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黃帝內經》……(求訂閱)

第281章 《黃帝內經》……(求訂閱)

“吳醫生,給你傳個文件。”

幾天之後,陳凡將《傷寒論》以及《金匱要略》傳給了東方醫院的吳含。

看着上面兩本書的名字,吳含召集了整個辦公室所有醫生。

“各位,大家不要激動,一會,我們就要打開陳凡老師給我們傳的《傷寒論》了。”

雖說吳含說是這麼說。

但看着電腦上的文檔,吳含的手都激動的有一些顫抖起來。

他剛纔粗略看了一下,雖然沒有看全,但他明白,這絕對是原版的傷寒雜病論。

哪怕就算不是原版,還原度也在90%以上。

如果是這樣的話。

吳含知道,這意味着什麼。

雙擊。

傷寒論就此出現於衆人眼前。

“春溫和,夏暑熱,秋清涼,冬氣冰列,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其傷於四時之,皆能爲病,以傷寒爲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也。”

一衆中醫師受限於此前中醫學知識的限制,所以他們的中醫水平也就一般般。

但雖然他們的水平一般般,可他們對於古文卻是非常有研究的。

畢竟要看懂醫書,要是沒有一點古文水平,那怎麼行。

《傷寒論》開頭這一段話,一瞬間就讓他們眼前一亮。

翻譯的話,那就是,春天氣候溫暖,夏天氣候炎熱,秋天候涼爽,冬天候嚴寒,這是四季正常候的變化規律。冬季嚴寒,然界萬種靈深深地潛藏、伏匿,懂得養之道的們,順應然之規律防護固密,所以寒邪不會傷害到他們。倘若不慎感受了寒邪,這就叫傷寒。四時之皆能傷致病,但傷寒這種邪,是最爲凜冽、肅殺的邪,所以危害最烈。

這就是傷寒。

這是對於傷寒的統稱。

不過,這還沒有結束,下面這一段,更是讓人受益非淺。

【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爲溫病,至夏變爲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

這句話就更具有指導意義了,他說的是:感邪後立即發病的,名叫傷寒。感邪後不立即發病,寒毒邪氣藏於肌膚之內,到了春季發病的,就成爲溫病;到夏季發病的,就成爲暑病。所謂暑病,是熱甚而重於溫病的病症。所以辛苦勞累的人,春夏季之所以多患溫熱病,並不是感受了時行之氣,而是由於冬季觸犯了寒邪,寒邪伏藏所致。

在一年四季中,每十五天爲一節氣,每一季度有六個節氣,一年共有二十四個節氣。一般說來,氣候應與節氣相應。但是氣候的變化異常複雜,有時節氣已到,而此時的氣候卻沒有到;有時節氣未到,而此時的氣候卻提前到來;有時氣候雖應時而至,但表現太過,這些都能成爲致病的邪氣……

看着《傷寒論》裡面的指導思想,整個辦公室已經尖叫起來。

“什麼情況?”

科室主任聽到這邊動靜,連忙走過來問道。

“主任,我感覺,我能一個打十個。”

“啥?”

“主任,我感覺,以後我們東方醫院要火了。”

“你在開玩笑?”

“主任,不,不只是我們東方醫院要火,我們中醫一定會崛起的。”

“你們怎麼回事,打雞血了?”

“主任,伱出去,我們還得研究傷寒論呢。”

是的。

在陳凡將傷寒論發給吳含他們之後,他們只感覺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脈。

原來很多不懂的,這會兒卻是一通百通,所有都懂了。

當然。

不只是他。

爲了讓中醫崛起。

陳凡也沒有僅僅將《傷寒雜病論》只發給吳含他們。

要想中醫崛起,那就是要讓全中國所有的人都有機會學習中醫。

甚至。

不只是全中國,讓全世界都可以加入進來。

所以。

陳凡也將《傷寒雜病論》直接發到了網上,任何人都可以下載自學。

……

“兄弟們,上線,上線了。”

“啊,凡哥,今天什麼風將您給吹到線上了?”

“怪了,你們平時不是很喜歡我上線直播嘛,怎麼我主動上線直播了,你們倒還問這問那了?”

“那啥,凡哥,您突然之間主動了一次,我們都感覺好像不太像你啊。”

發現陳凡突然主動上線,不少粉絲有些驚訝:“凡哥,您不會想對我們有啥壞心思吧。”

“啥壞心思,你們啊。”

陳凡對於這羣逗逼粉絲也是無語了。

不過。

這些傢伙真是陳凡肚子裡的蛔蟲。

陳凡主動上線,還真有他的目的。

這不是之前學了一大堆中醫知識,一時手癢,便想練練手嘛。

最佳的練手,自然是找一衆粉絲了。

不過。

雖說練手,陳凡也不想表現的這麼明顯,於是便說道:“其實呢,上次在百家講壇講了一些有關中醫方面的內容,後來瞭解一下,大家普遍對於中醫不是特別清楚。所以,今天我就想上線,向大家再講講中醫,也算是爲中醫推廣做一翻貢獻吧。”

講什麼呢。

中醫這種東西,要是講得太高深,那別人就聽不懂。

不能像《傷寒論》一樣的,直接就來個理論。

也不能像《雜病論》裡面,搞出一大堆的方子。

哪怕這一些理論,這一些方子在業內人士眼裡多經典,但普通人看不懂也沒用。

現代中醫的沒落,除了不少醫學著作缺少之外,也在於不少人並不是特別瞭解中醫。

所以。

要想宣傳中醫,那就要先將中醫的治病邏輯推廣出去。

想了想,陳凡第一個想到了《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中醫學裡最早的一部中醫學著作,據傳是黃帝寫的。

不過。

真實考察的話,《黃帝內經》應該不是黃帝寫的,他應該是成書於西漢時期,而且還不是一個人寫的。

是多個人寫的。

至於爲什麼叫黃帝內經,而是假託黃帝之名所寫,意思是這是一本非常古老的醫書。

這也是想讓更多人信服。

因爲他足夠的古老,又因爲此書建立了陰陽五行學,脈象學,藏象學,經絡學,病因學,病機學,病症,診法,以及養生學,運氣學……等等。

所以,一直以來,《黃帝內經》也被稱之爲中醫學的理論總綱。

不過,雖然他是總納,但也有不少部分寫得非常生動,而且通俗易懂。

比如第《黃帝內經》的第一章,素問,上古天真論。

“先跟大家講一個有關黃帝的故事。”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

當然。

在這個世界也是。

所以。

在陳凡說到黃帝之時,一衆粉絲一下子便無比的感興趣。

陳凡說道:“從前有一個叫黃帝的人,他生下來就表現的非常神奇,在很小的時候就很會說話。幼年時對周圍事物領會得很快,長大之後,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時,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歧伯問到:我聽說上古時候的人,年齡都能超過百歲,動作不顯衰老;現在的人,年齡剛至半百,而動作就都衰弱無力了,這是由於時代不同所造成的呢,還是因爲今天的人們不會養生所造成的呢?

歧伯回答說:上古時代的人,那些懂得養生之道的,能夠取法於天地陰陽自然變化之理而加以適應,調和養生的辦法,使之達到正確的標準。飲食有所節制,作息有一定規律,既不妄事操勞,又避免過度的房事,所以能夠形神俱旺,協調統一,活到天賦的自然年齡,超過百歲才離開人世;現在的人就不是這樣了,把酒當水漿,濫飲無度,使反常的生活成爲習慣,醉酒行房,因恣情縱欲,而使**竭絕,因滿足嗜好而使真氣耗散,不知謹慎地保持精氣的充滿,不善於統馭精神,而專求心志的一時之快,違逆人生樂趣,起居作息,毫無規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岐伯是皇帝的臣子,精通醫術。

因爲黃帝內經是通過黃帝與岐伯一問一答這樣的方式表現出來的。

所以後來人們又將醫術稱之爲岐黃之術,也就是岐伯與黃帝傳下來的醫術。

當然。

雖然說的是醫術,看起來好像很複雜。

但仔細研究的話,你會發現,這一點也不復雜。

就像這本書一樣,兩人一個問,一個答,所舉的例子也非常接地氣,可以說是通俗易懂。

不但通俗易懂,而且這裡面的理論還與生活聯繫在了一起。

陳凡只是一說,大家便一下子對照自己。

爲什麼自己這麼年輕,但卻感覺很累呢?

爲什麼自己才20來歲,但卻顯得很老呢?

原來。

這是因爲飲食,作息,房事……等等加起來的原因。

當然了。

這在現代西醫也有這樣的解釋。

但在這裡面,卻是將這一些加起來,提出了精氣神的觀點。

於是黃帝又問了:“人年紀老的時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於精力衰竭了呢,還是受自然規律的限定呢?”

歧伯說:女子到了七歲,腎氣盛旺了起來,乳齒更換,頭髮開始茂盛。十四歲時,天癸產生,任脈通暢,太沖脈旺盛,月經按時來潮,具備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歲時,腎氣充滿,真牙生出,牙齒就長全了。二十八歲時,筋骨強健有力,頭髮的生長達到最茂盛的階段,此時身體最爲強壯。三十五歲時,陽明經脈氣血漸衰弱,面部開始憔悴,頭髮也開始脫落。四十二歲時,三陽經脈氣血衰弱,面部憔悴無華,頭髮開始變白。四十九歲時,任脈氣血虛弱,太沖脈的氣血也衰少了,天葵枯竭,月經斷絕,所以形體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

男子到了八歲,腎氣充實起來,頭髮開始茂盛,乳齒也更換了,十六歲時,腎氣旺盛,天癸產生,精氣滿溢而能外瀉,兩性合在一起,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歲時,腎氣充滿,筋骨強健有力,真牙生長,牙齒長全。三十二歲時,筋骨豐隆盛實,肌肉亦豐滿健壯。四十歲時,腎氣衰退,頭髮開始脫落,牙齒開始枯槁。四十八歲時,上部陽氣逐漸衰竭,面部憔悴無華,頭髮和兩鬢花白。五十六歲時,肝氣衰弱,筋的活動不能靈活自如。六十四歲時,天癸枯竭,精氣少,腎臟衰,牙齒頭髮脫落,形體衰疲。腎主水,接受其他各臟腑的精氣而加以貯藏,所以五臟功能都以衰退,筋骨懈惰無力,天癸以竭。所以髮鬢都變白,身體沉重,步伐不穩,也不能生育子女了。

黃帝接着問道:有的人年紀已老,仍能生育,是什麼道理呢?

歧伯回道:這是他天賦的精力超過常人,氣血經脈保持暢通,腎氣有餘的緣故。這種人雖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過六十四歲,女子一般不超過四十九歲。

黃帝問:掌握養生之道的人,年齡都可以達到一百歲左右,還能生育嗎?

歧伯回答:掌握養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體,雖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這個故事讓大家更感興趣了。

因爲這已經切身的關係到一衆粉絲的切身利益,生育問題。

上面也給你解釋了,什麼時候能生育,什麼時候不能生育。

生育的關鍵是什麼?

不能生育的關鍵又是什麼?

“我靠,凡哥,您今天跟我們講的實在是太有用了。”

“哈哈哈,是不是想生娃了?”

“是的,是的,但最近一直懷不上,檢查又說沒問題,我頭痛死了。今天聽了您的說法,我感覺就算不去看醫生,我也能懷。”

“加油。”

這時,又有一位粉絲問道:“凡哥,難道您說的這個就是中醫?”

“是的。”

陳凡點頭:“其實中醫就是這樣,他是一種順應自然的一門學科。如果我們按着中醫裡面的理論而生活,那我們的身體將會非常的健康,壽命也會比之普通人更高。”

當然。

中醫不能光有理論,他還得有具體的診斷方式。

所以。

接下來,陳凡又講了一個故事。

“下面,我跟大家再講一個扁鵲的故事。”

“扁鵲是春秋戰國時期一位神醫,他原來的名字不叫扁鵲,他姓姬,秦氏,名越人,所以也叫秦越人。扁鵲曾居住在中丘蓬鵲山的九仙洞,從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修得高超醫術。曾經,他醫治好趙簡子五日不醒之症,趙簡子賜四萬畝於扁鵲,恰好這個時候有翩翩欲飛天然石鵲和靜觀天下神奇石人形象,於是後人又尊稱其爲扁鵲。”

“因爲扁鵲醫術非常高,所以他便周遊各國,行醫爲生。這時,他來到齊國。蔡桓公派人招待他,扁鵲望着桓侯的氣血顏色便說: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

意思是是說,扁鵲認爲蔡桓公的病在皮膚的紋裡。

但桓侯卻說:“寡人無疾。”

扁鵲然後就出去了,桓侯就對別人說:“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

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意思說的是,醫生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療,然後治好了,當成是他的功勞。

這顯示是蔡桓公在鄙視扁鵲。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這裡的肌膚不是肌膚的意思,這說的是肌肉的意思。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陳凡所講的故事,就是著名的《扁鵲見蔡桓公》。

這是前世韓非子寫的。

他的本意是告誡爲政者要面對現實,傾聽百姓的意見,而不是逃避。

但是。

這放在中醫這一塊,這學問可就大了。

這不。

陳凡講完這個故事,有粉絲就問了:“凡哥,扁鵲是怎麼知道蔡桓公生病的,他又沒有進行把脈。”

對於此。

陳凡便說道:“其實中醫裡面,切脈是最下乘的作法。在中醫裡面,如果在診斷病人的時候,他一般會遵循四個方法,即望聞問切。”

“什麼是望聞問切?”

“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這是《難經》裡面關於望聞問切的解釋。

“簡單來說,望就是望診,是對病人的神、色、形、態、舌象等進行有目的的觀察,以測知內臟病變,中醫通過大量的醫療實踐,逐漸認識到機體外部,特別是面部、舌質,舌苔與臟腑的關係非常密切。如果臟腑陰陽氣血有了變化,就必然反映到體表。

具體就是指看五官,目舌口鼻耳,看眼睛是否有神,眼白是否有異常,舌頭是否過紅,舌苔是否過厚,舌苔顏色是白還是黃,口腔是否有炎症,顏色是否過紅或過白,鼻子是否有有鼻炎,鼻涕是稀還是稠,顏色黃色還是白色,耳朵外形、性狀,主要看耳輪耳輪肉厚的腎先天就比較好,然後有沒有耳鳴或者耳炎……”

“我去,一個望字竟然有這麼多的學問。有趣,有趣,凡哥,那聞呢?”

“聞的話,就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個方面。主要是聽患者語言氣息的高低、強弱、清濁、緩急……等變化,以分辨病情的虛實寒熱。”

“那麼問呢?”

“如果望與聞還沒有把握,那就進行問了,這與西醫裡面的問差不多。問你哪裡不舒服,之前有什麼病,飲食情況,多少歲,大小便情況……等等。問完這一切,最後纔是把脈。”

說到這裡,陳凡便說道:“有經驗的中醫生,有的時候根本就不需要把脈。因爲通過望聞問這三步,他就已經知道了你的病情。既然知道,那爲什麼要把脈呢?至於爲什麼要把脈,那就是實在是沒有把握的情況之下,纔會進行把脈,更爲真實的瞭解到你的病情。”

“望聞問切”是中醫的基礎,其實應該很多人都知道的。

但可惜。

這個世界中醫發展成這樣了,大家只知道中醫看病只會把脈。

當然。

不說這個世界了。

就是前世,所有人也只認爲,只有會把脈的中醫師,纔是真正的中醫師。

造成這種原因,那就是大家對於中醫的不瞭解。

……

“我了個去,凡哥,您怎麼知道的這麼具體?”

“別激動,基本操作而已。”

“神你個基本操作,凡哥,您這樣說顯得我們很廢物啊。”

這一節課,不只讓大家知道了中醫,而且也讓一衆粉絲大開眼界。

與之同時,他們對於中醫也變得有了無比的好感。

如果真按陳凡這樣講的,先不管中醫怎麼樣,從理論上來說是很先進的。

“那啥,凡哥,我在想,您不會也會中醫吧。”

“這個……”

雖然有些不好意思,但陳凡還是說道:“會那麼一點點。”

“那個,那個,能不能幫我看看?”

“可以是可以,但……”

“別但了,找別人我也不好意思,凡哥,您幫我看看唄,反正看不好也不怪你。”

“那行。”

都被別人拉着了,陳凡能怎麼辦。

隨即,有一位粉絲便與陳凡連了麥。

陳凡一看:“你這氣色看起來不錯啊,應該沒有太大的毛病。”

“凡哥,其他方面我是沒有太大的毛病,就是那啥,晚上比較多尿。”

“夜尿多啊,那簡單,直接吃六味地黃丸啊。”

“啥是六味地黃丸?”

“呃……這樣,我給你配一幅藥,你先吃着看看。”

這個世界自然沒有六味地黃丸。

但六味地黃丸也是中藥制的,陳凡很快就給這位粉絲開了一幅六味地黃丸。

(本章完)

第42章 四大名山之一:普陀山第222章 馬超後人在“亞鎂尼亞”傳來的證據第42章 四大名山之一:普陀山第205章 武則天的除罪金簡,找到了……(求第256章 飛將軍,李廣……(求訂閱)第214章 今天給大家講一講“曹操”……(求第306章 《秋水》全文背誦……(求訂閱)第148章 武則天的證據,好像找到了……(求第305章 莊周夢蝶……(求訂閱)第275章 轟動:燕然勒石的石刻,找到了……第327章 大一統,大一統……(求訂閱)第284章 怎麼有一個獸醫證?……(求訂閱)第244章 如果沒有都江堰,那我就建一個都江第28章 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第49章 一位有着無比愛國情懷的陸游第359章 就問你挺不挺得住……(求訂閱)第178章 還說不是屠仙?……(求訂閱)第89章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第159章 我是這麼膚淺的人嗎?是的……(求第336章 我鏟,我鏟,我剷剷鏟……(求訂閱第182章 《琵琶行》……(求訂閱)第316章 有一位大人物要來武當山……(求訂第29章 萬鬆書院第187章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第204章 震撼來襲,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第248章 突發,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求訂第358章 從此,喪權辱國……(求訂閱)第205章 武則天的除罪金簡,找到了……(求第64章 看我辛家“鐵柱”第192章 杜甫來了!!!……(求訂閱)第224章 郭嘉不死,孔明不出……(求訂閱)第323章 再教大家一招絕學,寸勁……(求訂第342章 有機會跟你們講杭州馬的故事……(第228章 諸葛亮舌戰羣儒……(求訂閱)第124章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求訂閱第336章 我鏟,我鏟,我剷剷鏟……(求訂閱第212章 橫空出世:無字碑!!!……(求訂第263章 霍去病的弟弟,霍光也是極爲精彩…第108章 還等什麼,將陳凡老師給我綁回來!第336章 我鏟,我鏟,我剷剷鏟……(求訂閱第36章 快抖掀起“變裝”風第70章 我真不是史官世家出身的啊第150章 陳凡老師,狄仁傑又是誰?……(求第316章 有一位大人物要來武當山……(求訂第325章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求訂閱第194章 完了,白居易地位不保……(求訂閱第52章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第246章 傳承2000多年的水利工程,出來了…第97章 《正氣歌》(求訂閱)第178章 還說不是屠仙?……(求訂閱)第3章 西湖美景三月天,春雨如酒柳如煙第319章 行吧,就教大家一套太極拳……(求第62章 《青玉案·元夕》第111章 凡哥,金國有一個大墓等着您去挖呢第244章 如果沒有都江堰,那我就建一個都江第31章 我可是當過羣衆演員的第360章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第180章 《長恨歌》……(求訂閱)第166章 我這裡冷門詩人比較多,你想聽哪位第177章 詩魔,白居易……(求訂閱)第212章 橫空出世:無字碑!!!……(求訂第40章 狗作者,看賞第119章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第294章 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求訂閱第261章 三星堆,震撼現世……(求訂閱)第3章 西湖美景三月天,春雨如酒柳如煙第196章 杜甫,千古……(求訂閱)第227章 三顧茅廬,請孔明出山……(求訂閱第74章 真要做題了第108章 還等什麼,將陳凡老師給我綁回來!第248章 突發,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求訂第285章 《典籍裡的中國》……(求訂閱)第23章 我們這真的沒有一位叫“法海”的主持第291章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第111章 凡哥,金國有一個大墓等着您去挖呢第246章 傳承2000多年的水利工程,出來了…第180章 《長恨歌》……(求訂閱)第332章 千古一帝,贏政出場……(求訂閱)第163章 我還有《三打白骨精》的IP版權……第197章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第120章 我還有一位最喜歡的人物沒說呢第364章 中華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第103章 對,我要講的就是赤壁之戰……(求第5章 小火一把,100萬點贊第232章 龍舟,龍舟……來了……(求訂閱)第168章 可能詩仙的名頭也要換了……(求訂第104章 陳凡老師,赤壁之戰在我們赤壁市啊第301章 百家爭鳴,墨子登場……(求訂閱)第244章 如果沒有都江堰,那我就建一個都江第92章 你們知道大江東去“蘇東坡”嗎?第55章 給《白蛇傳》編曲第19章 李總,我向您保證,我真不去廬山第215章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第280章 我只是導遊,不會醫術啊……(求訂第334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第167章 這纔是唐詩該有的氣質……(求訂閱第308章 孔老夫子也頂不住啊……(求訂閱)第54章 啥,這還要交稅?第166章 我這裡冷門詩人比較多,你想聽哪位第38章 前往“萬鬆書院”的路都被堵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