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是什麼?一個人在經歷了人生當中的一些事情之後,所產生的感想和想到的道理,便可以稱之爲人生感悟。
而人生感悟的產生,必然伴隨着時間的積累,想要感悟人生,必然要有足夠的人生經歷。剛剛走上社會而沒有什麼人生經歷的人,自然而然是沒有什麼人生感悟的,就算有長者對其訴說自己的人生感悟,想必也是難以理解其中所蘊含的哲理的。
畢竟人生感悟是一個人一生人生經歷的總結,如果沒有經歷過人生,又何談經驗與總結呢?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年輕人新書之中對生與死的感悟,自然而然成爲了疑問與討論的重點,畢竟他才21歲,今年過完生日才能算22歲。
“如此年輕的年紀,我實在無法想象是如何寫出這些感悟深刻的文字的,即便是四五十歲的成年人,也未必能夠這樣深刻的感悟和對生與死的理解,這實在是讓人不得不懷疑他是否涉嫌抄襲,又或者有人代筆……”黑木瞳躺在年輕人懷裡念着報紙上的內容,只是她的語氣有些嬌媚,唸到這裡的時候,胸前傳來的刺激讓她忍不住一陣嬌喘,但卻沒有去阻止年輕人在自己胸前作怪的手。
“還真是不能小瞧他了,不愧是老牌的政治家,一點機會都會被他抓住,讓人防不勝防啊!”年輕人一隻手覆蓋在黑木瞳的前胸,輕輕捻動着她胸前的一點嫣紅,而另一隻手則從黑木瞳的雙腿之間抽了出來,拿過了她手中的報紙。
年輕人的手離開了自己雙腿之間的地方,黑木瞳這才如泣如訴的長吟了一聲,喘息了一下之後,也不去管自己已經被年輕人解開的衣襟,媚眼如絲的看着自己的男朋友,向他問道:“輕人,你現在要怎麼辦?還是置之不理嗎?人家可是已經懷疑你是抄襲或者找人代筆了。”
“比起處理這種事,難道不是應該先解決瞳你嗎?”年輕人調笑了一句,吻在了黑木瞳的嘴上,兩人一陣深吻之後,年輕人才戀戀不捨的放開黑木瞳的嘴脣:“不過瞳你說的也對,如果我再不反擊,恐怕別人還以爲石原慎太郎說中了事實呢。”
看着嘴角帶着自信的笑意的年輕人,黑木瞳雙眸之中頓時浮現出一陣迷戀的目光,換了個姿勢騎在了年輕人身上……
——————————————————
提到石原這個姓氏,對抗日戰爭有研究的或許會聯想到石原莞爾,而喜歡日劇的則可能會聯想到石原里美,不過這兩位和石原慎太郎之間並沒有什麼聯繫。
石原慎太郎的父親出身貧寒,和石原莞爾這位二戰時期RB陸軍中赫赫有名的戰術天才並沒有什麼親戚關係,不過卻靠着自身的努力成爲了一家著名航運公司的董事,因此石原慎太郎和他已經去世的弟弟石原裕次郎從小便過着富裕的生活。
也正因爲如此,石原慎太郎當初才能寫出《太陽的季節》這種反應RB富裕階層生活的小說。
作爲富家子弟,石原慎太郎更是在1977年的時候,花費了三億日元的巨資在比鄰東京的神奈川縣建造了豪宅作爲寓所。
不得不說石原慎太郎確實是個很有才華的人,就連自己家都是他親自設計的。因爲主要都是在東京工作的關係,石原慎太郎很少有時間會回到自己位於神奈川縣的家,而是住在東京的住所。
不過在辭去了衆議院議員職務之後,不再擔任公職的石原慎太郎如今卻也賦閒在家。
坐在書房裡看着報紙上的新聞,石原慎太郎認真的將其中重要的信息做成剪報並且摘抄下來,作爲一名政治家,關心時事是其基本的職業素養。
放下了和政治相關的報刊,石原慎太郎伸手拿起放在一旁的文學刊物,雖然是個政治家,但石原慎太郎並未捨棄自身作家的身份,對於這種可以有效提升自身影響力的光環,一個老練的政治家是無論如何不會捨棄的。
翻開一張報紙,石原慎太郎的目光頓時被頭條的內容所吸引,雖然多年的政治生涯早已將其鍛鍊的喜怒不形於色,但這篇頭條文章還是讓他不由的臉色一陣陰沉。
“因爲生活閱歷少,便不能有人生感悟?因爲青年作家所寫的小說充滿了人生感悟,便斥之爲抄襲和代寫?如此教條式的思想是對青年作家創作靈感的扼殺,是在以輩分而不是以才華來論高低。
如今已是平成年代,然而某些知名作家的思想依舊還停留在昭和時代,依舊幻想着所謂的皇國榮光,卻不知自己早已落後於時代。身爲政治家卻以作家的身份爲自己撈取政治資本,宣傳政治思想,甚至連去世弟弟的名聲都利用的十分成功,實在不得不讓人對其作品產生懷疑,這究竟是文學作品,還是政治刊物?”
年輕人的反擊自然不是和風細雨,辛辣的諷刺和嘲笑處處都在針對着石原慎太郎,雖然沒有寫明他的名字,但話裡話外都是在嘲諷石原慎太郎是個披着作家皮,利用自己死去的弟弟名聲的骯髒政治家。
只看到這一段文字,石原慎太郎便感到怒火上涌,只不過不爲自己情緒所左右,瞭解對手的觀點和言論,才能具備反擊的條件,是石原慎太郎在多年政治生涯之中所積累下來的經驗,因此無論內心多麼憤怒,他卻依舊忍住了怒火,看完了這篇文章。
“果然不愧是大江桑的弟子,言辭尖銳。”石原慎太郎終於看完了報紙上年輕人反擊的文章,甚至在看完一遍之後,調整了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的又看了一遍,看完之後,還忍不住對年輕人發出讚歎。
石原慎太郎當然知道年輕人是大江健三郎的弟子,在出手對付年輕人之前,他就早已調查過年輕人的身份背景,也正因爲知道年輕人是大江健三郎的弟子,他纔會以年輕人作爲自己的目標,因爲這樣影響力纔夠大。
放下了報紙,石原慎太郎沉吟了一番之後鋪開了稿紙,思考着自己應該從何種角度來應對年輕人的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