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第153章 揮金如土,開海經武

在文華殿召開的大明朝第一屆執政班底年終工作總結會議,旨在總結一年所得,部署下一年各部院工作。

但工部尚書朱衡就十分不按套路出牌了。

嘴巴一張,趕會上要錢來了。

要就算了,還想要走一百八十萬兩!

朱翊鈞也明白過來,這廝爲何在王國光彙報完太倉庫進項後,就開始蠢蠢欲動。

搞不好要的數字都是視情況而定的!

國庫進一百九十八萬,就想要一百八十萬,那要是進三百萬,恐怕就想要個二百多萬了!

也難怪王國光彙報完後就開始潑冷水,說這裡苦那裡難,果真是經驗老道啊!

朱衡報的這個數目,在場的人都不會答應。

朱翊鈞也不去做這個惡人,總歸會有人“仗義執言”,讓朱衡知難而退。

但是,他出乎意料的是。

率先開口的人,竟然是張居正。

只見首輔先生無悲無喜,轉頭看向朱衡:“一百八十萬?工部節慎庫存竟然有這般多存銀?”

朱翊鈞在上頭不由一樂,老頭有點損。

四庫歲入比例沒有定額,但每年都大差不多,“以太倉歲入爲準,節慎四之一,太僕十之一,光祿則十之毫釐耳。”

節慎庫今年也就入了一百五十萬兩。

但用可是用了不少,且不說“昭陵營建凡用節慎庫銀,三十九萬九百三十二兩。”

單是撥給黃河、運河、水渠的修築養護,就用去了七十二萬兩——不把百姓當豬狗的朝廷,都是不吝於搞水利建設的,哪怕崇禎快亡國了,都還在撥款給工部修水利工程。

再加上什麼復建慈慶宮的工程項目、與漕運衙門共謀的海船研製項目,這一年下來也就堪堪收支平衡。

那麼沒賺錢歸沒賺錢,節慎庫本身的存銀有多少呢?

歷史上萬曆三十年,大學士朱賡言回憶元年的時候說——“元年節慎庫尚一百一十餘萬金,今罄然無分毫之蓄”。

現在兜裡也就一百一十萬兩,張口就是一百八十萬的大工程,顯然是找戶部要錢來的。

而張居正這話,顯然是不讓太倉庫一下子掏三分之一的庫存。

朱衡聞言,不免有些惱怒。

首輔對自己有意見他是知道的,上月王之誥走後,張居正面聖舉薦張瀚時,對大臣們進行了一波銳評。

起居注上白字黑字,譬如“葛守禮固君子,但年近衰”,又或者“於朱衡則有貶詞”。

此事讓朱衡惱怒一時也就過去了,沒想到今日張居正連百年大計也不支持,簡直不當人子!

他也不理會張居正,朝王國光拱了拱手,又神色懇切地迎上皇帝的目光,勉力解釋道:“陛下,臣並非爲部門私計。”

“工部已經合議過了,這一百八十萬兩,已是縮無可縮。”

“沿海航線與往外出航大不相同,廣東、福建等省,幾乎只要立一市舶司,設一港口,便是海闊天空。”

“而渤海、東海等港口,需考量水文。”

“譬如瀕臨渤海的幾個港口。”

“黃河千年多變,如今雖由四泗、淮入海,但初爲利津、濱州一帶入海,後又從天津衛入海,多年不治,這一段沿海,幾乎盡是淤沙,臨近幾個港口方圓十餘里內,若是不掘地三尺,打撈淤泥,則入港必然擱淺。”

“又譬如大明海(東海),與長江、運河等衆多水系交織,異物入海、水浪對拍,致使貝堤層迭,而雜物、沉船、礁石蓄積,如今勘定的航線,乃是前宋故道,雖留有遺澤,但這數百年間之新生,仍舊需要一一勘察清理。”

“而海運入京的這一段,用的是永樂五年的故道,廢棄一百數十年,直古口入白河這一段,必然要重新疏浚。”

“此外,登州、膠州、淮安、崇明等各處更需修繕複用港口,調理地理水文。”

“疏浚河道、清理海牀之人工,掘挖海港、復通故口耗費之材料,都是白花花的銀兩,臣也不能毫無花費,就憑空通了海運。”

“還請陛下明鑑!”

朱衡在文華殿內慷慨陳詞,頭頭是道,皇帝跟羣臣卻是面面相覷。

這就是把天聊死了。

說得這麼專業,讓外行怎麼判斷?又讓人怎麼接話?

哪怕朱翊鈞方纔打定主意婉拒朱衡,此時也覺得有些不好開口。

他不太懂水文,也沒搞過水利,只覺得朱衡說得似乎有些道理。

尤其讓人搞大工程不給錢肯定是不行的,總不能玩不看過程,只要結果那一套。

但是……這一百八十萬又屬實有點多了。

戶部確實能拿出來,但什麼時候見過國庫年年掏空,不留庫存的?

正在朱翊鈞思索的時候,高儀下手的王崇古突然開口道:“人工也未必徵發役夫嘛。”

只見王崇古面色沉穩,成竹在胸:“譬如方纔說膠州以北,楊家圈以南的一百里……恰好膠州一帶有一支山東班軍駐紮,再合附近該營起軍數千,正可疏浚此段。”

“登州、淮安、天津衛內河等水段,皆可如此施爲,當能省不菲的人工費用。”

治安部隊搞工程,是很常見的事情。

昭陵的大石窩工程,就是京營三大營之一的神機營搞的。

雖說也要發放賞銀,但那算是軍餉以外的加班費,肯定要比徵發役夫要便宜的——要保證層層剋扣之下不餓死役夫,花銷是真不低。

當然,唯一的缺點就是有些敏感,畢竟工程一大,隨隨便便就能在腹心之地動員數萬軍隊。

所以一般外地的大工程,都不太會輕易這樣搞,就像大石窩工程用神機營,就是勳貴帶隊,國丈副手,輔臣監工,幾方齊活了都。

好在御階上的皇帝很是通情達理,幾乎毫不猶豫,便點頭以示同意:“朱卿,若是這般,能省多少?”

衆人紛紛釋然,不約而同朝朱衡看去。

朱衡沒有立刻回話,而是認真思考起來。

過了好半晌。

他才緩緩開口:“即便如此,也還需一百四十萬兩。”

王崇古聽聞,皺起眉頭。

這麼費錢?不行別開海運了要不?

猶豫了一下,礙於皇帝的想法,最後還是沒說出口。

戶部的王國光低頭掰着手指頭,恍若未聞,一點沒有接話的打算,顯然並不情願出這筆錢。

羣臣神色各異。

這時候,御階上的皇帝終於開口。

朱翊鈞向朱衡投去徵詢的目光:“朱卿,不如將工程分兩期,先後完成如何?”

朱衡聞言一怔。

分兩期……

他遲疑道:“陛下,可以是可以,那就先通天津、膠州、登口的港口,完工後再疏浚淮安、崇明一帶。”

“不過……通船恐怕要再晚上半年。”

資金壓力緩解的同時,工程進度自然要慢些。

朱翊鈞對此只能和解——資金不夠全款,還趕什麼工期。

“兩年半就兩年半罷。”朱翊鈞大手一揮。

朱衡暗自腹誹,先前是皇帝催得急,如今看着花費甚多,立刻就不急了。

也是個不當人子。

朱翊鈞渾然不知朱衡在腹誹自己,只將目光放回王國光身上:“大司徒,這第一期工程,由太倉庫撥二十萬兩,如何?”

王國光聽到這個數字,終於纔有了反應。

他騰然起身,朝皇帝行禮:“臣遵旨!”

朱衡欲言又止。

這時候,朱翊鈞再度看向朱衡:“朱卿,剩下的五十萬兩,工部節慎庫出三十萬,朕的內帑出二十萬,何如?”

這話一出口。

朱衡面露喜色,殿內其餘十二名大臣,紛紛愕然。

恩?

是不是聽錯了?

正當衆人驚愕之際,新任的戶科都給事中陳吾德,突然毫無徵兆地,趴在長案上抽噎起來。

不知道陳吾德鬧的哪一齣。

衆人循聲看去。

只見陳吾德抹了一把眼淚,起身下拜請罪:“臣殿前失儀,請陛下治罪。”

朱翊鈞好奇道:“卿何故如此。”

這廝先前還在彈劾張居正,一口一個治政激進,有礙國本。

今日叫來開會,未嘗沒有思想教育的意思。

結果現在莫名其妙就哭起來了,這些老儒生的腦袋,實在不好琢磨。

陳吾德哽咽不止,回道:“陛下容稟,臣是想起了先帝……”

“隆慶四年五月,先帝催買年例金寶,臣等及戶部執奏停止,俱不蒙俞允。”

“彼時,府庫空虛,小民困竭,庫藏所入不足以侍一年之出,邊方年例,奏發無時,畿省饑荒,求濟不已,司計之臣,方日夜憂懷,計未有所出。”

“臣斗膽之下,不顧人臣體統、上下尊卑,竟上疏指斥乘輿,言稱先帝甘心遊樂,心無天下,充實私囊,誤國欺公,先帝大度,只將臣貶謫。”

“今再度復起,方纔眼見陛下之行事,回想依稀之種種,不由感時傷懷,潸然淚下。”

這話說出口,羣臣也難免想起了當初國庫空虛,先帝還伸手要錢的日子。

又不着痕跡地看了一眼御座上的這位。

一時間思緒萬千。

朱翊鈞見陳吾德這模樣,自然不會責備。

他示意這位有德之人歸座,伸手虛虛按了按:“繼續說正事罷。”

“朱卿,錢內帑既然出了,且不說內臣督工這等應有之事,還有這航線、地理、水文、工程等一應案卷,附帶雕版,皆要給內廷、國史館、內閣,三方備案。”

這種大型工程的資料,肯定是要做好多方備案的。

爲什麼永樂年間能做出鄭和寶船,現在出個海都費勁?

還不是因爲工程資料不保存,動輒燒燬藏匿。

你說文淵閣大印、佑國殿供的金聖像、御前珍珠袍,這些被盜都是大家習以爲常的事,這科研資料也不知道盜去幹什麼,以至於現在連考古式科研都費勁。

朱衡對此樂見其成,別說皇帝出了二十萬,皇帝就算分文不出,他也沒理由拒絕這種事。

他拍着胸脯道:“臣必定一字不差,將其備送三方。”

朱翊鈞點了點頭,又起另外一事道:“現在造船的進展如何了?”

朱翊鈞今年沒怎麼過問造船的事,畢竟進展肯定快不起來。

海船跟漕船不一樣。

明朝造海船的巔峰,就是永樂初年,最高一年的產量就有沿海海運船二百四十九隻,鄭和寶船更是巔峰之作。

之後就是停停又造造,造造又停停。

永樂十二年,議罷海運,不允,十九年再議,暗有削減。

到了正統元年,“一切造作悉皆停罷”,直到幾年後英宗親政,再度復造。

當然遠海是別想,只能跑跑沿海海運,幾個船廠再度復建,“正統七年、令南京造遮洋船三百五十隻”,耗時三年,好歹是造出來了。

但土木之變前後又不行了,先罷海運,再減產,“止存一十八隻”,海運名存實亡。

弘治十六年,復減四隻,正德四年,前船俱罷,五年議復造,未幾,嘉靖三年奏罷。

到了隆慶五年再開海的時候,已經實質上停了百年,只能“支節慎庫銀一萬五千兩,並淮揚商稅銀一萬五千兩”,到民間“僱覓堪用堅固海船”。

所以,從隆慶五年,一直到今年所試運的海運船隻,都是去民間搜刮來的船隻,加以“加修完備,裝載漕糧”。

至於官造的海運船?這不是還在考古式科研嘛。

即便明知情況這樣艱難,言官們仍然彈劾“海船不固,多有傾覆”——不是技術不行,是海運本身就不行。

實際上,去年王宗沐被言官風聞奏事,彈劾海船傾覆這一事,歷史上萬曆皇帝沒擋住,再度“罷海運,船亦停造”。

其阻力可見一斑。

朱衡斟酌片刻,回道:“陛下,沿海運輸的遮洋船,已經作出了模船進行整備,現下已經下發到了漕運衙門所屬清江督造船廠、儀真廠,這兩年應當能陸續生產了。”

“按照舊例,清江每隻給銀二百五十兩,儀真每隻給銀二百九十兩,預計先產一百四十條。”

“至於遠洋船隻,製程龐雜,工藝精巧,額……還要些時日鑽研,今年工部去年投了六萬兩進去,還未見成效。”

這廝還真是句句不離銀錢。

朱翊鈞忍不住腹誹一句。

旋即又陷入沉思,這遠洋寶船的進度,有些慢了。

不過也是情理之中。

沿海跟出海的船雖然都是海船,但沿海的海運船隻總歸在本土,好在安全,又有頻繁停靠港口的優勢,約莫八丈二尺的船身,試錯成本低,考古式科研也來得快。

遠洋船隻不一樣,要抵抗風暴,填充補給,艦載武器,小了根本沒辦法遠渡重洋。

幾乎都是動輒十餘丈——先不論已經沒有技術資料的鄭和寶船,目前能有技術資料的最大海船是“冊封舟”,船長十五丈(約四十七米),闊二丈六尺,深一丈三尺,分二十三艙,前後豎五掩大桅,長七丈二尺,圍六尺五寸。

船大了一倍,製造難度自然不是一個級數,光是木料都不好挑。

但情況歸情況,心情歸心情——一衆勳貴、國戚都還等着寶船,出海貿易呢。

朱翊鈞沉吟了半晌沒有言語。

一衆大臣也默不作聲,遠洋寶船是皇帝力推的項目,各部衙門積極性其實都不高。

好一會之後,朱翊鈞看向朱衡,徵詢道:“遠洋寶船約莫還有多久能造出來。”

朱衡連忙答道:“南京龍江關舊廠還有一些老匠,嘉靖年間的冊封船,也留有案卷,三五年內,必然有成果!”

龍江船廠,當初也是輝煌一時,鄭和船隊的船,多是出於此處,廠裡的工匠都是代代相傳,手藝很有水準。

可惜,之後就逐漸沒落了,四百戶工匠如今只剩幾十戶,不然也不會叫舊廠了。

朱翊鈞點了點,不再追問,只囑咐道:“還是方纔說的,圖紙、案卷,全部三方歸檔。”

朱衡忙不迭應了下來。

等朱衡一退下,兵部尚書石茂華就感覺皇帝的目光朝自己看來。

心中明白是要論起年後對朵顏衛用兵的事情了。

他在心中再三回憶着兵部爲此整理的案卷,謹慎地斟酌言語,爲皇帝發問做好心理準備。

果不其然。

只聽皇帝的聲音不徐不疾響起:“王閣老,出兵朵顏衛的章程,兵部擬好未?”

王崇古立馬接上話:“正要與陛下分說此事!”

說罷,他還貼心給皇帝呈上一副輿圖,方便足不出戶的皇帝,能夠明辨一二。

而坐在王崇古下手的石茂華,嘴巴張了張,愣是沒發出聲來。

他來回看了一眼殷切下問的皇帝,以及神色振奮的王崇古,最後有些尷尬地扭了扭脖子,悄然把嘴巴閉上。

這就是黨內地位不如,部內威望不如,官身品階不如的下場。

石茂華默默將奏對的資格讓給了王崇古。

王崇古位置太靠前,壓根沒注意到石茂華的動靜,專心致志回着皇帝的話:“陛下,按照順義王的估算,再以劉應節、戚繼光的奏疏作爲印證,朵顏衛本部及拱衛諸部,部衆當在六萬人,青壯一萬一,約兵四千騎。”

朱翊鈞忍住給王崇古翻白眼的衝動。

這廝上次還說部衆不足三萬,青壯四千,騎兵一千。

只聽王崇古繼續說道:“根據上次廷議的定計,旨在誅殺罪魁董狐狸,兵部略計……”

“出兵二萬三千人,其中騎一萬,步一萬三。”

朱翊鈞聽罷,皺起眉頭。

怎麼纔出兩萬多,薊鎮一年四十二萬六千八百七十一兩八錢二分的軍餉,可是不缺兵的。

按照他結硬寨、打呆仗的穩妥想法,起碼得發個十萬兵推過去纔是。

否則萬一翻車了怎麼辦?

要贏的時候省什麼錢?

好在不通戰事的不止皇帝一個人。

右列第一的高儀矜持地質疑道:“王閣老會不會有些小覷韃靼了?兩萬三未必穩妥吧?不是說朵顏衛部族六萬?”

王崇古朝坐在身旁的高儀拱手一禮,而後環顧衆人,耐心解釋道:“右揆稍安,正因爲慎重考量,才如此籌劃。”

“需知,朵顏衛不單單是朵顏衛。”

“其受制於左翼諸部,察哈爾部的脫脫亥部落擁騎五千,遊牧在側,日夜監視朵顏衛。”

“朵顏衛又與右翼諸部聯姻,跟喀喇沁部曖昧不清,青把都兒臺吉作爲長昂岳父,擁騎上萬,與左翼互相牽制,也未必會坐視我朝任意施爲。”

“若是爲求穩妥徐徐推進,待到左右翼各部反應過來,必然會牽制我軍,屆時曠日遷綿不說,唯恐誘發大戰!”

“是故,此仗三大要領,便是快!疾!速!”

“乃以精銳爲重,在不驚動左右翼各部的情況下,速敗朵顏衛,斬殺賊首。”

“尤其塞外作戰,非是攻城,只要騎兵形成碾壓之勢,步卒青壯的人數反而是次要。”

王崇古見皇帝一副將信將疑的模樣,又補了一句:“不僅是兵部,這也是京營總督顧寰、薊遼總督劉應節,以及左都督戚繼光的共識。”

說罷,他向皇帝呈上了三人關於此事的回函——這就是天子守國門的好處了,薊鎮距離京城二百里,有什麼話三四天就能一個來回。

朱翊鈞象徵性翻完後面兩人的回兵部的函,當即朝王崇古點了點頭,很是爽快地開口道:“說罷,兵部預計此番要多少餉銀?”

騎兵行軍,一動起來就要給錢了,“調遣百里之外者,全支行糧料草;五十里內外,查照原題,有無晝夜擺守與賊對壘,分別支給。”

火器、兵甲,雖然是庫裡存有的,但該算的錢肯定也要算,尤其火藥這種消耗品,花費個十萬兩根本不奇怪。

要是打起來,還要再給賞銀,“對壘交兵,賞賜,用鈔錠、胡椒、蘇木、銅錢、並銀兩、衣服等項。”

打贏了,再按軍功算錢。

這也是國戰輕易打不得,只能打打小規模戰爭的原因。

要是幾十萬軍隊的規模打上個七八個月,那都是上千萬兩的白銀。

王崇古早有腹稿,立刻開口道:“陛下,開拔之前,預支糧草、裝束、兵戈、賞錢,折銀並二十三萬兩。”

“戰後,再論賞、撫卹,預計……再二十五萬兩!”

四十八萬兩啊……

搞搞工程,打打小仗,轉眼就是一百多萬出去了。

朱翊鈞難免有些心疼,錢還沒焐熱呢。

他心中嘆了一口氣,看向王崇古,沉吟片刻開口道:“王卿,朕也不厚此薄彼,此戰將士的賞銀、撫卹,由內帑出了。”

差不多也就二十萬兩吧。

不過,錢就是用來花的。

皇帝一年的零花錢好歹有一百二十萬兩,不花出去幹什麼,難道他也能潤走不成?

王崇古當即起身,行了一個大禮:“陛下仁德!”

朱翊鈞搖了搖頭:“不過朕有言在前,這筆錢需得讓戚繼光來取,既是朕私庫的錢,朕要親自交到邊將手裡。”

晚一點還有一章。

本來想貼一下地圖,但是清晰的地圖太大了,插入不了。

說一下鄭和船大小的事情,文人喜歡誇大是老毛病了,大小動輒“長六十丈,闊二十丈”,射程動輒“五十里之內,發無不中”,威力動輒“十里之內草木人畜無復有生全者”,根本不能信,鄭和寶船44丈肯定是不能信的,根據《東西洋考》、《龍江船廠志》可以信任的數據測算,鄭和寶船應該在22丈,也就是70米,這一研究成果跟《鄭和寶船尺度新考》相似,但都沒有決定性大案,所以文中沒提及。

與之相似的還有鄭和寶船資料燒燬一案,都說是劉大夏乾的,但是也沒有確切的證據,這個說法最開始來自於嚴從簡著《殊域周咨錄》一書,再之後顧起元所著的《客座贅語》則自稱“因隨手所書,原無倫次”,所以不可靠。最開始的說法,具體的信源沒找到,甚至大概率來自於藏匿劉大夏藏匿永樂徵安南檔案。所以文中只說遺失了,具體怎麼丟的,是誰幹的,已經說不清楚了

第45章 暗伏驚雷,捨我其誰194.抽獎、及求月票、及感謝117.第116章 承上啓下121.第120章 層接遞卸,虛實相參第37章 疾風勁草,穩中向好第5章 文華殿上,再行辭讓第37章 疾風勁草,穩中向好153.第152章 畢雨箕風,度地分工86.第85章 隨波逐流,降格以求180.第178章 足躡華峰,目觀滄海124.第123章 撥亂反正,黜昏啓聖第37章 疾風勁草,穩中向好140.第139章 懸石程書,事必有初118.第117章 威福自用121.第120章 層接遞卸,虛實相參125.第124章 蠉飛蠕動,量才錄用68.成績彙報暨更新說明第36章 循循善誘,半推半就第149章 枕戈待旦,兵荒馬亂74.第73章 量才器使,山東再起175.第173章 忙裡偷閒,日暖風恬75.第74章 榮辱與共,大局爲重100.第99章 比肩隨踵,溘然殂薨120.第119章 急轉直下,心狠手辣第59章 驚雷炸響,摩拳擦掌98.第97章 懷黃佩紫,越鳧楚乙第58章 應然歸聖,實然歸朕第51章 三江感言ampampampamp下週三上架第27章 蛛絲馬跡,風雨將至第1章 天狗食日,穿越萬曆72.第71章 方驂並路,納新吐故105.第104章 鹹菜豆腐,三怨成府166.第165章 構會甄釋,草野之士第28章 根據槃互,大戲序幕145.第144章 徵其質地,推其常變161.第160章 盡是還丹,歷歷堪收第15章 虛空造牌,改往修來168.第167章 犀角燭怪,嚴陣以待第18章 愁思意冗,有恃無恐第51章 三江感言ampampampamp下週三上架第45章 暗伏驚雷,捨我其誰120.第119章 急轉直下,心狠手辣158.第157章 隨物賦形,越辨越明114.第113章 花開兩朵,把薪助火184.結卷感言以及明天請假一天第21章 積弊成病,勉從勸進190.第187章 陰陽順位,懸疣附贅第37章 疾風勁草,穩中向好第5章 文華殿上,再行辭讓第149章 枕戈待旦,兵荒馬亂168.第167章 犀角燭怪,嚴陣以待140.第139章 懸石程書,事必有初174.第172章 絲絲入扣,光前啓後159.第158章 普而遍之,研精緻思133.第132章 天之驕子,流行坎止140.第139章 懸石程書,事必有初132.第131章 瀉水置地,南北自流117.第116章 承上啓下第29章 日升月恆,居中平衡第38章 銖稱寸量,分廷相抗111.第110章 一箭雙鵰,鞘裡藏刀161.第160章 盡是還丹,歷歷堪收169.第168章 反躬自問,蓋棺定論163.第162章 宮禁邃嚴,密邇天顏第19章 俯首稱臣,孤家寡人63.第63章 以退爲進,任情恣性122.第121章 囊漏貯中,善始善終177.第175章 黼黻皇猷,未雨綢繆第11章 蚍蜉戴盆,語出驚人第27章 蛛絲馬跡,風雨將至第46章 殺人試鋒,白虹貫空136.第135章 抽絲剝繭,豬卑狗險131.第130章 職責所在,韓盧逐塊第150章 如錐畫沙,踔厲駿發176.第174章 掄才大典,筆削褒貶89.第88章 論功行賞,彈觔估兩第5章 文華殿上,再行辭讓113.第112章 和平贖買,憑山負海97.第96章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第58章 應然歸聖,實然歸朕127.第126章 蒲鞭示辱,脫胎換骨第146章 鏗鏘有力,摧金斷玉69.第68章 聲東擊西,陶犬瓦雞第30章 踐祚之初,羣然噪呼142.第141章 一波方平,一波再起113.第112章 和平贖買,憑山負海158.第157章 隨物賦形,越辨越明177.第175章 黼黻皇猷,未雨綢繆105.第104章 鹹菜豆腐,三怨成府第9章 拿腔做勢,篋書潛遞184.結卷感言以及明天請假一天第149章 枕戈待旦,兵荒馬亂165.第164章 復餗之憂,積羽沉舟第16章 別宮星霜,外柔內剛152.第151章 荏苒光陰,辭舊迎新68.成績彙報暨更新說明第40章 撲朔蹊蹺,作浪興濤第36章 循循善誘,半推半就192.第189章 遷鶯出谷,重整旗鼓第24章 如夢方醒,金盃共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