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議論

繼《射鵰英雄傳》之後,《明朝那些事兒》挾舊作威勢,赫赫登臨,以前所未有的新意,再次名動天下,一時之間,熙熙攘攘,吵吵鬧鬧。

“我有訂報的習慣,看的卻少,日月積累,牆角已堆的滿滿的。

爲着此事,不少聽夫人的嘮叨,只舊習難改,過聞即忘。這般多的東西堵在那兒,不看又不丟,細細想來,確實無趣的很。

前日心血來潮,拿起一沓翻閱,無意中見了一篇文章。

名字帶些戲謔,簡單明瞭,《明朝那些事兒》。

本有些不屑的,想來這類題目,大概也寫不出什麼好文章。一看之下,心內的觀感可用四字來形容:相見恨晚。

作者以武俠聞名,寫起歷史,卻也極是精彩。

先前,史學先生們著作,刻板高深,艱澀難通,或許也是精彩的,可惜讀者能力有限,只能束之高閣。

此書獨闢蹊徑,採用小說筆法,明明講的正史,卻通俗幽默,活色生香。能將衆所周知的事情,敘述的引入入勝,跌宕起伏,不可不說能力超羣。

讀來不想罷手,午飯亦擱下了。

不理夫人的白眼,靜靜地閱讀,時而惆悵,時而恍然,淒涼處扼腕長嘆,悲壯處掀桌拍案,傻笑激動,留戀惝恍。

閱罷放開,轉頭一瞥,夫人正緊張地看來,模樣頗心驚膽戰。

於是,只得好生安慰一番……”

————某讀者

“張若虛第二部力作,定將引領新的潮流!”

————《京城晚報》

“誠意十足的態度,創意十足的作品!”

————《下相日報》

“張若虛的完美轉型,武俠到歷史的過渡”

————《南方報》

總體的評價還算不錯,憑着書本身的質量,獲得了許多人的喜愛。

對此不以爲然的,自然也大有人在。

“從《射鵰》開始,張若虛進入了人們的視線,說一炮而紅,大概並沒什麼過錯。

如今回顧這部小說,跌宕起伏,想象豐富,確實是難得一見的傑作。而字裡行間,也充斥着作者的思考與情懷,十分感人。

若是這樣,一直寫下去,如無意外,定取得更好的成績。

這應該是許多人的期望,自張若虛先生的幾封回覆中,也能看出是穩重從容的人物,只是不知何故,竟然忽然變換寫作題材。

一個作家想嘗試點新東西,情有可原,畢竟,誰也不願被限制在一種文體內。

但是,不得不說,大部分作家只擅長一種文體。

所以變更文體的問題,應該謹慎。張先生的行爲,明顯有些冒失。《射鵰》如今正處上升勢頭,應該穩紮穩打……”

這是武俠迷的說法,對於張若虛停寫武俠,始終耿耿。不過也僅止於此,內中多是勸告之意,或有些怨氣,卻沒對《明朝》做什麼評價。

“總體而言,《明朝》是一部讓人失望的作品。

或許,有人會說,書還只開了個頭,如何便能早早下結論?我要說的是,一個臭鴨蛋,不必吃了才知道是臭的,聞一下便差不多了。

許多人熱捧,說什麼‘創新’‘獨特’之類的話。

那麼,情況真是如此麼?

只要讀上三行,大家應該都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吧?

前段時間,電視上熱播的《品三國》,大家應該還有些印象。如今回頭再來看《明朝》,其風格,其語言,其調侃的味道……若還能說是創意,我是真不敢苟同。

張若虛以小說成名,《射鵰》的創新與格局確實少見,應該值得肯定。

其行文穩重細膩,透着古典味,不知何故,竟一變而成了這種浮誇調調。或許是見張斯的講課正名動天下,想借此風氣也增加點銷售?

若是如此,可真教人失望。

張先生武俠小說自成一家,並沒有這個必要。再者,學一個孩子的風格,也說不上什麼光榮……”

這種文章,既不激烈,也不平淡,不重說理,也不純寫情緒,可是效果很好。

只是簡單地提點一下,似乎把判斷的權利都交給了讀者,而不時諷刺一下,實際已在不知不覺中左右了讀者的情緒與判斷。

大家很容易被這似是而非的說法給迷惑,仔細想想,好像與《品三國》真有些相似。

這種想法在讀者中傳播,也許不會影響銷量,但會影響名聲。

因爲隨着傳播,結論會越來越離譜,由“相似”而“跟風”,由“跟風”而“抄襲”。

至於真實的面目,大概不會有多少人在意。

“真知或啓示如果不遺失其本質,就不能被傳授,不能被承襲,也不能被日常化。”

————《達芬奇騙局》

好在張若虛的文章,關注的人很多,其中各個階層,各種學歷的都有。

有人提出一種觀點,很容易地便會有人反對,甚而被輕而易舉地攻破。

“有人認爲《明朝》抄襲了《品三國》,我想這是誤會了。

作品之間,有相似處,並不難理解。

因爲沒有誰的東西是完全新的,未在地球上出現過的。

一個新的物品,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舊有事物的雜交聚合,是個很明顯的‘雜種’。所以,各種儀器,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創意來源,或是在舊儀器中發現相似處。

《品三國》是很具創新性,但在古人的文章中,也不是毫無痕跡。

至於張斯特殊的講述方式,明顯是把學校授課,相聲,說書等結合起來的。

那麼,能說他抄襲了古人,或是哪位相聲大師了麼?

這個似乎不難判斷,因爲太明顯了。

說到《明朝》與《品三國》之間,便不那麼容易判斷了。

這裡也涉及到了另外一個問題,一位作家的文章與另外一位作家的相似,便能判定其中又抄襲麼?

可以說,只要是文章,總能找到與自己相似的,差別只在程度高低而已。

而且,一位作家寫文章,常常是受了另一位作家的影響,或是在不知不覺中將讀的文章帶到了自己的筆下。但這隻能說受影響,絕對說不上抄襲。

抄襲的程度已經太高,至少,《明朝》沒達到這種程度。

《明朝》是純書面作品,與《三國》的演講體不同,可算是兩個類型了。

再者,《明朝》是小說與札記的結合,與相聲等是沒什麼關係的。

或許,張若虛真是受了張斯的影響,大家應該還記得,兩人是認識的,平日在一起切磋,難免會有相似處。

但寫出得東西,卻完全是另外一種類型了。

而且,在我看來,《品三國》是用來聽的,若是閱讀,就差極了,簡直可謂粗陋。

在這方面,《明朝》的可讀行則要強得多,《品三國》更像是老師講課,除了活潑有趣,只是些史實訴述。

而《明朝》則有更多的情緒與思想,暫不論對錯,它的感染力要強許多……”

一評一駁,將《明朝》的評價又提升了不少。

讀者圍繞着這個論點,議論紛紛,將張斯與張若虛“兩個人”比較來比較去的。如此就沒有多少理性分析在內了,更多的是個人喜好了。

還有一類全盤否定的人,把“兩個人”一起批了。

“張斯是位有才華的少年,但卻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

歷史的講述,應該以歷史特有的方式來講述,嚴肅而宏大。他的講述太過輕浮,甚至可說是油腔滑調。張若虛緊隨其後,寫這些胡鬧東西就更不該了,張斯可以說是少年心性,情有可原,那麼他呢?

如今,這股不好的風氣,已瀰漫開來,不單影響着讀者,也影響到了一些歷史研究者們,長此以往,絕非好事…………”

話顯得迂腐,不值一駁,再者,也是老調重彈了,並沒什麼新意。

當初張斯憑着《品三國》初紅的時候,便引起過這種討論,鬧了好一段時間。

大家研究的還算透徹,最終也給了張斯以肯定的評價。

所以,這類言論似乎並沒什麼人搭理,專業人士不屑,非專業人士則因爲缺少噱頭,沒興趣。

而《明朝》就在這種熱熱鬧鬧的氣氛中,人氣逐步高升。

第四十二章 突然轉折第四十九章 晚會(九)第三十六章 校慶來臨第九十章 電影第二十二章 小李飛刀第四章 神秘來電第四十六章 無風起浪第十章 地位穩固第二十六章 約戰婚禮第十七章 手指第四十二章 晚會(二)第二十三章 狙擊上映第四十二章 突然轉折第五十章 晚會(十)第二十三章 比較第三十七章 大戰高捷第三十五章 神鵰現世第五十四章 身份告知第四十四章 風行天下第五章 上節目(二)第五十四章 竟是女人第九章 國史大綱第四十章 已在困局第四十九章 問題初露第五十二章 任重道遠第二十二章 小李飛刀第四十章 電影上映第六章 挑事第五十章 教授書籍第四十五章 晚會(五)第五十四章 身份告知第二十八章 訪談節目第三章 身份曝光第四十六章 無風起浪第三十三章 李雄抉擇第二十二章 戛然而止第二十一章 訓練第七十一章 老闆第三章 讀書心得第一章 探看第四十五章 身家豐厚第二十一章 卷珠簾第二章 選擇《射鵰》第三十二章 總結生活第七十八章 領回家第四章 《活埋》第三十章 怒立樓前第五十四章 身份告知第十三章 千里馬第十七章 二部電影第十二章 驚聞第四十五章 採訪與錄像第三十二章 總結生活第八章 遺囑產業第二十九章 紅饅頭綠饅頭第五十四章 教授學者第五十三章 寓中細事第四十六章 無風起浪第四十四章 怒氣勃發第四十一章 幫與被幫第十章 邀約講課第二十三章 狙擊上映第十六章 老師迴歸第六十九章 比較第二十四章 酈清回覆第二章 義學第二十四章 半夜癲狂第五十三章 議論風雲第十二章 相關評論第三十四章 電話營救第三十一章 邀約第五十二章 節目與漫畫第九章 拒絕第八章 遺囑產業第二十八章 發出挑戰第二章 義學第六十六章 輕輕一吻第三十八章 詩人之名第四十六章 晚會(六)第九章 國史大綱第十二章 上課被抓第九章 拒絕第十一章 萬曆十五第九章 節目之後(三)第四十章 流氓粉絲第四章 上節目(一)第三十五章 好奇媽媽第六十九章 比較第九十章 電影第十三章 寶玉第二十七章 發佈名單第二十八章 硬闖第二十七章 震動第三十五章 好奇媽媽第二十三章 一夜爆紅第四十一章 晚會(一)第九章 閒事第二十八章 孤膽特工第四十八章 上報與請人第五十四章 竟是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