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361章 中華帝國輝煌15年和意大利的倒戈

【祝大象端午節快樂!】

二十世紀第一個十年,中華帝國的經濟總量再次超過美國奪回世界第一位。古老的東方帝國自1燉年被美國超過之後,時隔十五年重新奪回這個位置,實在令人振奮不已。

不過,經濟總量和工業能力是兩個概念。至少當前的豐華帝國經濟總量雖然奪回世界第一位,但是整體工業能力還不如美國和德國,屈居世界第三位。

中華帝國的工業化進程雖然非常快,但跟歐美幾十年上百年的工業積累相比較,中華帝國的工業積累時間太短。就好比賽跑一樣,歐美拳手跑得雖然慢,但是已經跑了很遠的距離了,中華帝國的拳手跑得雖然快,但是從起點出發,想要追上前面的歐美拳手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行。

1910年財年,中華帝國國會上發佈了全球各國的工業實力估測數據的白皮書,作爲評估中華帝國的整體實力的參考標準,爲以後的經濟發展工作制定比照對象。

白皮書主要參照歐美各國政府公佈的經濟數據,以及中華帝國在特別渠道獲得的情報作爲輔助制定的。

美國,依然是全球工業生產總值最強大的國家。1909年,美國工業生產總值爲130.14億美元,德國爲92.19億美元,中華帝國爲88.56億美元,英國爲77.23億美元,法國爲45.32億美元,俄國爲21.22億美元,意大利爲10.17億美元,〖日〗本爲9.86億美元。

其中,中華帝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增長最快,從1900年開始,平均每年都以20%的速度猛增。這得益於中華帝國的國內的大規模工業建設,以及對高科技技術的大量實踐應用所致,當然中華帝國發動對外殖民掠奪戰爭也是一劑強心劑,作用不可估量。

英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大幅度下降,原因是英國在中英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英戰爭中遭到重創,實力只有1905年的工業水平,倒退了五年。

另外發展迅速的就是〖日〗本。儘管〖日〗本遭到中華帝國的軍事重創,其當時的經濟已經崩潰。不過,中美之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的全面對抗,導致美國大力扶植〖日〗本經濟,使得〖日〗本在十年來的經濟增長極快。

不過,〖日〗本資源匱乏,又沒有海外殖民地原材料來源和商品傾銷市場,加上中華帝國的工業實力強勁增長,對〖日〗本工業的擠壓力巨大,因此造成〖日〗本工業雖然發展很快,但是總值並不高。當然,〖日〗本的9.86億美元工業生產總值在中華帝國眼裡算不得什麼,但在〖日〗本人的眼裡,這個成就是巨大的。

作爲衡量一個工業固家工業能力強弱的主要標準依然是鋼鐵和煤炭的年產量,中華帝國的白皮書中同樣公佈了1909年世界主要工業國家的鋼鐵和煤炭產量。

1909年全年度,美國鋼鐵總產量2651萬噸,位居世界第一。中華帝國鋼鐵總產量2530萬噸,位居世界第二位。德國以1370萬噸位居世界第三位。後面的爲英國648萬噸,沙俄344萬噸法國341萬噸意大利122萬噸,奧匈帝國46萬噸,〖日〗本16萬噸。

煤炭產量方面,美國依然位居第一位,6.2億噸。

中華帝國以5.4億噸位居第二位。德國爲3.3億噸位居第三。後面的是法國2.3億噸,英國1.7億噸,俄國1引乙噸。

從1907年開始,由於內燃機的廣泛應用,從陸地上的車輛,到海洋裡的戰艦,再到空中的飛機,石油化工產品的大規模使用,刺激了石油的大規模生產和銷售,於是以石油和石油化工爲標準的新一代的工業強國標準出臺了。

中華帝國的工業強國指標中,石油產量也納入標準當中。

1909年,美國原油產量1億桶,位居世界第一,俄國原油產量3000萬桶,位居第二,英國(殖民地)原油產量900萬桶,位居第三,其他爲法國110萬桶,波斯90萬桶,其他國家低於5萬桶。

美國、俄國和英國作爲石油生產大國,他們的石油主要用於出口。其中,中華帝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每年進口4000萬桶原油,主要來自美國。

當然,這只是表面上的情況。實際上,中華帝國是在掠奪美國石油,因爲中華帝國從美國進口的石油全部來自中華帝國在美國圈地後建立的中資石油公司,而中華帝國國內雖然也探明瞭一些石油大儲量區,但是探明後全部封存,帝國政府未批准開採,只允許建立相關的石油化工工廠。

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主要是因爲中華帝國國內的石油儲量不多,可以說在世界上屬於貧油國。而且石油埋藏深,不易開採,自行開採的成本遠遠高於在國外開採的成本。

另外,中華帝國連續兩次在美國圈地賣石油,導致美國國內大量涌現石油開採公司,造成美國石油開採氾濫,原油的價格非常低。而中華帝國在美國保留了十二個大型油田的開採權沒有出售,自行開採成本低,石油源源不斷輸往〖中〗國,所以國內沒有必要開採本就不富裕的石油資源。當然,現在石油應用還不廣泛,還沒有達到取代煤炭的主導地位,因此就更沒有必要了。

自1901年中華帝國皇帝王辰浩登基後,中華帝國正式宣佈成立。這個帝國的建立標誌着〖中〗國統一的最後完成。統一後的〖中〗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起來,原因是: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消除,統一〖中〗央集權,趕走了外國勢力,促進了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從俄國、〖日〗本、

英國攫取的幾十億戰爭賠款和從美國“搶劫”來的鉅額石油資金所得,用於發展國內輕重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國內六大工業基地的陸續建立完成,構成了重工業、輕工業的綜合發展基地:國家鐵路、公路網的打造完成,形成強大的工業運輸能力,促進經濟發展:中華帝國的產業〖革〗命較晚,易於接受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就:中華帝國在皇帝王辰浩的英明指導下以美國資源業模式和德國科技工業模式相結合的方式發展中華帝國特色的工業發展模式取得巨大成功。

因此,19世紀最後五年,中華帝國快速完成產業〖革〗命後,到二十世紀前十年裡中華帝國的資本主義工業跳躍式地發展起來。1895‘

1910年間,鋼產量由不到1萬噸增加到2530萬噸:煤產量由310萬噸增加到5.4億噸:鐵路線由約100公里增到42萬公里。冶金鍛造業、機器製造業、造船業、電氣工業、石油化學工業、礦石開採業、紡織生產業都有迅速的發展。20世紀初,中華帝國在工業生產方面超過了英國和法國,躍居世界第三位。

中華帝國的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和1906年的世界經濟金融危機加速了壟斷組織的形成。1895年,中華帝國有1個壟斷集團(王辰浩的北洋重工集團),1900年增加到20個(王辰浩登基後爲了籠絡部下將一部分北洋集團產業分給心腹手下人經營),1905年約有1250。個,1910年已達6600個。壟斷組織控制了工業生產形成中華帝國徑濟生活的基礎。20世紀初直隸煤炭公司壟斷了全國煤產量的一半:帝國鋼鐵集團(直隸鋼鐵公司)控制了〖中〗國全部99%的鋼鐵生產工業:在軍事工業方面,北洋兵器重工佔據統治地位。在化學、電器、光學和精密儀器等新工業部門,從一開始就由壟斷企業經營。隨着工業壟斷組織的發展,銀行資本也迅速集中,北京40家銀行控制了全國資本的83%。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結合形成了金融資本。例如,帝國皇帝王辰浩的中華銀行(美洲銀行)擁有資本42億龍幣控制着14200多家工業企業。中華帝國壟斷資本的形成,標誌着它已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不過,中華帝國擁有633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和海外領地,擁有4.32億人口,有着強大國內市場,暫時還不需要對外擴張。

中華帝國很冷靜的悶頭髮展經濟,王辰浩就等着歐洲爆發世界大戰,那時就是中華帝國快速奪取世界經濟中心的時機。

顯然,中華帝國對歐美的外交政策加速了歐洲爆發大戰的速度。

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的出現,使得自維也納和會以來的歐洲均勢時代已正式經壽終正寢,一個新的結盟時代降臨了。表面上,這種變化似半也是走向一種平衡,而實際上國際和平是在走一段危險的鋼絲,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墮入深淵。

1905到1910年的國際關係很有那麼一點驚心動魄的味道,每一次危機都種下猜疑和怨恨的種子,使的戰爭逾發可能。

在北非爆發了兩個摩洛哥危機,每次都表現出德國統治者的大膽敢爲,而謀劃…不足的特點。德國每次都是旨在威脅和打擊法國,而得到英國和俄國支持的法國已不在是以前的羔羊了。兩次危機中儘管德國一再兵戎相向、殺機必露,第二次危機中德國海軍直接示威,然而這都被法國頂了回去,這在俾斯麥時代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中英國表現出與德國不惜一戰的態度,這促使德國上下對英國的惱怒達到了極點。德皇在接受英國媒體採訪時候所說的“大多數德國人都反對英國人。”在這時看來已經不是信口開河而是略顯保守了。而英國也不在把德國僅僅當成是假想敵,而是真正的敵人來認真對付。1906

年英國和法國之間的軍事人員已經開始研究對德作戰的合作可能,同時,德國總參謀部也在制定大名鼎鼎的施裡芬計劃。

可以說同盟國和協約國雙方已經都在準備應對雙方爆發大戰的可能,但是雙方都沒有意識到,一旦兩大軍事集團爆發大戰,規模和時間都遠超他們的想象。英國的軍事家們認爲歐洲重新洗牌所需的戰爭時間半年就夠了,而德國的軍事家們也對此贊同,也認爲最多不會超過一年時間,德國就會把法國打趴下迫使法國再次割地賠款。

雙方都認爲同盟國和協約國這樣軍備競賽下去,未來十年肯定得爆發大戰,但是同樣他們也沒有預料到雙方大戰的時候已經臨近了。

20世紀初,歐洲大陸到處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列強之間以及列強與殖民地之間矛盾不斷加深,鬥爭愈演愈烈。

巴爾幹地區,重重矛盾在這裡匯聚着、鬥爭着,一點火星就足以引爆。

偏偏中華帝國的皇帝王辰浩對這類事情樂此不疲到處煽風點火,給列強們之間製造矛盾。王辰浩不敢肯定一次世界失戰還將凹舊年爆發,但他可以製造條件讓一戰爆發。因此王辰浩帶領下的中華帝國政府分別在蘇伊士運河、巴爾幹半島、北非摩洛哥地區給歐洲列強們埋下了炸彈,至於哪顆炸華先爆炸,王辰浩也不敢肯定但他會盡力去創造條件。

王辰浩很清楚由於帝國主義列強在巴爾幹地區有着重大利益之爭,它們干預這場戰爭又成爲必然。對戰爭的干預必將導致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於是王辰浩也就順手爲第一次世界大戰接上了導火線。

早在1907年,薩洛尼卡成爲青年土耳其黨人活動的中心,統一進步協會積極在馬其頓各地建立支部特別注意在當地駐軍的青年軍官中發展組織,並着手在農村建立游擊隊。同年12月底裡扎派的統一進步協會、薩巴赫丁親王的個人主動和地方分權聯盟、亞美尼亞的達什納克會等組織的代表在巴黎舉行聯席會議,決定採取包括武裝鬥爭在內的各種手段,以根本改變現存制度,建立議會制。

在他們的背後,除了有英法俄三國的影子之外,中華帝國首次參與其中。

原來,中華帝國爲了獲得土耳其帝國控制的科威特、伊拉克產油區,多次要求土耳其政府允許中華帝國租借科威特和伊拉克附近海灣地區的港口,但是每次都被士耳其帝國婉拒。

因此,中華帝國對土耳其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感到非常的不滿。出口給希臘海軍最先進的戰列艦,其中一個因素就是表達對土耳其帝國的不滿。

但是,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始終沒有像個聽話的孩子那樣聽從中華帝國的擺佈,於是中華帝國決定扶植新的土耳其政權,以便達到佔據科威特和伊拉克的戰略目的。

當然,中華帝國是看中了科威特和伊拉克的巨大石油資源。尤其是科威特地區,位於海灣石油區的最低點,所有石油都往那裡流淌,只要中東的石油還剩下一滴,那也是在科威特。

隨着全球石油的需求的不斷提升,中美關係不斷下滑,美國對中華帝國在美國的石油公司監管很緊,而且因爲對華貿易逆差而建立對華貿易壁壘,加徵200%關稅。中美貿易大戰其中一個部分就是石油,爲了在戰爭期間不被美國掐斷石油供應,中華帝國決定控制中東海灣地區的豐富石油。而波斯帝國被俄國滅了,中華帝國暫時不想跟俄國衝突,因此欺負土耳其就成爲了必要。

在中華帝國的秘密支持下,1908年7月3日,統一進步協會雷斯內組織的負責人尼亞齊貝伊少校率部550人上山,首先以“〖自〗由、平等、博愛、正義”爲號召,宣佈反對蘇丹政府及外國瓜分陰謀。幾天後,已轉入地下活動的恩維爾帕夏得到中華帝國大批武器裝備和經費的支持,亦宣佈起義。

起義迅速席捲駐馬其頓的第3軍團和第2軍團許多單位,不久統一進步協會就成了整個馬其頓地區的真正主人。

7月20日摩拿斯提的穆斯林居民舉行起義:23日起義軍開進薩洛尼卡,宣佈恢復1876年憲法,並通電蘇丹,限期恢復憲法,否則將進軍伊斯坦布爾。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感到大勢已去被迫於24日宣佈恢復憲法重開國會。

〖革〗命取得的初步勝利給人民帶來了很大希望。但是,青年土耳其黨人認爲〖革〗命目的已經達到,滿足於政府“監督者”的地位。蘇丹及其政府安然無恙,形成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

青年土耳其黨人在〖革〗命後製定的綱領,只提出捍衛立憲政體、擴大議會權利、限制蘇丹特權、全體奧斯曼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政治要求,以及發展商業、工業、農業的經濟要求,對於〖革〗命面臨的反封建反帝國主義鬥爭任務提不出切實可行的綱領。

在1908年10月初,奧地利政府宣佈兼併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兩州,進一步動搖了青年土耳其黨人的威望。國內的封建宗教買辦勢力活動越加猖狂。薩巴赫丁的〖自〗由黨和穆斯林同盟結成反對統一進步協會的政治聯盟,導致1909年4月13日的反〖革〗命事件。

4月13日凌晨效忠於蘇丹的首都第一軍團的部分士兵發動叛亂。他們向議會所在地聖索非亞〖廣〗場集中1沿途有不少宗教學者和學生加入。

叛亂者要求驅逐議長,取締統一進步協會。

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立即滿足叛亂者的要求撤換首相,並責令各省總督保護教法。

薩洛尼卡的統一進步協會立即向中華帝國求援。

20日,中華帝國地中海艦隊海軍陸戰隊以保護在土耳其境內的〖中〗國國民爲由,出動一個陸戰旅登陸土耳其本土,並同馬赫穆德,塞夫凱特帕夏統率的部隊組成“行動軍”於4月23日抵達伊斯坦布爾。

在中華帝國陸戰旅的幫助下,青年〖革〗命軍於26日控制了全城〖鎮〗壓了叛亂。

4月27日,青年土耳其黨人通過議會廢黜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另立其弟穆罕默德賴希德爲蘇丹,是爲穆罕默德五世。

廢黜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標誌着土耳其〖革〗命的結束。從此,青年土耳其黨人開始執政,並實行專制和〖中〗央集權政策,致使〖革〗命半途而廢。

中華帝國作爲有功之臣,重啓跟土耳其政府談判租借科威特地區,併購買伊拉克地區的所有石油開採權事宜。由於土耳其政府動盪不安,如果沒有中華帝國的支持,青年派根本立不住腳,而且奧匈帝國不斷蠶食土耳其領土,巴爾幹國家、意大利和俄國等國家也對土耳其虎視眈眈,同時,土耳其經濟不景氣,新政府需要一筆鉅款維持國家生存,於是穆罕默德五世鼻終簽署了中土《科威特租借條約》和中土《伊拉克區石油開採條約》。

1910年6月3日,中華帝國以2000萬龍幣租借科威特99年的權利,並獲得伊拉克地區的所有地下石油的開採權。科威特地區作爲土耳其帝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需徵得中華帝國政府同意,中華帝國在租界區內可以駐紮不超過3000人的軍警,租借區內按照中華帝國制定的法律法規實施,土耳其人需要無條件遵守。

這樣,中華帝國成功的獲得了整個科威特,此後在科威特灣修建海軍基地,控制波斯灣地區的石油開採和運輸。同時,伊拉克地區的石油資源也盡歸中華帝國所有,大量中華帝國的石油公司再次開採,將原油源源不斷的運往國內。此後,中華帝國並不用擔心石油資源被美國控制住,同美國的政治談判又多了一個籌碼。

1910年,中華帝國爲希臘海軍建造世界最先進最強大的超神弓型戰列艦的消息傳到巴爾幹半島後,終於導致該地區的力量失去了平衡,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所組成的“巴爾幹同盟”反對奧斯曼帝國控制和壓制。

本來,中華帝國爲希臘海軍建造的超神弓型戰列艦還得兩年後才能服役希臘海軍,眼前希臘海軍還不是土耳其海軍的對手。然而,偏偏在這個時候,土耳其國內爆發了〖革〗命,新的土耳其政府控制力不穩,軍心浮動。

於是,土耳其帝國的動盪不安,給了巴爾幹同盟機會。幾個國家秘密磋商之後,決定對土耳其帝國宣戰。

位於地中海和黑海之間的巴爾個半島,飽經了歷史上天數次戰爭創傷。20世紀初期,起源於亞洲西部的奧斯曼帝國仍控制着東南歐地區巴爾幹國家的大片領土400年來一直頑強鬥爭的阿爾巴尼亞人民還沒有取得獨立:塞爾維亞、保加利亞、

希臘族人民在馬其頓、色雷斯一帶還受着奧斯曼帝國的封建壓迫和宗教迫害。

1911年3月,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簽訂反土同盟條約。5月,希臘和保加利亞訂立盟約,門的內哥羅也在8月參加。這樣就形成了四個巴爾幹國家反土同盟並決定利用意土戰爭的時機發動對土戰爭。但歐洲列強不甘心巴爾幹人民掌握自己的命運,他們各自懷着侵略擴張的野心進行干涉。

1911年10月8日,門的內哥羅首先對奧斯曼帝國宣戰,保、塞、希也相繼在17、18日向奧斯曼帝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土軍撤出巴爾幹,給予各民族以自治權。

奧斯曼帝國政府拒絕了這個要求,並開始進行軍隊動員。這就構成巴爾幹聯盟對土宣戰的直接口實。

18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希臘也相繼對土採取軍事行動吧爾幹同盟各國在兵員數量和武器質量尤其是在炮兵質量和軍隊戰鬥訓練水平上,均勝過奧斯曼帝國軍隊。這些國家的軍隊在民族解放鬥爭目標的鼓舞下,士氣高昂。保加利亞軍隊在伊斯坦布爾方向以三個集團軍組成主要集團。塞爾維亞的主要兵力(三個集團軍)對付奧斯曼軍隊在馬其頓的集團。希臘的弗薩利亞集團軍和伊皮魯斯集團軍分別準備對付薩洛尼卡和亞尼納的軍隊。希臘海軍準備對奧斯曼帝國海軍採取行動保證盟國在地中海的制海權。門的內哥羅軍隊的任務是協同塞爾維亞軍隊在馬其頓作戰。盟軍對土軍形成了包圍態勢,準備在奧斯曼援軍到達之前擊潰敵軍。

10月22日,門的內哥羅軍隊與爲數2萬人的塞爾維亞伊巴爾部隊共同對色雷斯北部和阿爾巴尼亞北部的土軍進攻保軍越過保土邊界向南推進。位於保軍集團右翼的第集團軍擊退上軍。在左翼作戰的保軍第一、三集團軍在多次擊退婁軍後,於10月22~24日在基爾克基利塞(洛澤格拉德)附近擊潰土軍第三軍,開始向南推進。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盧累布爾加茲發生激烈交戰,土軍第四軍被擊潰。土軍倉促退卻。

10月24日塞爾維亞各集團宥發起總攻,馬其頓的土軍集團被粉碎。在馬其頓南部希軍於11月1、2兩日在葉尼傑附近獲勝,向薩洛尼卡展開進攻,該城守軍於9日投降。

希海軍封鎖土海軍達達尼爾海峽出口,實施了奪取愛琴海諸島嶼的戰役。11月28日,阿爾巴尼亞宣佈獨立。但盟軍爾後的幾次軍事勝利並不符合一些大國的利益。俄國在支援巴爾幹國家的同時,又擔心保軍進抵伊斯坦布爾不利於自己解決黑海海峽問題。德國和奧匈帝國則認爲塞爾維亞和希臘是站在協約國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們強大,卻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己潛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奧斯曼帝國覆滅。

在各大國的壓力下,1911年12月,奧斯曼帝國與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簽訂了停戰協定。

1912年1月23日,奧斯曼帝國發生政變,新政府(青年土耳其黨)拒不接受和約條件。2月3日,巴爾幹聯盟各國重新開戰。奧斯曼帝國在接連遭到幾次失敗後,於4月簽訂第二次停戰協定。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以簽訂《倫敦和約》而告終。根據這項條約,奧斯曼帝國喪失了它在歐洲的幾乎全部領土吧爾幹各國人民擺脫奧斯曼帝國壓迫的願望得以實現。

1912年6月29日至8月10日,以保加利亞爲一方,塞爾維亞、希臘、羅馬尼亞、門的內哥羅和奧斯曼帝國爲另一方進行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它是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原有盟國之間矛盾激化的結果,失去亞得里亞海出海口的塞爾維亞,要求馬其頓償付賠款。希臘也希望犧牲保加利亞(當時保加利亞已收回大部分土地)以擴大自己的領土。羅馬尼亞向保加利亞提出對多布羅加的領土要求。

在奧德同盟的唆使下,保加利亞於1912年6月29日夜間,對馬其頓的塞爾維亞軍隊與希臘軍隊採取軍事行動。保軍各集團軍的進攻受阻,塞軍進行反擊突破了保加利亞第四集團軍陣地。戰鬥繼續到7月6

日,保軍被迫撤退。

10日,羅馬尼亞對保開戰,未遇什麼抵抗。21日奧斯曼帝國撕毀《倫敦和約》,與保軍作戰,佔領埃迪爾內。保加利亞在全面潰敗的威脅下,於凹日宣告投降。根據1912年《布加勒斯特和約》保加利亞不僅失去已收回的大部分領土,而且喪失了多布羅加的南部。1912年保、土簽訂的《君士坦丁堡和約》又迫使保加利亞將埃迪爾內歸還。

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的結果是巴爾幹半島的力量重新改組:羅馬尼亞脫離1882年三國同盟,而與協約國靠近,保加利亞則加入德奧同盟。

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王國像扎進奧地利身邊的一根刺幾乎把領土擴大了一倍,1912年夏季,奧地利秘密地向它的盟國建議採取一些措施來抑制塞爾維亞。可是德國和意大利拒絕採取行動。這些都成了加劇了地區矛盾。

巴爾幹戰爭導致國際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吧爾幹各國在戰後矛盾也進一步加深,爲帝國主義大國繼續幹涉和控制巴爾幹提供了可乘之機爲帝國主義世界戰爭埋下了導火線。

巴爾幹戰爭之後各帝國主義國家加緊了軍備競賽,大量徵集兵員,研製和生產各種新式兵器,軍費大幅度增加。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奧兩國軍事預算達140億馬克協約國軍事預算也達47.6億馬克。兩大軍事集團各自召開軍事會議,討論制定作戰計劃…力圖先發制人。德國總參謀長毛奇曾經說:“我們已經準備好了,對於我們,戰爭越快越好。大戰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中華帝國在巴爾幹戰爭當中,一直嚴守中立,位於塞浦路斯的海軍基地成爲向巴爾幹戰爭各國出口軍火的集散地,中華帝國在巴爾幹戰爭中向交戰雙方都出口武器裝備,大發戰爭財。

發生在巴爾幹的兩次衝突,使本就緊張的局勢更爲惡化,也使得早以躁動不安的巴爾幹火藥桶名副其實。1908年奧匈帝國認爲土耳其爆發的〖革〗命是一個機會,乘機吞併了波斯爲亞和黑塞哥爲那。這就引起了視這兩地爲己土的塞爾維亞和塞爾維亞身後的俄國的強烈不滿。沙皇政府以戰爭相迫。但在這個問題上柏林和維也納表現出了高度的一致性。德國向俄國遞交了一分態度極其強硬的聲明表示對奧匈的支持,同日奧匈帝國部分軍隊進入“緊急狀態”最終俄國退縮了。這個結果不僅使得塞爾維亞怒火中燒,沙皇政府也發誓不再受辱。

協約國此時的軍費開支遠遠不如同盟國,俄國和英國盡皆被中華帝國重創,短時間內緩不過氣來,法國根本沒法跟德國抗衡,因此協約國只能採取陰險的手段,那就是離間和瓦解同盟國集團。

由於德奧是鐵桿關係,協約國沒法離間,只好拿意大利開刀。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列強對北非的爭奪日趨尖銳。

意大利企圖奪取土屬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今屬利比亞),作爲在北非擴張的前進基地。

意大利的意圖早在幾年前就被協約國猜到,當時意大利和俄國達成秘密協議,雙方在土耳其問題上有着共識。意大利支持俄國在波斯灣和黑海的勢力,而俄國則支持意大利在北非的擴張。

英法俄三國協約於是在這個問題上決定給意大利一些好處,讓意大利攻擊土耳其。因爲土耳其跟德國走的很近,協約國希望雙方內鬥,以斷了土耳其加入同盟國的念頭。同時,給意大利好處,也是希望意大利能夠加入協約國一方,至少也可以在兩大軍事集團作戰時保持中立。

於是英法俄三國政府照會意大利,表達了他們的態度。意大利人向來是有奶便是娘,爲了眼前的利益,於是跟英法俄達成了《馬賽秘密協議》,首次承諾如果同盟國非正義侵略協約國一方,則意大利不會參戰。

英法俄對此大爲高興,這表明他們的離間計劃成功了。有了意大利的這個承諾之後,協約國的力量雖然沒有增加,但是同盟國的力量卻是被削弱了。

北非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是一片荒漠,經濟價值有限,但戰略地位重要。它與西西里島對峙,可控制地中海中部較狹窄的海面。

舊1年在瓜分奧斯曼帝國波爾泰政府佔有北非領地的過程中,阿爾及利亞(法國於1830年開始侵略逐步使之淪爲殖民地)和突尼斯(1881年)成爲法國的保護領地,因此奧斯曼帝國在北非的名義上的屬地也歸西方殖民者所有,法國準備以此爲由兼併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兩省。這一企圖遭到歐洲列強,特別是早就想在北非建立殖民地的意大利的反對。爲此意大利積極進行政治外交活動,與各列強達成協議和默契(於德奧兩國結成三國同盟),承認了意大利在北非的利益。爲了作好吞併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兩省的準備,意大利在1880年至1909年期間,不斷向兩地移民和派遣商人,購買土地,積極擴充勢力:派海軍軍官換上漁民的衣服,以在的黎波里塔尼亞沿海捕撈海棉爲名,進行海岸測量:指使意大利天主教神甫以傳教爲名,深入內地收集情報。

意大利吸取1896年在埃塞俄比亞慘敗的教訓,不斷窺測選擇時機。

1909年9月,意大利利用動盪的國際局勢和土耳其的嚴重困難,決定向的黎波里塔尼亞派遣海軍艦隊,並對土提出領土要求。遭拒絕後於28日以當地意大利人受到傷害爲由發出最後通牒,29日對土宣戰,從海上炮擊的黎波里、胡姆斯等地,戰爭爆發。

駐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的土軍僅有1個師約7000人,意大利則動員軍隊9萬人,並以海軍對土實施封鎖,阻止其增調援軍。29--30

日,意海軍炮擊土耳其伊庇魯斯地區海岸城市普雷韋扎(今屬希臘),並擊沉土魚雷艇數艘。三天後海軍登陸部隊炮擊並佔領的黎波里和圖卜魯格。

11日,意軍(約3.5萬人,72門火炮,由c卡內瓦指揮)進駐的黎波里,並在胡姆斯、德爾納和班加西登陸,至月底佔領利比亞重要濱海城市,但遭到阿拉伯部落軍隊和來自埃及、突尼斯等地阿拉伯志願軍有力抵抗,向腹地的進攻進展遲緩。

1910年5月,意軍(10萬人,飛機35架、飛艇9艘)發動大規模進攻,海軍佔領佐澤卡尼索斯羣島。

10月,土耳其國內政局不穩,加之巴爾幹戰爭爆發,被迫求和。

18日,雙方簽訂《洛桑條約》,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成爲意大利的殖民地。土耳其放棄對的黎波里和昔蘭尼加的主權,恢復兩地的舊稱利比亞,並承認意大利繼續佔有佐澤卡尼索斯羣島。

由於當年意大利加入同盟國的原因便是跟法國在的黎波里殖民地衝突,如今意大利真正實現了佔領該地區,法國也表示支持,雙方的矛盾頓時消除。英國也很大方,表示不會追究意大利參與八國聯軍侵英戰爭一事,並願意將意屬索馬里歸還給意大利。這樣一來,意大利跟協約國之間的矛盾便煙消雲散。反過來,意大利海軍在地中海根本擋不住英國海軍和法國海軍的威脅,指望德國海軍和奧匈帝國海軍是不可能的,於是意大利政府就此開始倒向協約國一方。

第171章 翅膀硬了第573章 希特勒的無奈第678章 颱風行動之解放巴黎第215章 海陸軍大臣第700章 核談判(下)第459章 中美大西洋海戰(八)第18章 佳人傾心第96章 驚聲尖叫第546章 轟動世界的光華大帝號新聞發佈會第309章 三年中德同盟第355章 升溫的火藥桶第256章 中國,雄起了第215章 海陸軍大臣第56章 籌備新軍(二)第363章 中華帝國的最後一級戰巡第658章 決戰大西洋之情報戰第693章 希特勒的救命稻草第459章 中美大西洋海戰(八)第306章 三大政黨第271章 排華法案 中美外交大戰第345章 陸軍紀元M07式裝甲戰車第652章 決戰大西洋之空中反潛第184章 較量第590章 蘇德戰爭啓示錄第102章 北洋兵器第23章 聯合艦隊覆滅(一)第566章 中華帝國的釣魚藝術第409章 九州陷落第397章 九州空戰(上)第513514章 條約時代的海軍競賽第242章 三三艦隊補充法案第115章 情挑閨秀第145章 璦琿爭奪戰(1)第473章 第二炮兵第622章 h7空中堡壘發威第451章 檢查省PK監察省第270章 世紀成就第574章 中華帝國的攻擊核潛艇問世第51章 慈禧看相第577章 二戰擴大 美國參戰第701章 二戰結束第730章 核大戰(7)第108章 南海寶藏第111章 一艘船十個墓(1)第395章 血戰失立山第49章 曲線政治第674章 決戰大西洋之德軍潛艇的最後一擊第293章 世界大戰?第343章 救俄國一命第538章 墨西哥戰敗和中華帝國的軍事幹預第519520章 BB黨們的希望和M28陸戰之王第228章 奪取波多黎各第266章 取代無畏,神弓時代的降臨第482章 納粹崛起(一)第129章 大國博弈(1)第213章 九日戰爭(下)第117章 遠東金融風暴(1)第599章 戰前策略第234章 給農民實惠第386章 濟州島之戰第315章 突圍之戰第262章 危機四伏第25章 聯合艦隊覆滅(三)第178章 膨脹的野心第371章 囤積居奇第373章 海上霸王 無敵的元級戰列艦第541章 蘇德瓜分波蘭,英法不敢宣戰第407章 立花山之戰第687章 斬首美利堅之鷹第213章 九日戰爭(下)第435章 偷襲珍珠港(一)第668章 決戰大西洋之壓秒攻擊第177章 意欲合圍第95章 永平軍演(5)第467章 美軍大潰敗第75章 海關第456章 中美大西洋海戰(五)第456章 中美大西洋海戰(五)第323章 強盜是這樣煉成的第371章 囤積居奇第716章 衛士導彈防禦計劃第616617章 帝國空軍的驕子第527章 雄起 中國世界盃第645章 鋼鐵的碰撞(下)第715章 計算機時代第611章 耀武揚威的德國虎式坦克第34章 三國干涉還遼第296章 冬季攻勢 極地戰役第198章 整合海陸軍第490章 海灣戰爭——中華帝國的武力炫耀第105章 船舶重工第476章 繞開條約限制第584章 里加灣海戰第628章 復仇(3)第159 加勒比寶藏第553章 核試驗第264章 光華第76章 貸款造艦第517518章 巡航導彈誕生和軌道動能炮的研製第442章 航母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