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鎮汪洋,潮涌銀山魚入穴;威寧瑤海,波翻雪浪蜃離淵。
水火方隅高積土,東海之處聳崇巔;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綵鳳雙鳴;削壁前,麒麟獨臥。
峰頭時聽錦雞鳴,石窟每觀龍出入;林中有壽鹿仙狐,樹上有靈禽玄鶴;瑤草奇花不謝,青松翠柏長春;仙桃常結果,修竹每留雲;一條澗壑藤蘿密,四面原堤草色新。
正是百川會處擎天柱,萬劫無移大地根。
“也不知是因爲《西遊記》中如此描寫所以這裡纔是這般模樣,還是因爲兩者只是巧合,不過這花果山,當真是名不虛傳,好一副仙家景象。”
陳堪立於一塊石頭之上,環視花果山全貌,這裡果真配得上“勢鎮汪洋,威寧瑤海”這八個大字,也只有這樣的地方,才能孕育出那頭得天獨厚的靈明石猴吧。
這座花果山乃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自開清濁而立,鴻蒙判後而成,放在三界也是少有的寶地,之前如何陳堪不知道,但是現在,此地好似隱隱受到天道庇護。
雖然三界之內有不少的神仙修士也知道此地環境不錯,但是卻不敢據此爲洞府,好像如此行徑會招來報復,而這一點立於此處的陳堪也能夠隱隱感覺得到。
另外,現在陳堪所站的這塊石頭,應該就是日後誕生孫悟空的那塊石頭,傳說中女媧補天的五彩遺石。
這塊石頭就如《西遊記》中所描寫的那般其高圍按二十四氣,其上竅孔對應九宮八卦(九竅八孔)。
究竟是不是當年女媧補天留下來的石頭,陳堪不清楚,這塊石頭除了比較奇異之外,看不出有太大的不同,也感受不到生命的跡象。
“應該是現在距離石猴出世的時間還早,所以沒有任何生命跡象,不過既然來了,那就必須到水簾洞去看上一看,也算是滿足一下自己兒時的夢想。”
陳堪沒有利用神識去搜索,而是選擇用眼睛去找,也算是一種樂趣吧。
小時候看西遊記的時候,對於書中所描繪的“花果山”和“水簾洞”那叫做一個好奇,雖然在現實世界也有所謂的“花果山”、“水簾洞”,但是實際上不過就是“蹭熱度”罷了,和小說中描寫的相差甚遠。
陳堪曾經到連雲港去看過被譽爲“國家5a風景區”的“花果山”,據說當年作者吳承恩吳老爺子就是在這裡得到靈感,最終有了花果山的,可能是因爲自己對其期望太高,最後的失望也很大。
花果山已經看了,那麼接下來就是親眼見一見水簾洞,那麼此行也算是功德圓滿。
這花果山果然是猴子的樂園,猴子隨處可見,雖然也有其他動物,但是比起猴子來說,數量簡直就是不值一提,而且幾乎沒有天地,這裡有不少猴子已經開啓靈智,能夠口吐人言。
這一點並不奇怪,花果山號稱是“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靈氣濃厚幾乎快比得上天庭,在凡間絕對是難得的寶地,生活在其中的生靈容易開啓靈智。
但是不正常的是,這些開啓靈智的猴子身上只有極爲細微的法力波動,雖然精純,但是並不強,造成這種狀況就只有一種可能,就是他們沒有修煉。
這個情況就比較奇怪了,通常動物開啓靈智之後,修煉也會成爲他們的本能,雖然如果沒有好的血脈或者是機緣的話,修煉的功法也很粗糙,但是完全不會修煉,這個也太不正常了。
或許這是天道的抑制吧,在花果山處處透着詭異,陳堪心中估計,可能是因爲擔心這些猴子一旦修煉,會將花果山這個聖地搞得亂七八糟吧。
別的不說,一旦開始修煉,實力就會有巨大的差距,這樣必然誕生就會野心,之後爭端就少不了,花果山還能不能保持原樣就難說了,另外修煉是要消耗靈氣的,一旦消耗過多,那麼孫悟空能不能出世,這就難說了。
如果以上這的猜測正確的話,那麼孫悟空的存在恐怕就不簡單了,他極有可能是天道佈下的一顆棋子,爲了引發某些事情,到底是不是爲了佛學東傳,這點暫時還不清楚。
不過可能性不高,佛學東傳,說實話,可能對於三界的勢力會有些影響,但是並不大,不至於讓天道佈下如此一局。
想不通,想不透,或許等孫悟空誕生之後,可以窺探一二吧,到時候在做打算。
雖然沒有用神識,但是要找到花果山的大瀑布並不是什麼難事,很快陳堪就進入瀑布之中,找到了傳說中的水簾洞。
只見是:
一派白虹起,千尋雪浪飛。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依。冷氣分青嶂,餘流潤翠微。潺蔽名瀑布,真似掛簾帷。翠蘚堆藍,白雲浮玉,光搖片片煙霞。虛窗靜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龍珠倚掛,縈迴滿地奇葩。鍋竈傍崖存火跡,樽靠案見餚渣。石座石牀真可愛,石盆石碗更堪誇。又見那一竿兩竿修竹,三點五點梅花。幾樹青松常帶雨,渾然象個人家。
這裡沒有絲毫人工的痕跡,但是石鍋石竈、石碗石盆、石牀石凳卻是一應俱全,在中間的一塊石碣上,鐫着“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若說這些都是天然形成的,那也太不可思議了。
“果真是不凡!”陳堪讚歎道。
沒有動這裡的任何東西,陳堪只是遊覽一圈之後,就駕雲離去,這次難得下凡,順道去看看凡間的情況,看看現在東勝神洲的局勢如何了。
陳堪還沒看到東勝神洲的情況,就被一隻猴子攔住了去路。
陳堪恰巧經過一座山,不知爲何,心神一動,便想在這座山上歇歇腳,修爲到了陳堪這個境地,自然講究隨心而動。
陳堪才落下雲端沒多久,就看到一隻猴子,跑向自己,那猴子雙手捧着用芭蕉葉盛放的水果,雖然跑得挺快,但是水果卻沒有掉落,猴子快步走到陳堪面前,將水果捧給陳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