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王牌對王牌

劉掞當初是王師範手下的頭號戰將,葛從周都從這個人手上吃過癟,而這回吃癟的人換成了劉知俊。

劉掞帶兵一路向西,走到潼關,西行不過去了,劉知俊的大兵在這裡擋路。

潼關是座雄關,硬攻肯定不行,必須智取。

劉掞命人埋伏在路邊,等到潼關出來的偵察兵到了,一聲號響把對方包了餃子,俘虜了三十多人。

然後劉掞親自出馬,給這三十多人做思想政治工作,說通俗一點就是勸降。

這次勸降難度不大,因爲這些俘虜前一陣子還是樑軍呢,從事造反工作沒多久,思想立場並不堅定。

劉掞命令這三十多人在前面當嚮導,自己帶着大軍在後面跟着。

恰在這個時候,從洛陽逃出來的劉知俊的弟弟劉知浣到了。他其實早該到了,半路上走迷了路,耽擱了很長時間纔到這裡。

劉知浣走到潼關下,大叫開門。守關的一看是劉弟弟到了,不敢耽擱,開門放他進去。

劉知浣剛進去,後面那三十幾名反水人員也到了,守將可不知道他們反水了,心想劉知浣都放進來了,自己人沒理由不放進來啊,所以也讓他們進來了。

這羣人磨磨蹭蹭地進關,給後面的劉掞爭取了時間。樑軍趁着關門大開的間隙呼嘯而過,突破關門,潼關易手。

劉掞打仗講究效果最大化,大魚小魚都不會放過,這裡剛取了潼關,立刻派人去追劉知浣,一把擒主,關押起來。

這時候朱溫也出了洛陽,帶兵到達陝州,給前面的劉掞、楊師厚兩位將軍壓陣。

在壓陣的同時,朱溫還放不下劉知俊,繼續派人去勸降。

這次執行勸降任務的人是劉知俊的侄兒,劉嗣業。

劉知俊本來造反的意願就不強,現在朱溫三番五次地伸來橄欖枝,心軟了,決定單人獨騎到陝州找朱溫去謝罪。

如果這次真的成行,不知道君臣二人的結果如何。

問題是沒有成行,劉知俊剛要走就被自己的弟弟劉知偃攔住了。

這位弟弟和上一位弟弟的意見一致:“別去,去了必死無疑!”

既然劉知俊不識相,朱溫的耐性也消磨乾淨了,那就繼續打。

楊師厚帶兵過潼關,逼近華州。

華州是劉知俊剛剛打下來的,還沒有站穩腳跟,而且軍兵也不想和自己的老東家打仗。守華州的將領聶賞直接開門投降。

華州一失,同州幾乎成了一座孤城,劉知俊方寸大亂,帶着全家棄城而走,趕到鳳翔去投奔李茂貞。

楊師厚馬不停蹄,繼續領兵西進,抵達長安。

此時長安城已經被岐軍佔領。

這些人可不是劉知俊手下的軍兵,不會再向老東家開門投降了,那就準備往死裡打吧。

楊師厚的進攻按部就班,如同和風細雨般不急不緩,很有一些細水長流的意思。

這倒不是楊師厚轉了性子,而是正面的進攻只是個障眼法,他的大招在別的地方。

長安城的西門靠着南山,由於山高路險,敵軍不可能在這裡突入。

正是因爲心存這個想法,岐軍分配在西門的防守力量十分薄弱。

打仗嘛,當然是揀最薄弱的環節突破啦。

楊師厚在正面進攻的同時,派出了一支偏師。

這支偏師由精銳力量組成,他們沿南山疾走,趕到西門的上方後隱藏下來,然後瞅準機會急趨直下,一舉攻破長安西門,入城後大開殺戒。

西門已破,其他各門也就沒有防守的必要了,岐軍大潰,棄城而走。

長安城就此易手。

長安再往西,那可就是鳳翔城了。

這一回合劉知俊敗得很慘,基本上被劉掞、楊師厚按住一頓猛揍,連還手的餘地都沒有。

這說明一個問題:王炸確實比單張王牌更管用。

但歷史接下來將再一次向我們證明:萬事無絕對。

一時一地的失敗並不能說明什麼,只要人還在,就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劉知俊的機會很快就來了。

劉知俊的機會

劉知俊到了鳳翔以後,李茂貞也沒有地方安置他。沒辦法呀,岐王的轄區現在也就鳳翔周圍幾州的地方了,小廟裡安不下大神啊。

李茂貞也夠意思,沒地方給對方,就多發些工資給他。

但劉知俊名聲太響了,李茂貞周圍的將領生怕這個人來了搶了自己的位子,都防着他,對其實行孤立冷戰的政策。

劉知俊有苦說不出,只能鬱鬱寡歡。

然而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李茂貞也不是碌碌之輩,他還是可以給劉知俊一小片天空的。

但這片天空必須由劉知俊自己打下來。

李茂貞與晉王李存勖取得聯繫,約定一起攻打朱溫。

雙方分工是這樣的,李茂貞派劉知俊帶兵攻打靈州、夏州等地;李存勖派周德威攻打晉州、絳州。

雙方一同出兵,讓朱溫顧此失彼。

這一招還是比較狠的。

周德威迅速領兵南下,出陰地關馳擊晉州。

晉州的刺史是邊繼威,這個人守城還比較用心,帶兵咬牙堅守。

晉兵攻城不在行,只能挖地道。這個地道挖得很厲害,直接把城牆地基給掏空了,城牆坍塌了二十餘步的距離。

晉軍士氣大壯,從缺口蜂擁而入。

按說仗都打到這個份兒上了,城破了,守城軍兵也盡力了,該跑就跑唄,別跟自己的命過不去。

但這次還就奇了,守城的邊繼威是個認死理兒的傢伙,奉行城在人在,城亡俱亡的大無畏精神,拼了命也要戰到最後一人。

帶頭的老大已經拼命了,小弟們沒有辦法偷懶,只能跟着上。

然後攻守雙方圍繞着城牆缺口的那片地方進行反覆爭奪,雙方都殺紅了眼睛,殺出了脾氣。

進攻的一方拼死也要進城,守衛的一方打死也不後退,雙方浴血奮戰,一打就是一夜。

一夜之後,奇蹟出現了——坍塌的城牆竟然又被城內守軍修好了。

這項高難度的動作到底是怎麼完成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晉州城還是那個晉州城,接着打吧。

這時候楊師厚收到了朱溫的召命,帶兵前來解晉州之圍。

周德威說你楊師厚想來就來,我同意了嗎,我偏讓你來不成!派兵在在蒙坑這個地方據險固守,阻擊楊師厚來軍。

第一百三十六章 韓延徽第一百六十二章 不一樣的太監——張承業第十六章 死了一個秦宗權第一百零六章 沒落的朱溫第一百六十八章 存亡之戰第一百八十八章 猛人康延孝第二百零二章 一塌糊塗第六十二章 田頵的怨氣第十章 李克用與朱溫第一百八十三章 風雨飄搖第一百八十五章 伐蜀第二十六章 魏博第六十八章 大唐晚鐘第一百三十一章 晉陽保衛戰第八十二章 潞州大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幽州之圍第三十三章 戰神李存孝(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戰之後第一百九十章 矛盾第一百八十七章 好商好量來投降第四章 兵鋒所指——長安!第一百零七章 朱溫之死第一百八十六章 打仗過家家第一百零六章 沒落的朱溫第三十三章 戰神李存孝(二)第一百零二章 腦殘的劉守光第二十三章 海龍王第一百零五章 棗強第二百一十六章 阿保機第七十七章 很憋屈的李思安第一百五十八章 李存勖與阿保機第一百七十九章 悲催的郭崇韜第一百八十四章 名將李存審第六十二章 田頵的怨氣第一百零八章 朱友珪的局第七十七章 很憋屈的李思安第五十一章 牛人葛從周第八十二章 潞州大戰第十七章 崛起一個楊行密(一)第一百一十一章 滅燕(一)第二百零三章 烽煙四起第六十六章 大話士族第一百二十五章 劉掞第六章 忠武宦官楊復光第四十章 王鎔的魅力第九十三章 南漢帝國發家史(一)第一百六十六章 楊劉第一百五十二章 德勝渡第二百零九章 趕盡殺絕第四十四章 鬧獨立的劉仁恭第一百二十六章 使詐的周德威第三十九章 李存孝之死第一百一十六章 立儲風波第三十三章 戰神李存孝(二)第一百九十九章 魏州之亂第一百章 柏鄉之戰(二)第七十八章 李克用之死第一百三十九章 幽州之圍第八十七章 造反的劉知俊第二百一十四章 無恥房知溫第三十一章 羣毆李克用(二)第一百零一章 朱溫很憋屈第三十六章 瘋狂的李茂貞第一百九十二章 小人不能惹第一百零七章 朱溫之死第二十四章 王氏三龍(一)第二百一十一章 馮道第一百八十五章 伐蜀第一百九十三章 內鬥第一百八十五章 伐蜀第二百一十二章 幽你一默第一百六十四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零七章 朱溫之死第一百九十二章 小人不能惹第二百零一章 郭從謙第一百四十一章 楊劉爭奪戰第七十二章 淮南之變(二)第一百六十五章 德勝之戰第一百九十七章 死局第九十一章 潑皮無賴也有自己的無奈第一百九十一章 望夫石第七十一章 淮南之變(一)第二百一十二章 幽你一默第四十一章 角力河中第一百一十章 變天第二十五章 王氏三龍(二)第五十七章 奇人王茂章第一百零九章 新的造反天團第一百五十九章 晉將之冢第七十八章 李克用之死第一百八十一章 千年老二孔謙第十七章 崛起一個楊行密(一)第一百七十七章 郭崇韜第七十一章 淮南之變(一)第一百一十八章 徐溫的手段第二百零八章 善後第九十四章 南漢帝國發家史(二)第九十四章 南漢帝國發家史(二)第二十五章 王氏三龍(二)第一百八十五章 伐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