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星地軌儀的誕生影響深遠,不過大多的影響都與現在的李初無關,李初正在着手將新的基礎意境轉化爲控靈手法而努力。
基礎意境轉化控靈手法一事,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說白了其實就是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
如果將意境比喻爲一道數學難題,要想解決這一道難題需要用到許多數學知識,以及有着一定的思維,或者公式。
那麼李初的工作就是將需要用到的公式一一推導出來,並將需要用到的知識也一併列出,如此後來者便可以按部就班的進行學習了。
又因爲意境是真實存在的,是正確的,所以這是反向推導,難度又有所下降。
不過說的這麼簡單不代表真的簡單,其中涉及到放大而又複雜的知識,許多修行者究其一生都難以領悟一種意境。
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領悟使用都如此困難,更別說將意境完全解析,比僅僅領悟使用要難出百倍不止。
不過李初在解析意境方面有着得天獨厚的條件,倒也難不住他。
萬法仙體的效果,使得李初領悟意境,解析意境遠比他人要容易的多。
再加上造化法則,造化法則本身就是全部意境組成,如果李初沒有領悟序亂意境,觸類旁通之下,也可以根據殘缺來推導新的意境,現在他已經領悟了序亂意境,那就更加容易了。
“關師兄,劉師姐,接下來我等共同努力,早日將序與亂兩大意境轉化爲控靈手法。”
李初坐在一間空間寬闊的房間之中,與他處於同一房間的還有兩名太陰聖地弟子。
兩人盡皆身穿太陰聖地核心弟子的法衣服飾,只不過在細節方面有所不同。
其中關師兄的服飾形態爲長袍,核心標識處於左袖口,劉師姐則是一件長裙,核心標識位於長裙下襬。
關師兄身上沒有太多的額外裝飾,只在腰間有一玉佩。
劉師姐的裝飾則要多得多,手指、手腕、脖頸、耳垂上都佩戴有首飾,就連額頭眉心都有相應的裝飾,李初甚至懷疑劉師姐腳上都會佩戴腳鏈。
不過李初能感知到,這些首飾並不是單純的裝飾之物,而是功效各異的法寶……也可能都是觸發性防禦法寶也說不定。
這兩人正是李初挑選輔助他解析意境的幫手,各自領悟了一個意境。
“不敢稱師兄,李殿主稱呼我名字即可。”
關師兄連忙改正李初的稱呼,另一旁劉師姐亦是如此。
李初本身就是聖地真傳候補弟子,再加上因爲新意境之事聖地專門成立了臨時機構,其中由李初領導的機構名爲“析意殿”,因此關師兄稱他爲殿主。
“析意殿”雖然是臨時機構,品級卻是不低,雖然比不上聖地各殿,但是殿主也能享有真傳候補權限,另外的臨時機構亦然。
李初作爲殿主,掌控析意殿的一切。
因此真要論起來,李初現在可謂是位高權重,大權在握。
可惜,李初完全沒有這個自覺,本身應該是一個大工程的意境解析,硬生生被他整出了小作坊的感覺。
聖地分配的資源足以讓李初招募上百名人手還綽綽有餘,但李初偏偏只招募了兩人,而且還不是功法改良大師,只是兩個核心弟子,享有五級待遇。
如此做法讓許多人感到疑惑不解,甚至有人對此感到憤怒,認爲李初拿聖地的大事當兒戲。
不過現在不過是剛開始,就算對李初做法有意見的人也只能憋着,無人敢於發難,畢竟誰也不知道李初究竟能做到什麼地步,李初什麼都沒做就開發難也太蠢了。
“關世、劉盈,接下來我等共勉。”
李初沒有在名字上糾結,順着關世的話便直呼兩人姓名了。
這也沒錯,李初身爲真傳候補弟子可以說是所有真傳候補弟子以下弟子的師兄,不過兩人年歲大於李初,比李初入門要早,他稱一聲師兄師姐以示尊重也沒錯。
“是!”
關世、劉盈鄭重應道。
之後李初看出兩人有着疑惑,於是便說道:“兩位還有什麼疑惑,還請直言。”
“李殿主,解析意境之事只有我們三人嗎?”
關世先是遲疑許久,最後還是忍不住詢問道。
“自然不是。”
李初輕輕搖頭,而後繼續說道。
“你們現在的任務是將兩大意境全部掌握,解析一事暫時不需要你們接手,我自有安排。”
“是。”
聽了李初的回答,兩人對視一眼,紛紛應道。
“那麼,接下來你們便去另外的房間彼此印證交流吧。”
李初揮袖,兩人便消失在了原地。
這一地的陣法已經交由李初掌控,因此做到這一幕並不難。
“意境解析,造化法則重構,開始吧。”
李初說道。
前中期的意境解析李初根本就沒想着讓其他人插手,這一部分的解析他在講論殿講道之時便已經解析的差不多了,聖地或者說木幽真仙十分明白這一點,不然也不會直接將李初任命爲此事的領導者。
【我該如何將序亂意境添加入造化青蓮之中……】
李初沒有第一時間去解析意境,反而在心中思索他的道路之事。
其實造化這一法則早就自行完成了整合,李初完全按照造化法則整合很是簡單,就是把青蓮在三十六瓣的基礎上再添加兩瓣即可。
只不過李初卻覺得可以有更好的方式,將兩大意境添加到他的造化青蓮之中。
注意,是李初的造化青蓮,是他自身的大道,而不是造化法則。
造化法則李初已經補全,只不過自身大道的外顯造化青蓮並沒有完善。
【並不是單純的添加兩瓣,那麼該怎麼做呢……】
李初一時半會找不到頭緒。
【那就先將這兩個意境提升到圓滿層次吧。】
磨刀不誤砍柴工,李初決定首先將所有意境提升到圓滿層次再去做也不遲,兩相印證,進行解析工作,說不定就在這一過程中便有了思路。
“序與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