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井陘之戰講完,張越看向門外的將軍們,微微笑了笑。
其實,他也沒有想到,會發展成這個樣子。
一開始,他只是想跟這些年輕人交流一下。
但卻沒有料到,會驚動這麼多人。
不過……
效果比他想象的還要好!
隴右北地的將門,是漢軍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更關鍵的是,隴右北地直面羌人,是未來張越練兵的最佳場所。
爭取和拉攏隴右將門的支持,是張越的既定計劃!
同時,通過他們,也可以向整個漢室傳遞一個信號——他張子重是一個知兵的專家。
這很關鍵。
若別人不知道他懂軍事,他怎麼在軍事上爭取發言權?
現在好了,經此一事,所有人都會知道,他張子重起碼懂兵知兵,善於韜略。
這樣,未來漢軍的行動和戰略方向,他就可以擁有一個相當大的發言權。
“今日,就暫時到這裡罷……”張越笑着,對那些依然充滿了飢渴的年輕人們說道:“宴會要開始了,不能讓賓客們久等……”
大家卻都是一副戀戀不捨的神色。
上官安甚至寧願希望今天不要有什麼宴席,大家就這樣一直在‘叔父’門下受教。
因爲,他發現,今天這短短一兩個時辰的聽講,幾乎勝過了他過去數年研究和鑽研兵法的總和。
他第一次知道,在戰場上,需要注意的東西居然如此之多。
而通過覆盤,他也是第一次知曉了,那些古代名將們的用兵技巧以及決策之妙。
這幾乎將讓他受益終身!
“叔父!再講一講吧……”上官安恭身拜着。
“侍中公,就再講一講吧……”其他人也都紛紛拜道。
就連門外的將官們,也都是恭身而拜:“還請侍中再講一講……”
上官桀也請求道:“賢弟,便再講一講吧……”
沒辦法,張越的講解,在當今是獨樹一幟的。
不僅僅深入淺出,解答疑問,還通過覆盤知名戰役,闡述戰略、戰術的用法與對戰雙方的決策、失誤和錯誤。
將勝利者爲何獲勝?而敗者爲何戰敗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這些都無不顯示出張越在軍史、軍事理論方面的研究是何等深厚!
大家都是知兵的,也是用兵的行家。
自然清楚,張越的講演,是何等的寶貴?
不誇張的說,當今之世,能有這位侍中公這樣的學識與見識和知識儲備的人,恐怕不過三五人而已。
而他是唯一一個願意將這些知識傾囊相授的人。
“那便再講講……”張越笑了笑,自然不會拒絕衆人的請求。
於是,便又解答了幾個疑問,同時,覆盤了一個所有人都非常熟悉,但卻又很是陌生的戰例。
發生在不過二十年前,也就是元狩四年的漠北決戰,進行復盤。
將漢匈雙方此次戰略大決戰的前因後果與經過,講的非常仔細與清楚。
衛青、霍去病等大將的戰略部署、戰略決策,以及致勝因素講得非常仔細。
衆人聽着,都是如癡如醉。
講完此戰,張越就指着沙盤上的漢匈對決局勢,道:“孫子說: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是故用兵者,身系家國命運,不可輕易爲感情所左右!”
“匈奴之敗,就敗在感情用事,明知道不是大漢敵手,依然貿然與漢軍進行戰略大決戰,自取其辱!”
“而君等所問之‘何以孫子、孫臏、吳子等能以弱勝強’?”張越輕聲道:“其實,從來沒有什麼戰役是以弱勝強的……”
“所有戰役,皆是以強勝弱!”
“就如漠北決戰,匈奴騎兵,始終被吾大漢的優勢兵力痛擊,尤其是其左賢王部,幾乎是被驃騎將軍牽着鼻子走……”
“戰前,驃騎將軍所部騎兵不過五萬,而其對手,匈奴左賢王,統有各部騎兵,幾近十二萬之數!”
“在兵力上,左賢王倍於驃騎!”
“然而,驃騎用兵,出神入化,先渡大漠,出其不意,圍殲了左賢王麾下的蘭氏主力,活抓其大臣章渠,在得到了左賢王的兵力部署後,毅然決然,過難侯山,渡弓盧水,七戰七捷,全殲了在兵力上倍於驃騎的匈奴左賢王主力!”
“而整個作戰過程中,左賢王部,完全被驃騎牽着鼻子走,每一次戰役,驃騎總能集結起兩倍甚至三倍於敵的兵力!”
“如此用兵,匈奴敗的不冤!”
聽着張越的話,所有人都深思了起來。
“這就是孫臏田忌賽馬的真諦啊!”作爲漢家騎兵將領的司馬玄感慨萬千的道:“可惜,吾從前不明所以,人云亦云,幸得張侍中之教,才能明悟至斯!”
衆人都是紛紛點頭。
如今,漢家的軍事理論研究和開發,其實還停留在相當原始的基礎上。
名將靠的是概率和天分,而非學習。
可惜,像霍去病衛青這樣的天之驕子,百年才能出一個。
很多人,在戰爭中,靠的是經驗和直覺,而非科學與分析。
如今,張越算是埋下了一顆種子。
名爲‘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種子。
未來,或許會成長爲參天大樹。
………………………………
講完漠北決戰,張越也停下了繼續講演。
哪怕很多人都要求他繼續講下去。
但被他婉拒。
衆人也不好意思,再強求下去,加上時間也確實拖得太久了。
再拖下去,其他賓客恐怕要有意見了。
於是,衆人齊身再拜,感激不已的道:“今日幸蒙侍中解疑,令吾等受益匪淺,實在感恩不盡!”
“未來,侍中但有差遣,吾等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至於那些年輕的將門子弟們,則都紛紛起身,恭身再拜,如弟子禮:“張師授業傳道之恩,吾等沒齒難忘,必銘記終生!”
雖然只是短短兩個多時辰的聽講和交流。
但毫無疑問,張越的所作所爲,對他們來說,就是如同老師一樣的師恩。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已經是張越的門下門生了。
起碼,也屬於記名弟子。
畢竟,對漢人來說,所謂老師,就是傳道授業解惑。
而張越的所作所爲,與之剛好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