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八月之初

漢口的局勢越來越緊張,不單單是北洋軍事改革委員會內部的那些烏合之衆,就連委員會主席曹錕本人也都很清楚的意識到,自己這一下子算是徹底要告別政治舞臺了,甚至都還有性命之憂。他從始至終所預測的只要拖延足夠的時間,就能贏的這場對抗最終的勝利,只是卻沒有預料到,自己拖延至今的時間,卻仍然不足以成事。

或許他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此消彼長”這個道理。隨着中央近衛軍在前線越來越來有幹勁,同時也漸漸取得了一些優勢之後,縱然全國上下那些不知所謂的星斗小民們還是聽風是雨的高呼“反帝制”,但隱藏在整個社會背後,真正掌握着全社會權力的那些資產階級、官僚階級、少數知識分子們,在他們看來一切卻似乎遠沒有那麼簡單。

畢竟中國目前的社會結構仍然很落後,只有那些控制着社會的人想要改變,這次“變革”的行動才真正有可能得以改變。老百姓?這些人都只不過是龍套看客罷了。就如同當年清廷所遇到的“戊戌變法”之類,聲音叫得再響亮有什麼用?真正控制着各方面大權的那些老爺們不點頭,一切都如同竹籃打水。

曹錕現在當真有了一種陷入衆矢之的的感觸,萬萬沒想到做爲過來人,自己卻千算萬算把這麼簡單又這麼淺顯的道理給算漏了。這也是爲什麼中華革命黨在這段時間如此大張旗鼓的造勢,可終歸影響平平。要想推翻袁世凱的北洋政府,除了輿論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要掌握整個社會。只可惜有些東西偏偏不是那麼容易。

民智未開,所以“民主”所帶來的力量如今根本不可能發揮出來。

正是有鑑於此,曹錕這幾日十分懊惱,有時候認爲自己當初做出這樣的決定太過草率,有時候又痛恨自己算漏了最重要的一點內容,還有時候則是感嘆“天不助人”。

做爲北洋軍事改革委員會實際的掌舵人都如此,更遑論下面那些烏合之衆。

眼見孝感慘敗,五萬多人的主力部隊竟只逃回來幾千人,漢口這邊無論是從聲勢還是從實力上,算是一下子都打完了。哪怕這幾日天天開會,會議上一直都聲稱陝西、江西兩省已經有所行動,是,沒錯,確實有一些行動,但也都是可以忽略不計如同螻蟻般的行動。人心早已經散了,剩下無非是趁最後一點時間來做出最後的決定。

從七月份開始,北洋軍事改革委員會下屬的行政單位便開始出現了一些情況,最開始只是那些底層的小官員,經常動不動便請假不到。私底下卻是盛傳很多人已經在爲出逃漢口做準備。至於上面那些監督的官員也都無所作爲,認爲這些小官員原本就是混飯的等閒之人,如今是走是留根本不足輕重。

可是正是因爲有了這些人開出的先河,這種人人自危想要尋找後路的形式,很快就開始向委員會的高層蔓延。不光是那些軍政要員,甚至連帶的那些原本支持北洋軍事改革委員會的漢口大商人、大財主們,也立刻收緊了囊袋,並且悄悄的通過各種辦法將家產轉移到南方,或者更好的則是轉移到北方。

隨着北洋軍事改革委員會內部的紊亂越來越嚴重,武漢三鎮的社會秩序也越來越混亂。

許多士兵都開始絕望,而這種絕望的氛圍又彷佛是瘟疫一般傳染力極強,很快便從骨子裡認定漢口不久將會失守。他們這些當兵的哪怕明知道戰爭將會是失敗的結果,可偏偏仍然不能在這個時候輕易逃走,並且真到打仗的時候也得義無反顧的上前線當炮灰。正是因爲有了這種怨恨,再加上原本鬆散的軍紀,最先繞道武漢秩序的人反而就是這些大頭兵。

到七月中旬過後,幾乎每天都能傳出士兵聚衆賭博、抽大煙酗酒的報告,對於這些情況還算是小事,甚至可以被當作完全忽略不計的芝麻綠豆般的事。而相對於更重要的,則是頻繁的發生士兵進城搶x劫、偷竊,吃霸王餐,任意毆打以及互毆,更有甚至還有強x奸、殺人等等惡劣事件。

起初曹錕還曾下令整治,可是纔沒過幾天,情況愈發不可收拾。別說沒有多少人能去執行命令,甚至只要是軍隊中層的軍官也都全部加入了那些惡劣行爲之中。

對於武漢的情況,早先潛伏在漢口的特攻隊很快便彙報到了信陽。

不過因爲這段時間袁肅本人還沒有從開封返回,而之前總司令部制訂的計劃全部都是遵循孝感戰後的休整上面。所以即便明知道這是一個好時機,可仍然沒有辦法立刻採取軍事行動。即便這份彙報送到了在孝感整頓軍備的蔣百里手裡,經過一系列的討論和推測,也沒有覺得在這個時候適合發動進攻。

所謂的時機並不單單是指漢口內部又一時的動亂,既然有了這種動亂,那便充分證明了漢口叛軍內部已經失去了堅守的希望。換言之,漢口的情況已經板上釘釘,隨着時間的推移十之八九還會越來越糟糕。既然敵人已經沒有任何威脅,那也沒必要急着現在來結束戰爭。

同樣在這段時間,江西、陝西兩省對北洋軍事改革委員會的處境感到很是緊張。

他們雖然一直都很希望曹錕應該再繼續堅持一段時間,又或者國內的局勢可以更加明朗一些,好讓他們這些周邊的軍閥可以有足夠的判斷力來做出決定。可事實上他們也很清楚,曹錕在漢口起事到今天,絕對可以算是竭盡所能了。只是身爲軍閥的他們,從始至終不是希望獲得最大化的利益,而是儘可能獲得更多的利益。也因此哪怕明知道漢口局勢越來越不妙,戰況越來越不景氣,但他們仍然是持着觀望的態度。

無論是李純、陳樹藩,從他們的立場上來看,參加這次北洋內部的大洗牌運動是十分有風險的。在陝西省內有許多不同的勝利,不管這些勢力有多大、有多小,但終歸是一種隱患,對於陳樹藩來說,如果過早的表明態度,則很有可能就激起了省內的分化。要知道在陝西省內可是還有陸建章在虎視眈眈。

江西省的情況亦然,李純不是沒野心,也不是沒膽量。只是他捉摸不透坐鎮江蘇的馮國璋到底是什麼態度,不管是對帝制,還是對這次湖北的大決戰,這位北洋宿老從始至終都沒有表態,就彷佛壓根不知道這些事情一樣。

李純雖然不是唯馮國璋馬首是瞻,但一則馮國璋是他的老上司,二則自己名義上也是馮國璋的親信,三則馮國璋的大軍坐鎮江蘇不明態度,真要弄出什麼差池來,只怕馮國璋沿江而上,立刻就把自己給清理門戶了。

總而言之,目前中國的局勢只有那些淺顯的人才覺得很明朗,無非是北洋內部的矛盾,再加上北洋與南方革命黨的矛盾,基層民衆則是帝制與共和、皇帝與民主之間的種種矛盾。但實際上很多事情都隱藏在帷幕的背後,投機者們一直不肯輕易表露自己的立場,護國軍和中華革命黨叫囂的厲害,但論起實力而言卻根本插足不了北洋軍閥的戰爭,更別說趁人之危,唯一能做的也僅僅是隔岸觀火,希望能坐收漁翁之利。

如今國內的聲勢鬧得很大,但真正起到實質作用的卻很少,無非就是革命黨趁機到處製造輿論,搞一些暗殺行動、背後破壞、煽動遊行示威罷了。

所以對於李純和陳樹藩來說,他們遲遲不動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任誰都沒想到,在國內如此風聲四起的境況之下,袁世凱一個半隻腳都踏進棺材的人居然還能死撐着局面。或許早先國內先行接受了帝制,那會兒讓袁世凱稍微站穩了腳跟,這才使得今時今日不肯鬆手。

整個湖北、江西、陝西乃至華南諸省的局勢,就這樣陷入了一種怪圈。

只有真正能看透局勢的人才明白,整個中國內部的鬥爭事實上是陷入一種僵持狀態。

這樣的局勢一直持續到八月上旬,縱然護國軍以及各省軍閥都很清楚,如果不能想到辦法來解決目前的困境,遲早會讓中央近衛軍一枝獨大。可即便這些軍閥勢力都清楚這一點,可偏偏沒有什麼東西能讓他們聯繫在一起。護國軍是幾個西南省的軍閥聯合,但內部矛盾從一開始就層出不窮。北洋軍閥自然不可能跟護國軍走到一塊,而此次北洋內部的混亂本身也很複雜,絕不是支持帝制、反對帝制這麼簡單。

北洋軍閥與南方軍閥纔是真正立場上的死敵,像曹錕這樣企圖與護國軍建立聯絡的人,要麼是玩火自焚,要麼是自以爲很聰明可以借力打力。但做爲老派的軍閥而言,南方是南方,北方是北方,一碼不歸一碼。利益不同,立場也不同,自然走不到一塊。

第7章 ,收受利益第93章 ,飛來橫禍第15章 ,挑明來幹第52章 ,單見高順第31章 ,南方籌謀第18章 ,京城氣象第41章 ,當衆翻臉第57章 ,華中綢繆第110章 ,妥善善後第13章 ,不合時宜第7章 ,針鋒相對第81章 ,兩淮擴軍第38章 ,加緊提防第114章 ,北方南方第77章 ,洋商企第27章 ,迎王懷慶第8章 ,不做不休第18章 ,大學拜訪第16章 ,兩頭行動第75章 ,北洋態勢第56章 ,培植親信第81章 ,行營佈置第82章 ,營中出事第107章 ,保存名義第95章 ,疑點重重第83章 ,頗有深意第121章 ,一種妥協第10章 ,學堂過審第49章 ,別開生面第68章 ,返回保定第57章 ,遇袁克端第71章 ,英式裝備第41章 ,瀛臺大會第9章 ,內部矛盾第33章 ,一波又起第33章 ,散播謠言第2章 ,進攻丹東第87章 ,隨營學堂第77章 ,新的內情第9章 ,世事難料第14章 ,事與願違第55章 ,前往保定第30章 ,唐氏雲南第84章 ,以理服人第88章 ,控制戰爭第13章 ,重挫元氣第15章 ,討論武器第21章 ,另有對策第34章 ,另有目的第47章 ,護國帷幕第83章 ,親去隆莊第2章 ,昭然若揭第9章 ,內部矛盾第56章第11章 ,請纓出戰第86章 ,中間收購第25章 ,作戰計劃第67章 ,保定信函第1章 ,太子一黨第59章 ,約定與會第58章 ,背後殺出第57章 ,誘敵之策第28章 ,繼任賑災第16章 ,定製式化第34章 ,着手收網第46章 ,集權之見第111章 ,孝感硬戰第18章 ,大學拜訪第69章 ,實業之想第87章 ,隨營學堂第29章 ,軍紀之亂第88章 ,控制戰爭第112章 ,突破孝感第10章 ,小年宴會第14章 ,事與願違第3章 ,保境軍資第32章 ,堅持進攻第89章 ,步步落實第41章 ,稅收分配第2章 ,似有察覺第87章 ,以身涉險第62章 ,青年北洋第44章 ,下有對策第81章 ,王磷同憂第98章 ,培植政府第120章 ,突然南下第62章 ,準備北上第108章 ,信陽之亂第31章 ,南方籌謀第33章 ,學堂同窗第17章 ,兩邊準備第83章 ,中央軍系第14章 ,總鎮反應第71章 ,江湖小魚第68章 ,返回保定第20章 ,鄭州軍事第56章 ,奇襲湖南第70章 ,堂上之爭第82章 ,營中出事