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水深火熱

炮擊從晚上十點鐘一直進行到十二點鐘,麻城縣城內原本只有零零星星的火光,大部分還是進攻部隊撤退時用來指引的信號,但是此時此刻,整個北城區儼然已經陷入了一片火海之中,火光滔天,破碎聲、爆炸聲、哀號聲,如同地獄火海中的煎熬折磨一般。

在城北埋伏防守的守軍,在炮擊一開始就已經失去了逃跑的機會。僅僅只有靠近後方的小股部隊,趁着炮火延伸之前嚇得先行逃跑了。那些躲在狹小巷道的舊樓中的士兵,要麼是第一輪炮火就遭到直接命中打擊,當場死於非命;要麼在發現情況不對之後,意圖倉皇逃跑的時候,卻許多人在下樓或者巷道中發生推搡踩踏,一下子延誤了逃跑的時機。

而即便沒有發生驚慌失措的情況,在古老的巷道中快速撤退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更何況炮火轟擊的時候,整個北城的老百姓們更是先一步驚動起來。人們看着越來越逼近的火光和爆炸聲,幾乎什麼都顧不上,慌忙的就往外跑去。大街小巷頓時就人滿爲患。有的老百姓爲了逃命可以什麼都不要,只要帶上妻兒就行了,但是反而越是窮的人,越是捨不得家中的那點細軟,連棉被、衣櫃都一定要拖着一起逃跑。這些窮人大包擰小包,跌跌撞撞的跑着,驚慌失措之下很快便有掉落東西的時候,回頭去撿時一下子又把原本就擁擠的道路堵死。後面的人推着前面的人,叫罵聲還沒來得及說出口,炮彈便已經砸落了下來。

老百姓的人流成了北城區逃亡路上的主流,儘管許多老百姓還是能夠逃出生天,畢竟炮彈的覆蓋範圍有限,而且都是先從白天交戰的地方開始延伸。可是到底還是讓炮火毀滅了家園,辛辛苦苦一輩子的積蓄什麼都沒帶出來,一下子從一個小戶人家或者殷實的小康之家,徹徹底底淪爲了流民。

等到炮火剛剛結束,這些流民們只能呆呆的坐在街道兩邊,或相互依偎着哭泣,又或是木訥無動於衷,更多的則是爲今後的生計感到絕望和懊惱。

只是悲慘的事情並沒有全部結束。炮火只是第一階段,而在炮火中倖存的那些守城軍警、士兵們,很快便形成了第二輪的災難。反正麻城是守不住了,手裡既然有槍那就要好好利用,索性在從城中逃跑之前好好的撈一筆,爲日後的生活先安排好着落。看着滿大街流離失所的老百姓,不少人手裡還抱着一些家當,自然成了下手的最好機會。

轉身變成劫匪的軍警士兵們,瘋狂的劫掠那些剛剛從炮火下逃生的老百姓們,老百姓稍有反抗立刻就被當場屠戮。這些軍警士兵們蠻性大發,值錢的東西自然順手拿走,不值錢的東西也都直接摔在地上毀損掉。老百姓們哀哭不已,本以爲僥倖逃脫,卻沒想到仍然難逃賊手,還不如這些家當直接不用帶出來得了。與其留給這些禽獸不如的東西,索性讓炮火摧毀。

至於那些原本就沒帶出來家當的老百姓,這會兒稍微心理有了幾分平衡。人性就是如此。

可是好景不長,畢竟這些逃跑出來的老百姓身上並沒有太多值錢的東西,搜來搜去也就是那麼一丁點,根本還不夠士兵們抽幾口大煙。爲了得到發泄,或者說爲了儘可能在這個混亂的時刻佔有更多的便宜,這些士兵更是選擇變本加厲的進行奸x淫和任意的殺戮。

一時間,整個麻城縣竟淪爲了人間地獄。

對於沒有權力、沒有出路、更沒有依靠的這些星斗小民們來說,他們的生命儼然要比草芥更不值錢。一方面要遭受近衛軍的襲擊,另外一方面還要忍受本地軍警的劫掠和破壞,縱然這天底下的日子再苦,好歹只要能有活下去的希望,老百姓們來說好歹還是能夠得過且過。最可怕的莫過於一點活下去的希望都沒有了。

而此時此刻,那些許多正遭受劫難的老百姓心中就是這樣的痛苦心態。

他們都是最普通、最基層的人,沒有生存的希望也沒有結束生命的勇氣,什麼好死不如賴活,什麼寧爲太平犬不爲亂世人,這些話在這個時候都是屁話。甚至還有人覺悟着認爲這都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統治者,用來愚民的手段罷了,老百姓就是想死都不讓其死,一定要做到繼續活下去繼續接受剝削和壓榨方纔滿意。

生不如死這句話,在這個時候是真正意義上的體現。

城外的第一路軍駐地,陳文年和司令部的一衆幕僚齊齊來到帳篷外面,舉目向着麻城方向看去,遠處的火光已經將黑暗的天際燒得通紅。

“雖然這麼做有損名聲,不過戰爭就是這樣,絕不能有婦人之仁。當務之急自然要以軍務爲先,至於城中的損壞待到我們進城之後再做安撫即可。”放下手中的望遠鏡之後,陳文年表情略顯幾分嚴肅的說道。

“陳大人所言極是。如今鄭州那邊物資充裕,從北方調派下來的經費也源源不斷,對於城中的老百姓們來說無非是長痛短痛的選擇罷了。正所謂長痛不如短痛,只要能熬過這一劫,終歸還是有好日子到來的。”一旁陳文年的副官李潛正色的說道。他這番話當中或許有拍馬屁的成份,但同時也帶着幾分寄望。

“你說的對。”陳文年對副官的話感到很滿意。

“司令,是不是立刻下令進攻?”一名站在身後的團長立刻問道。

“再等一會兒吧,現在城中的火勢這麼猛烈,只怕兄弟們不好施展拳腳。再等一會兒,差不多凌晨兩點鐘時進城。”陳文年一邊看着自己的懷錶,一邊說道。

“要不然先派一支部隊迂迴到東南和東北兩個方向阻截敵人,只留正南方讓敵人逃跑。省的這些敵人到時候蔓延得到處都是,反而會有遺禍不淺。”李潛進一步說道。

“沒錯,李副官說的很多,陳大人,不如就派我的團過去吧。”趙山河點頭贊同道。

“也好,不過只是適當的阻截,關鍵還是在於恐嚇敵人。畢竟咱們現在這邊只有三個團,兵力總得先集中起來纔是。這樣吧,兩邊各抽調一個營的兵力,帶上重機槍和信號槍,如果真有什麼意外再發信號求援。”陳文年有條不紊的佈置道。

“明白了。”趙山河馬上應道,隨即轉過身去安排相關的兵力調配工作。

在隨後的兩個鐘頭時間裡,第一路軍上上下下爲發起針對麻城的最後進攻忙碌着。

炮兵提供的大規模火力壓制,爲接下來的進攻提供了極大的優勢。之前在郊區和北城陷入苦戰的士兵們,這會兒多多少少恢復了一定的士氣。士兵們在接到準備再次發動進攻的命令之後,一個個都鼓足了底氣,這次勢必要完成攻佔麻城的任務。子彈填入彈倉,清理槍膛,檢查刺刀,所有人表情堅毅也堅決。

接下來的進攻戰可以用風捲殘雲來形容,大多時候士兵們並不在意城中的敵軍,相反則是城中的火災。進城之後的三個營幾乎有兩個營被分配到搶救火災,另外一個營則在廢墟之中建立一條通道,然後慢慢的向城中央滲透。來到中心城區時,只見許多流離失所的老百姓都聚集在街道,相互團抱,一個個表情木訥,似乎已經完全麻木了。

對於看到身穿着不同軍裝的士兵出現,只有少數老百姓們表現出幾分惶恐之態,大部分人也只是無動於衷。反正能搶的東西早先讓城內的土狗子們全部搶走了,許多婦女被糟糕之後這會兒也不知道人在哪裡。命如草芥,那就只能像草芥那樣任人宰割。

不過畢竟是袁肅的嫡系部隊,而且從進入新兵營訓練到分配進入作戰單位,一路走過來這些士兵全部接受的是正派思想。他們自然想那些舊軍、巡警之流,在發現這些老百姓之後,除了從他們口中打聽敵人的動向之外,並沒有任何擾民的行爲。

不僅如此,後續跟上來的部隊還遵照上面的命令,對老百姓進行安撫。提供一些水和乾糧,讓老百姓們先把今晚熬過去。正因爲此時此刻尚且還是深夜,士兵們能做的很有限,只能口頭傳達了一些關於天亮之後會妥善安置的消息,讓老百姓們儘可能聚集在一起,方便善後時進行統計和統一安頓。

對於進城的這些近衛軍有這般行動,在接連遭受磨難的老百姓心中自然造成了極大的反差效果。尤其是近衛軍的士兵們還會到大街小巷搜查,將那些正在釋放獸性的土兵全部逮捕起來,一一押解到街道中央當場進行槍決。這一幕引得圍觀老百姓們紛紛叫好,或多或少讓人們恢復了一定信心,也嚐到了一定報復。

【本書月底完本。新書正在準備中。希望各位讀者大大能夠繼續支持】

第91章 ,成立典禮第64章 ,兒女情長第6章 ,暗藏勢力第38章 ,會袁克定第75章 ,先有計劃第52章 ,納捐集資第34章 ,民軍奇部第85章 ,扔白手套第52章 ,各有意外第20章 ,鄭州軍事第41章 ,當衆翻臉第46章 ,集權之見第31章 ,安山善後第26章 ,聲東擊西第81章 ,行營佈置第72章 ,整軍欲動第62章 ,神秘女子第44章 ,曹錕劫見第3章 ,保境軍資第118章 ,臨別之談第71章 ,重新聚力第98章 ,新的線索第5章 ,進諫工業第44章 ,事在北京第48章 ,異人異志第14章 ,最終談和第26章 ,驚動中央第56章 ,見林伯深第21章 ,另有對策第49章 ,並不簡單第82章 ,雪中送炭第99章 ,中方態勢第31章 ,突發事件第1章 ,灤州郊外第117章 ,西南預示第44章 ,對話叔父第91章 ,募工募役第117章 ,西南預示第78章 ,礦務公司第87章 ,隨營學堂第113章 ,逐步事變第56章 ,見林伯深第14章 ,藉機行事第29章 ,五月六月第39章 ,中秋北京第50章 ,遇段祺瑞第16章 ,善後之計第58章 ,錦衣回校第10章 ,談判決心第72章 ,突發事件第93章 ,飛來橫禍第75章 ,三兩天內第10章 ,學堂過審第45章 ,北京覆電第64章 ,臨時告誡第43章 ,返回灤州第42章 ,一聲令下第17章 ,遇孫連仲第53章 ,陳宦真相第41章 ,當衆翻臉第47章 ,陸軍部令第95章 ,宴會酒色第14章 ,總鎮反應第49章 ,並不簡單第83章 ,親去隆莊第73章 ,諮議之事第41章 ,稅收分配第46章 ,集權之見第24章 ,另有一手第1章 ,灤州郊外第20章 ,越鬧越大第51章 ,英人扶持第9章 ,世事難料第51章 ,英人扶持第20章 ,獨立事宜第57章 ,華中綢繆第28章 ,兩頭態度第85章 ,扔白手套第88章 ,聲名漸顯第94章 ,防線告急第106章 ,又有野心第64章 ,臨時告誡第85章 ,見何其鞏第97章 ,開始進攻第26章 ,統制試探第79章 ,決心一博第92章 ,提前預手第52章 ,商丘發展第1章 ,太子一黨第58章 ,背後殺出第32章 ,長痛短痛第74章 ,張家送別第43章 ,洪憲籌備第41章 ,除夕夜宴第88章 ,軍政發展第31章 ,突發事件第89章 ,壬子新年第62章 ,張謇試探第17章 ,調派入豫第27章 ,迎王懷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