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自治議會

第二天,夏鈞舉行了一個閱兵式,統一服裝,統一裝備,行進整齊的保安團士兵出現在了各村鄉紳面前。

保安團的士兵的儀態讓各村鄉紳大爲讚歎,爲了進一步讓這些鄉紳熟悉保安團,夏鈞還給他們看了保安團的軍法。

看過軍法,各村鄉紳頓時放心不少。

此時他們可以確定,這是一支有良好軍紀的武裝,這支武裝力量還可以爲西鄉剿匪,以後匪患少了,日子也好過不是。

誰也不想哪天被人綁票,然後被索要幾千塊銀元。

其後夏鈞又向這些鄉紳展示了馬克沁重機槍,馬克沁機槍的強大火力直接把一棵水桶那麼粗的樹木打斷,看得那些鄉紳無比驚歎。

馬克沁重機槍那是出現很久的武器了,只是這鄉下地方,這些鄉紳哪裡有見過,自然是驚歎異常。

裝備上一對比,尋常清軍絕對不是對手,而再對比訓練,清軍除了新軍之外,其他部隊基本上沒有怎麼訓練,戰鬥力非常低下。而滿清又把大部分新軍佈置在北方,南方基本上沒有什麼新軍存在。

這次簡短的閱兵給了在場鄉紳定心丸,建州保安團的確有足夠的實力,地方自治理應不是問題。而且夏鈞還向他們暗示,保安團的人數還將進一步擴充。

大部分鄉紳此時都已經同意了自治,他們也急着的要把滿清這個壓在身上的包袱甩掉,在滿清的統治下,除了當官的可以維持家業外,其他的羣體極易破家,就連那些地主也差不多,只是風險更小一些罷了。

而當官可謂是清朝最賺錢,最有地位的職業了,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句話的意思是,就算當了知府不貪污,光是收孝敬之類的收入,也能搞到十萬白銀,若是貪起來那就更不得了了。

www●ttkan●℃O

與其說清末百姓困苦是列強入侵造成的,還不如說是滿清的行政體系徹底腐敗而造成的,清末的貪污已經是到了完全沒有監管,而且演變成公開貪污的地步。

所以地方的那些鄉紳並不歡迎官府,而西鄉的鄉長則被夏鈞給控制了,導致這些鄉紳集體支持西鄉自治。

緊接着夏鈞開着卡車,帶着一羣鄉紳前往石牛山。

此時石牛山下的那五畝稻田中已經變得金燦燦的,稻田裡的稻子可以收割了,只見一個個稻穗上掛滿了稻穀,都將稻穗壓得垂下來了。

一羣鄉紳頓時驚歎萬分,下車後紛紛衝到田邊觀看。

夏鈞這時拿出一臺從系統兌換的數碼攝像機,對着稻田一陣猛拍,這豐收的場景自然得拍下來了,還得拿來做宣傳用的嘛!

這個年代也已經出現彩色相機了,只是這年頭的彩色相機的顏色並不是那麼全,應該是三色或者五色的,而夏鈞用的是……數碼。

林德寶從塘坑村找來村民,開始收割田間的水稻。

夏鈞用數碼相機持續拍攝,村民將水稻割下,然後拿着一捆捆水稻往一個木板上砸,上面的稻粒在反覆的下砸後逐漸脫落。

夏鈞看到這一幕,發現農村的生產力還有待提高,收割這麼費力可不行。

一羣鄉紳也拉起袖子在邊上幫忙,在衆人齊心合力下,五畝稻子迅速被收了上來。

“快稱下有多少。”

“對,快稱下。”

“我看應該有一千多斤。”

“這不是廢話嗎?”

一羣鄉紳七嘴八舌的圍在那裡,這時一杆有小孩手臂那麼粗的秤拿了上來,在幾個壯漢的努力下,一籮筐一籮筐的稻穀逐漸稱好重量。

統計了一番,林德寶激動道:“一千三百斤。”

“哇!”

“一千三百斤啊!”

“普通的稻種能種出個六百斤就算不錯了。”

“是啊!”

“大家聽我說一句。”夏鈞這時擡手壓了壓,衆位鄉紳連忙安靜下來,看向了夏鈞,只見夏鈞沉痛的說道:“當今有四萬萬國人吃不飽飯,我們西鄉是幸運的,因爲我們有了高產稻種,而且是我們西鄉獨有的,望各位父老與在下共同努力,讓西鄉的百姓人人吃飽飯,人人穿暖衣。”

“好。”

衆鄉紳頓時喝彩,夏鈞這番話說得的確漂亮,他不說保安團了,而是說‘我們西鄉’,頓時拉近了關係。

再則那些鄉紳也聽出來了,夏鈞願意提供這種高產稻種給他們。

當然,夏鈞還有話沒說,要種他的高產水稻,起碼每畝地得分個一百公斤稻子給他吧!不然他豈不是虧本死了。

而且現在西鄉免稅,夏鈞還要養兵呢!

在夏鈞的利誘下,各村鄉紳當天紛紛在夏鈞起草的《西鄉自治宣言》上簽字,西鄉自治議會正式成立。

議會成員定爲70人,議會大樓就設在龍村,平時每個月十五趕集這天召開議會,有時還將召開緊急議會。

第一次議會,夏鈞拋出了一個行政議案。

這個議案主要是對各村進行分級,定下了六個行政村,行政村下面則是自然村,這個議案几乎全票通過。

接着夏鈞又拿出了第二個議案,這個議案決定在六個行政村各建立一所小學,而在龍村建立一所中學。

這六所小學及一所中學,將免費爲西鄉子弟提供教育。

至於所需經費……一羣鄉紳討論了大半天,決定將今年的田賦集中起來,各村一報數目,加在一起竟有近一萬塊銀元。

最終大半鄉紳同意這個議案,將那一萬塊銀元拿來興辦西鄉教育。

夏鈞看得心裡暴爽,原本還以爲這教育經費得自己出,想不到這些鄉紳自己解決了,教育乃是重中之重,沒有教育就沒有人才,他要想有所發展,教育是很關鍵的。

接着一羣鄉紳又討論了半天,決定派人到外地去請新學教師,西鄉的教育將按照新學的方式來辦。

此時儒家文人已經沒有合法地位了,儒家文人雖然不滿,但大部分人都不會堅持不讓子女上新學。

夏鈞自然是親任中學校長了,近代當校長而成功的蔣委員長的典範就擺在那裡,他怎能不效仿一番。

開完議會,衆鄉紳也就回去了。

夏鈞這時把張四狗叫了過來,張四狗目前在團裡當班長,夏鈞始終對他不太放心,畢竟張四狗的人脈就擺在那裡,團裡很多士兵都和他有着良好的關係。

“四狗啊!你這名字上不了檯面啊!今天喊你過來,是想給你取個名字。”夏鈞笑呵呵的對張四狗說道。

“多謝團長,您可得取個好聽點的啊!”張四狗喜道,心想團長給他取名字,估計是想將他引爲心腹了,團長這麼有本事,跟着他幹絕對有前途啊!

“我想想,就叫季玉吧!張季玉。”夏鈞想了想,隨口取了個名字。

“張季玉,張季玉,這名字好聽,以後我四狗就叫張季玉了。”張四狗興奮的說道。

這時夏鈞笑着說道:“當然,叫你過來取名字是其次,有個很重要的任務要交給你。”

“請團長指示,四狗一定完成任務。”張四狗挺胸收腹,做了個軍禮。

“很好。”夏鈞點了點頭,說道:“你也知道,現在我們西鄉自治,官府必然有所反應,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現在還缺一個情報網絡。清軍什麼時候進剿,走哪條線路我們都一無所知,一旦和官府打起來,雖然說以我們的實力肯定敗不了,但卻會應付得很被動,就跟瞎子沒兩樣。”

夏鈞頓了頓,繼續說道:“所以呢!今天叫你來,就是將這個重要的任務交給你。從今天起你就是我們建州保安團軍情局的局長,每月領取20塊銀元。另外再給你五千塊銀元經費。”

“啊!”張四狗聽得楞了,怎麼自己突然成局長了?而且還加了薪水。

“你的任務就是在建安、建陽廣佈眼線,實時監控官軍和土匪的動向,有任何風吹草動立即回報。”夏鈞說道。

張四狗很是機靈,再說有些文化,又是本地人,是組建情報部的最佳人選,同時夏鈞的意圖也是把張四狗調離軍隊,免得他在保安團里拉幫結派,哪天自己睡覺時就被他給做了。

“任務的確很艱鉅,你有沒有信心完成任務?”

“有,四狗保證完成任務。”張四狗爲了好好表現,咬牙包攬了下來,其實心裡很是沒底,不知道自己能否勝任。

————

第一更到,票票!

第344章 中日空戰!第143章 華東級戰列艦第331章 中南半島危機第206章 生計,發展第238章 軍國主義與資本主義間的抉擇第336章 交趾漢化進程第394章 戰爭疑雲,中國資本抽逃第331章 中南半島危機第317章 中俄聯軍反攻計劃,民用飛機發展二百零九章 中國國防部長第294章 中醫振興之路第48章 轟炸機試飛第63章 十大油田佔了兩個第344章 中日空戰!第25章 私下通信第26章 三酸二鹼第91章 工業狀況第39章 清室退位第159章 帝制來襲第252章 帝國成立,設內閣第68章 討要接濟第88章 安心效忠委員長第16章 說服第276章 中國版《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第168章 日軍異動,反制手段第99章 保路高潮第144章 工農業佈局第225章 行業規範第10章 勾心鬥角第206章 生計,發展第112章 殲滅第103章 集團第294章 中醫振興之路第287章 1917年發展報告第33章 財政有壓力第62章 航道開通第348章 鑽地彈的威力第236章 印尼寶庫第371章 重啓協議第67章 增發紙幣第375章 訪問美國第166章 日本驚懼第337章 瘋狂的鐵路建設第276章 中國版《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第295章 華人滲透下的澳大利亞第399章 美國經濟臨界點第93章 張作霖的不合作第67章 增發紙幣第248章 中國世界體系,商人運動第41章 夏收到來第205章 挑撥、忽悠尼古拉二世第47章 僕內門公司的噩運第13章 土匪投降第298章 安娜斯塔西婭第51章 幸福生活第59章 捲菸廠第43章 炮戰(上)第252章 帝國成立,設內閣第367章 中美髮展趨勢第95章 出征東北第131章 強悍的備戰計劃第261章 誘敵,屢試不爽的戰術第190章 宗主國與藩國的戰爭第46章 民族資本的反攻號角第18章 抗議遊行第16章 漢陽爭奪戰第74章 震撼第179章 恐怖白磷彈第121章 日軍的聖戰攻勢第93章 張作霖的不合作第283章 七月流血事件爆發第10章 勾心鬥角第18章 自治議會第63章 十大油田佔了兩個第315章 亞洲經濟一體化經濟體,構建中國世界體系第102章 空軍戰機第22章 收買報界第228章 夏收到來第54章 毫無大志的委員長第37章 心許第275章 天價電影第49章 議和第8章 停止擴張第75章 潛艇出擊!第85章 划算的投資第22章 收買報界第409章 軍事裝備更新第39章 清室退位第35章 外交佈局第17章 西鄉自治第154章 野外求生教程第351章 國家氣運第263章 逗你玩,衝鋒第133章 14年秋收第405章 貶值亞元,國進民退第205章 弔喪,拜訪第119章 產能暴增第409章 軍事裝備更新第13章 民心未附第33章 南北議和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