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促進教育公平
人民滿意的教育,既在於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更是受教育機會、公共教育資源配置機制、教育制度規則的公平狀況都有顯著提高的教育。黨的十八大報告在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方面作出明確的制度安排,強調要“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爲有用之才”。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了教育公平的目標:“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強教師隊伍特別是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推進城鄉教師交流。辦好特殊教育。”
由於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經濟發展格局,我國的義務教育也存在非均衡發展的現狀,主要體現在資金投入、基礎建設、師資力量的不均衡,其中對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投入不足,缺乏合理的城鄉教師交流機制是其中的關鍵,造成了教學質量市區強於縣區、城區強於農村的教育不均衡,限制了我國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隨着經濟社會和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對照國家中小學建設標準,各省原有的義務教育辦學標準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新的形勢和發展的需要,中小學校特別是農村中小學校建設標準不高、功能不全、設施陳舊等問題比較突出,滿足不了教育教學的正常需要,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發展水平的提升,造成了九年義務教育資源的不公平。因此,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顯得尤爲重要,也是辦好義務教育的首要基礎條件。同時,必須按照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建立合理的教師城鄉交流機制,引導優秀的師資力量的均衡佈局,要從廣度和深度上加大教師交流工作力度,使城鄉教師交流真正成爲實施人才培養工程的有效載體和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助力器,讓同在一片藍天下的農村孩子和城裡孩子一樣,享受到高質量的基礎教育。貫徹落實這一精神,還需要強化政府責任,完善資源配置制度,健全法制保障,促進教育資源向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困難地區和薄弱學校傾斜,逐漸縮小教育發展中的區域差距、城鄉差距和義務教育學校之間的校際差距,爲所有學生開闢不同的成長成才之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