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堂沒讓趙曦失望。政事堂不僅很快的出臺了辦法,還是少見的在政事堂取得了一致。
“宗親之法,政事堂議定十條。第一,宣祖、太祖、太宗之子,皆擇一人爲宗,令世世封公,補環衛之官,以奉祭祀,不以服屬盡故殺其恩禮。”
“第二,祖宗袒免親(五服以外的遠親),已賜名授官者,將軍以下,願出宮爲官的隨意,但必須經大宗正司投狀上聞……”
……
囉囉嗦嗦十大條……還別說,政事堂相公要是想做事,還是能考慮周全的。
這十條變革措施,從祭祀,到授官,再到幼有所養老有所依,一項一項都考慮的相當周祥。
趙曦沒做任何變動,直接簽署了。主要是他對這時代宗親觀念瞭解並不深,有點無從入手。
乾脆就以政事堂的爲主了。
在趙曦看來,這已經相當寬限了。
“官家,今日放衙後,數十宗親齊聚王相公府門,與王相公家僕推搡。巡捕介入方各自散去,揚言明日還會繼續討說法……”
聽王中正好像有點幸災樂禍。
宗親堵王安石家門?沒緣由呀。
“市井傳言,宗親變革乃是王相公新法內容,是王安石一手推動了宗親變革……”
這……這也太扯了吧!哪跟哪呀?還真是扛雷了。
變革現在國朝的某些制度,王安石本來就是一個扛雷的角色,最起碼趙曦一開始就是這想法。
趙曦的本意,是讓王安石擋一下文官團體的攻擊,這樣避免整個朝堂是一個整體,導致他有些想法沒法推動。
這些日子於心不忍,自覺的替王安石分擔了些文官的注意力。沒想到宗親倒是先出手了。
朝堂還是有高人啊。
從目前的朝廷現狀看,君王很好的運用了異相相攪。
革新一方和守舊一派,明爭暗鬥,君王的態度便越發重要……本來君王的態度就重要。
這樣,就造成了誰取悅君王,誰能更好的捕捉君王的想法,誰在朝堂就佔據了主動。
這是文官團體最不想看到的情形。
別扯什麼文人氣節,更別談風骨,那玩意兒是在特定情況下,根據需要展現的。
學會文武藝,貨於帝王家,這纔是至理。
農田水利法和宗親革新的順利推行,臣工們看到的是…~官家有意革新。
同時,革新派和守舊派的界線越來越明顯了。而原本爲守舊一派搖旗吶喊的臣工,爲越來越退縮了。
這讓明眼人很揪心。不是揪心革新,而是揪心這種君王主導朝廷的局面。
近百年,歷三朝,幾任相公嘔心瀝血,前仆後繼,好不容易纔有了政事堂分權的現狀。結果讓王安石這樣一折騰,主動權又回到帝王手裡了。
這讓文官團體對現狀很擔心,對王介甫很惱火。
“寬夫,這樣可以嗎?”
“稚圭,找茬的宗親,而官家是族長。當宗親這般纏着王介甫,而作爲族長的官家不理不問時,王介甫就明白文臣團結的必要性了。”
兩個人,一壺茶,隱秘的環境,說着如今朝堂最敏感的話題。
這倆人就是韓琦和文彥博。
“稚圭,你擔心的並不是新法,與大多數臣工反對新法不同。你是擔心朝廷的局勢。”
“如果一味的任由王介甫這般折騰,勢必導致朝臣們因爲訴求不同,而形成明顯的兩派。那樣,官家主導朝堂也會成爲必然。”
“最終將成爲臣工取悅君王,並由君王裁決國朝事務的局面。這不是你我,乃至整個朝堂文官想看到的。”
文臣、武將、勳貴、帝王、宗親,這是國朝的勢力分割。
一直以來,都是文臣在左右着朝堂。而如今,官家用潤物細無聲的手段,再一次讓勳貴深度介入軍伍。
並且,因爲改變冗兵一事,挾兩次南征,一次西征的大勝,潛移默化的提升了武將的地位。
這一次,因爲王介甫的原因,再把文臣分裂了。文官在朝堂的優勢將不復存在,而君王的態度就會變得至關重要,再不受文臣節制了。
朝堂最大的一方勢力,就這樣被攪和的四分五裂了。
出發點不同,考慮問題的角度就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就千差萬別。
文彥博這樣考慮,是站在整個文官團體的角度。從某種意義上講,算是高瞻遠矚。
韓琦因爲參與的程度深,並不能像文彥博那樣置身事外,像一個旁觀者去觀察整個朝廷。
不過,在聽完文彥博從官家籌建護衛營之後,一點一點的分析綜合。真覺得也許文彥博說的對。
籌建護衛營,小範圍發展軍備,南征時一鳴驚人,開礦山,鋪軌道,解決冗兵……
訓練新軍,建立軍卒自尊心,講武堂,勳貴再次登堂入室,到現在放任王安石革新……
一件件一樁樁,似乎在用事實證明這文彥博的判斷。
在看看原本堅實的文官團體…~最早進入官家產業體系的耕讀世家,以及工坊城、錳礦和石炭礦那些大股東,已然自成一家了,他們緊緊跟着官家的步調,不離不棄。
這一次,因爲王介甫革新變法,王介甫將一些聰慧卻有投機心思,品性不端的能臣又拉成一派。
加上官家玩了一次庭辯,導致各家學派在朝堂的臣工,直接決裂了…~道統之爭,那是堪比國仇家恨的存在。
如今的朝臣,早已不是往日的文臣了,很難將步調統一了。
所以,他倆想借一下宗親,讓王介甫清醒清醒。
如果王介甫這一方消停了,再把司馬君實攆出朝堂,其他學派因爲創立者官階不高,在朝堂很難形成一方勢力。
到那時,僅僅是官家產業體系拉攏的部分臣工,在朝廷還興不起多大浪。
思謀的很到位,計劃也算靠譜。
唯一內考慮到的,那就是趙曦對這類事的敏感程度。
想當初,上四軍大械鬥那就是趙曦謀劃的。文彥博只不過是從中得到了啓發,才攛掇宗親的。
當時讓他無所適從的羣體事件,他相信,擱誰手裡爲會作難。
殊不知,趙曦卻深喑此道。
“中正,你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調查清楚宗親鬧事的領頭人……”
羣體事件,那怕是滿朝堂,全國朝都唾棄的宗親,趙曦也沒敢輕視。
倒不是擔心這些宗親能起什麼事……若真有那能耐,就不會玩這樣的伎倆。
這種羣體事件,最怕的就是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了,從而渾水摸魚,趁機搗亂。
再說了,老王這鍋背的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