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衝突(下)

面對沙俄軍隊的不斷挑釁,清政府嚴令東三省邊防駐軍不得跟俄軍相沖突,步步忍讓。而俄軍卻是有目的的不斷製造摩擦和事端,並且得寸進尺。

位於精奇里江口、黑龍江左沿岸地帶的江東六十四屯,是由清政府在兩次雅克薩之戰時設立的軍屯點發展起來的,通稱江左旗屯。人們又習慣於以屯數命名,因此稱六十四屯,又地處璦琿江東,故稱璦琿江東六十四屯。

江東六十四屯的居民由漢族、滿族、達斡爾族組成,有一萬四千人餘人,其中漢人八千六百人,旗人四千五百人和達斡爾族九百人,共一千二百六十六戶。1858年,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與沙俄東西伯利亞總督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穆拉維約夫簽訂了不平等的《璦琿條約》,其中規定:中俄由額爾古納河沿黑龍江至海口劃界,右岸屬中國,左岸屬俄國、“黑龍左岸由精奇裡河以南至豁爾莫勒津屯,原住之滿洲人等,照舊準其各在所住屯中永遠居住,仍著滿洲國大臣官員管理,俄羅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據此,黑龍江以北60萬平方公里領土劃歸了沙俄,只保留了江東六十四屯中國居民的永久居留權和清政府對這些居民的永久管轄權。

璦琿條約》簽訂後,沙俄加緊向黑龍江左岸移民。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起,沙俄在遠東地區推行“黃俄羅斯化”政策,在大批移入俄羅斯人的同時,殘酷地滅絕當地原住民族。隨着移民的增加,對耕地的需求量變大,但阿穆爾省雖地域廣大,卻大都是森林、莽野和沼澤地,只有黑龍江上游和中游沿岸地帶適於耕種,於是江東六十四屯這片適宜耕種的肥田沃土就成爲沙俄侵奪蠶食的對象。1

1879年,沙俄佔去段山屯草甸、牧場。1883年,佔去墾地二百四十餘垧、荒地四十餘里。在沙俄的蠶食下,江東六十四屯的面積縮小爲長約一百四十華里,寬約四十二華里,約一千六百平方公里。

1894年,沙俄官員馬丘寧根據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提出徹底解決“結雅河畔(即江東六十四屯)滿洲人”問題的報告,決定取消清政府對江東六十四屯居民的管轄權和境內中國居民的居留權。馬丘寧報告出臺前後,沙俄阿穆爾省當局加緊了侵吞江東六十四屯的步伐。1894年,沙俄官兵趁着甲午戰爭之際直搗補丁屯,毀酒鋪三十餘家,屯中聚酒成渠,造成損失三百餘萬之多。

隨着沙俄遠東軍區下達了故意製造摩擦的命令,俄軍更加明目張膽的製造事端,偏偏清政府嚴厲一忍再忍,沙俄找不到發動局部戰爭的藉口,於是加大了摩擦力度。

1896年4月15日,沙俄官兵不再只騷擾漢人屯,而是開始對各旗人屯動作。他們以調查居民戶口、房屋產業、六畜數目爲由,企圖強行徵稅。清政府黑龍江將軍恩澤撥派官兵一哨,過江保護旗屯,結果被俄軍強行繳械,幾乎演變成武裝衝突。隨後恩澤過江交涉,結果被俄軍無理扣押。

璦琿都統壽山得知恩澤被扣押頓時大怒,前段時間俄軍襲擾旗人屯已經令他不滿了,如今俄軍公然繳了清軍的械,更是扣押了黑龍江將軍恩澤,壽山一怒之下調集他手下的三營馬步軍過江,準備強行要人。

壽山的行動正中俄國人的下懷,庫羅伯特金接到消息後立即着手準備,當壽山率清軍過江時,十幾艘俄國炮艦和魚雷艇封鎖了江面不准他們過去,並要求解除他們的武裝。壽山一聽當場就激了,拒絕繳械。雙方劍拔弩張的對峙起來,越吵越兇很快衝突便不可避免的爆發了。

一艘俄艦在未示警的情況下突然開火,造成壽山部士兵重大傷亡。壽山當即撤回岸邊,並下令岸防火炮攻擊江面上的俄艦,雙方頓時爆發激戰。

由於恩澤被扣,壽山便是最高指揮官,他一怒之下幾乎把全部家當都拿出來跟俄艦對着幹,一時間江面江岸炮聲轟鳴硝煙瀰漫,雙方越打越猛,很快便殺紅了眼,武裝衝突不斷升級。雙方激戰至深夜方纔罷兵,清軍死傷三百多人,不過卻擊沉俄艦一艘,重創兩艘。

也正因爲恩澤被扣,沒人可以阻止壽山,這也是俄國人精心設計的局,爲的就是把武裝衝突變成局部戰爭,進而先試探一下清帝國的反應,再做下一步打算。

江東事件發生後,清廷中央震驚無比,同時也害怕不已。總理衙門急忙照會俄國駐華公使庫曼,要求俄方保持克制,清廷方面將會立即着手調查。明明是俄國人故意挑事,但清廷過於軟弱,不敢責怪俄國人,反而降罪壽山以安撫俄國人。

庫曼見清廷軟弱,於是態度十分囂張,叫囂着如果不妥善解決將引發兩國交戰。當然,庫曼也是在進一步試探清政府的態度。

庫爾伯特金得到庫曼的報告後,認爲清帝國軟弱可欺,如果趁機出兵造成吞併清帝國領土的既成事實,那麼對於俄國的擴張將極爲有利。爲此,庫爾伯特金下令阿穆爾軍區出動一個沙俄步兵師,分成兩路進攻黑龍江,武裝衝突升級爲局部戰爭。

沙俄不宣而戰,但規模不大,一切都在可控制範圍內。

衝突爆發後,清廷對東北三省多次電諭:“三省相依爲命,當此時艱危,自應聯絡一氣,彼此徇謀,和衷共濟;不可各存意見,致誤大局。”

清廷調璦琿副都統鳳翔、呼倫貝爾副都統依興阿、通肯副都統慶琪委三路翼長,節制軍務。安徽候補知縣程德全委爲行營營務處總理。以北路戰守交鳳翔主持,西路戰守交依興阿主持,東路戰守交慶琪主持,程德全往來聯絡。

壽山雖然被降罪在身,但黑龍江將軍被扣,整個黑龍江地區除了壽山無人能夠勝任,因此清廷命他居中調度,如某一方面吃緊,他再親自前去策應。壽山通令各營,補足十成兵額,並要求奉、吉兩省勻撥槍械子藥諸物。他排練制兵,並調內地防營兵,以緩濟急。面對強敵,壽山將軍沒有絲毫的怯懦,而是懷着必勝信心準備迎戰。

4月18日,俄軍一萬餘人在俄艦的掩護下過江,就雙方實力對比,清軍處於絕對劣勢。戰鬥一開始,璦琿、大黑河便相繼失守,鳳翔退守北嶺後英勇戰死。壽山聞訊失聲痛哭,親赴北關爲其設位而哭。他把將軍印信交薩保代理,欲親赴前敵督戰。薩保力勸,遂派程德全赴北大嶺迎敵。

這時,朝廷派奕?、李鴻章與沙俄公使庫曼談判,電令停戰。而程德全到北大嶺按朝廷旨意與俄軍商議停戰事宜,俄軍則提出要到卜奎城(齊齊哈爾)見壽山。面對俄軍明顯的借道荊州的陰謀,程德全不但不敢說什麼,而且公然下令前線將領不抵抗讓出通道,致使沙俄侵略軍直逼卜奎城下。

壽山知戰禍將至,爲防民衆罹難,先二日開城放商民出外避難。5月4日,程德全入城見壽山,面陳與俄軍議和事宜。這時,城中已沒有守軍,只有百多名民團。在此大敵當前,戰局處於“言戰難”、“言守難”、“言退難”的時刻,又接到俄軍的通牒和朝廷停戰電文,壽山將軍自度“終不能親見俄軍與之議和,又不欲使城中居民無端罹禍,又自念世受國恩,宜闔門殉節。”遂決意以殉國之舉,表示對俄軍與投降派的蔑視和反抗,實現其盡忠於國家和民族之志。

5月8日,俄軍陸續抵達城下,程德全出城照應。9日早晨,俄軍堅持要見壽山。壽山將軍聞訊作遺書致俄將,要求其勿殺居民。寫完,壽山自裁。

5月10日,俄軍佔領卜奎城,黑龍江淪陷。

不過,俄軍遠東兵力有限,庫爾伯特金不敢拉長線作戰,因此佔領黑龍江後便下令停止進軍。

第669章 決戰大西洋之現代戰爭序曲第541章 蘇德瓜分波蘭,英法不敢宣戰第387章 第三次中日戰爭爆發第84章 大禮第246章 股市監管第685章 喚醒計劃第451章 檢查省PK監察省第180章 王辰浩眼裡的狐假虎威第347章 貓妖出世和H1N1降臨第365366章 戰爭臨界點第384章 對美日戰略之迷惑第586章 列寧格勒火拼第604章 斯大林的求救聲第482章 納粹崛起(一)第466章 攻佔諾福克第720章 深海較量第487章 納粹崛起之希特勒發跡(2)第85章 大洋彼岸的搶錢計劃(1)第618章 戰爭!戰爭!第582章 第四次美墨戰爭爆發第88章 唐紹儀、詹天佑第313章 收復香港第288章 海參崴要塞攻防戰(三)第716章 衛士導彈防禦計劃第664章 決戰大西洋之終極戰列艦的咆哮第126章 遠東局變第438章 偷襲珍珠港(二)第245章 六大工業基地第648章 決戰大西洋之反輻射導彈第41章 海軍衙門也管鐵路第166章 大戢洋海戰(上)第124章 科技掠奪第158章 左手摟美人右手抱金磚(下)第156章 海上演習第290章 斬獲頗豐第172章 妲己第86章 大洋彼岸的搶錢計劃(2)第152章 遼陽會戰第199章 夏級潛艇第647章 決戰大西洋之冰雹來襲第580章 導彈實戰部署第517518章 巡航導彈誕生和軌道動能炮的研製第239章 《九國公約》第397章 九州空戰(上)第313章 收復香港第57章 籌備新軍(三)第549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第648章 決戰大西洋之反輻射導彈第104章 步步蠶食第50章 花錢得學韋爵爺第208章 九日戰爭(上)第487章 納粹崛起之希特勒發跡(2)第186章 較量(3)第133章 僱傭艦隊(下)第139章 第二生命 情報系統第397章 九州空戰(上)第178章 膨脹的野心第214章 拉幫結夥瞄準西班牙第171章 翅膀硬了第342章 錢多了也是個愁第322章 瘋狂搶劫之開普敦之役第20章 苟喪艦,當自裁第552章 倫敦大轟炸第313章 收復香港第670章 決戰大西洋之終極戰列艦的對決第421章 坦克大戰第237章 風雨京畿(三)第210章 廷議第611章 耀武揚威的德國虎式坦克第573章 希特勒的無奈第570章 擊沉俾斯麥號第224章 飛機工業的起步第170章 對朝廷說不第99章 富可敵國第237章 八國聯軍第374375章 新的威脅日美結盟第123章 併購帕森斯第320章 瘋狂搶劫之英國的悲催月(上)第311章 中華帝國大西洋艦隊第352章 51區第50章 花錢得學韋爵爺第2章 穿越甲午第219章 金融危機第724章 核大戰(2)第298章 騰達空戰第676章 颱風行動之阿爾戈大空降第57章 籌備新軍(三)第485486章 納粹崛起之希特勒發跡第51章 慈禧看相第659章 決戰大西洋之鷹擊長空第459章 中美大西洋海戰(八)第673章 決戰大西洋之生死瞬間第709章 蘇德結合的產物——米格問世第83章 打造鋼鐵基地第156章 海上演習第607608章 巴倫支海的較量第35章 大婚第398章 九州空戰(下)第250章 戰術天時第340章 三國協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