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有條不紊,心服首肯

第55章 有條不紊,心服首肯

一上來就整大活,擡出兩淮鹽政,卻不是朱翊鈞有心欺負老實人。

實在是形勢所迫,必然有人得挑此大任。

缺錢啊!

細數如今朱翊鈞要做的事情。

吏治、稅制、度田、開海、重立少府、推動自然哲學的萌芽、拆分南直隸、改良朝貢體系……等等等等。

樁樁件件,沒有一事是不需要實打實的兵權做後盾的。

練兵總得要白花花的銀兩。

這就又回到了那個問題——在考慮錢用到哪裡的時候,先得回答,錢從哪裡來。

各部司的屬庫有多少錢,是他讓張居正當家後,第一件需要跟他交底的事。

張居正也沒想瞞着他,有了結果第一時間便給他通了氣。

其中,光祿寺情況最差。

七月,讓戶科右給事中馮時,去查了光祿寺。

九月有了結果,上奏說,光祿寺歷年收支相抵,從無結餘。

這就罷了,自隆慶改元至五年,通計各省,拖欠共一十九萬五千二百有奇。

換句話說,寅支卯糧,一分不剩,各省的賬,也開始慢慢收不上來了。

而後則是戶部太倉庫,也就是國庫。

張守直致仕後,王國光上任戶部尚書,立馬徹查太倉庫。

上月便有了結果。

太倉銀庫,止於六月底。

實在各項銀,共二百五十二萬五千六百一十六兩,金四百六十五兩,銅錢一千六百一十九萬九千四百八文。

全部折算成白銀,哪怕按多的折算來估計,也就五百萬兩白銀!

這可是國庫!天朝上邦,國庫才五百萬兩庫存!

遠的說隆慶二年,歲支有四百四十萬兩,近的說去年,也支出了三百二十餘萬。

換句話說,國庫只有一年餘的存銀,難怪高拱說不能輕啓戰端,這點錢,但凡打一場,國庫就要被掏空。

其餘大大小小,如兵部的太僕寺庫等,幾乎也都處於這種寅支卯糧,入不敷出的狀態。

內帑,更是不例外,否則先帝也不會跑去問戶部要錢了。

尤其是八月支出了一百萬之後,便只剩二百三十萬兩了。

這些情況,朱翊鈞早就心裡大致有數。

所以早早做好了開源的打算。

要開財源,怎麼開?

無論是稅法,還是度田,開海,這些真正開源的事,又都需要銀錢打底,以及長時間的前期準備。

所以,第一筆啓動資金,朱翊鈞便盯上了鹽政!

都轉運鹽使司有六,曰兩淮,曰兩浙,曰長蘆,曰山東,曰福建,曰河東。

無論從哪口井開出來,都是這六司進行收繳、漕運。

而天下鹽政,大半都要落到兩淮上來。

所謂,長蘆山東、價廉課充,惟淮鹽居天下之半。

但鹽政來錢快,卻並不意味着稅收多。

洪武年間,兩淮鹽場三十處,每歲有三十五萬引,換算下來就是一億四千斤。

結果到了如今,只換了度量單位,從一引四百斤,改成了一引二百斤。

聽起來有了七十萬引,實際上還是一億四千斤。

非常地穩定。

當然,與之對應的,就是不知來歷的私鹽與日俱增,似乎真是倭寇晾曬的海鹽一般。

其實這也就罷了,足額交稅,朱翊鈞還能忍讓一時。

但是按照如今的鹽綱制,一引收銀六錢四釐,其外還另稅三銀,公使三銀。

合計一引收六銀六錢四釐的稅。

那麼兩淮至少該繳稅四百六十萬兩。

可實際呢?

去歲,分運戶部、太常寺等各庫,加起來才一百一十萬兩!

明面上的兩成!還不算私下賣出去的!

簡直是欺天了!

從鹽商,鹽場、地方官府,到轉運司、漕運衙門、中樞蛀蟲,裡裡外外,上上下下,不知道收了多少!

這就是他叫回海瑞的緣故。

這種規模的貪腐,張居正都不一定會支持此事。

只要有私情,終究要講個“大局爲重”。

尤其是大明朝私人請託,可以說蔚然成風。

張居正背靠楚黨,一票門生故吏,盤根錯節,更是會被衆人拽着走。

更別說還有什麼浙黨、晉黨瘋狂扯後腿。

可以說,兩淮的鹽政,除了海瑞,沒人能辦。

這裡面的彎繞,凡是拉個有官身的,都多少明白一二。

海瑞自然更是不例外。

他瞬間就反應過來,失聲反問道:“中樞已經到這個地步了?”

兩淮鹽政,可比剝削百姓要難多了。

如今竟然要動兩淮鹽政,那必然是中樞局勢已經刻不容緩了。

朱翊鈞暗讚一聲。

這就是他欣賞海瑞的緣故。

有堅持,卻有着不凡的政治智慧。

清官,又是能吏。

但凡能駕馭住,哪個上位者不疼惜?

朱翊鈞點了點頭,直言不諱:“海卿或許不知道,如今中樞財用大虧到了什麼地步。”

“若是不趁着如今還有些力氣,想辦法把稅收上來,恐怕……”

朱翊鈞點到爲止。

轉而詳細說了一番各司庫的存銀。

海瑞面色凝重,只覺得其中情況,觸目驚心。

朱翊鈞見海瑞認真聽着。

接着道:“這就罷了,各地收上來的稅銀,累年漸少,甚至還有拖欠。”

“不少省的布政司使換了人,就不認前人的賬。”

“而前人調動了,也說不知情。”

“以至於今年夏稅只收了八成。”

“還有軍餉之事也險些鬧出亂子。”

“七月時,內外官兵得知先帝駕崩,便一同鼓譟起來,問各地督撫催討欠餉,一副要兵變的架勢。”

“最後朕與內閣實在沒辦法,只能各處湊。”

“八月廷議,戶部太倉庫出了三十萬兩,兵部將太僕寺庫馬價銀抽了三十萬兩,工部奏請陵寢降低規制,從節慎庫省出了銀子二十萬兩。”

說到這裡,朱翊鈞豎起一根指頭,語氣複雜:“朕的內帑,拿了一百萬兩出來。”

“共一百八十萬兩,內外官兵凡六十六萬四千三百一十九人,銀各二兩。”

“好歹壓了下去。”

他看向海瑞:“海卿,朕當真不想大明朝,交代在朕手中。”

海瑞看着眼前的少帝憂國憂民,一時怔了神。

他此次復起,離鄉時,不少人都說他快花甲之年,如何還能承擔重任,勸他不如在家好生修養,侍奉老母。

可如今看到這位少帝,幼弱的軀殼,肩挑天下,不比他海瑞更辛苦?

朱翊鈞說完苦難,闡述完必要性,這才切入正題:“所以,朕想讓卿從兩淮鹽政開始,清釐稅政。”

這事,可以說難到了極點。

不殺個人頭滾滾,別想做成。

而其中的危險性,更是不言而喻。

海瑞終於回過神來,卻沒有輕飄飄地滿口答應。

反而正襟危坐,謹慎問道:“陛下想讓臣做到什麼地步?”

答應此事的同時,也是提醒。

他今日是第一次拜見新帝。

雖說皇帝對他禮遇有加,情真意摯,但他終究還是不瞭解皇帝。

海瑞生怕皇帝年幼,把事情想得太簡單。

當初只是對付徐階一人,就不慎激起“民變”。

那只是區區三十萬畝良田,如今皇帝要動的,可是百萬漕工衣食所繫!

海瑞不怕此事幹系重大,只怕把這事辦砸了,既壞了大局,也辜負了皇帝信任。

朱翊鈞沒有直接回答。

見菜餚上齊了,他便止住了話頭。

轉而開口道:“海卿舟車勞頓,必然飢腸轆轆,咱們吃完再說。”

海瑞還要再說,朱翊鈞忙按住了他:“用完午膳換個地方說,朕帶你見幾個人。”

前者當即不再言語,行了一禮,有些拘謹地吃起了午膳。

期間,海瑞一再打量着皇帝。

海瑞並不是什麼呆笨的直人。

相反,海瑞是一名偏執的聰明人。

當初做縣令的時候,遇到收受賄賂,卻得罪不起的巡撫之子,便會假稱其人是冒充,綁了給巡撫送去。

而後勸諫世宗,也知道好話說盡,定下本性是好的,後面懈怠了這種基調。

往後在南直隸對付徐階,雖然惜敗,卻也顯出了靈活手段。

海瑞自然明白麪前的這位少帝,之前的種種表現,多少有收買人心的成分在裡面。

但,他還是準備毫無保留地接下這檔子差事。

自然不是他喜歡納頭便拜,而是,海瑞有海瑞的行事準則——海瑞,只觀其行。

無論嘴上說得多麼天花亂墜。

若是要他海瑞粉飾太平,或者回來做個幫腔唱戲的,他轉身就會離開,絕無商量的餘地。

反之,若是交給他海瑞的差事,真的利國利民,他哪怕粉身碎骨,也必然在所不惜!

是故,當他聽到要清理兩淮的蛀蟲時,他心中沒有絲毫猶豫,當即就認同了此事!

海瑞,從來都只做自認爲對的事。

他,只會爲了公理道義而活!

……

二人忙着談正事,用食極快,簡單扒拉一陣,便結束了用膳。

朱翊鈞便領着海瑞,出了文華殿。

讓侍從跟遠一些,他纔回頭接上方纔的話題。

二人走在寬闊的御道上,周圍沒有一人。

朱翊鈞歉聲道:“所謂君不密則失臣,文華殿畢竟人多眼雜,不如這樣空曠之地談事情方便。”

這是在解釋方纔關鍵地方打斷海瑞,閉口不談的原因。 海瑞有些驚訝地看了一眼皇帝。

很難想象這是一名少帝能有的城府,竟然在文華殿這種地方也保持着戒心。

他莫名又增添了幾分信心。

朱翊鈞擺了擺手:“方纔說到哪裡了?”

海瑞小心道:“說到,陛下要臣做到什麼地步?”

是要點到爲止?

還是要攪翻兩淮?

或者徹查到底,捅破九重天?

若是皇帝有不同的目標,他此次赴任,自然也要有不同的應對和手段。

朱翊鈞走在前方,伸手示意海瑞走近些。

而後才側過頭,看着海瑞認真道:“海卿,朕不是要將你當用完即棄的刀來使。”

這話肺腑之言,情真意切。

海瑞自然感受到了,卻不敢接這話,畢竟有隱射先帝的嫌疑在裡面。

連忙就要請罪。

朱翊鈞扶住了他,忙勸道:“卿仔細聽朕說。”

三綱五常入腦,好指揮歸好指揮,但相處起來,確實有些不太適應。

他好歹是勸住了海瑞。

才繼續說道:“兩淮的事,朕給你劃一條線。”

海瑞不解,疑惑道:“請陛下明示。”

朱翊鈞點點頭,娓娓道來:“其一,此事不必竟全功,有個四五成成效便足了,卿自己把握。”

“其二,萬曆元年以前的事,既往不咎。”

如今距離萬曆元年還有兩個月,足夠海瑞趕到兩淮。

新不查舊,以及留有餘地,都是必要的妥協。

若是非要查個底朝天,那火,必然要燒遍半邊天。

說不得還要被引火燒身,扛着海瑞反皇帝。

誰敢打包票說他仰仗的張居正、呂調陽等人,都冰清玉潔?

乃至他的國丈,他的母后,他的三公,他的內廷,他的錦衣衛,能不能有一個是乾淨的?

掀起無差別的反貪大獄,不啻於一場黑暗動亂。

反而會讓真正要做的事,被擴大化,失去章法,而後草草收場。

不過道理是這個道理,他還是有些怕海瑞固執不願同意。

畢竟歷史形象與真人,未必一般無二。

說完這句,就忍不住擡頭瞥過海瑞,想看看這位海青天的反應。

若是真的眼裡揉不得沙子,他便要使出別的方案了。

不過出乎他意料的是,海瑞不僅沒有嚷嚷着貪官都得殺,絕不姑息之類的話語。

反而是投來驚歎讚許的目光。

直到皇帝疑惑看了他一眼,他才無奈解釋道:“陛下莫不是以爲我是什麼死腦筋?”

好歹也是從縣令做起,一路到中樞的人物。

也不知道世人給他傳成什麼樣了。

連這位少帝也害怕他是這種老頑固。

朱翊鈞輕咳一下,掩飾尷尬:“那倒不是,只是怕貪官污吏行事太過,惹得卿意氣激盪。”

他左右看了看,繼續說道:“考成法所到之處,朕會配發績效。”

“此前俸祿不足,讓百官失了約束,也是朕德行有虧。”

“但,若是考成法到後,發足績效,還不知收斂,海卿,就不必顧忌了。”

兩淮南直隸也在這次考成法的範疇裡。

工資不夠,伱伸手就算了,否則總能怪到朱家人頭上。

但往後配發績效,還不知死活,那就別怪皇帝下死手了。

高薪未必養廉,還得配合雷霆手段。

身旁的海瑞,不知是想起了窘迫貧困的官場生涯,還是眼底浮現起了因貧而貪的同僚。

眼中閃過一絲複雜。

拱手彎腰,行了一個謝恩禮:“陛下仁德,微臣代天下清流拜謝。”

海瑞難道不缺錢嗎?難道沒有讓妻兒老母過得好些的心嗎?

可朝廷俸祿就這麼一點,他也無可奈何。

他明白只靠俸祿的處境,自然也明白常人要堅持像他這樣有多難。

才讓多少同僚走上了邪路。

如今聖上感念清流不易,有了績效這德政,他當真是替後人,替同僚謝恩。

朱翊鈞沒做理會,虛虛將他扶起。

接着道:“至於怎麼處置,朕也再給你劃幾條線。”

海瑞躬身靜聽。

朱翊鈞雙手負背,侃侃而談:“其一,家族之內沒有官身的豪強小吏、士紳鹽商,卿從重處置,能殺多少是多少。”

沒有官身始終能量有限,掀不起太大風浪。

正好藉機清理一批蛀蟲,抄家滅門,也好填補國庫。

“其二,涉及到七品以下的,卿依律處置,不必顧忌風議。”

這批人必須要處置。

風氣已然壞了,正要將這些小官清除掉,騰出關鍵位置來,留給考成法合格的官吏們。

“其三,四品以下的,卿務必要明正典刑,會同王宗沐、刑部,辦成鐵案,若是需要獨斷,下手之前說與朕一聲,才能行事。”

七品以上,可以說是一地高官了。

即便是給海瑞欽差巡撫的名頭,也不能獨斷專行。

辦成鐵案,自然爲了減少海瑞的政治風險。

若是要爭奪時機,權宜變通,那就彙報給他,手續他自然會事後幫忙補上,有人追責,他也自會頂上。

至於明正典刑,也是有所考量。

這個級別高官,是地區政治氛圍的風向標。

非得好好殺一批,才能起到震懾作用。

“其四,四品及以上的,卿不要擅動,你這四品身板扛不住,直接知會朕知曉,朕親自爲你做主。”

海瑞這個僉都御史,本身就只四品,而南直隸一大堆三品的侍郎、二品的尚書。

更別提還有某些老而不死的超品們。

這些人若是真的涉案,海瑞就頂不住了。

再讓人家頂,就有過剛易折的風險了。

朱翊鈞還沒有薄涼到這個地步。

自然是需他親自接下。

海瑞靜靜聽着皇帝誠心相交,爲他劃線。

幾句話說得斬釘截鐵,凜然有殺氣四溢,海瑞不知爲何,臉上突然露出了笑容,越笑越是燦爛。

這等行事章法,天資儼然更勝世宗一籌。

他何嘗聽不出來其中用意。

以海瑞多年做事的資歷,一聽便明白這是有的放矢。

這位陛下宛如行軍佈陣一般,知己知彼,分而劃之,各個擊破。

除了這份天縱英姿,其中的信任與呵護,更讓海瑞心中觸動。

七品以下隨便處置。

四品以下走流程。

這是何等的託付信任?

別的欽差,哪怕領了王命旗牌,也不可能對文臣動輒喊打喊殺。

聖上這是徹底放權給他啊。

更難得的,反而是四品及以上就不讓殺了。

若是沒這句,皇帝便還是將他當做一把用完就扔的刀。

可一旦加上最後這句……海瑞在心底嘆了口氣,當真是無以爲報。

但,感動之餘,他也不忘查漏補缺。

海瑞恭謹問道:“陛下,勳貴皇親呢?”

兩淮的鹽政,別以爲只是地方貪腐而已。

兩京之地,這些身居高位的,多半牽連其中,勳貴皇親,必然也有人身在局中。

朱翊鈞早就想到此關節。

語氣莫名道:“讓他們來找朕,就說,朕這裡有樁大生意,莫要糾結蠅頭小利,否則休怪朕翻臉不認人。”

給面子,那就利益置換,若是不給面子,只能自己把這些勳貴的臉皮扒下來了。

這話有些賣關子。

但皇帝不說,海瑞也不會細問。

只是行了一禮,表示遵旨。

末了,又提醒一句:“陛下,刑部尚書王之誥,聽聞此前在南直隸頗得官場人望。”

讓殺歸讓殺。

但僉都御史,至多也就辦案,哪裡能說殺就殺。

要明正典刑,這事還得落到刑部頭上。

但如今的刑部尚書王之誥,在南直隸人緣未免有些太好了。

朱翊鈞自然聽出言外之意。

他微微搖頭,肅然道:“不走刑部的流程。”

“南直隸的刑部尚書已經致仕了,朕暫時不會補缺,屆時,南直隸刑部左侍郎王錫爵,會配合你。”

“還有新任大理寺少卿陳棟,跟隨你去兩淮。”

海瑞歎服。

都察院、刑部、大理寺……這是給他海瑞量身定做了一個三法司啊。

當真是算無遺策。

沒想到他海瑞也有辦事不用愁權限的一天。

他再度行禮,語氣堅定,立下軍令狀:“聖上如此信任,臣必定不辱使命!”

朱翊鈞卻突然咧嘴一笑:“海卿莫急,還不止這些。”

“走,朕帶你去校場,再給你幾個人。”

注1:敕取戶部銀三十萬兩,兵部馬價銀三十萬兩,工部銀二十萬兩,並內庫一百萬兩,給賞內外官軍,如隆慶元年例。差給事中四員,往各邊,會同總督、撫、按,賞主客邊軍,自遼東至甘肅,凡六十六萬四千三百一十九人,銀各二兩。

注2:戶部奏:太倉銀庫,本年六月終,實在各項銀共二百五十二萬五千六百一十六兩,金四百六十五兩,銅錢一千六百一十九萬九千四百八文。

注3:戶科右給事中馮時兩言,光祿寺錢糧一歲所入,僅足供一歲之用。頃國多大典,費用不貲。查自隆慶改元至五年,通計各省直拖欠共一十九萬五千二百有奇。

注4:巡按直隸御史張守約,條陳鹽法六事……下戶部,言太倉銀庫,隆慶五年所入僅三百一十餘萬,出至三百二十餘萬。

第47章 夤夜闖宮,袒心剖胸第5章 文華殿上,再行辭讓第52章 南來北往,詐以邀賞144.第143章 白馬非馬,只鱗半爪163.第162章 宮禁邃嚴,密邇天顏101.第100章 峻宇垂堂,魑魅魍魎76.第75章 誅心奪志,揆情審勢183.第181章 相濡以沫,河傾月落134.第133章 犯顏直諫,讀書百遍139.第138章 水土不服,矯世變俗第35章 獻替可否,無中生有85.第84章 樹師徒友,垂耳下首173.第171章 先天純粹,一念之微第6章 暗流涌動第23章 哀哀君父,洶洶子民166.第165章 構會甄釋,草野之士114.第113章 花開兩朵,把薪助火88.第87章 因任授官,心照不宣89.第88章 論功行賞,彈觔估兩73.第72章 興滅繼絕,查漏補缺102.第101章 如期而至,小黠大癡第9章 拿腔做勢,篋書潛遞62.第62章 心寧意懶,舊事重演第57章 投石問路,疑團滿腹第148章 勤勞匪懈,完粹淳龐92.第91章 故家喬木,退讓賢路第149章 枕戈待旦,兵荒馬亂79.第78章 燔黍捭豚,治病救人105.第104章 鹹菜豆腐,三怨成府170.第169章 高屋建瓴,函幽育明170.第169章 高屋建瓴,函幽育明188.第185章 元禮模楷, 季彥領袖110.第109章 鼉鳴鱉應,大義滅親第26章 借題發揮,克愛克威128.第127章 望風希指,狸貓換子第148章 勤勞匪懈,完粹淳龐122.第121章 囊漏貯中,善始善終第36章 循循善誘,半推半就第27章 蛛絲馬跡,風雨將至第34章 渾水摸魚,攪動時局134.第133章 犯顏直諫,讀書百遍109.第108章 拔樹搜根,舐犢情深第37章 疾風勁草,穩中向好145.第144章 徵其質地,推其常變135.第134章 移忠作孝,誣良爲盜184.結卷感言以及明天請假一天123.第122章 吟詩作賦,褰裳躩步95.第94章 風雨飄搖,鬼哭神嚎171.說個事情76.第75章 誅心奪志,揆情審勢107.第106章 宵旰憂勤,案牘勞形124.第123章 撥亂反正,黜昏啓聖120.第119章 急轉直下,心狠手辣187.第184章 江河日進,天星應命第46章 殺人試鋒,白虹貫空198.第193章 亢反嚴禁,當殺不赦83.第82章 破屋朽樑,博採衆長162.第161章 金革無避,軍旅從權第17章 軟刀割心,墮溷飄茵192.第189章 遷鶯出谷,重整旗鼓96.第95章 陰風晦冥,惡貫禍盈105.第104章 鹹菜豆腐,三怨成府178.第176章 善騎者墮,運籌帷幄125.第124章 蠉飛蠕動,量才錄用122.第121章 囊漏貯中,善始善終第23章 哀哀君父,洶洶子民第54章 君臣相見,殊深軫念第57章 投石問路,疑團滿腹92.第91章 故家喬木,退讓賢路第29章 日升月恆,居中平衡107.第106章 宵旰憂勤,案牘勞形86.第85章 隨波逐流,降格以求86.第85章 隨波逐流,降格以求178.第176章 善騎者墮,運籌帷幄135.第134章 移忠作孝,誣良爲盜172.第170章 宗羅百代,徹裡至外158.第157章 隨物賦形,越辨越明第28章 根據槃互,大戲序幕第33章 抱蔓摘瓜,靡花正發第38章 銖稱寸量,分廷相抗184.結卷感言以及明天請假一天133.第132章 天之驕子,流行坎止第27章 蛛絲馬跡,風雨將至182.第180章 爭奇鬥豔,眼花繚亂78.第77章 懲前毖後,受國之垢187.第184章 江河日進,天星應命第24章 如夢方醒,金盃共飲106.第105章 旗開得勝,嘉謀善政132.第131章 瀉水置地,南北自流第18章 愁思意冗,有恃無恐第41章 粉墨登場,豁然開朗第32章 擦拳磨掌,你來我往127.第126章 蒲鞭示辱,脫胎換骨85.第84章 樹師徒友,垂耳下首125.第124章 蠉飛蠕動,量才錄用107.第106章 宵旰憂勤,案牘勞形194.抽獎、及求月票、及感謝79.第78章 燔黍捭豚,治病救人第37章 疾風勁草,穩中向好152.第151章 荏苒光陰,辭舊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