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所有鹽場進行巡視和查帳後,池非發現每個鹽場的產量都有明顯下降。
尤其是使用鹽田法那三個鹽場,原本半個月就可以出一次鹽,現在幾乎要一個月才能出一次。
主要原因是因爲進入冬季後,白天日照時間變短導致,這屬於沒有辦法的正常現象。
不過這一減產,還是對未來的全軍收入造成一定影響。
畢竟現在西北當局主要的收入來源就在於賣鹽和海貿,而核心產品就是這白鹽。
這白鹽的產量一減,自然會對未來的收入有影響。
再加上爲了安置那十幾萬流民需要消耗大量銀子和糧食,可以預想未來兩年內西北軍的軍糧供應會變得比較緊張。
主要還是糧食種類太過單一了,如果有其他糧食補充就好了。
作爲現代人的池非自然知道,古代社會最好的救命糧食莫過於紅薯和玉米。
不僅產量大,而且耐寒耐旱,適應性極強,就算是在西北這種乾旱貧瘠的地區也能大量種植。
在荒年裡絕對是最好的救命糧,平時也能作爲輔糧使用。
但問題是,這兩種作物他根本就找不到啊。
他問過很多人,就連博學多才的章文軒老先生也問過了,卻沒有一個人聽說或見過類似的作物。
除了到處問人以外,池非還給遠在江南跟那些大鹽商做生意的趙耀光和安陽等人分配了另一個額外的任務,那就是向當地的農人和洋人打聽有沒有類似於紅薯和玉米的作物,如果找到的話就儘快送過來。
可是直到目前爲止,還是一點消息都沒有。
在他那個時空裡,玉米原產於中美洲和南美洲,而紅薯原產於南美洲一帶。
而這個世界跟他那個世界極爲相似,假如這裡也存在紅薯和玉米的話,多半也會原產於海外。
換句話說,這兩種作物如果沒有洋人帶過來的話根本無從下手。
看來,想找到的關鍵還在於洋人身上。
想到這裡,池非心中逐漸產生了一個計劃。
……………………
“阿真你來了。”看到幾個月沒見的妹夫,寧雅柏十分高興。
他昨天才結束東北各府城的防務巡查工作回到九江,今天就見到了久違的妹夫。
“已經回來快十天了。大哥巡查辛苦了。”這麼久沒見,池非看到大舅兄不僅黑了而且還瘦了,不過精神還算不錯。
“也不算辛苦,習慣了。以前在西北巡查的時候那才叫辛苦呢,經常好幾天甚至十幾天見不到一戶人家,幾乎每天都要在野外過夜。
在野外過夜倒沒什麼,主要吃的全是乾糧,那纔是最噁心的。現在東北這邊已經好了很多,每隔一兩天路程就有一個驛站可以休息和作飯。
等過年的時候咱兄弟幾個約在一起好好聚聚,到時把阿芷也叫過來。好久沒見那丫頭了,怪想她的。”
寧雅柏一向寡言少語,內斂穩重,很少會像今天這樣一下子說這麼多話,看來心情是真的很不錯。
池非笑道:“大哥想見阿芷有何難,我等一下就把她叫過來咱們一起吃頓飯。
就是二哥現在鎮守彰南,倒是快半年沒見人了。”
“我跟定北叔去彰南巡查防務的時候,也見到那小子了。他抱怨在彰南那邊無聊得要死,整天無所事事,很想你和阿芷。”
“二哥性子活潑,這也難怪。
對了,大哥,我這次來找你,是有件事想跟你商量一下。”
“好,你說。”
池非就把自己的計劃跟他詳細說了一遍。
聽他說完後,寧雅柏有些驚訝地問:“你的意思是,你想派出大量人手僞裝成行商混入江南和南方沿海地區跟那些洋人打交道?”
“是的,因爲需要派出的人手衆多,所以我才特意來找大哥你商量此事。”
“你要找的那什麼紅薯和玉米究竟有何作用?”
“這兩種作物最大的好處是不挑地,尤其是玉米,具有很強的耐旱性和耐寒性,即使是在西北那種貧瘠乾旱的地區也能夠大面積種植。
更重要的是,這兩種作物具有極高的產量,只要二、三十畝地的產出就足以養活一家十口人。”
寧雅柏一聽,一下子站了起來,臉上露出了十分震驚的表情。
“真有這麼高的產量?”他的聲音甚至因爲太過震驚而提高了好幾度。
“確實如此。這兩種作物不僅人能吃,牲口也能吃,在荒年更是極好的救命糧。
只不過這兩種作物的原產地都在遙遠的海外,因此只能通過洋人來獲得,除此以外沒有別的辦法。”
“只要洋人有種子,我們就可以買下來。
不,是無論如何一定要拿到手,不管用什麼方法。
只要有了這兩種作物,以後西北就再也不缺糧了,農民也不至於終日捱飢抵餓了。
太好了,太好了!”寧雅柏激動着一邊說一邊握緊了拳頭,整張臉也變得一片赤紅,甚至比當初聽說曬鹽法的時候還要激動。
不怪他這麼激動,因爲寧雅柏並非一個不懂農事、五穀不分的貴公子。
相反,爲了讓他和寧雅楓對西北有更爲深入的瞭解,寧志遠不僅親自帶着兩個兒子上戰場,而且還讓他們親眼看看當地農民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
在親眼見過當地農民的生活後,寧雅柏和寧雅楓兩兄弟這才知道西北農民是多少的不容易。
他們往往在京城大酒樓裡的一頓飯,可能就吃掉了一家五口的西北農戶整整一年的收成。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江南畝產能達到二石,用種子二斗,種一收十。
如果按成年人每天二升口糧算,至少要三畝半纔夠吃,十口之家,則要三十五畝。
這還是江南最好的田地,種得是水稻,纔有這樣的收成。
如果換作西北這樣貧瘠的土地,畝產能有一半就不錯了,一般僅有三分之一的收成。差別就是如此的巨大。
因此在西北,想要養活一家十口人,沒有上百畝田根本做不到。
在江南一戶人家要是擁有上百畝地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小地主了,但在西北卻僅能維持溫飽而已。
就連維持溫飽這個最低要求的前提也必須是在風調雨順的情況下才能做到。如果當年天氣不好,收成還會一減再減。
有時收成不好的時候,農民只能靠糠飯過活,而且每天也只能吃一頓糠飯。
那副悽慘的景象是寧雅柏和寧雅楓兩兄弟在沒有親眼目睹之前,從來不敢想象的光景。
由於見得太多這樣的光景,出身於鎮國公府原本應該錦衣玉食的兄弟倆卻從來不敢浪費一顆糧食,更不要說像其他世家大族的敗家子那樣,做出一擲千金只爲博某位青樓花魁一笑的智障行爲。
甚至許多京城世家都想不明白爲什麼堂堂鎮國公府在衣食和生活上會如此簡樸,完全不像鐘鼎世家該有的樣子。
要說爲了名聲而演戲的話,也不至於一演就是幾十年,實在讓人費解。
其實真正的原因很簡單,在親眼目睹西北那麼多農民所過的日子後,世代紮根西北的寧家子弟哪裡還忍心過那種奢靡浪費的生活。
正因爲對西北的產糧情況知之甚清,所以寧雅柏纔會如此激動。
假如這種事是其他人對他說的,他肯定會持懷疑的態度,除非親眼所見。
但妹夫池非用一個又一個聞所未聞、卻確實有效的辦法幫寧家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而且無一失手,因此寧家上至當家人寧志遠,下至他們兄弟倆,都對池非所說的話深信不疑。
既然他說有,那世間就一定存在這樣的作物。
見大舅兄同意了他的提議,池非這才從帶過來的包袱裡拿出一大疊印好的圖畫。
這些圖畫正是他先用素描法畫出紅薯和玉米的原圖,然後再請擅長雕版的工匠依照原圖進行雕版,最後統一印製出來的成品,足足印了上千份之多。
池非把其中一份圖拿給寧雅柏看,“大哥,這圖上所畫的就是紅薯和玉米,我們可以派人拿着這些圖去問洋人有沒有見過這兩種東西。
如果洋人有帶來種子最好,我們當場就可以買下來。如果沒有的話,我們可以出重金請洋人跨海帶過來。”
看着紙上清晰無比的圖畫,寧雅柏在好奇之餘,也深受感動。
準備得如此充足,可見妹夫是真的用心了。
如果此事能成,不僅是西北,相信全大魏的饑民都願意爲妹夫立長生牌願其長命百歲。
“阿真你放心,我會馬上安排人去辦,一定會盡快找到這兩種作物的種子。”寧雅柏十分鄭重地承諾。
“那就麻煩大哥了。另外大哥在安排人去辦這件事的時候,可以交待那些人在跟洋人打交道的時候,順便推薦一下我們九江這邊的港口。
就說我們九江這邊的港口不僅可交易物品衆多,絲毫不比江南差,而且最重要的是:關稅全免。”
“關稅全免?真要對洋人這麼大方?”寧雅柏有些驚訝地問。
在他印象中,對洋人和商人收關稅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從未聽說過有人會不收關稅的。
池非笑道:“大哥,來大魏的洋人其實並不多,就算跟他們收關稅其實也很有限。
而且我們的絲綢、瓷器等物品幾乎全部來自江南。那些洋人也不是傻子,憑什麼不在江南本地進貨,反而要千里迢迢來九江做生意。
因此我們需要通過免關稅來吸收洋人過來交易。
只要來交易的洋人一多,其他來自各地的商人也自然會集中到這裡來購買洋貨。
再加上關稅全免這個極大的優惠,相信不出幾年時間,我們九江將會逐漸成爲中原地區較大的海貨交易中心。
至於我們如何從中獲得,其實很簡單。
早在半年前,我已經叫岳父把九江港口的地皮全都買了下來。
等九江港口興旺起來後,我們再大量建造店鋪、客棧和倉庫,到時光是收租就足夠我們賺得盤滿鉢滿了。
這不是遠比收原本就不多的關稅要好嗎?”
望着胸有成竹的妹夫,寧雅柏在目瞪口呆之餘,不禁想起父親對他說過的話:西北地廣人稀,土地貧弱,根本無法供養大軍。當初爲了糧草一事,西北軍甚至差點淪爲匪軍。
但因爲阿真的種種奇策,如今西北不僅可以自立,而且有了一番新的氣象。
阿真乃世間獨一無二的天縱之才,有他在,寧家可爭天下矣。
看着手中那張印有紅薯和玉米的圖畫,寧雅柏對父親的想法深有同感。
這樣的奇才竟爲寧家的女婿,實乃天佑寧氏一族。
寧家,確實可以爭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