各地張貼告示,告訴他們地契纔是唯一的土地憑證,朝廷不承認字據,再給一定時間把掛在舉人名下的土地索要回來,假如說不去索要,默認自願將土地贈與舉人。”

“他們佔慣了便宜,朝廷突然讓他們把到嘴的肥肉吐出來,這些人肯定心有不甘。張貼出去的告示上應該重點強調逃稅等於逃役,是犯法的。朝廷法外開恩,從前的既往不咎,以後還有這樣的情況將不再容情。”

“如果朝廷不管掛田的事,那一族只需要出一個舉人,親眷將田地掛他名下即可,不需要再刻苦讀書。朝廷不允許百姓掛田,百姓想要免稅,就得自個兒考出個功名,這樣拼命讀書的沒準更多。”

“微臣就是貧農出身,有地,好生耕種,不需要逃稅能過日子。地稅經數代改革已經很薄,沒有不逃就過不了這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