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熱得人全身是汗。離我繼位的日子一天天近了,父親的病體卻也是一天天的壞下去,但是他卻支持着。我很難相信一個人可以在躺倒病榻近一年的時間還能有如此的精力。他就象是一支快要燃到盡頭的蠟燭,眼見得快要熄滅了,卻終於還是搖搖擺擺,繼續發出最後的光和熱來。
甚至他還親自接見了于禁。
兩個白髮蒼蒼的老人見面,很有幾分悲劇色彩。爲了表示以于禁的尊重,父親強自令我扶他坐了起來,修飾了一下儀容,對鏡自照一番,才鄭重道:“請於文則。”
于禁一進殿,父親便大叫道:“文則,君來何不速至此。”
于禁纔要按照大禮參拜,父親已一疊聲的喚他起來,讓他坐到他的身邊,親熱的如同見到三叔四叔一樣。說起于禁年輕時的風彩,說起當年的對陣,兩人都流下淚來。世事弄人,一生征戰,半世宿敵,今日卻以這種方式相見,而相見的情況卻又淒涼如此。英雄老矣——季漢五虎,如今只餘其三,而曹魏五子,自今年張文遠去世之後,也只剩下于禁和徐晃二人了。最後父親親口封于禁爲扶漢大將軍,賜給府第和僕人,准許他自由外出,一切待遇皆如故臣。
父親讓我代他把于禁送到殿門口。于禁淚如雨下,感嘆不盡。
明日便是初七日了,這一日才下過雨,天氣微陰,涼風習習。父親精神大好,執着我的手,鄭重囑託道:“阿斗,至明日,你便是季漢之主。數百萬生靈。皆在你手,不可不慎。”
我肅然道:“恭聆父皇教誨,兒必牢記於心。”
父親道:“扶我起來。”
我和內監們小心的扶起他,他眯着眼睛環顧四周,道:“把那扇窗子打開。”這才緩緩轉向我,說道:“孔明曾言,親賢臣,遠小人,其前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其後漢所以傾頹也。爲父少時,念桓靈之昏昧,恨滿胸襟,只思有一日可掃蕩天下,重整乾坤。還百姓以安樂。還漢室以太平。今日,天下三分,孫曹爲亂,世有豺虎之賊,民有倒懸之苦,爲父終未實現當年之夢想,此後諸事,皆賴我兒。
“爲父起於布衣。糾集英才,百戰不殆,終有尺寸之地,得三之天下。雖號爲世之英雄,然論智。論計,論才終不及孟德,然終成大業者,何也?
“其一也,信義爲本,待人以寬,得民心者得天下。爲父對朋友有信,對屬下有義,貧賤時堅持原則,富貴後不改寬厚,故人心向往。爲父年少時,便有無數少年崇拜而爭相歸附,連往來的馬販都贈給爲父金財,以助大事。爲父往徐州,陶公祖送丹楊兵四千名;爲父奔荊州,劉景升多益增兵卒;爲父援益州,劉璋送“米二十萬斛,騎千匹,車千乘,繒絮錦帛”。爲父顛沛流離,屢爲曹公所敗,但是爲父麾下人才,千里思歸,仍到爲父身邊。爲父處荊州,當地豪傑不從劉表,不歸曹操,皆從爲父,乃得諸葛乳明、徐庶元直、伊籍、霍峻、向朗、黃忠、魏延、蔣婉及廖化諸人,直至連廬江郡的雷緒,皆願率領部曲數萬人遠來歸附(司雨注,應包括百姓)。當時廬江爲曹操所轄,距孫吳亦近,周公瑾亦是廬江人,其人卻寧願長途跋涉,來投爲父,何也?劉景升死後,曹操叩關如狂風暴雨,爲父孤軍似孤葉飄零,危急存亡之際,荊州百姓十餘萬相隨,輜重數千輛,日行十餘里。周瑜佔江陵,當地士民不願接受曹操統治,也不願投效南那太守周瑜,紛紛轉投爲父,渡江之路絡繹不絕,最後人多地小,不好收容,爲父乃有借荊州之舉,始得寬容。荊州士民爲何不願就近服從周瑜而不辭勞苦渡江投*爲父?至於收川,法正、張鬆、董和、黃權及李嚴等人,還有吳壹及費觀等劉璋的姻親,皆願意投降爲父而不願爲劉璋力戰。此故劉璋已失人心,導致衆叛親離,亦可知爲父得人心,而使羣雄皆附。
“其二也,識英重才,知人善用,惜人才者得天下。爲父與孔明君臣相得,如魚於水,與關張義結桃園,生死不棄,爲父所用之人,大多可以各得其所,各安其位,故人心所向。仁人志士,只要能投入爲父門下,便可得充分任用,而不論出身高低、或是派系黨別,和諧溫情,恩澤及於後世。調解紛爭,化爭議於無形。陶謙時徐州爭奪,發生過丹楊兵卒與廣陵豪族的矛盾,甚至產生譁變兵爭,爲父最後卻能錄用徐州士大失及兵卒,消弭其中衝突。劉表時荊州內部紛爭,曾有親曹派與反曹派的爭端,最後卻被爲父網羅人才而走,不復其中互斥。劉璋時有東州與本土兩派,爲父入主後,逐漸減弱影響。相比這下,曹操猜忌荀彧及楊修等人,甚至於進逼賜死;孫權用人則瞻前顧後,不敢放手,周瑜除了赤壁之戰,曾經三度鎮守邊土而無機會立功;託孤大臣張昭,孫權堅不拜相,在裡宅無事,終老一生而毫無作用。江東陸遜,有才子之名,因爲孫策之婿而不見用。曹魏有士寒之爭,孫權有土人與門閥之爭,此皆前車之鑑,吾兒此後要融合人才,一視同仁,不問出身及背景,方能使季漢興盛。
“爲父雖以干戈起家而爭天下,但爲父卻更善於理國之道,曹操治天下以“急、暴、譎”,爲父則應之“寬、仁、忠”,故士人俯首、民心歸向、軍隊服命。按儒家之道則稱之仁義,竭盡用人而爲民謀福,不嗜殺人及鮮興猜忌,故人心所向,安居而樂業。漢末宦官之禍雖滅,外戚也死傷殆盡,等於是兩敗俱傷;黨錮之禍的朝野相爭,不但見於曹操士寒之爭,也興起孫吳內宮之爭;至於嗜殺及屠城等,更直接使生靈塗炭。當今天下,唯一標榜不屠城,不殘殺功臣及後裔,獨咱們一家,別無分號。”
一口氣說了這許多,父親有些累,微微有些喘息。我待他氣平一些,問道:“父皇,天下知易行難,親賢臣遠小人,歷代君主無論賢愚不肖,莫不有知,然而世有堯舜,亦有桀紂,凡君之用士,莫不以自己所用爲君子,所棄爲小人,況世間大忠似奸,大僞似直,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如何分辯?”
父皇笑了:“我兒能如此問,可見已得其間三昧。世間無完人,君子小人,亦不可一時而定,此人居此爲君子,至他處可爲小人,此人此時爲君子,異日不見得不是小人。然君子小人,能騙過一人,騙不過天下,此所謂兼聽則明;世間之君子小人,所別非獨在心,亦且在行,若騙過天下地小人,終生皆爲君子地小人,那他就是君子。若曹孟德死於擊董迎帝之時,他便是我大漢的忠臣。我兒用人,不可獨求君子,世無純白之孤,而有純白之襲。賢主當能施良法,使君子小人,各處其所,各稱其職,使君子不受欺,小人不作亂,則天下太平。
孔明曾言:一人之力極微,所謂參預朝政,署理政務,就是要集合衆人的心見,採納有益國家的意見。無論君臣,如果因爲一些小隔閡而彼此疏遠。就無法到不同意見,而季漢也將會受到損失。聽取不同意見而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如同從砂石中獲得珍珠美玉一樣。然而人們很難做到這一點。孔明又曾言道:他所結識的人中,只有徐庶在聽取各種意見時不受困惑,可以迅速從雜亂的表象中一把抓住其主脈,得出最好的結論;董和雖沒有徐庶的大才,但他參預朝政、署理政務七年,某項措施有不穩妥之處,反覆十次徵求意見,進行報告,卻也可以作好每一件事。如果朝臣能學到徐庶聰明地十分之一,能像董和那樣勤勉、盡職、效忠,那麼天下的過失就會少很多。過去孔明結交崔州平,崔州平多次指出孔明的優缺點:後來又結交徐庶,得到很多啓發和教誨;先前與董和商議事情,董和每次都能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隨後又與胡偉度共事,他的多次勸諫,使孔明避免了很多失誤。這些雖是孔明自謙之詞,但我兒要謹記,學衆人之長,便可被自己之短。爲君者,就更要虛懷若海,納百川而不擇細流,才能保證國家昌盛。”
我聽着,不由得連連點頭稱是。
父親擡起頭,望望壁上的雙劍,說道:“把它取下來。”
我把雙劍放到父親手中,父親愛憐的用手撫摸着,嘆道:“兒啊,你練一練給我看。”
我羞愧地笑笑,向父親告了罪,自提雙劍來到殿門外,緩緩地舞了起來。我的武技雖然不佳,但卻也算是自幼習練,雖然父親的雙劍於我過於沉重,卻也把一路劍法支持下來。回到殿中,父親微微的笑了:“這雙劍,便傳與你了。”
我叩頭謝恩。
父親長長的呼了一口氣:“太陽往西去了,阿斗,明天的太陽,是你的。”
我也回頭望望窗外的陽光,輕聲道:“不,父皇,明天地太陽,還是您的,因爲我,也是您的!”
父親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