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當年華老去的時候,我們輕輕嘆了一口氣,腦海浮現的都是蔣捷說:“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琵琶~”……面對逝水流光,這裡面沒有撕心裂肺的悲號,那中淡淡的喟嘆,既傷感青春,又欣慰收穫,不正是中國人獨有的深沉感悟嗎?
中國的觀衆們,此刻都注意到那個巨大畫具上如仙靈一般的童子,手中毛筆翻飛舞動揮灑出不同的詩句,現在這一刻小雨朦朧的幻境中,完全是他那筆中“天街小雨潤雨酥,草色要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詩句的再現,眼前的朦朧細雨中,身着華麗唐裝數擺明演員出場,沿着畫卷兩側莊重地緩緩行走,而空中的景色也夢迴到了千年前大唐長繁華似錦盛世之景,觀衆跟着3d畫卷中的影像像是穿梭在當年長安的溼漉漉青石路上,擡頭望去卻是唐宮的輝煌盛景,讓人心潮澎湃。
僅僅是一瞬間之間,所有的人們彷彿回到了那唐時中華最爲開放豪邁的時代之景~~
可很多人卻又感到,那早春之景,幾近透明的綠,是淺淺,淡淡,朦朦朧朧,這一點嬌嫩撩人初初萌動的,竟勝過了皇城天威的浩蕩之美……
而正當觀衆看着流連忘返之際,卻看那童子筆中變幻,墨水如靈龍一般遊動,空中畫卷上出現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觀衆驚歎連連中,空中的絢麗景色忽然如煙塵般的變化,那碧綠煙波的西子湖畔,春風一縷一縷吹過,柳絲盪漾,恍然如煙,這春風如煙,讓人的心思如煙,世事變遷如煙,那嫋嫋涌蕩的那種氣息,是那般光影斑駁,打動着每個人的心,這纔是春天真正的意義啊。
在這幅景色之下,全場9萬各自不同國籍,不同身份,各懷心思的人,卻都像是對着一盞春茶,在氤氳的香霧裡單單看見這幽禁雅緻的景象,心漸漸柔軟鬆弛,被春雨滋潤,被煙柳感動,那心底的最深處都輕盈起來,如同被春風託舉,還可以閉上眼睛問問內心,在如今忙得分不出一年四季的生活中,我們錯過多麼這樣至美的春光去流連欣賞?
雖然所有人國外的觀衆,無論是現場的還是電視機前,電腦屏幕前的,他們都不懂得那個仙氣靈動的童子毛筆中書寫文字的意義,在電視機前的人更是沒有現場觀衆手中英文翻譯詩詞的小冊子來對比文字,但是那古琴,雨聲,景色,所創造出來的那種超越文字的意,境卻是完全把他們的心緊緊的抓住了。
當童子筆中勾勒出“兩個黃鸝鳴垂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文字時,鳥巢中心的虛空中,黃鸝,垂柳,白鷺,青天……所有的顏色如水彩畫般暈染開來,清麗光潤,照亮每個人心底那抹靈識,這樣的詩,這樣的景,就是隨物賦予形,到處都是蓬勃,到處都是新鮮~~
無論是受到過中華文化薰陶的日本,韓國人,還是對東方一知半解的美國,歐洲人,他們每個人都分明從眼前的影像中感受到那陌生漢字的含義~~
“我看明白了~~這是詩應該在是歌頌,鳥,柳樹,天空的美好~~這簡直是太美好了,這首詩怎麼會描寫的這麼美”坐在前排的一位法國大學生雙眼冒着光,對着旁邊的父親嚷道。
就連英國bbc的那位滿頭白髮老主持人都用字正腔圓地英文對着鏡頭驚歎道:“或許我們都不懂得漢字,但是今天,我想我們每個人都領略了中國偉大詩人的詩歌,他們心裡浪漫與情懷讓他們文字凝結成絕對不屬於莎士比亞般偉大的作品~~今天李小樂導演用一種神奇而拍案叫絕的方式,給全世界的人們都上了一堂中國詩歌的鑑賞課程~~~”
這次觀看開幕式的人中,不乏了號稱世界文化中心的歐洲各國出身的藝術大家,包括繪畫,影視,建築,攝影方面的專家,可無論古馳的弗裡達·賈娜妮,愛馬仕的讓·保羅·高提耶這些時尚設計師,還是貝聿銘,安藤忠雄,扎哈·哈迪德這些世界級的建築師,他們都被眼前李小樂構建的詩意景象而爲之驚歎。
貝聿銘甚至激動地在座位上靜靜握着座位把手,微微發顫着,嘴巴里不斷嘀咕感嘆着:“太美了,太美了……原來這就是古人眼中的春天……我們平時的眼睛難道都瞎了嗎……”
他們突然發現關於美的一個嶄新的領域,這些中國古詩人的眼睛充滿了超越他們這個時代藝術家的審美水準,他們似乎能把握那些季節實物背後給帶帶來感動,讓人沉醉的意境,遠遠勝過他們這些所謂的藝術大師……與他們比起來,他們這些現代大師們真是相形見絀啊……
哇……哇……哇……電視機前的人們都在不斷的驚歎着,讓真正覺得最爲震驚的還是前排那些中國的學者與領導們,因爲他們每個人都是內行人,他們幾乎所有人都曾經在兒時,被這些詩詞的意境有所感悟,佩服前人的才華胸襟,但是他們卻只是停留在幻想景物的小情小調中,可這個表演背後的導演,卻用洞徹無比的目光,把這些形式上的東西剝離開,直接把詩中的意境描述出來,甚至做出了二次的創作,給這些詩句賦予了之前原本沒有的新意與畫面感……
在此之前,哪些對中國文化有點認識的人不知道中國的詩詞天下無雙,但是中國對於國外的文化名片,從來卻都武術,京劇這些其他的表現形式,就是因爲詩詞最大的弊病,是有着語言上的天然隔閡,一經過翻譯,就失去了絕大部分的美感與意境……這也似乎詩詞一直在中國文化中最不受到重視的原因。
從來沒有什麼大型詩詞表演能對世界其他國家,甚至是中國自己普羅大衆展示這個至高文化的舞臺,最多就是請一些書法家寫一些書法,讓所有人看不懂的人拍手鼓掌,不懂裝懂……
在這種情況下,詩詞也被所有人認爲是最無法被流傳的文化……現在甚至就連中國人自己很多都無法讀懂文言文,快領悟不到那些遠古的悠久的意境了;
而李小樂卻完美的解決了這個難題,他竟然用影像畫面與音樂,完全把蘊於文字上只可意會的意境用最讓人容易感受的方式表現出來,這簡直就是絕頂的高明!
幾位北大的中文系的教授都在邊看邊頻頻點頭着,心情激動萬分,因爲李小樂那些構圖與畫面節奏,完全把每句詩詞中的美都展現出來了,這些畫面曾經在他們心目中升起無數次,卻只能在幻想,而現在卻就呈現在自己的眼前,那種恍如隔世的感覺,幾個老教授都激動抹着眼淚。
可這還遠遠沒有完,隨着人們沉浸在春天的幽淡恬靜中,童子的筆卻又筆鋒一轉,又變成了“明月幾時有,把問青天。”
觀衆們還沒有出那“沐春風而思飛揚”的美麗世界中出來,又被李小樂帶入了“凌秋雲而思浩蕩~~~”的秋夜明月之中,現場頓時星空點點,一輪皓潔明月高照,秋風蕭瑟中,從唐時豪邁而熱烈奔放漸漸爲梳剔精緻的宋時汴梁古都景緻,那吹氣如蘭精緻清新氣韻,又是中國另一副面貌。
明月是如此的清澈,卻富有變化,那盈缺轉換,被中國先賢領悟爲“一陰一陽之爲道”,揮灑着“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灑脫。
唐時文化猶如東昇的旭日,中華看見的是一輪春風耀日熱烈而圓滿,它永遠給予你光和熱給予能量,促使人們發奮進去,人們從太陽那裡學到一種進取心。
但是在皓月之下,我們總是在休息,在獨處,就在這一片寧靜之中嗎,我們發現明月高懸在空中,開始學會品味着時光的承轉流遍,命運的悲歡離合,我們學會了平常心~~
中華民族向太陽學會了進取,在這個世界上可以奮發,可以超越,又嚮明月學會的沉靜,可以以一種淡泊的心情看待時間的是非坎坷,達到自己生命的一種真正的逍遙。
童子筆尖寫出“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人們就看到舞臺中心那明明穿着宋裝的演員中的那名白袍公子,不是沒有他自己的憂思和孤單,但在孤獨的那一瞬,他可以天真地舉杯,嚮明月發出邀約,而爲了迴應他這份天真的邀約,明月愈發明亮,清輝流光,潑灑在地,勾勒出他翩躚的影子,人、月、光影,交相輝映。他早已不是獨自一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