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閱兵

劉邦在高臺之上接受了衆官員的參拜,雖然張敖節奏控制的很好,沒有因爲人多而引起混亂,但大家都覺得好像還差點什麼,稱帝這麼重要的事情就這樣完了。

“接下來舉行閱兵式,由漢王檢閱身經百戰的士兵。”張敖沒有讓大家失望,很快就宣佈了下邊的內容。

所有的鼓手奮力的擂動戰鼓,聲音高昂而急促。

“來了。”有人打對了方向,看到在高臺的右側一隊步卒排成方陣,邁着整齊的步伐向這邊走來了。

隨着步卒方陣走近,戰鼓聲弱下來,鼓點與士卒的腳步聲和在了一起。

“這麼一大隊士卒怕是有四五千人吧。”無事可做的官員小聲的議論着。

“這些莽夫平時不着調的樣子,今天竟然走的這麼齊,那臉上的神情真有點兒嚇人。”一個文官看了看自己瘦弱的身體有點兒不服氣的說道。

“你懂什麼,這些都是身經百戰的士卒,在與敵對戰時要穩住陣形就要統一步伐,他們這麼做不是爲了好看,而是爲了取勝。他們臉上的那是殺氣,是隻有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人才有的堅毅與果敢。”一個武將很是驕傲,因爲他也可以算是這些人中的一員。

站在高臺邊上的張敖心中也是感慨萬千,這次閱兵沒有時間訓練,張敖只能告訴士卒走出臨陣逼近敵人的氣勢來就行了。

士卒們穿着嶄新的軍服,手裡舉着的長戈熠熠閃光,但最吸引人們目光的還是士卒身上散發出來的那無往不勝的氣勢。

張敖以前看過很多閱兵和隊列表演的視頻,給他留下印象最深的還是共和國成立後第一次閱兵,那些老戰士的精氣神。

張敖愣神兒的時候,手持長戈的士卒方隊正走過了劉邦所在的高臺。

劉邦從太師椅上站了起來,頻頻向隊伍揮手。今天士卒從檢閱臺前走過,與以前士卒義無反顧的走向敵人完全不同。

“勝利了,我們真的勝利了。”此時劉邦似乎有了天下平定的感覺。

在長戈方陣的後邊緊跟着一大隊弩兵。他們平端着弩箭,雖然利箭沒有上弦,卻保持着隨時可以發射的樣子。

弓弩是現在軍隊中最主要的遠程打擊力量,他們雖然不用直接和敵人接觸,卻是戰場上最優先被打擊的目標,不管身邊有多少同伴倒下,他們的陣形也不會亂,都要按照命令將利箭射到敵人的頭上。

“我們越來越強大了,光是閱兵就能派出這麼多精銳的士卒,環視天下已經沒有能同漢王對抗的力量了。”看客們也很是感慨。

步卒方陣通過高臺逐漸遠去了,戰鼓聲也停了下來,人們激動的心情慢慢平復,覺得張敖還是有辦法的,將士卒們拉過來走一趟,讓這些長年在戰場上打拼的人馬上熱血沸騰。

突然大地震顫了起來,高臺右側的天際揚起一片煙塵。

“怎麼回事?”衆人急忙轉臉望去。

聲音由遠及近,大家聽出來了那是馬蹄聲,接近檢閱的區域馬匹放慢了速度,一匹馬當先衝出了煙塵。

“是灌英!”衆人驚呼,這位侯爺親自上陣了。

灌英帶領着自己手下的五千騎兵氣勢如虹,人和馬都精氣神十足,特別是灌英將自己的馬帶的都走出了六親不認的步伐了。

在場的許多人也都戰功顯赫,卻不敢說灌英囂張。

騎兵不再是原先的輔助兵種,如今已經成爲了戰陣中的主力,灌英帶領騎兵先前解滎陽之圍,最後又追擊項羽,灌英挽救了漢國,並奠定了最後勝利的基礎。

灌英很滿意這次在衆人面前的亮相,以前他帶領騎兵總是來去如風,雖然戰果累累,卻也沒有機會耀武揚威一回。

來到高臺前面之時,灌英一聲大喝,所有的騎兵都舉起武器向劉邦致敬。隊伍行進間不見絲毫散亂。這灌英還要感謝張敖,馬鐙解放了士卒的雙手,使他們對馬匹的掌控更方便了。

當人們還沒有從馬隊行走的震撼中清醒過來之時,一陣隆隆的車輪碾壓路面的聲音傳來。夏侯嬰帶領着五百輛戰車登場了。

人們常說千乘之國已經是大國了,而現在劉邦真的是財大氣粗了,在衆人面前亮個相就派出了五百輛戰車。

“好啊!”看着駛過的戰車,衆人也顧不得禮儀大聲的叫起好來。人們的觀念是很不容易改變的,即使在戰場上步卒與騎兵的作用越來越大,人們還是認定戰車纔是戰鬥中真正的王者。所以現在的人們對戰車狂熱的無以復加。

親自駕馭頭車的夏侯嬰對觀衆的反應很是滿意,雖然被灌英搶去不少風頭,但大家還是識貨的,明白什麼樣的隊伍最有戰鬥力。只有戰車纔是最強大的武器。

夏侯嬰擡頭看到了高臺之上興奮異常的劉邦,也看到了站在臺邊的張敖,心想:“要趕緊找這小子把戰車也改造一下。絕不能讓戰車落伍。”

劉邦看戰車走遠這才坐回太師椅上,此時他心裡十分的滿足。雖然這稱帝大典沒有那麼繁瑣,但看着自己手下雄壯的隊伍,這天下還有誰能有這樣的威勢,秦始皇當年也不過如此吧。

“請漢王宣佈稱帝的決定。”張敖等場面平靜了一點兒才上前宣佈。這麼重要的場合沒有最高領導的講話怎麼行。

劉邦站起身來,向前走了幾步,讓臺下的衆人能夠將他看的更加清楚,然後開始了他的表演。

劉邦首先謙虛了幾句,表示自己稱帝也是爲了百姓,爲了萬民才勉爲其難。劉邦每說一句都有內侍用銅喇叭清晰的把原話傳播出去。

臺下的聽衆對劉邦講的這些已經很是熟悉了,出於禮貌裝出一付認真在聽的樣子。

接下來劉邦的話纔是衆人最爲關心的。

劉邦宣佈,自己稱帝了,稱帝就要有一個國號,當年劉邦被項羽封了漢王,所以現在就定國號爲“漢”,定都洛陽。

《詩經》中有語:“維天有漢”,漢河不竭,大漢不滅,漢是個吉號。另外劉邦還決定漢國的吏制、爵號、軍備、賦稅、律令基本保持秦國的舊制不作改變。

劉邦的話讀完,臺下一片歡騰。衆人對劉邦所作決定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還不太清楚,但大家明白一件事情,多年的戰事將要結束了,和平安定的日子來臨了。

劉邦看着這熱鬧的場面也是笑逐顏開。此時張敖走上前向劉邦問道:“漢王對今天的典禮可滿意?”

第三百八十四章 大王的吹灰法第一百八十七章 久居長安第九十一章 贈書第三百六十章 我的艦隊在哪裡第二百七十五章 商山四皓第一百四十八章 出征第二十七章 銳士營第五十八章 齊王劉肥第二十八章 一生之敵第一百九十五章 營救財神第三百一十三章 深山中的寶藏第六十八章 不整容的韓國第五十五章 出頭鳥第二百二十章 無禮第三百四十二章 兄弟之情第一百三十七章 理論與實踐第三百零七章 有人謀反第一百九十七章 拉你陪葬第三百零四章 大哥的小弟第二百一十一章 錢生錢第二百五十二章 深入敵營第二百四十八章 看不懂第四百三十五章 老熟人新難題第一百六十章 白登之圍第四百二十六章 垂死掙扎第三百三十六章 危險的任務第一百零二章 黃金盃聯賽第三十一章 艱難的試驗第三百七十九章 登陸倭國第四百章 登島作戰第三十三章 馳道第三百五十六章 敵對勢力被消滅第二百七十六章 男人的選擇第四百三十五章 老熟人新難題第二百四十六章 稱王第一百七十七章 該我們說幾句了第一百三十七章 理論與實踐第一百零二章 黃金盃聯賽第一百八十七章 久居長安第二百六十二章 對質第三百九十二章 貿易戰第二百四十三章 有問題第三百零五章 活命之路第一百六十二章 羽絨服第二百一十八章 兒子對爹的吹捧第九十八章 張良第二百九十六章 到孔府去挖第一百六十一章 炒麪第一百零一章 御前對抗賽第三百九十三章 屬於大漢的終會回來第三百四十七章 太后臨朝第三百七十二章 邯鄲時報第一百四十八章 出征第三百二十八章 膽大的趙離第二百五十九章 低情商第一百六十六章 地理課第一百二十五章 秘密武器第二十章 離別第三百五十三章 皇帝難當第四十八章 各懷鬼胎第二百九十章 兄弟鬩牆第七十四章 競爭的開始第十三章 車迷第一百三十二章 你過來第三十六章 討好丈母孃第三百六十六章 前景廣闊第四百三十五章 老熟人新難題第五十九章 敗家的大王第二百九十八章 認真讀書的好學生第四百一十七章 不想丟了性命第一百五十七章 戰力計算第二百四十一章 討價還價第四百一十二章 以豬爲主題第一百二十六章 衆人需要的大王第三百三十五章 白馬之盟第二百一十四章 王和王不一樣第三百五十六章 敵對勢力被消滅第三百一十章 攻心爲上第二百三十六章 改變第二百三十章 神射手第二百零七章 大自然的贈予第十九章 投喂公主第一百八十三章 公平的劉邦第二百二十七章 防火演習第三百七十四章 遠洋公司第三百八十一章 銀山第二百七十一章 凱旋第一百九十六章 你的事犯了第一百五十九章 勸說第一百九十章 小廣告第四百一十八章 吳王造反了第四百三十三章 棱堡第四百三十五章 老熟人新難題第四百三十一章 不敗之地第四百二十八章 利益分配第一百四十四章 絕境第一百四十五章 犧牲第五十七章 官二代該過的日子第一百八十七章 久居長安第二百四十三章 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