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推諉

王朝的核心是都城、都城的核心是宮城、宮城的核心是大朝正殿。

動用三四萬人在前朝北宮的基礎上改建的太極殿,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朝政正殿,與之一字並列的東堂、西堂分別作爲天子曹叡日常處理朝政與起居之所。

但在這座莊嚴偉壯的正殿內舉行的大朝會,往往決定不了一些敏感的事情。

就如關乎伐遼東戰事的錄功上表。

聲音尖細高亢的侍宦都宣讀完好長的時間了,天子曹叡也沉聲發問“衆卿以爲如何”讓百官共議好些時候了,正殿內仍舊沒有一致的意見。

有時候人多了也不好。

不同的立場、迥異的心思、瞻前顧後的忌諱等等,讓事情也變得複雜了起來。

何況今日天子曹叡的聲音聽不出喜怒,被冕旒貫玉遮住的眼神與臉色也無法讓公卿百官們一窺心意趨向。

故而,隨着時間的流逝,曹叡也睏乏了。

直接點名數位老臣自去九龍殿計議,自身則是歸去東堂署理庶務。

這也是慣例了。

大朝會就是個提出問題的流程,中(內)朝纔是真正決策事情的地方。

被點名之人,分別有中書省的劉放與孫資、尚書檯右僕射衛臻、侍中陳矯與盧毓、護軍將軍兼侍中蔣濟以及太常和洽。

依着常理而言,這種錄功的事情與太常無關,和洽是不用參與其中的。

但太尉司馬懿如今仍兼雍涼都督在外,而太常、光祿勳、衛尉三卿自前朝以來就屬太尉所部,所以他算是被抓壯丁了。

對此,他倒是無所謂。

覺得自己也就是走個過場而已。

但衆人卻是對他的意外參與滿心歡喜,期待着他能當個“嘴替”。

因爲他們都覺得夏侯惠表丁謐從徵有功之事,屬實是太可惡了!也太令他們爲難了!

就是爲難。

廟堂是否對丁謐錄功與如何封賞,牽扯到了很多人的切身利益。

首當其衝的就是所有被浮華案禁錮仕途的人。

準確來說是這些人的父輩。

比如現今就參與計議的劉放、孫資與衛臻。

他們都聖眷正隆,在廟堂中舉足輕重,幾乎能參詳所有軍國大事,但他們的兒子也在禁錮之列。

所以對他們而言,今日討論的結果就是一個契機。

丁謐若是能被解開禁錮了,那麼意味着他們的兒子也可以——夏侯惠能做到的事情,以他們的權柄想依葫蘆畫瓢,不過舉手之勞。

是啊~

私心稍微重了些的劉放與孫資,其實是挺欣喜夏侯惠搞這出的,只是不能將心思表露出來。

甚至還要避嫌,以免讓人茶餘飯後,非議他們是私心重於法度。

所以他們二人在進入九龍殿就坐後,就保持着緘默,等着其他人給出看法、看各人的反應之後,自己再斟酌得失利弊給與建議。

而素來守身甚正的衛臻,倒沒有多少欣喜。

相反,他還覺得夏侯惠此舉實在是太胡鬧了。

促成浮華案的司徒董昭纔剛剛病故沒多久呢,夏侯惠就上表給被禁錮之人請功,是出於什麼居心啊!

沉浸廟堂久矣的他,當然不會覺得夏侯惠是在故意給廟堂添亂。

而是在乎兩種可能。

其一,是夏侯惠爲自身考慮,以此來試探天子的心意。

天子曹叡想擢拔宗室與譙沛元勳子弟、如今諸夏侯曹內部不和,這兩件事在有心人眼裡已然是公開的秘密。

若是廟堂允了他所表,給丁謐錄功授職了,那就等於在無聲的宣告,討滅遼東的夏侯惠聖眷無雙、天子爲表恩寵甚至不吝改變先前的旨意。

也就意味着,其他諸夏侯曹無法與他爭鋒了。

但早年被稱爲“廟堂莽夫”的夏侯惠,竟有這麼深的城府嗎?已然把因勢利導玩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了嗎?

衛臻覺得不可能。

又或者說,早年與夏侯惠有過接觸的他,知道夏侯惠爲人魯莽了些、性格剛直了些,但沒有表露過謀己的權欲。

更不是那種持功而驕、沒有分寸的人。

再者,諸夏侯曹的內部爭權,夏侯惠的表現一直都很被動啊!

現今又怎麼可能冒着觸怒天子的風險,玩弄這種上不了檯面的小伎倆呢?

如此一來,另一種可能就呼之欲出了——夏侯惠此舉,或許是被天子曹叡私下授意的吧?

從先前將夏侯惠貶謫去遼西、實際上卻是爲了掩人耳目提前過去爲伐遼東做籌謀之事推斷,他們二人唱雙簧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若是當真如此,那就耐人尋味了。

天子曹叡想做什麼呢?

讓浮華案的影響隨着司徒董昭病故而消散,也是天子在變相的籠絡與施恩於如司馬懿等老臣重臣。而諸老臣重臣受恩之後,需要爲天子做些什麼呢?

支持士家變革?

不再反駁天子門生被授予督察刺奸之責?

亦或者說,是天子想改變先帝曹丕時期制定的個別舉措,所以需要諸老臣重臣的支持?

說不準,各個都有可能。

甚至還有可能,是天子只是很單純的想試探一下。

想看看司徒董昭過世後,是不是有人生出更改浮華案處理結果的心思了。

畢竟,近一兩年來,天子與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

已經從先前的從諫如流、兢兢業業、視老臣重臣猶如肺腑的明君之象,變成一位拒諫不聽、奢靡荒淫、時而怠政以及喜怒難測的帝王了。

帶着這種心思,素來敢言的衛臻也沒有說話。

不僅僅是爲了避險,更擔心自己的貿然出聲,而讓事情的走向脫離了天子所期。

侍中陳矯與盧毓就從容得多了。

盧毓不必說,在殿內衆人之中當屬他的資歷最淺,升遷爲侍中不過兩年的時間。

所以他將自己是坐客,覺得天子曹叡讓他過來參與,是有意栽培他,讓他趁此機會揣摩學習他人是如何處理這種棘手問題的。

沒辦法。

侍中與侍中之間,也是有區別的。

如從尚書令轉任侍中的陳矯,那是在論資排輩候補三公有缺!

只是陳矯也沒有說話。

緣由無他。

在遼東告捷之後,天子曹叡就私下給他解惑過,先前讓他次子陳騫出任鎮護部司馬的緣由——爲了協助夏侯惠日後主事士家變革

所以,他也能猜到天子曹叡讓公卿們共議丁謐要不要錄功的緣由。

無非是天子打算不日對廟堂有所舉措,但又擔心事情會脫離掌控,所以纔對夏侯惠此舉借題發揮,當作投石問路了。

同樣隱隱有所察覺的人,是蔣濟。

但與陳矯不同,他的依據卻是猜到了自己不日將卸任中護軍之職。

緣由,是司徒董昭病故之後,天子曹叡很是感傷,曾以言謂他,“董公舍朕而去,可計社稷事者愈寡,卿當勉勵,力效之耳。”

讓他效仿董昭,就是正式將他放入了候補三公之列。

如此明瞭的意思,蔣濟自然能聽得出來。

也就知道了自己將會與陳矯一樣,卸任位卑權重的中護軍,以侍中之職論資排輩了。

那時,他沒少琢磨何人將接任中護軍來的。

現今看來,天子乃意屬夏侯惠啊!

試問,夏侯惠表丁謐功勞,不就是贏取了家中子侄被禁錮的重臣好感嗎?

而天子在此時聲稱擢他爲中護軍,那些老臣們還會拿他年紀小、性格魯莽等等緣由反駁嗎?

所以說,現今天子曹叡哪裡是讓他們共議丁謐是否能錄功啊!

分明是在給夏侯惠造勢輔路啊!

因而,蔣濟心中已然打定主意了,贊成廟堂給丁謐錄功。

但他絕不做出頭鳥。

他家中子侄又沒有被禁錮,事成了對他也沒有什麼利好,若是私交甚好的太尉司馬懿也在殿內,他或許還先表態。

但殿內之人,是本就與他不和的劉放孫資,他着什麼急啊!

賣人情也是要講究火候與時候的。

故而,當九龍殿內陷入了許久的沉默後,衆人的目光都不約而同的落在了,無端被抓了壯丁的太常和洽身上。

自進入殿內便闔目養神的和洽,在這種詭異死寂的氛圍中睜開眼。

旋即,疑惑蹙眉。

因爲他倏然發現,在殿之人都不約而同的對他露出了笑容。

“和公,我與孫公皆有不肖子與丁謐同在浮華案中,需要避嫌。故而,陛下囑咐之事,得勞和公多言之。”

這是劉放的話語。

笑容很燦爛,滿臉溝壑縱橫的皺紋朵朵次第綻放。

孫資沒有說話,而是在劉放話落後,衝着他頷首拱手致意。

“我先前反駁伐遼東方略,以爲戰事難爲,今實屬無顏共議錄功之事,又兼犬子同樣牽扯其中,唯有期待陽士兄爲陛下分憂了。”

衛臻一點都不客氣,也少了幾分虛僞。

陳矯沒說話。

就對着和洽笑了笑、拱下了手後,直接就耷拉下眼皮養神去了。

盧毓則是將姿態放得很低,衝着衆人拱手,笑容可掬,“諸公當前,在下不如多矣,願拾遺補闕。”

最絕的還是蔣濟。

他樂呵呵的衝着和洽發問,“不知和公有何見解?”

什麼見解!?

我職乃太常,錄功之事與我何干!

在衆人各懷心思的推諉下,和洽直接氣樂了。

126.第126章 挑釁115.第115章 私心122.第122章 義從第225章 御駕來第179章 門戶仇109.第109章 請纓53.第53章 染徵袍第168章 安下第40章 新歲63.第63章 死別104.第104章 結髮第208章 無心之舉第211章 自作死第37章 私召57.第57章 以何戰第224章 不公第220章 莫爭長短第257章 老了107.第107章 靜好第148章 歸宅第169章 小成第219章 鎮護方岳73.第73章 篤定88.第88章 發衝冠116.第116章 非不願第142章 全赴68.第68章 擋我者第161章 分營第21章 何所惑第23章 卿之志第24章 人事125.第125章 負氣47.第47章 威逼第219章 鎮護方岳第159章 鴻鵠志第141章 發狠53.第53章 染徵袍第229章 圖什麼啊第6章 求教第236章 敏銳第212章 隨你罷70.第70章 詔來第39章 弗改第266章 事了130.第130章 當百第182章 入甕第143章 晚矣第182章 入甕第147章 爭權第43章 士家第11章 各有思第168章 安下126.第126章 挑釁51.第51章 犯忌78.第78章 直率第23章 卿之志第229章 圖什麼啊第41章 當黜之64.第64章 後事第204章 舍與不捨第244章 觀滄海50.第50章 順遂第192章 邙山宴2第182章 入甕第142章 全赴第165章 鷙鳥第273章 夜談119.第119章 不爭第277章 辱人者第12章 復哀之第275章 好大兒第29章 居不易第22章 殊矣第169章 小成第167章 同行97.第97章 自擇之第209章 畏水如虎第14章 臣無罪54.第54章 匹夫第235章 謫貶第155章 與宴第232章 入營第200章 利令智昏2第184章 競速第226章 臣惠斗膽第38章 何懼之第3章 無所事110.第110章 見策第39章 弗改114.第114章 雁北第231章 細語第213章 茶餘飯後第166章 歸淮南第214章 觸類旁通第175章 驚喜來46.第46章 安分第247章 至遼第29章 居不易第135章 招攬第22章 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