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母慈子孝,機心蕃茂

見他這幅做派,李貴妃卻不買賬,自己這個兒子什麼樣她最是清楚不過。

她冷着臉,語氣帶着質問:“怎麼?又要像上次會極門勸進一樣,畏百官如虎狼,瑟縮在這慈慶宮中不敢出!?”

言語毫不給自家兒子留面子,只因朱翊鈞這番行爲,也不是第一次了。

前幾日,文武百官便是在會極門上表勸進,以禮法而言,朱翊鈞至少得當面辭讓。

但朱翊鈞竟然怯弱畏葸,硬生生被嚇得不敢露面,最後騎虎難下,只得以口諭傳出,草草了事。

幾乎將李貴妃氣個半死,事後好好責罵了一番。

而今日文華殿常朝,軍民代表、文武百官正要再度勸進,朱翊鈞又躲在殿內不出去,她如何不氣極?

有着此身記憶的朱翊鈞,自然知道怎麼回事。

心中嘆了一口氣,也難怪萬曆皇帝大婚後,李氏也不願歸政,這份心性,確實難以讓李氏信任倚靠。

他整理了一下語言,臉上露出鄭重之色開口道:“母妃,父皇年歲不過而立,欣茲春茂,聖祚遐昌,豈料猝然駕崩而奄棄天下。”

“兒臣痛貫心靈,若寘湯火,一時失了方寸,以致前次進退失據。母妃教訓之後,兒臣這兩日來多次自省,萬萬沒有再犯的道理。”

“今日當真不是兒臣有意拖延。”

朱翊鈞咬文嚼字,也不是要賣弄,這不過是前次辭讓中的一些詞彙,此時摘出來引用一番,以示他被教訓過後確實是聽進去了,日常說話,倒是真沒這樣的。

手法拙劣了些,卻正適合這個年紀小孩的心理。

總之意思就是,老爹死得突然,他好好一個皇太子,一眨眼的功夫就欽定要登基了,有些慌亂也正常吧,現在回過神了,下次一定!老媽你就別罵了。

果然,李氏見他舉止言辭之間,有規有矩,沉穩從容,顏色也是稍稍開霽。

卻還是沒輕易放過他,皺着眉頭道:“軍民百官都在文華殿等候,你有什麼理由還在殿內拖沓?”

李貴妃平民出身,後爲宮女,稱呼言辭自然沒有太多講究。

她語氣嚴厲,顯然是沒個正經理由少不了一頓訓。

話音剛落。

就見得朱翊鈞擡起頭朝她看來,眼眶微微泛紅。

似乎強忍着悲傷之情,吐字清晰道:“孃親,方纔天狗食日之際,兒臣似乎着了魘。”

“隱約看見了父皇就在殿中,還甚是慈愛地要拉兒臣的手,朝兒臣笑,可兒臣伸手去觸,卻怎麼也夠不到。”

說到此處,表情雖然繃着,眼眶的淚珠卻直接流了下來,話語間也有忍不住的哭腔。

這就是老戲骨的實力了,揮灑自如。

李貴妃見他這情狀,也是一怔。

看着朱翊鈞悲傷的面龐,恍惚間才突然想起,她這些時日百般苛責的調皮兒子,說到底,也不過是一個猝然喪父的十歲稚童。

也不知是不是這幾日都沒休歇好,眼下竟是做了噩夢。

一時有些心軟。

正想俯下身,好生寬慰一番,卻又生生止住,掐滅了這絲念頭。

馬上要登基爲帝,這九州萬方、天下蒼生就要扛在肩上,哪有他怯弱的功夫。

非常之時,需得狠下心來撫育,才能早日肩負大任!

想到此處,李貴妃當即皺起眉頭,語氣嚴厲地教訓道:“你這副樣子,成何體統。”

朱翊鈞當然不是要賣慘的,他當即後退一步,再度拜下。

隨後在臉上胡亂抹了一把,語氣堅定道:“母妃,兒臣非是自憐而落淚,乃是思及方纔父皇所言,一時哀思難止。”

他再度答話,語言間給李氏留了個釦子。

果然,李貴妃聽他言語,立馬抓住了重點。

她後知後覺地臉色一變,驚疑不定道:“大行皇帝還有言語囑咐?”

李貴妃自幼崇佛,對鬼神之說,向來是寧可信其有的態度。

歷史上還有顧念死刑有礙天和,要將犯人盡數開釋的事情。

方纔朱翊鈞只言她還道是做了噩夢,她還未多想,但此時竟然說先帝有言語留下,這是顯靈啊!

她的思緒,立刻就往鬼神之說上想了去。

念及至此,李貴妃看向朱翊鈞的眼神不由認真了幾分,等着他回答。

而一旁的馮保立刻身體緊繃。

生怕皇太子是被奸人誘使,要說出什麼驚人之語。

他多年政爭,敏銳的嗅覺自然不缺,這種手段,他可見多了!

要知道,他剛剛將孟衝從司禮監掌印太監的位置上拉下來,此人好歹是掌過權的,眼見大勢將去,難保不會出什麼毒計!

還有孟衝在內閣之中的靠山,高拱,此人也是視他爲眼中釘,肉中刺。

這可是當朝首輔!三朝老臣!

他近日抓住了此人一個把柄,正在籌謀對其發難,也未嘗不會被高拱聞了風聲,要先下手爲強!

馮保一時間心念百轉,直勾勾看着朱翊鈞,只恨此時沒有他插話的餘地,只能心中焦急。

朱翊鈞感受到了馮保的目光,卻沒理會。

他小臉上還掛着淚痕,顯得天真可憐:“依稀之間,聽到父皇囑咐兒臣,說……說……咱們孤兒寡母三人相依爲命,讓兒臣好生孝順母妃與皇后,否則,他放心不下。”

他口中的皇后,自然是先帝的皇后,也是他宗法上的母親,這纔有母子三人的說法。

馮保聽罷,心中暗暗長出了口氣。

這番話語,倒沒有什麼出格之處。

可惜,這只是因爲他身在其中,眼光侷限,根本不知此時的朱翊鈞,乃是奔着向李貴妃爭寵去了!

此乃潤物細無聲之道。

需知,權力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攥在手上的。

無論如何,他如今登基,事實上就只是一名兒皇帝。

權力是沒有真空的,他既然不能行使皇權,這份權力,當然而然地落在了李氏手中。

所以,他想親政,關鍵還在這位母妃身上。

若是她執意將其託付與司禮監與內閣,那朱翊鈞可有的等了。

歷史上這位李氏,可是在他大婚後,仍然沒將大權交予他。

這可如何使得?

登基十年不幹政啊,他能做多少事?

若是不能儘早伸展拳腳,總覽政事,還要他這一身超邁時代的學識做什麼?怎麼讓大明再次偉大?

既然前身不靠譜,讓李氏如此不放心,他自然要吸取教訓,從細微處做起,慢慢給李氏信心。

所以,他方纔的所有表現,都是做給李氏看的。

從行止有度,到措辭談吐,以及最後的感情牌,都是在向李氏表現,給她做思想工作。

總之就是要讓她知道,她兒子,是天資聰穎的,是敏於政事的,是孝悌仁義的,總之,反正就是靠得住的!

這種平民出身,還沒被政治浸入味的女人,打感情牌,是最爲行之有效的方式。

歷史上這位李氏,遲遲不將大政交還,一來有孩視萬曆皇帝的緣故。

二來,恐怕也有掌權日久,政治格局穩定,不願意輕易改動的緣故。

所以,做工作,得趁早!

哪有信任外人,不信親生兒子的道理?

好在他朱翊鈞不一樣,這種聯絡單位老婦女感情的手段,可謂信手拈來,加上他現在頂着一張八歲小孩的面孔,天然就極具欺騙性,就連馮保在方纔最警惕的時候,也最多想想他是否被人哄騙,何況李貴妃?

有優勢,自然要好生利用起來。

今日只是一個開胃菜。

往後更得好好表現!

爲此,他纔在最後做出了鋪墊。

他需要有一個理由,一個一朝開悟的理由。

皇太子哀思大行皇帝,一改常態,奮發作爲,這就是一個放到哪裡都能拿得出手的原因!

多好的事蹟,這要是他前世,能寫出十篇不重樣的材料來。

果然,朱翊鈞這一連串的攻勢下,李貴妃終於有了些動容。

她眼中劃過一絲哀色。

先帝猝然病逝,留下他們孤兒寡母,主少國疑,這番話可謂正好戳到她的軟處,心有慼慼。

她嘴脣動了動,一時無法言語。

只是低頭看向朱翊鈞,緩緩伸出手,用力地替他擦了擦臉上的淚痕。

過了好一會。

李貴妃才肅容道:“既然如此,我兒更應當進學修德,無事怠荒,不要負了你父皇所望纔對。”

“你出閣學習至今三個多月了,我問及進度,諸位講官都諱不敢言。你若是當真有心,便在開經筵之前,將四書五經盡數熟讀一番。”

她頓了頓,又補了一句,說道:“切莫再像之前一樣,振作兩三日,又怠惰了回去。”

所謂太子出閣講學,算是啓蒙識書,誦讀即可;而經筵,就是皇帝辨析經典,深入學習政治哲學了。二者之間,自有差別。

朱翊鈞聽罷,只覺一噎。

心中嘆了口氣,合着間歇性雄心壯志,是每個人都有的前科是吧?真坑啊。

看來,李氏不是那麼好攻略的,眼下雖然態度有所軟化,但,道阻且長啊。

也罷,多少有些效果,反正他還有時間,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滴水石穿罷。

他重重地點了一下頭,稚聲道:“母妃教訓得是,兒臣定然不負父皇、母妃、母后殿下所望!”

“今後必然進學修德,儘快將四書五經熟知,好讓母妃與母后殿下考校!”

說罷,他還拱手朝那位宗法上的母親,也就是皇后,所居方向拱手行禮,以示方纔先帝所言的母子三人,他謹記在心,一個不落的。

李貴妃不置可否。

“走吧,萬丈高樓平地起,我送你到文華殿外,稍後殿上你好好在百官面前顯露天家威儀,不可再似前次一樣畏縮了。”

隨後,她便牽着朱翊鈞的手往外走,兩人就這樣被宮女宦臣簇擁在中間,往文華殿而去。

文華殿是廷議的地方,皇帝便殿,積年政治共識下,後宮連進入的資格都沒有,也只能送到殿外。

當年明英宗朱祁鎮九歲登基,有人請英宗的祖母張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後來掀起好一場爭論,最後還是以張太皇太后一句“不要壞了祖宗規矩”定下調來。

如今李氏連正宮都不是,當然也不敢僭越祖製成法。

一行人剛剛出了慈慶宮。

沒走幾步路。

突然看到。

一名太監提着燈籠急匆匆跑了過來。

李貴妃當即皺起了眉頭,她分明看着來人,是從文華殿的方向而來,這緊要關頭匆匆忙忙,是出了什麼事?

不過這自然不用她親口問來。

馮保當即跨前一步,一把拽住那小太監,一個耳光颳了下去:“你這不長眼的,是要衝撞大駕嗎!?”

小太監突兀受了一耳光,也不敢辯駁。

只是捂着臉,噗通一下跪倒在地,喘着粗氣道:“貴妃娘娘,太子爺,要事容稟!”

“首輔高拱,久候太子不至,方纔在殿上對奴婢說,果又如此,皇太子定然又不來了,你這廝再去請個口諭罷。”

“奴婢不敢擅專,連忙趕來稟報!”

朱翊鈞心頭一跳,不露痕跡地看了一眼此時退到一旁,眼觀鼻,鼻觀心的馮保。

心中暗道不妙。

-----------------

注1:第一次勸進見於,“隆慶六年五月甲寅,文武百官率軍民人等於會極門上表勸進,諭答曰覽所進箋具見卿等憂國至意顧予哀痛方切繼統之事豈忍遽聞所請不允”——《明神宗實錄·卷一》

注2:朱翊鈞作爲太子出閣讀書之事,多有波折,八歲時諸臣(包括在張居正、高拱等)上奏請太子出閣讀書,穆宗卻留中不發,一直到眼見快不行的這一年三月,才讓朱翊鈞出閣啓蒙。——《明穆宗實錄》卷五

注3:不止李氏,明一朝稱謂都比較口語化,你你我我很正常,甚至多見於詔書。譬如萬曆婚前,李氏慈諭“說與皇帝知道,爾婚禮將成,我當還本宮。”

注4:(李氏)顧好佛,京師內外多置梵剎,動費鉅萬,帝亦助施無算。居正在日,嘗以爲言,未能用也——《明史·列傳卷二》

注5:請太后垂簾聽政,太后日:“毋壞祖宗法。第悉罷一切不急務。”——《明史·列傳卷一》

第22章 事核言直,他山之石第1章 天狗食日,穿越萬曆第12章 天下大弊,攘爭名器92.第91章 故家喬木,退讓賢路第33章 抱蔓摘瓜,靡花正發89.第88章 論功行賞,彈觔估兩第33章 抱蔓摘瓜,靡花正發第11章 蚍蜉戴盆,語出驚人第58章 應然歸聖,實然歸朕144.第143章 白馬非馬,只鱗半爪87.第86章 四季輪轉,任重致遠66.第66章 德輶如羽,衆擎易舉89.第88章 論功行賞,彈觔估兩163.第162章 宮禁邃嚴,密邇天顏131.第130章 職責所在,韓盧逐塊第4章 崢嶸初現,太子升殿第55章 有條不紊,心服首肯108.第107章 死生淘氣,屍橫遍地101.第100章 峻宇垂堂,魑魅魍魎82.第81章 坐地分銀,時詘舉贏60.第60章 稔惡盈貫,記錄在案第147章 磨礱淬勵,文武相濟第46章 殺人試鋒,白虹貫空140.第139章 懸石程書,事必有初第57章 投石問路,疑團滿腹第20章 坊間傳聞,異薹同岑第17章 軟刀割心,墮溷飄茵62.第62章 心寧意懶,舊事重演第54章 君臣相見,殊深軫念第148章 勤勞匪懈,完粹淳龐第148章 勤勞匪懈,完粹淳龐第12章 天下大弊,攘爭名器127.第126章 蒲鞭示辱,脫胎換骨155.第154章 少歷年所,圍爐共火第20章 坊間傳聞,異薹同岑110.第109章 鼉鳴鱉應,大義滅親第14章 發個單章第49章 黯然失色,運籌畫策第37章 疾風勁草,穩中向好第11章 蚍蜉戴盆,語出驚人107.第106章 宵旰憂勤,案牘勞形68.成績彙報暨更新說明125.第124章 蠉飛蠕動,量才錄用第3章 權柄操弄,大局爲重85.第84章 樹師徒友,垂耳下首153.第152章 畢雨箕風,度地分工74.第73章 量才器使,山東再起83.第82章 破屋朽樑,博採衆長161.第160章 盡是還丹,歷歷堪收第13章 各有謀算,飛蛾赴焰154.第153章 揮金如土,開海經武61.第61章 居京不易,螳螂亮臂113.第112章 和平贖買,憑山負海第18章 愁思意冗,有恃無恐86.第85章 隨波逐流,降格以求132.第131章 瀉水置地,南北自流第11章 蚍蜉戴盆,語出驚人142.第141章 一波方平,一波再起133.第132章 天之驕子,流行坎止第3章 權柄操弄,大局爲重第56章 炊金爨玉,殫精竭慮80.第79章 郢人運斧,折衝尊俎132.第131章 瀉水置地,南北自流71.第70章 好言相勸,猿啼鶴怨92.第91章 故家喬木,退讓賢路92.第91章 故家喬木,退讓賢路第22章 事核言直,他山之石第35章 獻替可否,無中生有63.第63章 以退爲進,任情恣性89.第88章 論功行賞,彈觔估兩70.第69章 風饕雪虐,搖山振嶽第21章 積弊成病,勉從勸進89.第88章 論功行賞,彈觔估兩118.第117章 威福自用第30章 踐祚之初,羣然噪呼78.第77章 懲前毖後,受國之垢76.第75章 誅心奪志,揆情審勢76.第75章 誅心奪志,揆情審勢第11章 蚍蜉戴盆,語出驚人111.第110章 一箭雙鵰,鞘裡藏刀第32章 擦拳磨掌,你來我往131.第130章 職責所在,韓盧逐塊66.第66章 德輶如羽,衆擎易舉92.第91章 故家喬木,退讓賢路66.第66章 德輶如羽,衆擎易舉第36章 循循善誘,半推半就82.第81章 坐地分銀,時詘舉贏68.成績彙報暨更新說明第34章 渾水摸魚,攪動時局第18章 愁思意冗,有恃無恐145.第144章 徵其質地,推其常變134.第133章 犯顏直諫,讀書百遍第30章 踐祚之初,羣然噪呼119.第118章 斠然一概,意料之外122.第121章 囊漏貯中,善始善終第14章 發個單章第17章 軟刀割心,墮溷飄茵60.第60章 稔惡盈貫,記錄在案65.第65章 潛光隱耀,另起爐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