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六六章 還以爲什麼事呢

這人吧,不能有其他心思,否則很難做到坦然。

就比如現在,國朝僅僅是有心謀劃北遼,並沒有什麼實質上的動作,偏偏就對北遼遣使有這麼大的反應。

也是習慣了。除了禮節性的遣使,參加一些婚喪嫁娶的事務,北遼遣使來國朝,所記載的沒一件好事。

趙曦登大統以來,這算是第二次非禮節性遣使。第一次導致了河東之戰,國朝收復了雲應四州······說起來國朝不應該再這般草木皆兵了,可結果還是如此,還是一副如臨大敵的情形。

倒也有點好處,能在一定程度上迷惑北遼使臣,讓他們覺得大宋還是原來的那個大宋,不過是富裕一點。

好在朝廷不至於慌亂,鄭重其事並不是無所適從。朝廷還是針對北遼遣使做好了安排。

派出了接伴使、確定了館伴使,通知了邊境駐軍,也督促探知四皇子隊伍的行蹤······

“四皇子的隊伍並無異動,只是派出斥候在周邊海域探查,沒有北上的行爲。也就是說,北遼這次或許不是因爲四皇子那邊的原因。”

“不好說。前段時間的奏報,不是說偶然與一支海商起了衝突,最後將那支船隊殲滅了嗎?”

其實就是做了一次海盜,劫掠了人家,還用好聽的辭藻奏報。朝廷對這種事基本上是默認,沒鼓動就已經算是仁義了。

“每年都有海商海船失蹤,北遼也不可能就能認定是四皇子他們做的。”

“會不會是西北?國朝如今在西北跟北遼的上京道接壤,邊境線很長,也難免出現糾紛,有些衝突。”

“查閱一下這些天西北的奏報,看是否有衝突。”

在西北一帶,跟北遼、跟回鶻在邊境一直是衝突不斷,不過都是小範圍的衝突,西北駐軍甚至連斬首都懶得跟朝廷報功了。

“不必查了,從朝廷在工坊城決定所有謀劃後,樞密院就已經下令,所有西北駐軍不得無理由與外邦衝突。”

章惇覺得內閣實在沒有必要這樣鄭重其事的議事,不就是個使臣嗎?會怎樣?能怎樣?最嚴重的無非就是開戰而已。

在章惇看來,不過朝廷是否準備充分,都不存在對遼作戰敗北的可能。

至於因爲一個來使就這樣嗎?

“既然如此,那就跟官家奏報一聲吧。”

王安石也知道自己有點小題大做了。可他自認爲謹慎沒錯,哪怕是虛驚一場,也比措手不及要好得多。

新內閣上任,還沒有跟外邦有過什麼重大事項的衝突,這算是第一次,新內閣的第一次,他不想落一個不如前內閣名聲。

他也知道,以國朝現在的實力,不懼北遼,但主動和被動是有區別的。輿論並不是以結果論,即便是單純的事務,朝堂和市井都能無限放大,並與內閣賢能勾連起來。

“既然沒什麼原因,那就等着使臣抵達吧。該怎樣就怎樣,沒多大事。嚴重些也就是開打,國朝軍伍也有幾年沒大戰了······”

官家怎麼會是這樣的論調?

“官家,老臣也以爲沒什麼事,只是朝廷暫時尚未準備就緒,若事發突然,朝廷難免措手不及。”

王安石難不成還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不應該呀,就他主導的那些變革,完全沒有一點追求完美的跡象。

“王相,不可能所有事都做到盡善盡美,應急纔是考驗的最佳方式。”

“新內閣以來,國朝一次外戰,便是四皇子出海,以潰敗結束。老臣是擔心一旦與北遼戰事突發,以北遼騎兵的特性,難免在戰事前期朝廷出現被動。”

“國朝經前些年養起來的信心,事實上並不堅定。老臣擔心,一次出海潰敗,再有一次陸戰劣勢,會導致多年樹立的信心倒塌。”

“老臣雖不鑽軍伍,也知道軍伍作戰,軍卒的必勝信念是士氣的根源。官家,老臣是擔心後果不堪呀!”

說白了,王安石不想讓人覺得他不如富弼,也不想讓人覺得這一屆內閣不如上一屆。這性子,還真是好鬥。

當然,王安石所思慮的,也不是完全沒可能。只不過,趙曦認爲發生的概率很低。新軍嚴格說是用自己的觀點爲根骨養成的,軍卒的如何,沒人比他更瞭解。

雖然軍卒可能已經換了幾批,但是,從老護衛營時趙曦就強調的傳承,在老護衛營軍卒心裡是烙了印的。而現在的中上層將領,幾乎全部是老護衛營的那些軍卒。

“王相所慮也非全無道理,朕深以爲是。不過,既然朝廷找不到根由,何不待使臣抵達之後,明確目的之後再做計較?”

“相信以國朝現在軌道網絡的規模,調動軍伍的速度應該足可以應付意外。”

不認可王安石的觀點,趙曦也沒必要爭辯。畢竟這是一個憂國憂民的首相,雖然有點瑕疵。趙曦還是勸慰了。

接伴使一路上旁敲側擊,硬是沒打聽出北遼遣使的目的······

“遼國使臣蕭易叩見宋國皇帝陛下······”

接下來就是一堆廢話,接見使節的流程本來就是由廢話構成的。趙曦也沒想着改什麼,都這樣。

已經到了勤政殿了,遼使到底想做什麼,也該有個結果了。

“啓奏宋國陛下,外使此行乃是受我大遼皇帝陛下所託,問一下宋國:你們宋國商賈不停的蠱惑南京道的丁口南遷到底何意?”

不知道是整個北遼仍然沒認清形勢,還是說這位使臣自身的原因,到現在了,說話的方式居然還是這樣的口吻。

“王相,告訴他。”

“回官家,按照河東停戰協議,北遼不得阻攔漢人南遷。”

王安石這時候放心了,不屑和強硬成了主論調。

“宋國陛下,外使聽聞宋國不允許買賣丁口,不得有奴僕契約,可是如此?爲何將我大遼南京道百姓以奴僕買賣?”

“哦,呂卿,市易是你分管,跟使臣說一聲吧。”

趙曦很想說一句:關你屁事。不過,這樣的效果也應該差不多。

“回官家,國朝針對奴僕買賣還是契約的法令,是針對大宋子民,外邦入我朝後,須有三年之限方可享受大宋子民待遇。”

接下來的爭辯,趙曦沒網耳朵裡進一句。還以爲什麼事呢······

第三零六章 結束了第六七四章第二章 驚掉眼球的痊癒第三三四章 臨機決斷的作用第六零四章 三級制衡第二五章 童英宴 (四)第二三八章 明日再議?第五五三章 遼使又來了第八二五章 說不清第六二四章 完美的作秀第一三三章 征途第六四七章 稅制第二六八章 各自有各自的盤算第二九六章 揚長避短第九六七章 大定亂了第四二二章 這樣應該可以第七五一章 官家的文武觀(感謝盟主財叔寧打賞,今日第四更)第七零七章 朕是要滅掉西夏第二十章 惹了天火的宿衛第三四五章 不準備放走第四七一章 宗親也是個事兒第一四二章 吾乃趙曦第十四章 資善堂第一課第八二四章 真相不重要第五一五章 這算屁的大捷(下)第三四五章 不準備放走第八六七章 想的挺好第六八八章 等第七五九章 陷入死局的調查第二八七章 征戰之力第六二章 用爛的策劃第三零一章 帝王和相公的挫敗感第八二六章 倉促了些第二九七章 躲貓貓第六七五章 官家跟大家的不同第四一四章 投其所好第九三四章 態勢第三三六章 當盡力而爲第三三章 第一彈 軍糧第七七二章 汴梁的漕運之議第四零二章 有些事沒必要第六二三章 熟悉又陌生的氛圍第七八四章 郊迎第三五六章 大圍剿開始第九百章 另一種推演第四二二章 這樣應該可以第八五八章 撰稿人宗澤第三六六章 接管汴梁第八八三章 普查第五八章 繁亂第一二四章 第一日第八一一章 新舊內閣第七二七章 不予增援第二一四章 請君出坑第二八五章 霸道和王道第一八四章 一網打盡(第三更)第八六章 彎彎繞第一四六章 就這麼簡單第九零九章 想法第八七二章 立場第五八二章 原來如此第四一三章第六六章 何事得意第八四零章 呂惠卿的才華第七一二章 沙州第六二六章第四九一章 各懷心事第一四五章 計謀只是心裡較勁第六八六章 誰也沒料到第十二章 魯班鎖第八一章 認命和不認命第八三六章 東出拓海潰敗第二七七章 姑且的做法第二一五章 熱鬧了第三一章 飢餓營銷初探第三三六章 當盡力而爲第四二五章 爭吵 多吵吵第六三九章 先禮後兵的兵第三四三章 與太子相關的事第八七三章 追擊第四三章 元夕夜 上第六三九章 先禮後兵的兵第八一六章 一以貫之的需要第七七六章 這是搞株連第五九四章 白熱化第五五七章 蕭卓爾一口老血第五二四章 混亂第二七一章 又玩了第四六三章第一二五章 第一晚第七一零章 註定的勝負第一三一章 狄青的疑惑第六九零章 很正確的決斷第四零七章 有些意外第一四五章 計謀只是心裡較勁第三八六章 未來的名帥名將第七三四章 意外出現的西夏騎兵第六四七章 稅制第七五章 壯一次膽第七五一章 官家的文武觀(感謝盟主財叔寧打賞,今日第四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