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休沐

第4章 休沐

當早起的鳥雀叼來一縷曙光,催促朝霞點亮了天際,便是“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的夏四月悄然到來。

安寧亭侯府邸的側門,五騎魚貫而出,望着洛陽城北門而去。

他們是夏侯惠、夏侯和以及三名扈從。

目的地則是邙山前的陽渠畔。

至於去陽渠那邊做什麼,夏侯惠聲稱是闊別洛陽太久了想外出郊遊踏青,但夏侯和卻知道這是託詞——這位六兄是不想去遵循大兄的囑咐,前去拜會鎮東將軍夏侯楙。

昨日夏侯惠暮歸,言今日休沐且邀請夏侯玄來家宴無果後,長兄夏侯衡便讓他趁着閒暇前去拜會一下同輩的夏侯楙。

這也是夏侯衡爲他的仕途考慮。

蓋因夏侯淵一系在今日,已然有日暮西山的跡象了。

除去在饑荒年景時放棄的一子外,夏侯淵的七子中,當以三子夏侯稱、五子夏侯榮才學最優。

如夏侯稱十六歲射虎,令魏武曹操側目;夏侯榮七歲能屬文、有過目不忘之能,令魏文曹丕深奇之。

然而,可惜了。

此二人皆早早亡故。

其餘五人,嗣爵的長子夏侯衡中人之姿,只在朝中掛了個閒職冗官。

次子夏侯霸在關中任職,勇猛有餘而韜略不足,如今職不過偏將軍,不出意外的話此生都難有若父輩功績。

第四子夏侯威,有識人之能,但好遊俠,無意仕途。

如今雖然爲了家族也踏上仕途了,但是在中原腹地任職,並沒有積累功勳與躋身廟堂的希望。

第七子夏侯和年方十六,尚未出仕。

是故,剛剛被闢爲天子近臣的夏侯惠,自然也被家中寄以希望。

散騎嘛,本就是爲了擢拔社稷重臣而設的官職。

而讓夏侯惠前去拜會夏侯楙,也正是爲了仕途之路更順利一些。

雖說,夏侯惇諸子同樣平庸,唯一被位於重任、出鎮關中的夏侯楙,也因爲軍略不足被調任回洛陽,先任尚書後掛了個鎮東將軍的虛職。

但夏侯楙時運頗佳。

他最早與魏文曹丕親善,且妻清河公主,故而其子夏侯獻(史載不祥,姑且用了)在魏文時期就被闢爲散騎,亦與天子曹叡親善,如今已然被轉入禁軍中任職,不出意外的話,過些時日便會出任中領軍,成爲位卑權重的天子心腹了!

如此,夏侯惠以歸來洛陽爲名義,前去拜訪一下夏侯楙,也能讓夏侯獻照拂一二、偶爾在天子曹叡面前爲他美言兩句。

不管怎麼說,兩家乃宗族之親。

雖然早就出了五服,但若能勤勤走動,還是能相互扶持的。

然而,似是夏侯惠對這種人情世故頗爲排斥,昨夜在大兄夏侯衡面前滿口答應,今晨卻直接跑出來踏青了,連讓家裡扈從送個名刺拜貼做做樣子都不屑爲之。

原本,這種事情夏侯和並不打算理會。

沒辦法,家中兄弟他排行最末,也沒有置喙的資格。

但如今這位六兄將自己也拉出來作伴了啊!

屆時大兄夏侯衡要是責罵起來,自己也要被殃及池魚了啊!

所謂長兄如父。

夏侯和年幼而孤,且兼比夏侯衡的長子績也大不了多少,是故夏侯衡當仁不讓的扮演着嚴父的角色,平日裡可少不了管教。

雖說,挨一頓責罵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但孰人甘願平白無故領受呢?

帶着這種心思,一路上的夏侯和都有點心不在焉。

出城到了邙山前的陽渠後,亦對人間四月的旖旎風光興趣缺缺,完全生不出踏青舒暢的心情來。

而夏侯惠則是不然。

到了邙山腳下後,他牽馬緩緩而行,遊興大發。

此地山風徐來、林木蒼翠,山石樹影間爬着野花老藤,林深處偶爾飄出鳥雀的宛轉鳴叫,似是在爲陽渠兩側的麥苗青青而歡呼。

亦讓他嘴裡不住的對柳暗花明嘖嘖稱奇,還嘟囔着非辭非賦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怪異話語,且讓一扈從尋個渠水緩慢之處摸魚、一扈從去尋周邊農家購置雞或鴨歸來準備野餐,竟是樂不思歸了。

夏侯和不知道“山寺”是指什麼,也沒有發現此處有桃花,更沒有雅興在這裡野餐。

他就知道現今讓扈從將名刺拜貼送到夏侯楙府上,拜訪的時間還不算失禮;更知道如果自己不提醒的話,這位六兄肯定會日暮才歸家了。

因而,他躊躇了片刻,便步前與之並肩而行,低聲說了句,“昨夜大兄有過囑咐,六兄可莫忘了。”

“啊?”

聞言,夏侯惠微愣了下才反應過來,“哦,我沒忘。”

既然沒忘,你倒是讓扈從送拜貼去啊!

夏侯和無語,按捺着心情繼續提醒道,“今日天子聽朝,六兄此時讓人送去拜貼,或恰好趕上子林兄出宮闕歸府之時;若是再晚些,恐就失禮了。”

“義權所言極是。”

夏侯惠略微頷首附和,但臉上的神采卻是半分急迫都無,“不過,我離開洛陽多年,與子林兄早就無有交集,貿然過去打擾反而不好。不若,待到日後宗祭時會面了,再作過府拜會之舉罷。”

果然。

你就沒打算遵從大兄的囑咐

夏侯和在心中嘆息了聲,亦不復言。

因爲他知道這位六兄自從早年在偃師河畔落水後,行舉與性情皆大變,尤有主見,就連長輩都難勸說半句,更莫說是自己了。與其繼續徒費脣舌勸說,還不如思考如何避免大兄夏侯衡的責罵更現實些。

或許,是對他的悶悶不樂似有所覺吧。

依舊走在前方觀山看花的夏侯惠,頭也不回的低聲解釋了幾聲。

“子林兄無有經國之略,且好治生。我歸譙縣這些年,親眼目睹桑梓不少田畝被他家中賓客強取豪奪,以致黎庶流連失所。如此鄉閭父老猶不念之人,我不欲親近,亦不宜親近。”

呃~

本不打算勸說的夏侯和聽罷,不由心中再次泛起無奈。

因他覺得六兄此言欠妥。

自古宗族相互依存。

君不見現今的後將軍曹洪生性貪婪吝嗇,在武帝時期就不乏以權謀財之事,武帝亦沒有申責過什麼嗎?

夏侯楙好治產業,強取豪奪黎庶田畝那是州郡官署操心的事!

天子亦沒有置喙,與你何干呢?

再者,大兄讓伱去拜會乃是宗族之間尋常的往來,而非是讓你前去攀附,又有什麼“不欲親近”的呢?

爲了仕途與家門,哪能單憑個人喜好行事!

這位六兄莫不是遠離洛陽、在鄉閭閉戶讀書太久,以致不諳宦途之上的人情世故了吧?

心裡如此揣測着,夏侯和覺得自己有必要再勸解幾句。

只不過,尚未等他想好說辭,夏侯惠陡然止住了腳步轉過身來,也差點沒讓他一頭撞上去。

且彼尚不自覺,反而一把抓住了夏侯和的肩頭,輕聲囑咐道,“大兄冠禮後便在朝中任職,且掌家極早,時日久了自是對家門與仕途心有汲汲,亦難免‘當局者迷’。我等年歲漸長,當自有主張,事兄擇善者從之即可。”

當局者迷?

頓時,夏侯和眼眸中盡是訝然。

上脣鬍鬚尚且柔細的他無法理解,不過是尋常的宗親之間走動往來竟也忌諱?

他自作思量了許久,弗能解,遂發問道,“六兄此言何解?”

“無他,恩出於上。”

夏侯惠囅然而笑,“我爲散騎,乃天子念父輩功勳舊情,若復以宗族求倖進,恐適得其反耳。”

皇宮,東堂。

署理完今日州郡上表的天子曹叡,沒有當即歸去寢宮。

乃是將筆擱置於案,起身來到榻上斜靠着,以手輕揉着鼻根緩解眼睛酸澀,心中亦回想着方纔秦朗所言的夏侯惠到職後的行舉。

的確,讓夏侯惠在宮闕外久候、與毛曾同席以及故意不讓其伴駕,都是他特地叮囑的。

爲了試探夏侯惠爲人如何。

這倒不是他在宮禁內無聊而尋個樂趣所致。

而是實屬無奈之舉。

因爲曹魏“代”漢尚不足十年的時間,賴以掌兵鎮邊的宗室與譙沛元勳便難以爲繼了——夏侯尚壯年而亡與曹休在石亭之戰後喪亡,以致淮南、荊襄與雍涼三大戰區的都督人選已經有兩位並非宗室或元勳。

這是魏文曹丕在位的時間太短,並沒有培養社稷砥柱的關係。

亦成爲了曹叡的當務之急。

畢竟自董卓亂漢以來人心已喪,且魏代漢的過程並非商湯滅夏、武王伐紂那般天命所歸,如此,身爲帝王安敢不預兵權旁落?

但曹叡如今有心無力。

縱觀宗室與譙沛元勳諸多後進,他尋不到一個良俊。

觸怒了他的夏侯玄,不必再提了。

而被他擢拔入宮禁擔任要職的曹爽,爲人恭謙但優柔寡斷、毫無主見;夏侯獻與曹肇有才度卻失之自矜;秦朗性情謹慎卻無有殺身報國之熱枕

各有弊端,皆非人傑。

或是說他們皆不算年長,尚有改進或增益的可能。

亦或者說,爲帝皇掌軍與鎮邊都督之選,首要的乃是忠心,能力稍爲欠佳亦無不可。

然而,如今可不是四海昇平!

蜀吳不臣、連年興兵來犯,天下刀兵未熄,出於社稷長治久安的思慮,曹叡“國難思良將”之心日益炙熱。

這便是他試探夏侯惠品性的主要緣由。

因爲在諸宗室與元勳之後中夏侯惠顯得很另類,令曹叡都覺得很不一般。

其一,彼有孝道。

其父夏侯淵、其母丁氏喪亡後,夏侯惠皆爲之守孝足期,如今已然鮮有人能恪守了。

尤其是有父輩萌蔭可享的貴胄或士族子弟。

其次,彼不求名聲、不迎逢。

在早年,名動京師的夏侯玄便多番邀夏侯惠一同交遊,但彼非但無有藉此機會結交權貴、爲自揚名之心,反而離京都自歸桑梓譙縣閉戶讀書。

名利唾手可得於前,而猶篤行者,自是令人刮目相看。

最後,乃是人遭大厄後必有異行。

曹叡知道夏侯惠年少有文名,但遭落水幾身喪之厄後便行舉大變、開始閉門讀書勤練弓馬之事。

是故,他覺得夏侯惠應是“開悟”了,不復功勳貴胄子弟的膚淺了。

現今在聽罷秦朗的回答,知夏侯惠在試探中無有自持身份之矜貴、面對異常安之若素後,曹叡也覺得是時候將之帶在身邊考察了。

“來人,召夏侯稚權伴駕。”

“唯。”

殿外候着的小黃門,恭聲而應。

而片刻後,他又小趨步回來,躬身而拜,“陛下,夏侯稚權今日休沐,不在禁內。”

“休沐?”

正欲起駕歸去寢宮的曹叡聞言,訝然複述了一聲。

待不自覺瞥了一眼方纔自己批覆的、將案几壘得滿滿當當的案牘,嘴角便不由自主的抽了抽。

(本章完)

第251章 觖望第179章 門戶仇第244章 觀滄海第27章 動怒第176章 不武第213章 茶餘飯後第234章 噤聲第211章 自作死第221章 黃雀是也51.第51章 犯忌第251章 觖望第43章 士家第33章 逐出第28章 窮也第222章 就職第228章 如你所請第18章 恨晚48.第48章 無畏第221章 黃雀是也78.第78章 直率第252章 有兒子了第174章 盡私圖第177章 百騎第146章 示好第206章 夜話91.第91章 當歸第178章 不識71.第71章 扈從第184章 競速第171章 留下第204章 舍與不捨第236章 敏銳106.第106章 恩出上93.第93章 言外意第169章 小成77.第77章 視爲人53.第53章 染徵袍第233章 默契50.第50章 順遂第35章 門戶計2第5章 欺以方125.第125章 負氣第183章 或有詐第152章 莫求財第157章 且試151.第151章 易也第150章 心慰第144章 戰捷第218章 先以廟算第157章 且試第152章 莫求財116.第116章 非不願第137章 禍伏第12章 復哀之第239章 此事易也109.第109章 請纓第20章 可志同第153章 乃我第218章 先以廟算47.第47章 威逼第138章 不語122.第122章 義從第192章 邙山宴263.第63章 死別第158章 不自知83.第83章 皆學問第188章 無遺恨第251章 觖望第166章 歸淮南第162章 饗將士第234章 噤聲第147章 爭權108.第108章 鮮卑第212章 隨你罷50.第50章 順遂51.第51章 犯忌第16章 困頓106.第106章 恩出上第179章 門戶仇126.第126章 挑釁第24章 人事第180章 放權第198章 旌旗猶魏第137章 禍伏121.第121章 算計第177章 百騎第29章 居不易123.第123章 緣由第186章 穿胸114.第114章 雁北105.第105章 蜜餞第9章 殊榮第149章 肺腑否68.第68章 擋我者第42章 遂願第195章 不取第189章 逞口舌第250章 還年輕99.第99章 蓋彌彰第205章 將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