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明詔

等全國範圍的學習運動步入尾聲的時候,馬雲才離開揚州,坐船順着大運河南下。進入長江之後,然後逆水而上。到了金陵附近,他並沒有立刻入金陵,反而先進入了金陵附近的石頭鎮禁衛軍大營裡。在大營裡,馬雲設立祭臺,親念悼文,向着北方祭奠戰死沙場的軍士。這一舉動,自然博得了軍士們的極大好感,卻讓準備郊迎大禮的官員們有點無可是從。

“臣等叩見陛下!”皇帝陛下留在軍營裡不出去,政事堂的徐仲雅、範質、拓跋恆、石文德、王贇五位大臣在金陵裡也坐不住了。且不說君臣一別數月,皇帝回來了,於情於理他們這些高官們都必須要參見皇帝的,再說了,這五個人雖然各有所長,性格不一;可是能擔任這麼高的官位,對皇帝的心理多多少少還是有一些瞭解的。皇帝爲什麼會突然滯留揚州,是真的像詔書上說的那樣,和淮南人民同生死、共命運嗎?爲什麼皇帝陛下要等到全國官員統一思想之後,方纔返回金陵?爲什麼他回到金陵,不先入城,反而先進到了禁衛軍的軍營之中。禁衛軍一共3萬人馬,人馬雖然不多,卻是皇帝的私兵,軍餉有皇帝自己掏腰包,不受戶部制約,指揮權更是緊緊握在皇帝手裡,樞密院都沒有資格調動的。在諸位大臣看來,祭祀陣亡將士,不過是一個原因罷了。恐怕皇帝心裡面,對金陵的情況還是有顧慮的。當然,這並不代表皇帝對金陵百官心中生疑,或者心中不滿,這是皇帝在給百官們表達忠心的一個機會。所以,五個大臣齊刷刷的來了。

馬雲笑呵呵的說道:“諸位愛卿平身。咱們君臣也有兩個月沒見了。孟勇,把忻州的特產拿些過來,給諸位大臣嚐嚐。這可是正宗的京西水果,在咱們南方不容易吃到啊。”

五人心中一暖,他們都沒有想到馬雲第一句竟然如此的平淡。汴京之敗,不管是從三年前馬雲登基稱帝開始算起,還是四五十年前馬殷被封爲楚王開始算起,都稱得上是開國以來第一敗仗。可這敗仗偏偏還是皇帝陛下親自指揮的,他們不怕皇帝陛下惱羞成怒,像宋文帝那樣吃了敗仗之後,第二年立刻就要報復,結果再吃一次敗仗,因爲馬雲已經說了“楚周將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並存”,這個“相當長”就有很彈性,政策上解釋起來很方便,五年也好,十年也好,都屬於“相當長”的範疇;可五人怕皇帝陛下被打懵了,不敢再出兵了,雖然皇帝還在強調“統一全國”,可奮鬥綱領和實際行動,完全是兩碼事。

但是,馬雲平淡無奇的一句話,無疑讓他們吃了定心丸,皇帝這平靜的心情,讓他們登時也安下心來。皇帝並沒有喪失鬥志!

“臣等謝陛下賞賜!”五人再一次跪倒謝道。

馬雲又一次將他們扶了起來,在他們五人的臉上掃視了一遍,突然笑道:“咱們君臣在一起將近十年了,十年來大楚能夠橫掃江南,全賴諸位愛卿鼎力相助。今日咱們雖然敗了,只要人在,他日未必就沒有翻身的機會。前些日子,朕在揚州也說了一些話,不過呢,因爲地點不一樣,那些話最多隻能算是給大家提提醒,吹吹風。現在朕回到金陵,回到了皇宮。就需要有明詔,宣示天下,對天下人解說一些北伐的事情。哎。。。這次北伐咱們敗了,而且敗得極慘,這責任嗎,主要在朕。先有朱愛卿提議圖謀京東道,吞噬河南道,逐步蠶食僞周;後有趙愛卿勸朕謹守汴河,長期對峙,拖垮僞周。朕都沒有采用,反而一意孤行,想一戰而克汴京,沒想到卻中了僞周的奸計,以疲憊之師對迅猛之軍,大敗而歸。就連朕也差點一命歸天。國家積蓄數年的優勢,蕩然無存,真是讓朕汗顏啊!”

楚國實行“三省六部一院一臺”制,這五人都是其中的首腦。汴京之敗,他們自然知道大楚敗的極慘,陣亡了兩個副提督,兩個防禦使,團練使、指揮使陣亡數十人。可是,汴京之敗的實情,他們卻是第一次聽說,過去的聽說的也都是捕風房的那個“雖敗猶榮”版本。可現在聽馬雲這麼一說,他們自然不會去追究誰應該爲戰敗負責,而是在想如何去寫這個明詔。馬雲話裡的意思,是要把戰敗的責任全部由自己擔任,有點要下罪己詔的意思。

石文德第一個跳了出來反對道:“‘兵者,國之大事也’,孫子雖說過:‘’可他也所過‘無形無常勝,四時無常位,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我軍以順討逆,深入敵境,嚮導、斥候都不適應,因此沒能及時察覺敵人的陰謀,所以,陛下也不必過於自責。現今坊間皆以爲陛下雖敗猶榮,臣認爲是否就按坊間的議論,來下達明詔呢?”

什麼坊間議論,老百姓的議論都是馬雲和趙普商量好的,通過捕風房傳達天下的。石文德作爲吏部尚書,事實上就是名義的尚書省尚書令,在朝廷上是可以和中書省的徐仲雅、門下省的範質相抗衡的。他怎麼可能不知道坊間議論是怎麼來的呢?只不過,讓皇帝爲戰敗負責任,這在石文德看來簡直不可想象。

馬雲笑了:“諸位愛卿,今天只有你我君臣,沒有一個外人。坊間議論,呵呵呵,明人不說暗話,那都是朕和趙愛卿派人放出去的。朕要負擔戰敗責任,不是爲了別的,是讓軍士們安心,讓軍士們放心,免得他們好不容易從戰場上退回來,又時刻擔心着成了替罪羊。可更重要的是,朕想通過這件事,給大楚製造一個勇於任事的氛圍!大楚的興盛,不是靠我一個人的,是靠官員、士紳、百姓。國家興盛,就要有人出來做實事。要鼓勵大家做實事,就不擔心大家做錯事,畢竟只有做事,纔有可能做錯事。整天裡誇誇其談,紙上談兵,那根本就沒有犯錯的機會。評論家、批評家是好當的,但朕卻不取,朕要的是實幹家。朕想通過這麼一件事,來放開大家的手腳,讓大家勇於做實事幹實事。”

五個人對視一眼,皇帝說的話在理,可是,皇帝爲戰敗負責任,可不等同於天災的時候下罪己詔,這個事是有傷皇帝清明之譽的!

徐仲雅斟酌着說道:“陛下聖明。此招一出必將拉開太和盛世的大幕。不過,臣以爲汴京一戰,我軍雖敗,可是,並非一無所獲的。臣以爲可以講這些收穫也寫入明詔之中。”

第78章 豫章行(一)第8章 盛典第7章 援救第139章 重新謀劃第129章 不要出門第103章 她答應了嗎第138章 你有事了(1)第121章 咕咕雞莫漢摸的第9章 讓涇州第7章 援救第138章 你有事了(1)第197章 血戰玉河第204章 芙蓉花第110章 夜宴(一)第63章 堅守第108章 對策第37章 牢頭居然是王樸第94章 箭在弦上第132章 測三圍(上)第47章 關門打狗第117章 李唐猝亡(1)第7章 暖煙閣第84章 驛站春風26第190章 窺測和揣摩第88章 宴無好宴第40章 找點事幹(上)第39章 李唐的反映(4)第144章第116章 備受爭議的戰爭第116章 含元殿第44章 三使南唐(5)第19章 軍務政務第113章 周府議事第92章 進位九千歲第65章 搏命第75章 置之死地第13章 周宗犯錯第80章 議徵安南第13章 出使第39章 李唐的反映(3)第8章 盛典第138章 你有事了(1)第105章 幽會第190章 窺測和揣摩第17章 滅蜀第41章 路遇趙匡胤第69章 側翼第196章 調兵遣將第163章 調兵遣將第86章 援兵2第92章 進位九千歲第131章 盡用楚人?(7)第89章 鬥嘴第40章 找點事幹(上)第63章 皇帝樓上坐第120章 我看行第34章 兵圍封州(下)第15章 伏擊(一)第38章 決策(1)第165章 條件第27章 婚前恐慌症第160章 慢慢磨吧第22章 覆手爲雨第33章 發行國債第142章 展示實力2第106章 會戰(5)第10章 茅山道士第134章 詩賊(1)第209章 半個月時間第147章 奇怪的案件2第149章 奢侈品第51章 旖旎的一夜第94章 再見陳傳第75章 廣東內務第70章 三路反叛(1)第43章 三使南唐(4)30第11章 後漢的建立(下)第211章 隴州第169章 清州軍情第100章 長江水勢第134章 潑髒水第16章 謀臣(1)第100章 戰高平2第53章 覲見皇帝第111章 夜宴(二)第96章 崩潰的前夕第3章 突擊檢查第37章 瘋狂的想法第16章 架起油鍋第79章 兵發明州第50章 陰差陽錯第50章 陰差陽錯第41章 一戰關中(2)第7章 聖人東南飛第39章 李唐的反應(1)第35章 稱王荊湖(上)第24章 議和第122章 把爺的馬車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