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上的鑑定人員立刻就上去進行鑑定,看看它到底是什麼樹種,只有確認了是什麼樹種才能確認它們的價值,雖然沉在海底200多年也不腐爛的木頭價值都不會低,但是價值高的和價值低的所受的待遇可就不一樣了,如果價值不是太高的話,他們這個有錢的老闆說不定就會放棄打撈了。
雷天唐和鮑威爾他們都圍在旁邊看着公司的專業鑑定人員使用各種工具對這根木頭進行鑑定。
“我們發財了!!!這是紫檀木!還是最珍貴的小葉紫檀!上帝啊!要知道單單這顆木頭的直徑就有46釐米,要知道一般的小葉紫檀直徑最多也就在20釐米到30釐米這樣!它還是長達3米的一根直料,就這麼一顆小葉紫檀原材料最低就值150萬美金以上!”這個公司的鑑定專家激動的鬍子都飄了起來!
周圍的人聽到這個好消息也都高興的鼓掌叫好起來,由不得他們不高興,要知道雖然這艘沉船是一艘規模不是特別大的貨運帆船,但是它還是有3個貨倉的!這些貨倉現在可都能看到是裝的滿滿的!
粗略估計一下,至少300根小葉紫檀還是應該有的!這麼多的小葉紫檀怎麼可能會讓大家不興奮!就連雷天唐都十分的高興,要是沉船上打撈上來的是黃金寶石之類的東西他肯定不會感興趣的,但是小葉紫檀就不一樣了!
檀.梵語是佈施的意思,因其木質堅硬,香氣芬芳永恆,色彩絢麗多變且百毒不侵,萬古不朽,又能避邪,故又稱聖檀。
小葉紫檀,學名“檀香紫檀”。只有小葉紫檀纔是真正意義上的紫檀,其他所謂的“檀”,都不是紫檀。
小葉紫檀爲紫檀中的精品,密度大棕眼小是其顯著的特點,且木性非常穩定,不易變形開裂。
小葉紫檀多產於熱帶、亞熱帶原始森林,以阿三國邁索爾邦地區、緬甸地區所出產的紫檀最優。
而且小葉紫檀質地堅硬,盤玩後色澤從紅棕到紫黑色,變幻多樣,紋理細密,所以深受大家的喜愛。
紫檀有許多種類,紫檀生長速度緩慢,5年才一年輪,要800年以上才能成材,硬度爲木材之首,系稱“帝王之木”,非一般木材所能比。在《密什那》法典中稱爲充滿正能量的天賜之木。
雷天唐之所以對小葉紫檀感興趣也是受華夏文化長期薰陶的,以前他就知道小葉紫檀的珍貴,不過想玩的時候卻沒有那麼多錢。
手串什麼的他不想玩,大傢俱之類的又玩不起,所以就放下了,這兩年他倒是有錢了,可是整天忙着搞事情又想不起來這個興趣了,不過基本的資料他還是知道的。
華夏古代認識和使用紫檀木始於東漢末期,晉代的崔豹《古今注》有記載,時稱“紫檀木,出扶南,色紫,亦謂之紫檀”。
在確定的紅木樹種中,紫檀爲紅木之首。
紫檀堅實厚重,木質細膩,密度較大,棕眼較小,穩定性優,紋理漂亮,韌性好,耐雕琢,多產於熱帶、亞熱帶原始森林,以阿三國小葉紫檀爲最優,其餘各類檀木則被歸納在草花梨木類中。紫檀木色呈深紫,歷來爲皇室貴族傢俱專用木材,價格昂貴,居各木之首,被稱爲“帝王之木”。
十八世紀法蘭西皇家路易十八所使用傢俱,其材質也是選用上等紫檀木所造。目前市面上最大的紫檀木直徑可達到五十公分左右,一般正常口徑在十幾公分左右。
在紫檀生長極其緩慢,一棵成材的紫檀要生長800年以上。因出材率極低,資源奇缺,又有“寸檀寸金”之說。
明朝,紫檀爲皇家所重視。海上交通的發展和鄭和下西洋,溝通了與南洋各國的貿易和文化交流。
各國在與華夏定期和不定期的貿易交往中,也時常有一定數量的名貴木材,其中包括紫檀木。
但是這對中國龐大的統治集團來說,遠遠滿足不了需要,於是明朝政府又派官赴南洋採辦。
隨後,私商販運也應運而生。到明朝末年,南洋各地的優質木尤其是紫檀木,幾乎全被捆載而去。
截止到明末清初,率當時世界所產紫檀木絕大多數盡彙集於華夏。
清代所用紫檀木全部爲明代所採,有史料記載,清代也曾派人到南洋採過紫檀木,但大多粗不盈握,曲節不直,根本無法使用。
這是因爲紫檀木生長緩慢,非數百年不能成材,明代採伐殆盡,清時尚未復生,來源枯竭,這也是紫檀木爲世人所珍視的一個重要原因。
與歐美等西方人士比較,華夏更重視紫檀木,因爲西方人士從未見過紫檀大料,認爲只可作小巧器物。
據傳拿破崙墓前有五寸長的紫檀木棺槨模型,參觀者無不驚慕,以爲稀有。
直到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來到華夏,見到許多紫檀大器,才知道紫檀精英盡在華夏,於是多方收買,運送回國。歐美流傳的紫檀器物,基本上都是從華夏運去的。
由於運輸困難,他們一般不收買整件器物,僅收買櫃門、箱面等有花紋者。運回之後裝安木框用以陳飾。
清朝中期,由於紫檀木的緊缺,皇家還不時從私商手中高價收購紫檀木,清宮造辦處活計檔中差不多每年都有收購紫檀木的記載。
這時期,逐漸形成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即不論哪一級官吏,只要見到紫檀木,決不放過,悉如數買下,上交皇家或各地織造機構。
清中期以後,各地私商囤積的木料也全部被收買淨盡,這些木料中,爲裝飾圓明園和宮內太上皇宮殿,用去一大批;同治、光緒大婚和慈禧六十大壽過後已所剩無幾;至袁世凱時,遂將僅存的紫檀木全數用光。
改革開放以後,大家收入增加,生活改善,喜歡古典傳統傢俱逐漸變成了一種時尚,紫檀傢俱變成富裕階級使用、收藏的寵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