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前輩這話我至今深深的記得。因爲那年之前,華夏電影實在太難了,什麼是華夏電影這個概念在當時都還是模糊的。特別是出身在小縣城中的人,他們對此的理解已經不在電影的範疇,在他們眼中的電影院就是錄像廳,電影就是充斥在狹窄街道中的噪音,那種略帶有絲絲拉拉電流聲的臺詞。可一說到好萊污電影,他們就眼睛發亮了,時尚、好看、精彩、震撼等等形容詞不要錢一樣,從他們口中說了出來。當年華夏全國才十多座影院,許多人攢着錢,一年纔去影院中看一部好萊污電影,而國產電影基本就是在錄像廳裡看的。可以這樣說,當年華夏電影和好萊污電影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華夏電影甚至在大多數華夏觀衆眼中,根本就不是電影。”
“也正因爲如此,那位老前輩纔會如此的激動,因爲《甲乙丙丁》這部電影首次在華夏得到了廣大華夏觀衆的認可。我還記得當時,歐美一部電影雜誌《電影手冊》這樣評論:《甲乙丙丁》擺脫了華夏電影的常規,標誌着華夏電影的復興與活力的開始。”
“自《甲乙丙丁》之後,華夏電影的概念似乎在華夏人心中漸漸清晰了,很多人對於華夏電影有了新的理解,它終於不在是錄像廳和檯球廳的代名詞,人們漸漸的也開始走進影院,觀影華夏電影了。特別是在此後,隨着華夏經濟的復甦,以及華夏開始了電影院線的改革,現代化的影院極速發展,電影市場慢慢的走進暖春,華夏電影開始在艱難中開始了自己夢想的追逐。”
“我們每一個影視人,不說其他,心頭都是希望華夏電影能夠崛起的,希望有一天能夠看到華夏電影大片像好萊污大片一樣的橫掃全球。爲此,我們付出了許多,也走了許多的彎路,我至今記得我的一位好兄弟陳海哥不顧一切的拍攝了當年投資最大的一部華夏電影《項羽》。我的這位兄弟當年比我名氣大多了,在華夏可謂人人耳熟能詳,九零年代就獲得過‘銅橄欖獎’,成爲首部獲得銅橄欖獎的華夏電影。但他此後拍攝的《項羽》卻遭到了票房慘敗,當年總投資7000萬卻只得獲得了1000萬的票房,足足虧損了6000萬。這筆錢,在當年可是巨型的虧損。”
“7000萬的投資在當年那個年代絕對算的上是巨型投資,而高達6000的虧損也直接將我這位兄弟打倒,他此後不得不漸漸的隱退出了影視圈。我的這位好兄弟的電影雖然失敗了,但《項羽》毫無疑問是華夏欲走大片路線的一次嘗試。即使這次嘗試失敗的,也不能抹殺他作爲一名華夏電影人,勇敢的追逐華夏電影夢,並堵上一切的大膽嘗試的貢獻。”
“我的這位好兄弟點燃了一個火點,從此火焰就沒有在熄滅過,此後華夏的電影人追逐大片的夢想一直在持續。而我正是因爲受到這位好兄弟的啓發,幾年以後拍攝了一部《藏龍臥虎》。這部電影在當年,神奇的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雖然最終沒有獲獎,卻是自奧斯卡設立以來第一部獲得提名的華語作品。在今天來看,我的《藏龍臥虎》在票房上是失敗,但因爲奧斯卡的光環,它當時震驚了整個華夏影壇,震驚了所有的華夏電影人。”
“而對於我來說,我也從中看到了華夏電影的大片化成爲了一種可能,華夏電影走向國際市場已經不僅僅是句口號而已。於是數年之後,我堵上一切的花費巨資拍攝了《刺秦》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是我拍攝時間最長,耗費最高的電影,光拍攝就進行了三年多。這也是我的一次重大的賭博。幸運的是我賭贏了,《刺秦》大獲成功,甚至在國際上也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刺秦》的成功,引領了華夏電影的一波,創造的全新的票房記錄也成爲了當年的現象級事件,轟動的不只是影圈,甚至已經作爲話題成爲了普通老百姓的談資。我當時驕傲的認爲,《刺秦》的成功,從此讓華夏開啓了大片時代。”
“《刺秦》的成功讓我帶上了一身的光環,但也讓我開始飄飄然了。可以這樣說,我的電影生涯成也《刺秦》,敗也《刺秦》。我開始了盲目的自信,並且開始給自己的電影貼上了‘華夏式大片’的標識,並叫囂着衝奧。在我的影響下,一系列模仿《刺秦》大片模式的電影開始出現,而最終由我的《龍城》收尾。而事實怎麼樣,大家都已經知道,我就不多說了……”
“這些電影的出現,讓華夏影視圈一度空前的熱鬧,但無一例外的都遭遇了票房的慘敗。現在回過頭來看,許多東西都令人反思,可以看到這些電影已經無法看到導演個人的風格,完全是資本下的產物,失去了電影本身的魅力。先不論畫面的中洋不分,故事劇情乾脆全盤應用西方戲劇,變成了一個類似於廣告的巨型怪嬰。這些,尤其以我的《龍城》爲集大成者。”
“由此,我才意識到《刺秦》成功後,與其說華夏電影進入了大片時代,不如說華夏電影是進入錯誤認知的時代。在我們自我吹噓、拼命膨脹的時候,最可怕的事實就是好萊污電影不聲不響間,依舊佔據了華夏電影票房的大多數,我們這些導演的前仆後繼彷彿是在自娛自樂,絲毫沒有改變這樣的現實。”
“從《龍城》這記響亮的耳光之後,我就在不斷反思,這些年我們學習好萊污,到底學了些什麼?華夏電影的出路又在哪裡呢?華夏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出現好萊污的《泰坦尼克號》那樣的票房神話?上下求索,苦苦不得,我終於放下了自己高高在上的眼光,然後我纔看到答案其實一直在我們身邊,一直在那個被我們有意忽視的年輕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