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爆炸讓這艘輪船一下子從中間撕裂開來,周圍的乘客被炸彈掀飛,隨着鐵片一起四散到甲板上的各個角落。
雷公1型俯衝轟炸機上的駕駛員雖然沒有經過對海攻擊訓練,可是他們卻有着豐富的對固定目標的投彈經驗。
他們一路上,轟炸了大大小小的碉堡還有掩體,甚至炸燬過大橋還有其他的設施。
這種情況下,要他們炸中海面上躲避的船隻有些不太現實,可要是讓他們炸中一艘停靠在岸邊的船,那實在是太簡單了。
船隻上傳來的爆炸,讓碼頭上的日本人徹底的崩潰了,他們本想上船逃跑,誰能想到對方竟然直接把船給炸掉了。
來不及哭喊,碼頭上還活着的日本人趕緊向相反的方向跑去,既然離開已經成了一種奢望,那等在碼頭上,豈不是和等死沒有區別?
現在的他們,腦子裡想的就是趕緊離開這個人間地獄,躲到相對來說比較安全的地方去。
可惜的是,大明帝國的雷公1型俯衝轟炸機的動作,顯然比地面上奔跑的人羣更快一些,這些鋼鐵製造的大鳥,彷彿代表死神的禿鷲,盤旋在天空中久久不願散去。
然後它們一架接着一架的俯衝而下,再一次用自己的機炮炮彈,洗禮地面上的日本人羣。
這一次掃射的時間更長,在地面上畫出來的紅色的直線也更長一些。隨着機炮的炮彈在地面上飛濺,人仰馬翻的景象蔓延到了港口內部。
因爲遠離前線,釜山作爲一個後方港口,根本連高射炮的預設陣地都沒有。有些日本士兵端着步槍對天空開火,就算是不錯的防空火力了。
至於說更大口徑的高射炮,早就作爲重點軍事物資,或者叫做“決戰兵器”,運回到本土去了。
現在留下朝鮮半島上的日本士兵,要麼是沒有背景已經被拋棄的,要麼就是因爲混亂被遺忘的,還有的就是主動要求留下來死戰的……
釜山外圍的守軍,無疑就是第三類人——他們要求留下來死戰到最後一刻,保護釜山港口可以儘可能多的運走非戰鬥人員。
只不過可惜的是,他們的努力現在看來只是徒勞而已,因爲大明帝國的空軍出現在了戰場上,這些飛機對碼頭的封鎖,效率看起來並不低。
失去了港口吞吐能力,釜山也就只是一個普通的背靠大海的城市罷了,並不比元山或者安州之類的地方更險固。
城外,大明帝國標誌性的大炮,200毫米口徑的重炮已經開始怒吼起來,這些炮彈並沒有瞄準城外的日軍防線,而是直接飛進了釜山城內。
幾枚炮彈落在城市之中,街道上立刻就騰起了黑色的煙塵。爆炸的響動掩蓋了人們的慘叫,地面上東躲西藏的每一個人都知道,大明帝國的士兵打來了!
拎着武器的日本士兵開始穿過大街小巷,彎着腰的他們儘量貼着牆壁移動,在街頭巷尾加固着一些可以加固的地方。
十字路口附近,已經癱瘓損毀在那裡的幾輛馬車,成了日軍部署街壘的依仗,而那些已經死去的馬匹,也被拖拽到一旁,準備分割開來吃掉。
雖然釜山城內堆放了大量的糧食,而且這些糧食都沒有被運走的計劃,可節約吃的東西,恐怕是日本士兵永遠的習慣了。
從安州,到元山,到平壤……大明帝國圍困城市之後的飢餓感覺,已經伴隨大明帝國的士兵,蔓延到了整個朝鮮半島上。
此時此刻,釜山外圍的陣地上,大明帝國第2集團軍的士兵,已經撕開了第二道日軍防線,向城市的邊緣發起了新一輪的進攻。
大明帝國的炮火猛烈程度,是釜山日本守軍的十倍。這種一邊倒的火力壓制,已經讓日本士兵無心戀戰了。
日本士兵開始向城內撤退,放棄了外圍的防禦陣地——雖然之前的作戰計劃是拖延時間,可他們發現自己實在是無法做到計劃內的要求。
開戰僅僅只用了一個小時,釜山外圍的野戰防禦工事,大部分就被明軍進攻的炮火摧毀了。
剩下的一些抵抗區域,也很快就被包圍殲滅。大明帝國的士兵在坦克的掩護下進攻很有章法,他們已經可以非常嫺熟的配合坦克掃平城市周圍的野戰防禦工事了。
所謂術業有專攻,大明帝國的士兵在元山還有其他地方,已經數次與坦克一起進攻,作戰經驗非常豐富。
而日本軍隊內對大明帝國這套戰法熟悉的士兵,現在不是已經戰死就是蹲在戰俘營裡苟且度日。
如此一來,雙方之間的經驗差距,就不是一點點大小了。戰鬥很快就停歇下來,下一輪戰鬥就是巷戰的爭奪了。
因爲並不在意搶佔港口獲得的利益,所以大明帝國的大炮根本沒有打算停歇下來。200毫米口徑的重炮,更多的加入到戰鬥之中。
一開始的時候只有三四門,現在已經多到十七八門。這些大口徑重炮的威力,讓日本守軍付出了慘烈的代價。
一棟房屋捱上一枚重炮的炮彈,頃刻間就會倒塌成爲廢墟。裡面的人自不必說,周圍的人也會受到波及。
隱藏在街壘還有其他地方的日本士兵,還沒有等來大明帝國士兵的進攻,就被廢墟掩埋起來,死傷無數。
而這個時候,更多的雷公1型俯衝轟炸機被調集過來,開始針對碼頭港口實施重點轟炸。
幾艘停靠在碼頭內的船隻被擊沉,剩下的一些小船倉皇逃竄,頭也不回的離開了釜山。
戰鬥打到現在這個程度上,釜山被大明帝國佔領也只是時間的問題了,而釜山作爲朝鮮半島上最後一個大型城市,一旦被大明帝國佔領,也就標誌着朝鮮半島內的戰爭結束了。
也正因爲如此,這裡的戰鬥激烈而且血腥。但是第2集團軍的司令官楊子楨還不知道,在距離釜山不遠的地方,一個無名漁村周圍,同樣激烈的戰鬥也在進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