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第61章 加官

第61章 加官

君權與臣權永遠是對立的。

在大多數時候,所謂的君臣戮力一心,其實來自是雙方各退一步的妥協;在彼此爭執的過程中採取了折中的、彼此皆可接受的結果或處置方式。

而天子曹叡的打算,就是以士家暫不可改,那就先以雷霆之勢對民屯的弊病殺雞儆猴!

也是對公卿百官們的敲山震虎。

將公卿百官們的不作爲、對州郡地方約束無能的失職擺在了明面上。

讓他們羞愧自慚!

讓他們在接下來的政略調整中,失去反對的理由!

然後,在尋求解決方略的廟堂格局調整中、在君權與臣權的反覆拉鋸中,最終迎來羣臣的妥協——公卿百官們爲了不讓君權急劇膨脹,便會附和一些不會導致臣權縮水的條件,以期君主心滿意足,從而將此事揭過篇。

事實上,在某些方面,曹叡是當得起武帝“我基於爾三世矣”這句話的。

少小就心智聰穎且還歷經過大起大落的他,雖繼位還沒多少年,但對御下的制衡之術早就爐火純青了。

比如在這次大司農的人選中,公卿百官共推出來的人選,他皆不取。

乃是很強硬的將少府令楊阜改任。

且不出衆人所料,他將屯田之政的上計權柄轉回了大司農署,責令楊阜嚴查各州郡民屯田畝被侵吞之事。

如發現中飽私囊或侵吞田畝等罪行,依例奏請廟堂嚴懲。

天子曹叡明面上的理由是楊阜爲人剛直不阿,對仕途並沒有汲汲營營之念,以他主事糾察屯田之政,定然會懲奸杜邪。

但公卿百官都知道,天子更深一層考慮是楊阜乃涼州人。

從漢武帝設涼州刺史部伊始,羌胡雜居涼州就一直是朝廷遷徙囚犯實邊的首選,也讓關東士族對關西士族頗爲鄙夷,認爲他們出身不正;且源於持續百餘年的涼州羌亂,更是讓關東士族頻頻有放棄涼州之言。

在如此背景下,楊阜就不可能姑息屯田的弊病。

關東士族也不敢私下請託楊阜能網開一面,因爲一旦請託了,楊阜必然先將請託之人上稟治罪!

只不過,公卿百官們對此倒也不是很擔心。

因爲中樞決策傳達到地方州郡是需要時間的,楊阜想讓地方州郡的屯田中郎將與校尉依命行事,也是需要時間的。

而在這個時間差裡,足夠他們督促鄉閭故舊粉飾罪行了。

然而,天子曹叡接下來的做法,卻是讓他們知道什麼是“聰穎之主”!

他竟以如今監察不嚴爲由,打算讓校事府設分司在大司農府,以糾察之權協助楊阜整頓屯田積弊!

這點直接讓公卿百官羣起諫言不可。

就連一些克忠守法、沒有放縱家中侵吞屯田田畝的重臣,都極力勸阻。

緣由無他。

校事乃是懸在羣臣頭頂上的利刃。

先前武帝設校事主刺舉之時,盧洪與趙達還留下了“不畏曹公,但畏盧洪;盧洪尚可,趙達殺我”的威名。

其中,盧洪與趙達爲了邀寵與鞏權,不乏構陷之舉。

如今曹叡讓校事糾察屯田之政,看似與公卿百官們無干,但依這些校事尤善構陷、唯恐天下不亂的德行,說不定就將之演變成前朝漢武帝時期的“算緡告緡”,被清算的人不再是大商賈,而是士族與豪右。

只是,可惜了。

這一次天子曹叡態度十分強硬,再也沒有了先前從諫如流的作風。

他將羣臣的上疏皆留中了。

且直接授意校事開始明察暗訪京師洛陽的屯田之政,讓他們將糾察的信息一式三份,分別稟給大司農楊阜、廷尉高柔以及自己。

算是折中的做法罷。

不放棄自己想讓校事協助楊阜的念頭,但也稍微兼顧了羣臣的反應,讓高柔也參與在其中,且成效如何再作最終定論。

高柔乃兗州人。

以明辯事理、執法公允著稱。

如先前文帝曹丕以私憤下令高柔處死鮑勳時,他就誓死不從命。

也就是說,曹叡這是隱晦的呵斥公卿百官們閉嘴——有這閒工夫上疏,引經據典的聲稱校事怎麼不堪、對社稷有什麼危害,還不如花心思配合高柔將積弊給肅清了,讓他看到實際成效,自然就不會再堅持用校事了。

故而,公卿百官們皆偃旗息鼓了。

沒辦法,理屈詞窮。

屯田之政崩壞是事實,還被天子親自撞見了,他們自是難以再爭。

而心意小小得逞的天子曹叡,則是開始爲下一步的士家變革而綢繆。

乃是先私下作書給長安的大司馬曹真,將夏侯惠提及的“士家可憑斬首之功贖身以及獲得田畝”諫言說了,然後詢問是否可行。

曹真以爲可行。

只不過他覺得,想要推行還需要等候契機。

不是如今這種君權與與羣臣對抗,天子曹叡強勢推行換來羣臣妥協的契機。

而是類似於石亭之戰後的痛定思痛,讓朝野有識之士皆開始意識到士家沒有死力作戰之心了的契機。

如此,曹叡推行士家變革才能迎來公卿百官的支持,也不會導致軍中將率心生不滿。

因爲軍中賞勝罰敗。

在戰敗的前提下,哪怕廟堂沒有推行士家變革,將率們也沒有機會剋扣士家的賞賜,更升遷無望。反之,廟堂推行變革讓士家奮勇作戰了,他們便有了迎來戰事勝利的機會,賞賜自然也如期而至。

雖然屬於士家的那部分賞賜,已然被廟堂剝離了。

但身爲將率的他們也有專屬的賞賜,且還得以積累戰功升遷啊!

兩害相權取其輕。

相較於一無所獲,將率們當然更願意選擇與士家皆大歡喜。

看罷曹真的回書,天子曹叡深以爲然、拊掌稱善。

就是片刻之後,他心中又有些鬱郁:若取了曹真之言,那豈不是意味着,魏國還要迎來一場戰事敗北?!

初冬十月,下旬。

已然歸來淮南壽春的夏侯惠,迎來了天子的嘉獎。

曹叡以他先前上疏反駁伐蜀、有明斷先鑑之能,加職給事中,特許可上疏奏事、諷議舉正之權。

此事在淮南軍中引起了小轟動。

如蔣班與斥候營百人將以及軍中一些低級將率,以他備受天子寵信,將他視作了可攜帶自身升遷之人,在相處之際也變得親切了許多。

而如王凌、文欽以及雜號將軍等則是悄然疏遠了他。

因爲彼此利益相悖了。

在王凌與文欽的眼中,天子曹叡特許夏侯惠可上疏奏事,那不就是讓他監視他們、尋他們的失措之處嗎?

而在一些雜號將軍的眼中,被天子寵信的夏侯惠只要資歷與功勳到了,必然會迎來升遷!

淮南軍中就這麼幾部常備的兵馬、將主就這麼幾個。

有人升遷上來了,也就意味着有人將被轉爲他職或者被調任離開。

如此,誰會願意與一個將要取代自己的人親近呢?

至於滿寵,對此自是不在意的。

相反。

他還通過李長史之口隱晦的告誡了一聲。

讓夏侯惠不要倚仗着天子的寵信,復有前番不尊將令之事,不然就等着被軍法處事吧。

對此,夏侯惠自是連忙口稱不敢云云。

而對王凌與文欽以及諸雜號將軍的隱隱排斥,他心中也絲毫不在意。

倒不是他自命清高,生出“不遭人嫉乃庸才”的心思來。

而是覺得道不同不相爲謀。

和這些苟利其身、汲汲營營之人相善爲伍,怎麼能裨益社稷呢!?

另一個緣由,則是他如今心情十分暢快。

蓋因天子曹叡雖然沒有如言賞賜予他錢財,但卻十分豪氣,直接讓人攜了一支馬槊來淮南賜予他。

千金不易的馬槊,可不是天子慣來賞賜的幾個金五鉼能購置的。

夏侯惠記得,當蔣班等人看到馬槊的時候,滿目的羨慕怎麼都掩蓋不住。

自然,他也對天子曹叡感激莫名,生平第一次有了反省的心思:自己先前對天子的心態與行爲,是不是有些過了?

也很是期待着,江東儘早興兵來犯。

好讓他迎來登鋒履刃報效社稷、死不旋踵報君恩的機會。

事實上,自稱帝遷都來建業後便不曾興兵攻打魏國的孫權,在得悉了曹真興兵伐蜀的消息,當即召集了重臣羣策,有了興兵向淮南的打算。

一來,依着蜀吳兩國共進退的盟約,蜀國被魏國大舉攻伐的時候,他們也應該出兵“圍魏救趙”。

另一,則是孫權素來對淮南心心念念着。

恰逢如今魏國用大兵於雍涼、洛陽中軍難以馳援淮南的好時機,他生出了奪淮南之心也不足爲奇。

再者,自石亭之戰後,江東在淮南已然是進退自如了!

興兵而往,哪怕戰事不利罷兵歸來,也不需要擔心被魏國追擊掩殺。

唯一的顧慮不過是入冬後江河水位下降,江東賴以稱雄的水師難以策應而已。

故而,在江東君臣羣策之時,多有附言出兵伐淮南者,也讓孫權開始厲兵秣馬、召集水師,積極籌備戰事。

只不過,江東各部兵將才剛剛聚集的時候,蜀國便將曹真已然罷兵的消息傳來江東了。

也讓孫權心中又變得躊躇了起來。

魏已罷兵,時機不復兼冬季水淺,我軍尚要興兵否?

(本章完)

第11章 各有思61.第61章 加官120.第120章 不可避第163章 部將第172章 沒得選53.第53章 染徵袍第228章 如你所請55.第55章 詔來92.第92章 偶遇第217章 惠求教第198章 旌旗猶魏73.第73章 篤定第219章 鎮護方岳97.第97章 自擇之第144章 戰捷第184章 競速64.第64章 後事第150章 心慰126.第126章 挑釁第226章 臣惠斗膽第212章 隨你罷第156章 何惑哉第171章 留下98.第98章 終陌路第185章 死地第170章 失計否第159章 鴻鵠志第238章 必不恣意65.第65章 功來第247章 至遼65.第65章 功來第149章 肺腑否第176章 不武第194章 不歸128.第128章 拔刃第212章 隨你罷100.第100章 魏闕第177章 百騎60.第60章 不覆轍64.第64章 後事第202章 賊兵退第237章 變幻第196章 瞞天105.第105章 蜜餞88.第88章 發衝冠第15章 如卿言第134章 罷歸第196章 瞞天第5章 欺以方119.第119章 不爭120.第120章 不可避第213章 茶餘飯後第202章 賊兵退第26章 可作誓116.第116章 非不願64.第64章 後事第160章 部曲第155章 與宴第26章 可作誓第13章 可恨第224章 不公第156章 何惑哉第236章 敏銳第22章 殊矣第224章 不公47.第47章 威逼56.第56章 猶可否第167章 同行第7章 入東堂68.第68章 擋我者76.第76章 新軍第209章 畏水如虎第197章 時不我與第234章 噤聲第238章 必不恣意68.第68章 擋我者第166章 歸淮南第171章 留下51.第51章 犯忌第136章 離析第252章 有兒子了87.第87章 質問第25章 爾敢第2章 入闕第32章 上疏第141章 發狠第211章 自作死88.第88章 發衝冠第216章 位高權重第150章 心慰87.第87章 質問第35章 門戶計251.第51章 犯忌45.第45章 無心第144章 戰捷第177章 百騎第16章 困頓第205章 將離第166章 歸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