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山東府兵

臨淄縣衙,朱由檢、秦永年、李元三人對飲。

“信王殿下,我山東有十餘萬士卒,被倭寇殺得落荒而逃。殿下和秦將軍率六千京師軍,以微弱的代價就能全殲倭寇,必將載入大明史冊。殿下、秦將軍,我敬二位一杯,感謝兩位解救山東百姓於水火。”臨淄知縣李元,對奮武營佩服得五體投地,他雖是文官,對基本的軍事常識還是懂得的。

跟倭寇這種單兵能力極爲強悍的對手作戰,能有1:1的傷亡,甚至是2:1、3:1的傷亡而打敗對手,就是大勝。奮武營只有六千士兵,在僅僅死亡十人的情況下全殲倭寇,實在是奇蹟,朱由檢、秦永年的用兵,已經直追當年的戚少保。

“李大人過獎。保境安民是軍人的職責,奮武營也是大明的軍人。”朱由檢嘴上謙虛,心中卻是得意了一把,這畢竟是他第一次帶兵,完勝倭寇,不僅讓士兵們得到血與火的鍛鍊,也增強了他的信心。要拯救大明,看來這條路走得通。“只是倭寇雖除,但地方百姓家破人亡,安置百姓、恢復生產、穩定地方秩序的事,就有勞李大人這樣的文官了。”

“臨淄百姓,自是下官職責所在,下官自當盡力。雖然不敢和奮武營殲滅倭寇相媲美,但下官一定會很快穩定地方秩序,儘早讓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說到百姓的事,李元侃侃而談,那是他的強項。

“李大人可知治下損失多少?”秦永年本來對地方上的事不感興趣,但朱由檢、李元二人說到百姓,他倒想看看倭寇到底將山東蹂躪成什麼樣子。

“回稟秦將軍,得奮武營及時出擊,臨淄縣損失不大,只有部分農田被毀,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除此之外,臨淄的百姓沒有其他的損失,倒是臨淄東面的青州府……臨淄作爲青州治下的屬縣,自當義不容辭協助青州百姓渡過難關。至於青州更東面的萊州府、登州府,就不是小小的臨淄縣能救援得了的。秦將軍、信王殿下還是奏明朝廷,早作安排。”作爲知縣,李元還是很有能力的,奮武營剛剛殲滅倭寇,他就派人查看百姓的損失,這份精神,絕不是一般的官員所能比擬的。

但他既不是東林黨,也不屬於閹黨,所以當了十五年的知縣,一直得不到提拔,只是從一個地方調到另一個地方,,繼續做他的七品知縣。

秦永年點點頭,李元能相助青州府,已是超出職責所在,若是恢復山東半島東部各府縣,確實不是臨淄這個小小的知縣所能辦到的。但他是軍人,對地方上的建設也沒有什麼好多建議。

“李大人,我有一些事情不明白,希望李大人不吝賜教。”朱由檢已經看出李元還是一位勤政的知縣,心中稍稍安定,對李元的印象也不錯。“本次倭寇侵入山東,究竟從何地登陸?還有,倭寇劫掠之後,爲何不回東瀛,而是一路向西,他們的目的何在?”

“稟告殿下,此次倭寇是從登州登陸。下官雖然沒有親眼所見,但與倭寇交戰的山東兵,是從登州開始潰敗的,一路向西蔓延;至於倭寇爲何一路向西,原因有二:一是從登州到濟南一線,富裕的府縣較多,倭寇以劫掠爲目的,自然奔富裕的府縣而去。二是山東地方府兵較爲分散,以衛所爲單位,分散各地,平時不易監管,疏於訓練,連士兵的人數……因此倭寇將山東府兵視若無物,向西劫掠只當旅遊。”說到軍務,李元皺起了眉頭,他只是知縣,品級太低,雖然是文官,因爲沒有後$臺,根本不能干涉地方軍務。

“李大人所指,可是地方吃空餉?”朱由檢早就明白京師軍的貓膩,何況山東?以奮武營的空餉推測,山東的府兵能有五萬就不錯了。這些士兵又分

散在不同的衛所,平時基本不訓練。

朝廷的軍費都是撥付給遼東前線,各地衛所根本沒有充足的軍費,算起來朝廷欠他們的銀子,恐怕是天文數字了。

沒有軍費,府兵只好自己種田,但大明府兵制已經走過了兩百多年,早就糜爛不堪,這些府兵要想自己種田,也是不可能,因爲當初分給他們的土地,早就被各地的權貴兼併了,他們已經淪爲權貴的長工或者短工,靠給別人打工謀取一點可憐的生活費,平時根本沒有時間訓練。

除了身份不同,他們已經和普通的百姓沒有兩樣。難怪他們聽聞倭寇的消息,就望風而逃,如果不逃,多半要和普通百姓一樣,成爲倭寇的刀下亡魂了。

大明的府兵制,已經走到盡頭,與朝廷現在的經濟狀況也是不開的。

大明的土地越來越集中到宗室和文官的手中,在大明這些擁有大量土地的人,是不用納稅的,一些普通的農戶,爲了避稅,往往將土地掛靠在讀書人的名下,加上東林黨一再阻撓朝廷徵收商稅,使戶部的收入銳減。但朝廷的支出卻在增加,光遼東的軍費,就已經超過五百萬輛,擠佔戶部的絕大部分開支。

現在朝廷根本沒有銀子支付府兵的軍費,沒有軍費,府兵就不能從事訓練,就沒有戰鬥力。

大明北方的九邊重鎮需要有戰鬥力的軍隊對付建奴、蒙古的騎兵,軍費都撥到邊鎮,特別是遼東。沒有戰鬥力的府兵當然得不到軍費,這已經是一個死結。

自從“土木堡”之變後,內閣和兵部都意識到,打仗,府兵是靠不住的,於是開始從全國募兵,開創了大明的募兵制。

這些募集來的士兵,士兵被稱爲戰兵,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軍”,而府兵被稱爲“兵”,軍和兵的區別,不僅在字面上,他們的待遇也不一樣,“軍”是能領到更多的軍餉,雖然這軍餉也不是足額的。有了軍餉,士兵們就可以脫離生產,專門從事訓練,因此“軍”的戰鬥力與“兵”相比,還是有所提高的,現在大明有戰鬥力的軍隊,都是“軍”,比如遼東、京師以及北方其他軍鎮的士兵,都是“軍”,也就是戰兵。

募兵制的出現,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但府兵的弊病卻沒有革除,現在全國有超過一百萬的府兵存在,他們沒有軍餉、沒有收入、沒有訓練,說他們是農民的話,他們基本沒有土地,也沒有人生自由,必須生活在軍籍指定的地方,不管日子過得多麼貧困;說他們是軍人,也不是,他們沒有軍費,也不會參加任何的軍事訓練,根本沒有任何的戰鬥力,山東十幾萬府兵,在兩千倭寇面前望風而逃,就可見一斑。不僅山東,全國的府兵都差不多。

朝廷雖然因爲北方的軍事壓力,不得已在全國募兵,但府兵卻沒有解決,實際上,朝廷中誰也不會關心他們,在文官的眼中,他們是賤民,根本不值得考慮;在武將眼中,這些士兵沒有戰鬥力,只會要軍餉,給軍隊抹黑,他們不屑於爲府兵考慮出路。

在朱由檢看來,眼下朝廷經濟困難,無力向他們支付足額的軍餉,朝廷也不指望他們打仗,但出路總是要給的,哪怕就像後世的下崗工人,國家無力將他們養起來,但可以給出政策,讓他們自謀出路,也是好的,不至於讓這些本來應該保衛大明的安全的人,反而成爲社會上的歲時可能爆發的炸彈。

但朱由檢現在僅僅是奮武營的指揮同知,信王的頭銜只是虛銜,沒有絕對的權力和權威,要想改變這幾百年來留下的毒瘤,根本不可能。

“原來殿下已經知道……”李元不是武將,不好對軍務指責過多,只好順勢推到朱由檢身上。

朱由檢是信王,皇帝的親弟弟,如果他要整頓軍務,那是皇家的事,有皇家作後盾。自己只是七品知縣,在大明朝廷,根本不入流,如果自己干涉軍務過多,觸犯某些人的利益,死了都不知道對手是誰,那些敢吃空餉的人,可是吃人不吐骨頭的主。

朱由檢也知道李元的品級太低,根本沒有能力撼動大明的府兵制度,他不想爲難李元,便和秦永年告辭回營。

“殿下,天色還早,去我營房坐坐吧!”年輕的朱由檢指揮奮武營,遊刃有餘,秦永年早就有一肚子話要問朱由檢了,在奮武營,朱由檢是他的下屬,加上平時朱由檢也不是難相與的人,所以秦永年對朱由檢也沒什麼特殊的禮節,就像普通的上下級關係。

“我正好沒有早睡的習慣。”朱由檢也有話要對秦永年說。

二人在秦永年的營房坐定,親兵給二人泡上茶。

“你先下去吧,有事再叫你。”秦永年支走親兵,室內只剩下他們二人。

秦永年盯着脫下盔甲的朱由檢,寬闊的胸膛,英俊的面孔,嬌嫩的皮膚,整個一個京城的紈絝,只有臉上的剛毅,纔有一些軍人的殺伐之氣。

“指揮使大人?”朱由檢感到窘迫。

“哈哈,失禮了。”秦永年這才發覺自己在緊盯着這位王爺,有些不妥,“殿下,我早就想問,殿下怎麼擅長訓練軍隊?怎麼在京師就制定出殲滅倭寇的策略?殿下這麼年輕,以前肯定沒有上過戰場,難道是在兵書上學的?”

“指揮使大人,你還真說對了,我的確是在兵書中學的。但我看的書很多,學的不是某一本軍事秘籍。”朱由檢怎麼能說自己是穿越的?就是說了,秦永年也不會相信。“縱觀歷史,漢民族強兵時代,靠的就是嚴格的訓練和絕對的服從。嚴格治軍,才能造就戰鬥力強悍的軍隊。漢代的霍去病、唐代的李靖、宋代的岳飛、本朝的戚少保,哪一個不是以嚴格治軍聞名?”

“難道殿下殲滅倭寇的思路來自戚少保?”秦永年將信將疑,雖然同樣是倭寇,但時間過去了百年,誰能知道現在的倭寇和戚少保時代的倭寇就一樣呢?而且,戚少保當年是專門訓練士兵對付倭寇,現在的朱由檢雖然也是嚴格訓練士兵,但他怎麼能過預料倭寇入侵大明呢?是巧合還是另有隱情?

“也是也不是。要說是呢,是參照當年戚少保嚴格練兵的方法,訓練出比倭寇更加強悍的士兵,因此打敗了倭寇。要說不是呢,是因爲當年戚少保爲了對付個人戰鬥力超強的倭寇,創立了不少陣法,而奮武營訓練的時間不足,無法領會這些精妙的陣法,所以我選擇用弓弩,不讓倭寇有近身的機會。”朱由檢是不喜歡近身肉搏的,用自己的短處去拼別人的長處,傻子纔會這麼做。

秦永年深思了一會,似乎還有什麼問題,但他搖了搖頭,終於沒有問出來,過了好久,他似乎心有不甘,還是問道:“殿下對大明的軍備怎麼看?”

“指揮使大人對山東的軍備怎麼看?”朱由檢沒有回答,而是反問了一句,他相信秦永年對府兵的認識一定比自己還深刻。

“山東軍備鬆弛,非整頓不足以形成戰鬥力。以殿下看,應該怎麼整頓山東軍備?”“狡猾”的秦永年又將球踢了回來。

朱由檢本來想聽聽秦永年的意見,畢竟他有着多年的軍隊經驗,而自己只不過抄襲了前人的成果和後世的經驗,但整頓一省的軍備,卻是一個系統的工作,不像奮武營是純粹的戰兵,自己這個半吊子將軍並不擅長,但既然秦永年一定要問,他就不能不說了,他已經給秦永年預備好了泥坑。

(本章完)

第496章 最後的島國第181章兩個倒黴的甲喇額真第357章 人言雜貨店第32章 火速歸營第500章 明州絲綢第139章 爲大金國的士兵賠葬第370章 徐福東渡第142章 北城門的變故第361章火龍出海第440章 又見東籲軍第340章 終於勝利了第472章 新政第147章 退兵第18章 老奴多嘴第102章 東關中大街第103章 驛卒李鴻基第366章 墜落的盾徽旗第428章 像塞子一樣塞住第417章 葡萄牙帶來的壓力第33章 倭寇來襲第396章 第一次見到開花彈第431章 暗度陳倉第201章 喂酒第299章 得到明軍的協助第35章 軍人的使命第348章 被明軍嚇死的第433章 自相殘殺第222章 偷襲第138章 目標寧遠第452章 特別朝會第68章叔王爺(求收藏)第438章 東籲餘孽第441章 國恨家仇第336章 巧妙打擊政敵第339章 臺南海戰第335章 被宮女驚醒第353章 裁軍第272章 窩在後宮第44章 與倭寇單挑第256章 女真八旗退出歷史舞臺第344章 意外的收穫第185章 找找明軍的岔子第448章 自治省第26章 怪人丁嵐第440章 又見東籲軍第467章 天子一跪第433章 自相殘殺第103章 驛卒李鴻基第213章 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第257章 給你五天的時間第378章 大明最缺什麼第428章 像塞子一樣塞住第93章 胡心雪的牽掛第503章 佈局(大結局)第68章叔王爺(求收藏)第46章 回京覆命第319章 在兩藏立省第359章 西夷聯合艦隊第224章 多爾袞大驚失色第382章 莫寧島第197章 改個名字叫海蘭珠上架感言第222章 偷襲第26章 怪人丁嵐第295章 貝湖第1章 北漂的困惑第266章 草原上的那達慕第236章 兄弟三人就可以團聚了第421章 先治人第438章 東籲餘孽第65章 陰謀得逞 (求收藏)第391章 除夕之夜第320章 科爾沁的煩惱第256章 女真八旗退出歷史舞臺第47章 李春燁的擔憂第40章 囂張的倭寇第191章 皇太極的使者第181章兩個倒黴的甲喇額真第300章 第一個去嶺北省的大明商人第155章 地球是圓的第253章 人間地獄第163章 光明正大地打一仗第123章 魂斷阜城第365章 終點馬尼拉第228章 北海艦隊第174章 蒙古人投降了第80章 關中平原 (求收藏 求紅票)第463章 商品與貨幣第303章 武裝漢人第199章歌娘和舞娘第383章 呂宋省與福林府第423章 緬甸省與老撾省第217章 草原上的第一座城鎮第6章 空歡喜一場第182章 馬蜂戰術第86章 一死一傷第182章 馬蜂戰術第499章 自己派出刺客第48章 吃空餉第101章 爲你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